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农药减量使用对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论述了农药减量使用的必要性,分析了农药经营使用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强化农药质量监管、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应用防控集成技术、做好病虫监测预警、推广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总结了农药减量使用控害策略。
关键词 农药;减量使用;控害策略;湖南新化
中图分类号 S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124-03
新化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耕地面积49 053.33 hm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4 133.33 hm2,农药年使用量在600 t以上。农药对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提高粮食产量水平、保障农业稳产增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农药的大肆使用,已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对土壤、水、空气等造成了直接污染,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给人类健康带来了长期和潜在的危害。为此,开展对新化县农药减量使用策略的探讨,对减少使用化学农药、推广生物农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江水域、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新化县经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农药减量使用的必要性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强烈要求
农药是一种有毒的特殊生产资料,每一种药剂的防治对象、施药方法、安全间隔期等均有所不同,如使用不当,不仅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还可能产生药害,破坏生态系统,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如近几年报道的“毒豇豆”“毒韭菜”“毒西瓜”等事件,引起了社会和人们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根据对新化县各医院调查可知,2014年、2015年、2016年也分别出现了6、4、3起因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而住院的病例。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工作刻不容缓。
1.2 农业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
化学防治方便、快捷、高效,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也是新化县目前病虫害防控的主要方法。近10年来,经营利润可观、市场操作性好的农药品种如80%吡蚜酮·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燕化扫飞)、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20%氟虫酰胺水分散粒剂(垄歌)等,由于经销商的大力推广和农田的长期单一过量施用,加剧了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大气、水、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逐年增多。据有关农业技术员测算,目前新化县农药每年平均施用量在9.17 kg/hm2以上,其中只有小部分农药产生杀虫防病效果,大部分散落在田间,富集在土壤中,农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探讨新化县农药减量使用对策、控制环境污染势在必行。
1.3 病虫防治措施亟待改进
前几年,由于大面积、不科学使用农药,给新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高毒有机磷杀虫剂和低含量复配制剂的翻倍使用,不仅在农产品、土壤中造成残留与污染,导致防治效果降低、用药量加大,还易使病虫产生抗药性,缩短农药产品的使用周期,同时对天敌也造成毁灭性打击。近年来,一些除草剂的广泛大量使用,引起的作物药害事故时有发生,如新化县水稻上的“葱管苗”已连续几年较大面积发生;特别是施了玉米除草剂的土地,后作几个月内难以种活蔬菜。新化县农民的用药陋习亟须改变、病虫防治措施亟待改进。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药经营点多而乱,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农药经营门槛过低,新化县许多代销点都在销售农药,经营门店点多面广,分散在各个村落,监管难以到位;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有的法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薄弱,唯利是图,使一些“三证”不全、冒用农药登记号、随意更改产品名称、擅自扩大使用范围的假冒伪劣农药流入新化市场;有的缺乏农药常识和植保知识,不了解农药特性和使用技术,只推销高利润专营产品,而不管最佳防治配方,从而导致农民用药不对口,降低了防治效果,增加了防治次数,加大了农药用量。
2.2 病虫害防治压力大,农药使用次数增加
