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休假何日“休”成正果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位大学老师已经享有了寒暑假,还有没有必要再给他一年的自由时间,供其调整状态,充电学习?
  面对这样的问题,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没有必要”,否则,教授们就有些太“清闲”了。然而,当这一年的自由时间被冠以“学术休假”之名后,问题似乎就不那么简单了。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语言大学拟自今年起实行学术休假制度,该校的16名教授将享受为期一年的自由时光。此消息一出,立即有舆论质疑这是一场特殊的“学术福利”。
  在国外,这一看似“开先河”的举措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据了解,学术休假(Sabbatical Leave)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首创,经100多年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实现了高度制度化,演变为针对所有教师的一项普遍权利。其制度解释为高校和科研单位在每隔一定年限、在全薪或减薪的情况下,允许研究者外出休整一年或稍短的时间;休假结束后,教师被要求必须回原学校服务,并提交学术休假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林杰向记者介绍,从已实施学术休假国家的经验来看,学术休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倦怠,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国内也早已开始了引进学术休假制度的尝试。
  作为先行者,教育部于1996年就设立了“春晖计划”,利用海外杰出人才的学术休假进行“柔性引进”;2000年年底又增设了“春晖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而第一批被列入该计划接收学术休假人才的高校也因此尝到了“甜头”。据统计,自2004年起,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先后提出了类似的设想。
  既然引入已久,为什么到现在提及仍属于新闻呢,甚至是在上述几所高校的教授中都鲜有人知,我们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舶来的“休假制度”呢?
其他文献
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一直以来是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苏霍姆林斯基在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过程中深深热爱他们,将真挚的情感融入转化的每一个环节中,收到了很大的成效.这一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比较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学
煲仔饭,是一种起源于我国广东地区的传统风味美食。煲饭所用瓦煲,既是炊具也是餐具,烹饪所用之器皿、原料等均是中国制造,当这些中国元素碰撞在一起呈现的便是最浓郁的中国味道。  2012年,一个主打煲仔饭的轻奢快餐品牌“仔皇煲”初登首都餐饮市场,便迅速征服京城食客刁蛮的味蕾。短短两年,“仔皇煲”已成为煲仔饭的代名词。  起名“仔皇煲”有着特殊寓意,“仔”在粤语中的含义是“小”,“皇”意为“最好”,“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