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承,正在安徽“选干进村”工作中一批接一批地体现着。从案头到地头,从笔头到手头,如果说以前的工作是高屋建瓴,那么现在的工作就是脚踏实地。
2014年10月30日,安徽省首个驻村扶贫工作队—省财政厅颖东区正午镇吴寨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成立,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王锐也成为继沈浩后省财政厅的又一名选派干部。这一次,除了第一书记的名头,王锐还兼任扶贫工作队长。此时的吴寨村有17个自然村,266户贫困户。在厅里制定的“双包”定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中,除去111个五保户和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外,该厅需包扶贫困户155户。如果说当初的沈浩凭的更多的是一己之力带领小岗村向前走的话,这次王锐就要举全厅干部职工之力帮助吴寨村脱贫。
吴寨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成立的同一天,时任安徽省长、现任省委书记王学军在距离吴寨村200公里的六安市金寨县梅山镇汪冲村开始为期3天的驻村走访活动,并撰写了《关于汪冲村脱贫致富的调研与思考》的调研报告。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刘永春告诉记者:“我陪着王省长去汪冲村驻村调研的,省长对这次调研很重视,亲自撰写了调研报告。”省扶贫办及时在内部简报《扶贫开发》2015年第一期上予以印发,在全省范围内引起了不小震动。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震动?这是因为5个月前王学军到省会合肥市调研,并撰写了《合肥要当好全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关于合肥发展的调研和思考》的调研报告。一个是省会,另一个是大别山区里的小山村;一个是有着761.1万人口的大城市,另一个却是只有2456人的山村;一个在为进入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而不懈努力,另一个却在为2020年前如期摆脱贫困而苦苦求索……尽管差距悬殊,王学军仍实地调研并认真思考汪冲村的发展思路。
在汪冲村的调研报告里,王学军更是提到,要完善帮扶机制,发挥好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县制度的作用,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双包”制度,全力提供支持和服务,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转化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实际成果。
从2001年到2014年,“选干进村”工作已经成为安徽省帮助贫困村、后进村加快发展、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宝贵经验,2014年的第六批选派干部却肩负着比以往更大的扶贫责任。这次安徽大手笔点将3000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直接下派到村,引领当地百姓大干、狠干3年扶贫,力图“摘穷帽”。
十四年的传承
2001年4月29日,安徽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农委关于从市、县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的意见》(皖办发〔2001〕5号),从当年起该省有计划地从市、县(市、区)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担任党支部书记,3年一批,首批选派3000名。
2003年,首批选派工作步入尾声,大部分选派干部也将回到自己三年前的原职单位和工作岗位上。当时的安徽农村虽然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小康,但全省仍有相对贫困的村5000多个,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400多万,因病、因灾返贫的现象不断发生,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仍比较落后。
第二批“选干进村”工作肯定要继续开展,而且不同于三年之前的是,全省5000多个村相对贫困。倘若再按照首批3000名的选派规模的话,必定造成“僧多肉少”的局面,会令一些有需要的村分不到选派干部,这显然有失公允。
贫困村只要想发展,就应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优秀的干部。2003年10月29日,安徽启动选派第二批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工作。这次,选派规模扩大一倍,选派范围扩大到省、市、县(市、区)党政群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中央驻皖单位。同时明确,中央驻皖单位和省垂直管理部门设在市、县的部门和单位,纳入所在地的选派范围。选派干部的条件也由首批的3年以上工作经历、35周岁以下的高门槛降到了 2年以上工作经历,40周岁以下的标准。
正是在这次选派中增加了数量、扩大了范围和适当降低了要求,在省财政厅工作、即将年满40周岁的沈浩才有机会到凤阳县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此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沈浩在小岗村兢兢业业工作6年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沈浩同志,在安徽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上已经成为一个精神标杆。此后的2006年、2009年、2012年,安徽又相继选派3批共计7000名年轻干部进村任职2-3年的时间。
2012年,安徽万名年轻干部到村任职与广东选拔“工农牌”公务员、北京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等十项地方特色工作一道,在110项地方组织部门特色工作中脱颖而出,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十佳地方特色工作”。在当时,“选干进村”就已成为安徽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特色品牌,基层欢迎,社会肯定,干部积极参与。
日历翻到了2014年,这也是要开展第六批到村任职工作的年份。当时的安徽,正在开展一场全省范围内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全省共识别出3000个贫困村和180.47万户贫困户。
一方面,自2001年4月以来,安徽连续分五批从省市县党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中选派了1.6万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主要到贫困村、难点村和后进村担任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并就新农村建设和江淮分水岭等工作派出了工作队。
另一方面,在基层,很多地区长期抱怨扶贫工作缺兵少将,工作经费不足,等等。这些不仅困扰着贫困村脱贫,也让贫困老百姓长期看不到曙光。
然而,这些珍贵的工作队资源并没有完全用到扶贫工作上。因为这些工作队在建档立卡工作开展前就已派出,一部分还不在建档立卡贫困村。 “双包”带给贫困村新的发展机遇