由于新化县地域广阔,作物种类多,种植结构复杂,病虫草害发生种类也多,发生规律复杂。近年来,新化县土地流转加快,部分水田被种粮大户集中承包,种植面积较大,请工成本较高,耕种质量较差,田间管理粗放,病虫草害基数较高,发生危害加重;一些常见病虫害连年呈重发态势,次要病虫害演变成主要病虫害,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新化县的农业生产安全,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年年均达偏重发生程度,稻曲病、稻蓟马等常有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等病害在局部暴发,造成新化县病虫害防治压力大,用药次数增加,有时一季中稻喷施药剂5~7次。
2.3 施药器械陈旧落后,农药利用率降低
目前,新化县农田大部分以分散种植为主,生产规模小,大部分农户使用价格低廉的老式手动喷雾器,而此类喷雾器多数未按国家标准生产,器械陈旧,质量低劣,喷洒部件单一,雾化效果差;尤其是一些再生塑料制造的喷雾器,使用1~2年,就出现了滴水漏气、过滤网堵塞、压力不足、开关拧不动、雾化效果差等故障,造成药液喷洒不匀,影响了防治效率,降低了农药利用率,严重的会出现使用者中毒和作物药害现象。
2.4 施药技术水平较低,农药使用量加大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一些迁飞性害虫和检疫性病虫,难以集中扑灭,分散防治农药用量增加。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知识和技术水平相对偏低,对农药使用技术难以掌握,片面追求价格和效果,忽视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任意扩大农药的使用范围,加大使用浓度,降低防治指标,不注意安全使用间隔期,不根據防治对象、防治作物和用药时间等对症用药;有的为追求田间无病无虫无杂草,乱喷保险药,5 d喷1次药治虫、7 d施1次药防病;有的只关注防治效果,不管农药是否有残留;有的跟风防治,只要有部分人喷药,不管自家农田有无病虫、是否达到防治指标都会喷药,结果造成农药使用量增加。 2.5 禁限用农药违规使用,农产品安全隐患多
部分农民因循守旧,认为只要价格便宜、效果好,不管是什么类型农药均可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禁限用农药仍在违规使用。如一些禁止下田的菊酯类农药,被部分农民用于水稻上;卫生用药氟虫腈制剂,因效果突出又被重新应用于作物上;高残留限用农药如水胺硫磷等,在桑梓镇等地仍在蔬菜和水果上使用;一些剧毒杀鼠剂如“闻到死”等,仍在奉家镇偏远的村代销点销售;中高毒农药如甲拌磷、呋喃丹等,目前全县销量仍有10 t以上。禁限用农药的违规使用,不仅影响了防治效果,杀害了天敌,还增加了农产品安全隐患,威胁人畜生命安全。
3 农药减量使用控害对策
3.1 强化农药质量监管,落实属地管理职责
县、乡、村要高度重视农药减量使用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强化农药质量监管,不定期进行执法检查,杜绝假冒伪劣等问题农药用于农业生产。对高毒农药进行定点经营,实施专柜销售、实名购买、建立可追溯制度,加强对中高毒农药使用的技术指导。做好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减少农作物药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1]。
3.2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技术培训
一是利用报刊、短信、微信、电视媒体、农业信息网、开通直通车、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宣传农药减量使用工作,增强农民合法用药与合理用药的意识。二是在病虫防治季节,组织农民开座谈会、办培训班,解答防治疑点,讲解病虫防治知识;或开办田间学校,推荐先进植保药械,展示防治效果,培训内容尽可能深入浅出、生动易懂,实用技术可操作性强,使农民能把学到的新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三是组织农药监管人员、农药经营人员和农业基地或合作社的负责人进行技术培训,使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深入基层,提升全县整体病虫防控水平[2]。
3.3 加强植保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近几年,新化县积极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基层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进行深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打造业务过硬、服务一流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借乡镇农技体系建设的东风,县、乡均建设了站所,配齐了电脑、检测仪、摩托车等设备,植保网络体系和基础设施基本健全。积极争取植保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快建设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植保体系,提升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防控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全县抗灾减灾能力[3]。
3.4 发展防治组织,开展减量控害示范
根据“政府支持、部门引导、规范管理、市场运作、民办公助”原则,扎实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扶持专业化防治组织,努力创建“三赢”(农民、机手、防治组织)村级服务站,积极推广新型植保器械,进行安全用药技术培训,指导合理应用低毒、低残留环保农药。在孟公、维山、游家、石冲口、西河等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开展病虫防治集成技术示范,向广大群众展示防治效果,引导当地农民实施综合防控技术,逐年辐射到周边乡镇,最终达到减量控害、节本增效的目标,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4]。
3.5 做好病虫监测预警,指导农民适期用药
