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渭南2016年爆发的玉米粘虫灾害,近两百架无人机集体作业成了飞防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年后重访关中,大疆植保无人机正在参与一场农业的效率革新。
晚半天,整片玉米地都会被吃光。地上黑乎乎的一片,都是虫子的尸体。无人机帮了大忙。事情发生在2016年的夏天,地点是陕西关中。时隔两年,农业部已经发布无人机植保标准,飞防植保已日渐成熟,但这一事件依旧会被人提起,也被从业者视为飞防起飞的标志。
我们计划重访关中,找到那场虫害的当事人。潼关县农业局梁主任的名字被反复提到,是她首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联系到植保队,最后集合了近两百台无人机。两年之后,梁主任已经退休,建议我们到潼关寺角营村和当地的村民聊聊。
重访关中
重访之旅负责开车的徐明辉是一个90后,有着七八年飞防经验,当时作为飞手和维修参与其中。这个华山脚下的村庄,2016年8月之后他也再没来过。路不好走,地势高低起伏,他指着车窗外的树和电线杆说,这些对无人机飞手来说都不是好事儿。
寺角营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村庄,5月的时候小麦青黄相间。村口的道路两边长满了黄色的花,在风中飘。车往里开会路过村子里的食堂,粉笔在黑板上留下了“今日早餐”,菜单里有饺子、烩饼和包子,买lO个包子以上需要提前电话预约。
村庄很大也很安静,5000多户籍人口只有1000多人还在村里,多是老人和孩子,很难想象两年前的夏天这里是怎样一番场景。
跟着导航我们找到了寺角营村的村民服务中心,进门处摆着两个大柜子,一边是积分兑换,接待我们的杨主任介绍他们村做好人好事都会有积分,攒到一定的量就能换一些生活用品;另一边是扫码购物,模式类似一个无人超市。
他招呼来了村里的种粮大户,马大叔找到了自己2016年了月31号的微信朋友圈,视频拍下了自家玉米地被虫占领,配文“蝗虫天灾谁来管管”。
村长回复说:“无人机已经来了。”杨主任也证实当时他们村来了4架飞机,保住了1000多亩地。马大叔一家的100多亩玉米地,如果全部绝收,是近10万块的损失,但用无人机打药之后还有七八成的收成。
飞防决战
马大叔提到的蝗虫其实是一种玉米粘虫,民间又叫行军虫,过去的几十年里,当地从未出现过。这种虫害在吃完一地作物之后,又会成群结队迁移到邻近地里为害。
在我们准备离开寺角营村的时候,碰上了一个带孩子遛弯的老人。他说当时村里有一些村民在自己的地里发现了玉米粘虫尝试过人工打药。白天温度高,气温就有30多摄氏度,田间地头的温度更是直逼40℃,自家的6亩地,早上5点钟起床开始打药,打到上午11点左右就撑不住了。不光温度高,农药的气味让人也顶不住。7月的玉米已经两米多高,“喷雾器举过头顶喷药,农药洒在玉米叶子上,也都洒在自己头顶上。”有村民因农药中毒或中暑进了医院,那些抢救不及时的玉米被粘虫吃光后只能用拖拉机全部犁掉。
“我们一台飞机最少的一天也飞了36个起落,喷洒400多亩地;最高的时候,我们两个人用同一台飞机一天飞了52个架次,作业近700亩。”
据统计,潼关全县总共9万亩玉米,2万亩受灾,受灾严重的有约1万亩。2016年了月28号,潼关县农业局陆续接到农民玉米地出现粘虫的报告,29号虫害就集中大规模暴发了。
而这个时候,刚好赶上礼拜六。由于之前使用过大疆植保无人机MG-1对小麦进行一喷三防作业积累了经验,潼关县农业局梁主任经过上报,于30号周日上午就联系了大疆代理商天翼航空,天翼携带MG-1,下午便赶到潼关开始工作。
天翼自己的12架农业植保机大疆MG-1在多个村落同时施药,一周时间,作业了3万多亩次。
看到效果明显,村民们非常信任这种作业方式,主动邀请植保队到家里给无人机电池充电,电池充满后,又骑上电动车、摩托车穿梭往返,为飞手们送去充好的电池。飞手身边,会有一两个农户主动给他们做帮手,转场、加水、添药。说起飞手的植保操作,村长赞不绝口:“小伙子们很努力,每天工作很长的时间,并且操作技术非常好。”
“不把虫给防下去了,心里都感觉过意不去。”徐明辉当时白天负责打药,晚上为那些连续作业的无人机做维护,没日没夜好几天。“虫灾真的很厉害,早上打和下午打差别都很大,打完药,黑乎乎地地上都是虫子的尸体。”“我们一台飞机最少的一天也飞了36个起落,喷洒400多亩地;最高的时候,我们两个人用同一台飞机一天飞了52个架次,作业近700亩。”事实上,飞手们每天几乎11小时连续作业没有休息:“看着村民们着急,对我们充满期待,帮我们运机器、送电池,不把虫给防下去了,心里都感觉过意不去。”
潼关受灾的2万亩玉米田已全部打药,天翼航空后来还发动自己的客户,调集了四五十架无人机给更多田地作业进行防治,飞手不够就在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招募了一些无人机专业的志愿者,大疆总部也调去了20台MG-1参与救灾。
此次灾害牵动了整个飞防植保行业,在植保无人机厂商和飞防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灾害被控制住,损失控制在5-10%。如果不使用无人机,可能故事会是另一个版本。
玉米收割机在田间收获玉米
农机博物馆
当年还是大二学生的晁昱和几十个同学一起作为志愿者参与植保。在晁昱的记忆里,成为这次“飞防植保大作战”的志愿者,感觉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天翼航空对学生志愿者做了配药的培训,学生们多是做地勤工作,帮着看飞机。但晁昱被分配了一台植保无人机,性格沉稳、技术一流,他当时是唯一一个作为飞手参加的。事实上这次的经验改变了他的职业规划,2017年4月他开始在天翼航空实习,在新疆、甘肃等多个西北省份有了1万亩作业经验之后,现在他已经是西安慧飞无人机培训的教员。
无人机在这两年获得了更多人的信任,晁昱的工作也因此而更为忙碌。在周末的上午,他带着3名平均比自己年長二三十岁的学生参加植保考试,下午去到当地一个购入5台MG-1P的农机合作社做飞行演示。
此次灾害牵动了整个飞防植保行业,在植保无人机厂商和飞防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灾害被控制住,损失控制在5-10%。如果不使用无人机,可能故事会是另一个版本。
这个位于咸阳的合作社目前拥有两万多亩土地,种了一些苗圃和大片小麦,晁昱的两个学弟负责着这5台无人机的操作。合作社股东之一的汪老板指着刚建好的办公区,告诉我自己规划了一面农机墙,左边是最早期的手工作业农药喷雾剂,危险又辛苦。中间是后来的机械打药机,速度很快但容易压坏小麦苗,损耗太大。右边是最新的植保无人机,算得上是效率和效果的平衡。还有其他生产工具若干,我理解,这里将会是一个农机博物馆。
在汪老板的规划里,合作社明年计划扩大到5万亩,届时无人机将会派上更大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