都说扶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安徽人就偏偏不信这个邪。这一次在完成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安徽学习借鉴了广东“双到”扶贫的经验,决定向贫困村派驻扶贫工作队,为贫困户确定帮扶责任人。
为了实施精准扶贫,安徽建立起了全新的帮扶机制,原有的定点帮扶制度,省市两级定点扶贫单位的帮扶力量仅仅落在县一级,而“双包”帮扶制度出台后,帮扶单位的重心下沉到村,帮扶干部的资源对接到户,并规定“不脱贫不脱钩”。
2014年6月下旬,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了省直定点扶贫牵头单位和各市扶贫工作座谈会,对“双包”工作进行部署。9月上旬,省政府又在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六安市金寨县召开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要求各地完善定点帮扶机制,建立“双包”帮扶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以多种形式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省扶贫办两次发文并印发多期《扶贫开发》简报,就“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进展情况以及一些单位和地方好的经验做法进行通报。
“要派就真派,要派就派实。”这是安徽省委为“双包”制度定下的基调——先定包村单位,再由包村单位重新派干部驻村。
好钢就要用在扶贫攻坚工作的刀刃上。省委组织部按照省委关于“贫困县的选派干部要优先满足贫困村,省直单位(含中央驻晥单位)的选派干部全部到3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困村任职”的要求,将第六批2000名选派干部向建档立卡贫困村倾斜,除少数没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外,共有1542名第六批选派干部(占77.1%)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长,并将原来的2年任期延长为3年任期。
省扶贫办会同省委组织部在其余包村单位选派了1458名驻村帮扶干部担任扶贫工作队长,这部分干部除适当放宽年龄外,还要比照干部任职条件,精心挑选出热爱“三农”工作,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的干部职工担任扶贫工作队长。
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的贫困户,经驻村帮扶干部核实后,由包村帮扶单位负责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进行结对帮扶,可以一人联系一户,也可以一人联系多户。对包村帮扶单位人员编制较多,公共资源丰富,以其为主组织开展包扶。例如省农委、省财政厅、公安厅等单位,实行单位包村,处室包组,干部包户,选派最优秀的年轻干部担任工作队长。对包村帮扶单位人员编制少,不能全部包扶贫困户的,由所在乡(镇)、村干部负责联系。
随后,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徽省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的实施意见》。这个意见,改变了全省3000名机关干部未来3年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他们和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等一道组成了一支开赴贫困村的扶贫队伍。
近日,安徽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转发了中组部等三部委《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实现了3000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全覆盖。
2014年10月30日,安徽省首个驻村扶贫工作队—省财政厅颖东区正午镇吴寨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成立,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王锐也成为继沈浩后省财政厅的又一名选派干部。这一次,除了第一书记的名头,王锐还兼任扶贫工作队长。此时的吴寨村有17个自然村,266户贫困户。在厅里制定的“双包”定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中,除去111个五保户和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外,该厅需包扶贫困户155户。如果说当初的沈浩凭的更多的是一己之力带领小岗村向前走的话,这次王锐就要举全厅干部职工之力帮助吴寨村脱贫。
吴寨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成立的同一天,时任安徽省长、现任省委书记王学军在距离吴寨村200公里的六安市金寨县梅山镇汪冲村开始为期3天的驻村走访活动,并撰写了《关于汪冲村脱贫致富的调研与思考》的调研报告。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刘永春告诉记者:“我陪着王省长去汪冲村驻村调研的,省长对这次调研很重视,亲自撰写了调研报告。”省扶贫办及时在内部简报《扶贫开发》2015年第一期上予以印发,在全省范围内引起了不小震动。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震动?这是因为5个月前王学军到省会合肥市调研,并撰写了《合肥要当好全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关于合肥发展的调研和思考》的调研报告。一个是省会,另一个是大别山区里的小山村;一个是有着761.1万人口的大城市,另一个却是只有2456人的山村;一个在为进入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而不懈努力,另一个却在为2020年前如期摆脱贫困而苦苦求索……尽管差距悬殊,王学军仍实地调研并认真思考汪冲村的发展思路。
在汪冲村的调研报告里,王学军更是提到,要完善帮扶机制,发挥好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县制度的作用,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双包”制度,全力提供支持和服务,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转化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实际成果。
从2001年到2014年,“选干进村”工作已经成为安徽省帮助贫困村、后进村加快发展、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宝贵经验,2014年的第六批选派干部却肩负着比以往更大的扶贫责任。这次安徽大手笔点将3000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直接下派到村,引领当地百姓大干、狠干3年扶贫,力图“摘穷帽”。
十四年的传承
2001年4月29日,安徽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农委关于从市、县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的意见》(皖办发〔2001〕5号),从当年起该省有计划地从市、县(市、区)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担任党支部书记,3年一批,首批选派3000名。
