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作者的主体性创造,中国古代文献虚拟了作者的信息化在场。文献不是客观的知识信息和物理结构,而是主体人精神心性的写照。文献“突破”了人的肉身境遇性存在而过渡到了意义性存在,积淀在文献中的文化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由此凸显了文化的能动性和精神旨趣。但是,经由文献而实现的人的信息化存在并不完全等价于活生生的作者本体,这也为文献的造假或曲解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它意味着文献及其背后的文化在丧失客观性后,面临着失控和失真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