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铜鼓县地处赣西北,全县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占85%,森林覆盖率达86.4%,属于典型的山区小县。全县人口13.6万,其中居住在边远深山区贫困农户2917户,共12060人。他们远离城镇,地处偏辟,不通公路,不通邮,不通电话,不通电,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人们处于耕作难、运输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的困境。为改变这种状况,不断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我县本着“迁得出,安得下,稳得住”的原则,大力实施“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创业脱贫”工程,把居住在深山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交通便利、生产条件适宜的地方,逐步使其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到目前为止,我县共移民776户、3550人,其中迁到县城413户,迁到集镇196户,迁到中心村167户。
一、以迁得出为第一菜单,创新机制促民搬迁
实践证明,要使边远山区贫困农户摆脱贫困,根本之举是走移民搬迁之路。为此,我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以吸引边远山区贫困户实施整体搬迁。一是资金补助政策。对异地搬迁至县城移民新村集中安置并购买移民房的,每人给予3000元资金补助,移民房免征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含政府基金)和水电开户费,由政府帮助建设移民房配套工程;对异地搬迁至县城购买二手房分散安置的,每户给予4000元资金补助;对就近避灾搬迁到新安置点安置的,补助标准为2000元/人。二是户籍迁移政策。凡举家迁出重点迁离区域的,允许搬迁到县城或镇政府所在地的移民户自愿保留农业户口或转为城镇户口,安置地公安机关及时办理迁移落户,并免收户籍迁转手续费;搬迁户在安置地享有永久性居住权,并享受安置地同等国民待遇,搬迁户子女入学免收转入费。三是土地调整政策。对异地搬迁到县城或集镇后愿意转为城镇户口的,原承包土地和山林权属通过流转方式,可以继续获得收益;对自愿保留农业户口的,原承包土地使用权、山林经营权维持不变,山林权属可依法继承。对在本村或本乡就近搬迁的,在迁入地不能解决土地的,原责任田可继续耕种,承包土地使用权和山林权属不变。
二、以安得下为第一要务,积极创新安置机制
为解决移民户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确保移民户搬迁后能够居有其所,我县以安得下为第一要务,积极创新机制,大力实施梯度安置。一是依托重点项目安置一批,鼓励较富的向县城迁。以做大县城规模为契机,在县城建立了西湖小区和丰润花园移民新村2个移民集中安置点,鼓励有能力在县城买得起房的人举家搬迁至县城。目前,西湖小区移民安置点已安置移民8户,共42人;丰润花园移民新村也已建成移民房10栋305套,并已全部销售一空。二是小片开发安插一批,引导一般的向乡镇迁。对从乡镇集镇搬迁至县城留下来的房屋,由镇、村组织收购,再以优惠价格卖给有一定经济基础但又在县城买不起房的人,积极引导其在乡镇集镇落叶生根。目前已建成了棋坪、温泉2个集镇安置点。三是中心村示范带动一批,帮助困难的向中心村迁。按照就近搬迁的原则,在棋坪镇幽居村、港口乡港口村、温泉镇义田村等地新建了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点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分户建房,并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范围,享受新农村建设资金扶助政策。
三、以稳得住为第一引擎,注重开发后续产业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使移民搬出来后能够长期稳得住,我县大力开发后续产业,积极为搬迁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平台,努力引导、帮助移民户就业、创业。一是引导移民创家业。在安置点依托各种资源优势,针对各迁入地的主导产业或优势农业项目,对移民户开展技术培训,使其在短期内掌握1—2项实用技术,积极引导其大力发展种养业。同时,对个别困难户,组织包扶单位对其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并将其纳入城镇或农村低保范围。2007年以来,全县共培训移民500余人次。二是确保移民能就业。为使移民在搬迁后能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我县对移民进城户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国民待遇”,即享受下岗职工优惠扶持政策、小额担保贷款和经商优惠政策。针对移民户的各种特长,优先介绍安排其到附近合适岗位就业,或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工程”进行先培训再就业的方式解决就业。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共为移民发放小额贷款500余万元,为移民联系本地企业、沿海地区就业岗位150余个。三是鼓励能人办企业。充分调动有管理特长和资本积累的能人的创业热情,鼓励其在县内兴办企业,对能力强的引导其兴办大企业,对能力弱的扶助其兴办小商铺,对有管理特长的鼓励其直接管理企业,对有技术特长的支持其技术入股企业,充分激发每一份活力,确保移民脱贫致富。
四、以有成效为第一宗旨,确保实现三个“明显”
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我县始终坚持工作落实重实效,检查验收问成效,以较低的扶贫成本,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三个“明显”。一是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实施扶贫搬迁工程,贫困群众迁移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一部分人在效益农业上大做文章,大力发展药材、养猪、养土鸡等特色产业;一部分人离土不离乡从事二、三产业的开发;一部分人放心外出务工寻求发展,搬迁群众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脱贫增收奠定了基础。二是生存环境明显改变。搬迁群众过去大多居住在高寒低、干旱缺水等生存恶劣环境、山地灾害频发地区,移民搬迁后,移民户的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县城移民房按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政府帮助建设通电、道路硬化、通水、绿化亮化等辅助工程;乡村两级移民住房也做到了住房与附房分开,实现了街道硬化、自来水入户、环境绿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三是思想观念明显转变。在实施扶贫搬迁工程中,我县积极引导,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推广,搬迁群众逐步树立起教育意识、商品经济意识和科技致富意识,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不仅使搬迁户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发生了转变,更重要的是为搬迁群众搭建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平台,“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的传统思想向“人心思变,人心思走”的思想观念转变,增强了发展的动力。