2003年,首批选派工作步入尾声,大部分选派干部也将回到自己三年前的原职单位和工作岗位上。当时的安徽农村虽然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小康,但全省仍有相对贫困的村5000多个,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400多万,因病、因灾返贫的现象不断发生,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仍比较落后。
第二批“选干进村”工作肯定要继续开展,而且不同于三年之前的是,全省5000多个村相对贫困。倘若再按照首批3000名的选派规模的话,必定造成“僧多肉少”的局面,会令一些有需要的村分不到选派干部,这显然有失公允。
贫困村只要想发展,就应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优秀的干部。2003年10月29日,安徽启动选派第二批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工作。这次,选派规模扩大一倍,选派范围扩大到省、市、县(市、区)党政群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中央驻皖单位。同时明确,中央驻皖单位和省垂直管理部门设在市、县的部门和单位,纳入所在地的选派范围。选派干部的条件也由首批的3年以上工作经历、35周岁以下的高门槛降到了 2年以上工作经历,40周岁以下的标准。
正是在这次选派中增加了数量、扩大了范围和适当降低了要求,在省财政厅工作、即将年满40周岁的沈浩才有机会到凤阳县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此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沈浩在小岗村兢兢业业工作6年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沈浩同志,在安徽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上已经成为一个精神标杆。此后的2006年、2009年、2012年,安徽又相继选派3批共计7000名年轻干部进村任职2-3年的时间。
2012年,安徽万名年轻干部到村任职与广东选拔“工农牌”公务员、北京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等十项地方特色工作一道,在110项地方组织部门特色工作中脱颖而出,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十佳地方特色工作”。在当时,“选干进村”就已成为安徽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特色品牌,基层欢迎,社会肯定,干部积极参与。
日历翻到了2014年,这也是要开展第六批到村任职工作的年份。当时的安徽,正在开展一场全省范围内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全省共识别出3000个贫困村和180.47万户贫困户。
一方面,自2001年4月以来,安徽连续分五批从省市县党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中选派了1.6万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主要到贫困村、难点村和后进村担任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并就新农村建设和江淮分水岭等工作派出了工作队。
另一方面,在基层,很多地区长期抱怨扶贫工作缺兵少将,工作经费不足,等等。这些不仅困扰着贫困村脱贫,也让贫困老百姓长期看不到曙光。
然而,这些珍贵的工作队资源并没有完全用到扶贫工作上。因为这些工作队在建档立卡工作开展前就已派出,一部分还不在建档立卡贫困村。 “双包”带给贫困村新的发展机遇
都说扶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安徽人就偏偏不信这个邪。这一次在完成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安徽学习借鉴了广东“双到”扶贫的经验,决定向贫困村派驻扶贫工作队,为贫困户确定帮扶责任人。
为了实施精准扶贫,安徽建立起了全新的帮扶机制,原有的定点帮扶制度,省市两级定点扶贫单位的帮扶力量仅仅落在县一级,而“双包”帮扶制度出台后,帮扶单位的重心下沉到村,帮扶干部的资源对接到户,并规定“不脱贫不脱钩”。
2014年6月下旬,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了省直定点扶贫牵头单位和各市扶贫工作座谈会,对“双包”工作进行部署。9月上旬,省政府又在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六安市金寨县召开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要求各地完善定点帮扶机制,建立“双包”帮扶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以多种形式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省扶贫办两次发文并印发多期《扶贫开发》简报,就“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进展情况以及一些单位和地方好的经验做法进行通报。
“要派就真派,要派就派实。”这是安徽省委为“双包”制度定下的基调——先定包村单位,再由包村单位重新派干部驻村。
好钢就要用在扶贫攻坚工作的刀刃上。省委组织部按照省委关于“贫困县的选派干部要优先满足贫困村,省直单位(含中央驻晥单位)的选派干部全部到3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困村任职”的要求,将第六批2000名选派干部向建档立卡贫困村倾斜,除少数没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外,共有1542名第六批选派干部(占77.1%)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长,并将原来的2年任期延长为3年任期。
省扶贫办会同省委组织部在其余包村单位选派了1458名驻村帮扶干部担任扶贫工作队长,这部分干部除适当放宽年龄外,还要比照干部任职条件,精心挑选出热爱“三农”工作,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的干部职工担任扶贫工作队长。
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的贫困户,经驻村帮扶干部核实后,由包村帮扶单位负责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进行结对帮扶,可以一人联系一户,也可以一人联系多户。对包村帮扶单位人员编制较多,公共资源丰富,以其为主组织开展包扶。例如省农委、省财政厅、公安厅等单位,实行单位包村,处室包组,干部包户,选派最优秀的年轻干部担任工作队长。对包村帮扶单位人员编制少,不能全部包扶贫困户的,由所在乡(镇)、村干部负责联系。
随后,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徽省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的实施意见》。这个意见,改变了全省3000名机关干部未来3年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他们和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等一道组成了一支开赴贫困村的扶贫队伍。
近日,安徽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转发了中组部等三部委《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实现了3000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