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及其处理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颅内动脉狭窄是导致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且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病变引起的卒中危害更大。强化内科治疗为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的一线治疗手段,但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血管内治疗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因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而限制了其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治疗中的推广。本文对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术后并发症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主要并发症的特点,并对其处理流程和预防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单中心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的2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TEG检测将患者分为标准组(58例)与调整组(182例)。标准组术后采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100 mg和氯吡格雷75 mg)。调整组的患者采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化多通道听觉脑干植入设备(ABI)对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患者进行听力重建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存在单侧或双侧听力损伤、且需要切除前庭神经鞘瘤的NF2患者。手术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在切除肿瘤后进行ABI电极植入。术中通过记录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EABR)辅助定位耳蜗核,以确保电极贴附于耳蜗核表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中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应用FD治疗的25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6例患者共337个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其中170例(66.4%)有较高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在FD释放时或释放后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治疗(简称替罗非班组);8
目的 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37例aSAH
目的:研究SLE患者血清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变化,探讨其与SLE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80例SLE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内膜增厚组(A组)24例和内
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就诊的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相关中心静脉病变患者,探讨经皮球囊腔内血管成形术(per
期刊
目的初步观察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机械刺激效应(简称"蜜月期"效应)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81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未开机刺激、仅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患儿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定义为存在"蜜月期"效应。所有患儿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以及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2
电阻抗断层成像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通过在体表测量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引起的电阻抗变化,并采用一定的图像重建算法得到体内电阻抗分布或变化的图像,来反映病变信息.该技术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