植保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测报工作的要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虫情调查,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发展动态;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召开虫情研讨会,分析、总结全县病虫发生规律,准确预报发生趋势,分区域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意见;编辑和发放《病虫情报》,指导农民适期用药,提高防治信息入户率,避免盲目用药,确保防治效果[5]。
3.6 推广综合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3.6.1 西北丰水中山区。奉家、水车、文田、金凤、古台山等海拔较高的山区,雨水丰富,春寒雾重,梯田较多,是稻瘟病等病害和稻秆潜蝇重发区,病虫防控以抗病栽培为主。一是推广种植高抗稻瘟病、紧凑型抗倒伏的水稻品种,减少用药次数;二是推广健身栽培技术,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及微肥,提高水稻抗病能力;三是及时冬耕浸田,铲除田边、沟边、山坡边的杂草,消灭越冬虫源;四是利用3―4月暴雨多的特点,灌深水灭蛹,降低虫源基数;五是选用黏着性和展着性好的内吸性农药,如噻呋酰胺、戊唑醇、醚菌酯等,在无雨时施用;六是控制稻瘟病等病害的蔓延危害,发现一片兼治全丘,发现一丘需治全垄;七是水稻幼穗分化期和破口抽穗期,尤其是树林边稻田,注重稻秆潜蝇的防治,以防稻穗“秃头”;八是严禁使用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对水生生物毒性较强的农药,以免梯田水串流毒杀水生生物。
3.6.2 东北干旱石灰岩区。田坪、温塘、坐石、吉庆、曹家等石灰岩区,土壤蓄水能力较差,梅雨季节过后,农田经常缺水干旱,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蓟马、叶蝉等害虫发生严重,病虫防控以扑杀为主。一是开展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应用先进的植保器械,實行统一防治,减少害虫转移迁飞;二是搞好种子消毒和苗床处理,可预防和减轻苗期病虫危害;三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等设备诱杀水稻螟虫、稻飞虱等;四是在秧苗移栽前2~3 d喷施“送嫁药”,可预防或减轻大田分蘖期病虫的发生危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尽力抓住稻田有水时机,选用触杀型、胃毒型和持效性农药,交替轮流使用,确保防治效果;六是在7—10月稻田干旱无水时,可应用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拌土撒施;七是注意安全合理用药,严格按操作程序施药,以免干旱高温时产生药害和人畜中毒。
3.6.3 中部混栽区。游家、白溪、琅塘、荣华等资江沿河乡镇,一季稻和双季稻混合种植,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水淹田多,病虫发生种类多,世代重叠严重,其中细菌性病害和“坐蔸”现象较为普遍,病虫防治应采取“治前控后”的技术策略。一是在有养鱼习惯的地方,推广稻田养鱼高效模式,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又可治虫除草防纹枯病;二是在资江沿岸示范稻田养鸭互利模式,鸭子可吃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降低害虫基数,减轻危害程度,减少农药的使用;三是在面积较大的种粮大户生产基地,适当采取物化补助的方式,选用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农用链霉素等生物农药,建立适用技术核心示范片,实地展示应用效果,转变农民的传统用药习惯,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提高生物农药的覆盖率;四是被大水冲过或洪水淹过的水田,喷施叶枯唑等药剂,预防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减少暴发时的大量用药;五是冷浸田、深水田采用半旱式栽培,排水晒田,增施磷、钾肥,补充锌肥或灰肥,增强抗逆性,注意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六是当病虫害达到防治标准时,必须采取药剂控制的方法,选择高效低毒农药,提倡科学合理混用,一药多治,达到迅速、有效、安全控制水稻病虫害的目的。
3.6.4 南部双季稻区。近年来,炉观、科头、上梅、洋溪、槎溪等乡镇大面积推广双季稻,且以机耕机插机收为主,病虫发生期长,发生程度重,常年用药量大,其中南方黑条矮缩病和稻曲病发生较严重;病虫防治应以综合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一是选择种植抗南方黑条矮缩病、稻曲病的水稻品种;二是选用低桩收割和秸秆粉碎还田的机械作业,消灭稻秆中的病菌和害虫,降低病虫基数;三是推广使用“优拌”等种衣剂拌种,可预防和减轻苗期病虫及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危害;四是利用病虫较为集中发生的特点,在发生高峰期放置性引诱剂诱杀螟蛾,或配制糖醋液诱杀成虫,降低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螟虫基数;五是种植一定比例的诱杀田,增施氮肥,至禾嫩绿,集中诱杀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六是田边种植大豆、瓜类、芝麻等作物,在成虫羽化后喷药毒杀成虫;七是在防治关键时期,“治上代压下代”,作物生育前期施用持效性药剂,作物生育后期施用速效性药剂。
4 参考文献
[1] 李建群,潘秋波.浅析农药使用及其减量控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15(5):79-81.
[2] 刘银发,陈炜,颜继烂,等.浅谈农药减量使用的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07-108.
[3] 宋巧凤,袁玉付,仇学平,等.试论“五项对策”强化农药减量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2014(5):168-169.
[4] 马冬梅.昌吉州农药使用现状及农药减量控害使用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16(4):3-4.