[作者简介]杨玉平,男,江西省铜鼓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尧水根]
一、以迁得出为第一菜单,创新机制促民搬迁
实践证明,要使边远山区贫困农户摆脱贫困,根本之举是走移民搬迁之路。为此,我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以吸引边远山区贫困户实施整体搬迁。一是资金补助政策。对异地搬迁至县城移民新村集中安置并购买移民房的,每人给予3000元资金补助,移民房免征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含政府基金)和水电开户费,由政府帮助建设移民房配套工程;对异地搬迁至县城购买二手房分散安置的,每户给予4000元资金补助;对就近避灾搬迁到新安置点安置的,补助标准为2000元/人。二是户籍迁移政策。凡举家迁出重点迁离区域的,允许搬迁到县城或镇政府所在地的移民户自愿保留农业户口或转为城镇户口,安置地公安机关及时办理迁移落户,并免收户籍迁转手续费;搬迁户在安置地享有永久性居住权,并享受安置地同等国民待遇,搬迁户子女入学免收转入费。三是土地调整政策。对异地搬迁到县城或集镇后愿意转为城镇户口的,原承包土地和山林权属通过流转方式,可以继续获得收益;对自愿保留农业户口的,原承包土地使用权、山林经营权维持不变,山林权属可依法继承。对在本村或本乡就近搬迁的,在迁入地不能解决土地的,原责任田可继续耕种,承包土地使用权和山林权属不变。
二、以安得下为第一要务,积极创新安置机制
为解决移民户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确保移民户搬迁后能够居有其所,我县以安得下为第一要务,积极创新机制,大力实施梯度安置。一是依托重点项目安置一批,鼓励较富的向县城迁。以做大县城规模为契机,在县城建立了西湖小区和丰润花园移民新村2个移民集中安置点,鼓励有能力在县城买得起房的人举家搬迁至县城。目前,西湖小区移民安置点已安置移民8户,共42人;丰润花园移民新村也已建成移民房10栋305套,并已全部销售一空。二是小片开发安插一批,引导一般的向乡镇迁。对从乡镇集镇搬迁至县城留下来的房屋,由镇、村组织收购,再以优惠价格卖给有一定经济基础但又在县城买不起房的人,积极引导其在乡镇集镇落叶生根。目前已建成了棋坪、温泉2个集镇安置点。三是中心村示范带动一批,帮助困难的向中心村迁。按照就近搬迁的原则,在棋坪镇幽居村、港口乡港口村、温泉镇义田村等地新建了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点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分户建房,并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范围,享受新农村建设资金扶助政策。
三、以稳得住为第一引擎,注重开发后续产业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使移民搬出来后能够长期稳得住,我县大力开发后续产业,积极为搬迁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平台,努力引导、帮助移民户就业、创业。一是引导移民创家业。在安置点依托各种资源优势,针对各迁入地的主导产业或优势农业项目,对移民户开展技术培训,使其在短期内掌握1—2项实用技术,积极引导其大力发展种养业。同时,对个别困难户,组织包扶单位对其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并将其纳入城镇或农村低保范围。2007年以来,全县共培训移民500余人次。二是确保移民能就业。为使移民在搬迁后能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我县对移民进城户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国民待遇”,即享受下岗职工优惠扶持政策、小额担保贷款和经商优惠政策。针对移民户的各种特长,优先介绍安排其到附近合适岗位就业,或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工程”进行先培训再就业的方式解决就业。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共为移民发放小额贷款500余万元,为移民联系本地企业、沿海地区就业岗位150余个。三是鼓励能人办企业。充分调动有管理特长和资本积累的能人的创业热情,鼓励其在县内兴办企业,对能力强的引导其兴办大企业,对能力弱的扶助其兴办小商铺,对有管理特长的鼓励其直接管理企业,对有技术特长的支持其技术入股企业,充分激发每一份活力,确保移民脱贫致富。
四、以有成效为第一宗旨,确保实现三个“明显”
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我县始终坚持工作落实重实效,检查验收问成效,以较低的扶贫成本,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三个“明显”。一是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实施扶贫搬迁工程,贫困群众迁移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一部分人在效益农业上大做文章,大力发展药材、养猪、养土鸡等特色产业;一部分人离土不离乡从事二、三产业的开发;一部分人放心外出务工寻求发展,搬迁群众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脱贫增收奠定了基础。二是生存环境明显改变。搬迁群众过去大多居住在高寒低、干旱缺水等生存恶劣环境、山地灾害频发地区,移民搬迁后,移民户的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县城移民房按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政府帮助建设通电、道路硬化、通水、绿化亮化等辅助工程;乡村两级移民住房也做到了住房与附房分开,实现了街道硬化、自来水入户、环境绿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三是思想观念明显转变。在实施扶贫搬迁工程中,我县积极引导,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推广,搬迁群众逐步树立起教育意识、商品经济意识和科技致富意识,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不仅使搬迁户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发生了转变,更重要的是为搬迁群众搭建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平台,“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的传统思想向“人心思变,人心思走”的思想观念转变,增强了发展的动力。
[作者简介]杨玉平,男,江西省铜鼓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尧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