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绿色种子 从低年级语文教学做起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wen_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如何向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空洞的说教是苍白的。应该找准教材与环境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将有关环境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入情入理的讲授分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环境知识,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环保教育;渗透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人们生活在环境之中对周围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问题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环境教育已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努力推进环境教育,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中发挥自己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所以说语文教学在环保教育方面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学科渗透是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若能适时、恰当地渗入环保教育,将收到语文教学与环保教育相得益彰之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谈点粗浅看法。
  一、创设情景,树立理念
  要树立绿色理念,首先就要注意创设情景、营造气氛。如在班级宣传栏里设置“绿色报告栏”,如,以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无烟日等纪念性节日为契机,让学生展开调查,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做到环保从我做起。同时,师生之间可以自主设置与研发環境保护方面的课题。
  二、借图启思,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教材插图多,色彩鲜艳,逼真形象,富有吸引力。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利用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渗透环保教育。
  如《秋天》一课,可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蓝天白云,色彩多么美丽!令人多么舒服!教学中,我补充讲述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让同学们了解到天空是蓝色的原因。再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这么蓝的天空?原因是什么呢?是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而引起的。所以,我们小朋友也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事做起,比如,叫父母在不必要时尽量少使用私人汽车、冷气机等,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保护大气层,让天空永远都那么蓝,那么美。并告诉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进行植树活动,我们也要加入到这一队列中,绿化番禺,美化祖国。这样,对学生进行了植树造林的教育,增强了环保意识。
  三、读中品味,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琅琅上口,语句优美,富有童趣,描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诗歌与短文。优美的文字中蕴含了不少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思想和知识,它们为教师进行渗透环保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材料。
  如学习《四季的脚步》一课,可鼓励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在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四季美景中:春天来了,溪水流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春去夏来,金蝉在树上欢叫;秋天来临,秋风吹得落叶满地,像黄蝶飞舞;冬天到了,雪花飞舞,大地穿上银装,四季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并不发达,他们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具体直观,形象鲜明,印象深刻,感染力强。它可以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体验人类在活动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能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学习《清清的溪水》时,授课一开始,教师播放出音乐,边在黑板画画,边对同学们说:“大自然有许多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美景。大家看,清清的溪水慢慢地流淌,鱼儿在水里快活地游戏,真美!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这样的美景就会遭到破坏。大家读了《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接着,播放录象演示大自然美丽风光,让同学们感受溪水又清又甜的美境。教师让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说说河水变浊变臭是什么原因?同学们发言中谈到:由于人们乱排污水,使河道变得黑黑的,臭气熏天,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教师再用电脑演示课前收集的网上信息材料,如人们砍掉树木,造成空气不再清新,噪音加重,风沙大;黄河水土流失等。接着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我们怎样做才能恢复美丽的自然环境?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着举手发言,五花八门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五、课外延伸,树立环保思想
  环保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牢固地树立环保思想,自觉抵制破坏环保的不良行为。可以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图片或文字报道,办一份“环境报”,把自己对于现代人对生态环境无休止破坏的看法与改进的建议写在报里,全班开展一次“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手抄报展览。学生的环保意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总之,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检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语文教学从挖掘环保内容、培养环保情感、强化环保意识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认识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时空时,我们的学生对保护环境,无疑会变得更加意识化、自主化、生活化,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变得境界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生动,播下的“种子”也将更多、更真、更绿!
  作者简介:
  邓友燕,渝北区空港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落实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许多老师开始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全方位发展为切入点和核心,不断地采取创造性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班级管理对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发展意义重大,老师需要真正的意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本文以团队激励为切入点,具体分析这种激励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团队激励;班级管理;作用分析  一、 团队激励  
摘 要: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教育部特别强调了我国要深化教育改革,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针对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早完善。我将以学导模式为范本,针对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应用展开初步分析,以此希望为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学导模式;小学语文;创新  纵观以往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部分教师只注重自己是否将理论知识传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而忽视学生是否真正地内化和吸收所学内容,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相对于传统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教学,信息技术所能够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优势非常明显,如:视觉、听觉的多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播放,利用PPT节省板书时间;图文并茂,帮助理解等。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笔者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有效提问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进行发散性、层次性、趣味性、探究性提问,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问题材料进行感知、思考和想象,加强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总结,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此外,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得到一定的有用信息,对教学进度、步骤等的安排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效率  一、 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