[5] 吴定邦,王东明,马勇.浅谈农药减量使用的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6):106-107.
关键词 农药;减量使用;控害策略;湖南新化
中图分类号 S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124-03
新化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耕地面积49 053.33 hm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4 133.33 hm2,农药年使用量在600 t以上。农药对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提高粮食产量水平、保障农业稳产增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农药的大肆使用,已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对土壤、水、空气等造成了直接污染,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给人类健康带来了长期和潜在的危害。为此,开展对新化县农药减量使用策略的探讨,对减少使用化学农药、推广生物农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江水域、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新化县经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农药减量使用的必要性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强烈要求
农药是一种有毒的特殊生产资料,每一种药剂的防治对象、施药方法、安全间隔期等均有所不同,如使用不当,不仅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还可能产生药害,破坏生态系统,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如近几年报道的“毒豇豆”“毒韭菜”“毒西瓜”等事件,引起了社会和人们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根据对新化县各医院调查可知,2014年、2015年、2016年也分别出现了6、4、3起因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而住院的病例。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工作刻不容缓。
1.2 农业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
化学防治方便、快捷、高效,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也是新化县目前病虫害防控的主要方法。近10年来,经营利润可观、市场操作性好的农药品种如80%吡蚜酮·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燕化扫飞)、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20%氟虫酰胺水分散粒剂(垄歌)等,由于经销商的大力推广和农田的长期单一过量施用,加剧了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大气、水、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逐年增多。据有关农业技术员测算,目前新化县农药每年平均施用量在9.17 kg/hm2以上,其中只有小部分农药产生杀虫防病效果,大部分散落在田间,富集在土壤中,农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探讨新化县农药减量使用对策、控制环境污染势在必行。
1.3 病虫防治措施亟待改进
前几年,由于大面积、不科学使用农药,给新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高毒有机磷杀虫剂和低含量复配制剂的翻倍使用,不仅在农产品、土壤中造成残留与污染,导致防治效果降低、用药量加大,还易使病虫产生抗药性,缩短农药产品的使用周期,同时对天敌也造成毁灭性打击。近年来,一些除草剂的广泛大量使用,引起的作物药害事故时有发生,如新化县水稻上的“葱管苗”已连续几年较大面积发生;特别是施了玉米除草剂的土地,后作几个月内难以种活蔬菜。新化县农民的用药陋习亟须改变、病虫防治措施亟待改进。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药经营点多而乱,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农药经营门槛过低,新化县许多代销点都在销售农药,经营门店点多面广,分散在各个村落,监管难以到位;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有的法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薄弱,唯利是图,使一些“三证”不全、冒用农药登记号、随意更改产品名称、擅自扩大使用范围的假冒伪劣农药流入新化市场;有的缺乏农药常识和植保知识,不了解农药特性和使用技术,只推销高利润专营产品,而不管最佳防治配方,从而导致农民用药不对口,降低了防治效果,增加了防治次数,加大了农药用量。
2.2 病虫害防治压力大,农药使用次数增加
由于新化县地域广阔,作物种类多,种植结构复杂,病虫草害发生种类也多,发生规律复杂。近年来,新化县土地流转加快,部分水田被种粮大户集中承包,种植面积较大,请工成本较高,耕种质量较差,田间管理粗放,病虫草害基数较高,发生危害加重;一些常见病虫害连年呈重发态势,次要病虫害演变成主要病虫害,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新化县的农业生产安全,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年年均达偏重发生程度,稻曲病、稻蓟马等常有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等病害在局部暴发,造成新化县病虫害防治压力大,用药次数增加,有时一季中稻喷施药剂5~7次。
