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更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分析美国一流大学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结合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经验,探索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出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国际学术前沿,社会热点相结合,与本科课程教学相结合,强化专业特色的培养理念,在培养中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城市生态学
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问题之—,近年来,美国众多一流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Program,UROP)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这种旨在培养和支持教师科研与本科生学习创新之间的伙伴关系的计划邀请本科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教师科研,他们可以获得学分或酬劳。麻省理工大学(M1T)的具体做法是:“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为本科生提供从事尖端科学研究的机会,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全过程,包括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分析数据和提出书面形式的研究成果并口头报告;本科生申请到的“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项目可以是持续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更长,从事研究的领域可以在麻省理工大学的任何院系或跨学科的专业;本科生在研习过程中获得实际技能和知识.将适用于他们未来的毕业后职业生涯或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他们成为参与令人兴奋的科学研究的一分子甚至主体。
在“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支持下,我国高校的一大批优秀大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融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中。这为发掘大学生的创新研究潜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大学生的学习、学术适应和新环境适应才刚刚开始,他们普遍存在着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不够、科研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在科研训练计划实践过程中,一些学生也相继出现了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针对这一突出问题,采取怎样的创新培养模式,如何推动该计划的持续良性发展,既让他们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又能使他们在进入大学一开始就能接触到一流的科学研究工作,正是本文研究的中心问题。
本文在以城市生态学研究领域为例,探索如何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国际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接轨、如何与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彰显专业特色。
一、关注国际学术前沿与社会热点问题
科研训练计划的要义在于使得本科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前沿,并将自己的研究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研究内容是城市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研究目的是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出对策,其核心是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一门正在发展成长中的新兴应用学科,处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点上,其研究同时也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等众多前沿科学计划强力推出的重点研究方向。我国正在积极加快城市化进程,面对在城市地区迫切需要调整的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生态学需要在理论和研究内容上进行创新,并在指导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促进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质量。
因此,城市生态学研究中既有国际学术前沿,又有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非常适合作为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选题。比如:“‘限塑令’实施后对居民生活及环境影响的调查报告”的选题来源于社会热点问题,“城市电子废弃物污染问题与环境管理研究:以南京市为例”的选题来源于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系的国际合作项目等。
二、科研训练与本科课程教学相结合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将科研训练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寓教于创新,真正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充分融合,能够使大学生在课堂和课程学习过程中得到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结合“城市生态学”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带着科研训练这一目标导向,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设置“城市生态学问题分析”、“城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生态学前沿进展”、“气候变化与城市生态应对”等授课专题,面向城市生态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科研训练计划的指导教师同时也是一些本科课程的主讲教师。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和一味指导、把关的科研培养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指导教师应注意在科研情境中设置问题,给出一些弹性命题和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比如在讲解城市生态系统还原功能部分的时候,提出“限塑令”政策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和电子废弃物污染及其环境管理等选题:在讲解城市水生态系统部分的时候,提出快速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等选题,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根据自己的选题去现场进行实地踏勘、发放问卷,去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调研访谈。这样能使学生在大学刚入学不久即可接触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将自己在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服务工作相结合。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艰苦、漫长的过程,只有着眼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中每个环节和细节,才能全面发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不完备,研究能力薄弱,学术视野有待拓宽,所以指导教师的引导和推动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个细节问题深入研究,实现“小题大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是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精髓。“限塑令”研究小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限塑令”实施前后对居民环保意识的改变有明显的作用,指导教师就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查阅环境意识评价方面的期刊文献,找到相关的评价方法,运用千余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做出定量分析,得到了相关结果与结论,并写成论文;“电子废弃物及固废环境问题”研究小组学生在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师讲授完加拿大温哥华固废处理案例后主动提出其经验值得国内借鉴,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并指导小组成员开展文献综述和分析工作,为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提供建议并完成论文。上述研究小组完成的论文被国际会议接收,有的论文则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当前,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已成为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重要途径。对于参与其中的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积极探索、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全过程的指导中应当重点关注指导学生如何做研究、做学问,并注重心理辅导,尊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潜力,在学生迈出科研第一步的时候给予他们科学道德和规范的引导。积极推行启发式、探讨式、鼓励式的指导,同时将自己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密切结合,做好大学生在科研道路上的第一位向导。
参考文献:
[1]王颖.鹿化煜,胡文碹等.加强地球系统科学教育培养一流地学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8):11—12.
[2]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3-96.
