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以读代讲,以读促问,以读入情,以读达理,“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朗读时方法要科学、恰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去指导,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那么,在朗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些什么呢?
1、正确处理重音。
在朗读的时候,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声音上要加以突出,这种现象就是重音。重音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重音,这种重音往往是自然重读的;另一种是强调重音,也叫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它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
2、合理安排停顿。
停顿就是语言进行中的间歇,可以分为语法停顿、结构停顿和强调停顿三种。语法停顿一般可以用标点符号来表现它们停顿时间的长短;结构停顿一般可以用段落层次来表现停顿时间的长短;强调停顿是句子中特殊的间歇,它是为了强调某一种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而在语法上不该停顿的地方做适当的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的时间。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而且还能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
3、注意语速适宜。
朗读的速度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气氛和人物的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
4、恰当运用语调。
语句里有了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抑扬顿挫搭配得当,听起来就更富有音乐美,更能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语气。
二、朗读时形式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轮读、对读、散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领悟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就自己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诗歌的境界中。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1、美读,即表情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
2、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教《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请七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童话中七位人物的语言,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皇帝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行径感到可悲。通过进入角色,使学生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了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可见分角色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3、配乐朗读。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循序渐进,要有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在教《春》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学生易于接受,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精心地、科学地指导学生朗读,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那时,琅琅的读书声又会在语文课堂重新响起,学生们定会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朗读时方法要科学、恰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去指导,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那么,在朗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些什么呢?
1、正确处理重音。
在朗读的时候,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声音上要加以突出,这种现象就是重音。重音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重音,这种重音往往是自然重读的;另一种是强调重音,也叫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它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
2、合理安排停顿。
停顿就是语言进行中的间歇,可以分为语法停顿、结构停顿和强调停顿三种。语法停顿一般可以用标点符号来表现它们停顿时间的长短;结构停顿一般可以用段落层次来表现停顿时间的长短;强调停顿是句子中特殊的间歇,它是为了强调某一种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而在语法上不该停顿的地方做适当的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的时间。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而且还能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
3、注意语速适宜。
朗读的速度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气氛和人物的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
4、恰当运用语调。
语句里有了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抑扬顿挫搭配得当,听起来就更富有音乐美,更能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语气。
二、朗读时形式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轮读、对读、散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领悟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就自己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诗歌的境界中。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1、美读,即表情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
2、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教《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请七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童话中七位人物的语言,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皇帝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行径感到可悲。通过进入角色,使学生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了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可见分角色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3、配乐朗读。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循序渐进,要有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在教《春》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学生易于接受,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精心地、科学地指导学生朗读,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那时,琅琅的读书声又会在语文课堂重新响起,学生们定会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