2.3 施药器械陈旧落后,农药利用率降低
目前,新化县农田大部分以分散种植为主,生产规模小,大部分农户使用价格低廉的老式手动喷雾器,而此类喷雾器多数未按国家标准生产,器械陈旧,质量低劣,喷洒部件单一,雾化效果差;尤其是一些再生塑料制造的喷雾器,使用1~2年,就出现了滴水漏气、过滤网堵塞、压力不足、开关拧不动、雾化效果差等故障,造成药液喷洒不匀,影响了防治效率,降低了农药利用率,严重的会出现使用者中毒和作物药害现象。
2.4 施药技术水平较低,农药使用量加大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一些迁飞性害虫和检疫性病虫,难以集中扑灭,分散防治农药用量增加。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知识和技术水平相对偏低,对农药使用技术难以掌握,片面追求价格和效果,忽视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任意扩大农药的使用范围,加大使用浓度,降低防治指标,不注意安全使用间隔期,不根據防治对象、防治作物和用药时间等对症用药;有的为追求田间无病无虫无杂草,乱喷保险药,5 d喷1次药治虫、7 d施1次药防病;有的只关注防治效果,不管农药是否有残留;有的跟风防治,只要有部分人喷药,不管自家农田有无病虫、是否达到防治指标都会喷药,结果造成农药使用量增加。 2.5 禁限用农药违规使用,农产品安全隐患多
部分农民因循守旧,认为只要价格便宜、效果好,不管是什么类型农药均可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禁限用农药仍在违规使用。如一些禁止下田的菊酯类农药,被部分农民用于水稻上;卫生用药氟虫腈制剂,因效果突出又被重新应用于作物上;高残留限用农药如水胺硫磷等,在桑梓镇等地仍在蔬菜和水果上使用;一些剧毒杀鼠剂如“闻到死”等,仍在奉家镇偏远的村代销点销售;中高毒农药如甲拌磷、呋喃丹等,目前全县销量仍有10 t以上。禁限用农药的违规使用,不仅影响了防治效果,杀害了天敌,还增加了农产品安全隐患,威胁人畜生命安全。
3 农药减量使用控害对策
3.1 强化农药质量监管,落实属地管理职责
县、乡、村要高度重视农药减量使用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强化农药质量监管,不定期进行执法检查,杜绝假冒伪劣等问题农药用于农业生产。对高毒农药进行定点经营,实施专柜销售、实名购买、建立可追溯制度,加强对中高毒农药使用的技术指导。做好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减少农作物药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1]。
3.2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技术培训
一是利用报刊、短信、微信、电视媒体、农业信息网、开通直通车、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宣传农药减量使用工作,增强农民合法用药与合理用药的意识。二是在病虫防治季节,组织农民开座谈会、办培训班,解答防治疑点,讲解病虫防治知识;或开办田间学校,推荐先进植保药械,展示防治效果,培训内容尽可能深入浅出、生动易懂,实用技术可操作性强,使农民能把学到的新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三是组织农药监管人员、农药经营人员和农业基地或合作社的负责人进行技术培训,使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深入基层,提升全县整体病虫防控水平[2]。
3.3 加强植保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近几年,新化县积极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基层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进行深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打造业务过硬、服务一流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借乡镇农技体系建设的东风,县、乡均建设了站所,配齐了电脑、检测仪、摩托车等设备,植保网络体系和基础设施基本健全。积极争取植保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快建设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植保体系,提升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防控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全县抗灾减灾能力[3]。
3.4 发展防治组织,开展减量控害示范
根据“政府支持、部门引导、规范管理、市场运作、民办公助”原则,扎实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扶持专业化防治组织,努力创建“三赢”(农民、机手、防治组织)村级服务站,积极推广新型植保器械,进行安全用药技术培训,指导合理应用低毒、低残留环保农药。在孟公、维山、游家、石冲口、西河等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开展病虫防治集成技术示范,向广大群众展示防治效果,引导当地农民实施综合防控技术,逐年辐射到周边乡镇,最终达到减量控害、节本增效的目标,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4]。
3.5 做好病虫监测预警,指导农民适期用药
植保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测报工作的要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虫情调查,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发展动态;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召开虫情研讨会,分析、总结全县病虫发生规律,准确预报发生趋势,分区域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意见;编辑和发放《病虫情报》,指导农民适期用药,提高防治信息入户率,避免盲目用药,确保防治效果[5]。