[3]李旦,赵希文,齐晶瑶等“创新研修课”的建设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28-30.
[4]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城市生态学
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问题之—,近年来,美国众多一流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Program,UROP)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这种旨在培养和支持教师科研与本科生学习创新之间的伙伴关系的计划邀请本科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教师科研,他们可以获得学分或酬劳。麻省理工大学(M1T)的具体做法是:“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为本科生提供从事尖端科学研究的机会,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全过程,包括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分析数据和提出书面形式的研究成果并口头报告;本科生申请到的“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项目可以是持续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更长,从事研究的领域可以在麻省理工大学的任何院系或跨学科的专业;本科生在研习过程中获得实际技能和知识.将适用于他们未来的毕业后职业生涯或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他们成为参与令人兴奋的科学研究的一分子甚至主体。
在“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支持下,我国高校的一大批优秀大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融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中。这为发掘大学生的创新研究潜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大学生的学习、学术适应和新环境适应才刚刚开始,他们普遍存在着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不够、科研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在科研训练计划实践过程中,一些学生也相继出现了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针对这一突出问题,采取怎样的创新培养模式,如何推动该计划的持续良性发展,既让他们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又能使他们在进入大学一开始就能接触到一流的科学研究工作,正是本文研究的中心问题。
本文在以城市生态学研究领域为例,探索如何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国际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接轨、如何与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彰显专业特色。
一、关注国际学术前沿与社会热点问题
科研训练计划的要义在于使得本科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前沿,并将自己的研究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研究内容是城市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研究目的是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出对策,其核心是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一门正在发展成长中的新兴应用学科,处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点上,其研究同时也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等众多前沿科学计划强力推出的重点研究方向。我国正在积极加快城市化进程,面对在城市地区迫切需要调整的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生态学需要在理论和研究内容上进行创新,并在指导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促进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质量。
因此,城市生态学研究中既有国际学术前沿,又有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非常适合作为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选题。比如:“‘限塑令’实施后对居民生活及环境影响的调查报告”的选题来源于社会热点问题,“城市电子废弃物污染问题与环境管理研究:以南京市为例”的选题来源于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系的国际合作项目等。
二、科研训练与本科课程教学相结合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将科研训练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寓教于创新,真正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充分融合,能够使大学生在课堂和课程学习过程中得到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结合“城市生态学”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带着科研训练这一目标导向,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设置“城市生态学问题分析”、“城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生态学前沿进展”、“气候变化与城市生态应对”等授课专题,面向城市生态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科研训练计划的指导教师同时也是一些本科课程的主讲教师。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和一味指导、把关的科研培养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指导教师应注意在科研情境中设置问题,给出一些弹性命题和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比如在讲解城市生态系统还原功能部分的时候,提出“限塑令”政策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和电子废弃物污染及其环境管理等选题:在讲解城市水生态系统部分的时候,提出快速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等选题,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根据自己的选题去现场进行实地踏勘、发放问卷,去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调研访谈。这样能使学生在大学刚入学不久即可接触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将自己在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服务工作相结合。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艰苦、漫长的过程,只有着眼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中每个环节和细节,才能全面发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不完备,研究能力薄弱,学术视野有待拓宽,所以指导教师的引导和推动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个细节问题深入研究,实现“小题大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是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精髓。“限塑令”研究小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限塑令”实施前后对居民环保意识的改变有明显的作用,指导教师就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查阅环境意识评价方面的期刊文献,找到相关的评价方法,运用千余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做出定量分析,得到了相关结果与结论,并写成论文;“电子废弃物及固废环境问题”研究小组学生在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师讲授完加拿大温哥华固废处理案例后主动提出其经验值得国内借鉴,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并指导小组成员开展文献综述和分析工作,为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提供建议并完成论文。上述研究小组完成的论文被国际会议接收,有的论文则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当前,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已成为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重要途径。对于参与其中的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积极探索、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全过程的指导中应当重点关注指导学生如何做研究、做学问,并注重心理辅导,尊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潜力,在学生迈出科研第一步的时候给予他们科学道德和规范的引导。积极推行启发式、探讨式、鼓励式的指导,同时将自己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密切结合,做好大学生在科研道路上的第一位向导。
参考文献:
[1]王颖.鹿化煜,胡文碹等.加强地球系统科学教育培养一流地学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8):11—12.
[2]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3-96.
[3]李旦,赵希文,齐晶瑶等“创新研修课”的建设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28-30.
[4]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