3.6 推广综合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3.6.1 西北丰水中山区。奉家、水车、文田、金凤、古台山等海拔较高的山区,雨水丰富,春寒雾重,梯田较多,是稻瘟病等病害和稻秆潜蝇重发区,病虫防控以抗病栽培为主。一是推广种植高抗稻瘟病、紧凑型抗倒伏的水稻品种,减少用药次数;二是推广健身栽培技术,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及微肥,提高水稻抗病能力;三是及时冬耕浸田,铲除田边、沟边、山坡边的杂草,消灭越冬虫源;四是利用3―4月暴雨多的特点,灌深水灭蛹,降低虫源基数;五是选用黏着性和展着性好的内吸性农药,如噻呋酰胺、戊唑醇、醚菌酯等,在无雨时施用;六是控制稻瘟病等病害的蔓延危害,发现一片兼治全丘,发现一丘需治全垄;七是水稻幼穗分化期和破口抽穗期,尤其是树林边稻田,注重稻秆潜蝇的防治,以防稻穗“秃头”;八是严禁使用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对水生生物毒性较强的农药,以免梯田水串流毒杀水生生物。
3.6.2 东北干旱石灰岩区。田坪、温塘、坐石、吉庆、曹家等石灰岩区,土壤蓄水能力较差,梅雨季节过后,农田经常缺水干旱,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蓟马、叶蝉等害虫发生严重,病虫防控以扑杀为主。一是开展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应用先进的植保器械,實行统一防治,减少害虫转移迁飞;二是搞好种子消毒和苗床处理,可预防和减轻苗期病虫危害;三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等设备诱杀水稻螟虫、稻飞虱等;四是在秧苗移栽前2~3 d喷施“送嫁药”,可预防或减轻大田分蘖期病虫的发生危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尽力抓住稻田有水时机,选用触杀型、胃毒型和持效性农药,交替轮流使用,确保防治效果;六是在7—10月稻田干旱无水时,可应用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拌土撒施;七是注意安全合理用药,严格按操作程序施药,以免干旱高温时产生药害和人畜中毒。
3.6.3 中部混栽区。游家、白溪、琅塘、荣华等资江沿河乡镇,一季稻和双季稻混合种植,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水淹田多,病虫发生种类多,世代重叠严重,其中细菌性病害和“坐蔸”现象较为普遍,病虫防治应采取“治前控后”的技术策略。一是在有养鱼习惯的地方,推广稻田养鱼高效模式,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又可治虫除草防纹枯病;二是在资江沿岸示范稻田养鸭互利模式,鸭子可吃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降低害虫基数,减轻危害程度,减少农药的使用;三是在面积较大的种粮大户生产基地,适当采取物化补助的方式,选用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农用链霉素等生物农药,建立适用技术核心示范片,实地展示应用效果,转变农民的传统用药习惯,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提高生物农药的覆盖率;四是被大水冲过或洪水淹过的水田,喷施叶枯唑等药剂,预防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减少暴发时的大量用药;五是冷浸田、深水田采用半旱式栽培,排水晒田,增施磷、钾肥,补充锌肥或灰肥,增强抗逆性,注意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六是当病虫害达到防治标准时,必须采取药剂控制的方法,选择高效低毒农药,提倡科学合理混用,一药多治,达到迅速、有效、安全控制水稻病虫害的目的。
3.6.4 南部双季稻区。近年来,炉观、科头、上梅、洋溪、槎溪等乡镇大面积推广双季稻,且以机耕机插机收为主,病虫发生期长,发生程度重,常年用药量大,其中南方黑条矮缩病和稻曲病发生较严重;病虫防治应以综合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一是选择种植抗南方黑条矮缩病、稻曲病的水稻品种;二是选用低桩收割和秸秆粉碎还田的机械作业,消灭稻秆中的病菌和害虫,降低病虫基数;三是推广使用“优拌”等种衣剂拌种,可预防和减轻苗期病虫及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危害;四是利用病虫较为集中发生的特点,在发生高峰期放置性引诱剂诱杀螟蛾,或配制糖醋液诱杀成虫,降低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螟虫基数;五是种植一定比例的诱杀田,增施氮肥,至禾嫩绿,集中诱杀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六是田边种植大豆、瓜类、芝麻等作物,在成虫羽化后喷药毒杀成虫;七是在防治关键时期,“治上代压下代”,作物生育前期施用持效性药剂,作物生育后期施用速效性药剂。
4 参考文献
[1] 李建群,潘秋波.浅析农药使用及其减量控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15(5):79-81.
[2] 刘银发,陈炜,颜继烂,等.浅谈农药减量使用的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07-108.
[3] 宋巧凤,袁玉付,仇学平,等.试论“五项对策”强化农药减量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2014(5):168-169.
[4] 马冬梅.昌吉州农药使用现状及农药减量控害使用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16(4):3-4.
[5] 吴定邦,王东明,马勇.浅谈农药减量使用的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