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手工课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超轻黏土作为手工材料的一种新型环保材料,与其他综合材料的连接度高,可以永久保存。针对美术课堂与小学生的需求,将超轻黏土引入与美术教学相结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对美术手工课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喜爱美术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启蒙阶段,可与绘画内容相融合,采用超轻黏土进行点缀;拓展课程则可要求学生追求色彩变化;进阶课程则采取教师示范与学生创作相结合的方式。
关键词:小学美术;手工课;超轻黏土
一、超轻黏土的概念
超轻黏土最早出现在德国,后来慢慢在日韩等国家流行起来,主要是运用高分子材料发泡粉和真空微球进行发泡,再与聚乙醇、交联剂、甘油、颜料等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物理混合制成,做出来的作品干燥后的重量是干燥前的四分之一,重量非常轻,是一种新型环保、无毒的手工材料。
二、超轻黏土引入美术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手工课对学生的艺术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实行实践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能有效地给学生渗透美工知识。泥塑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市面上出现新型的手工环保材料超轻黏土,是一种比较像陶泥的质地,不但可以塑造形象、操作简单,而且颜色丰富的手工材料。根据超轻黏土的发展现状,把超轻黏土引入小学美术课堂中,不仅有利于泥塑教学,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助于推动民间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超轻黏土课程架构
(一)小学生年龄阶段
小學阶段属于个体发展的基础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变化最为明显,可塑性较强。因此,这个时期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极为重要,但是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差异也较为明显。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对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其中,小学年龄可分为三个阶段,笔者认为,美术手工超轻黏土课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句”的符号期(5—7岁):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画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图形简单、想象丰富、形象夸张,不注意比例。绘画用形象的符号来叙述事件,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言语。低年段的学生已经认识超轻黏土这种材料,会直接用手来感受超轻黏土的质感,并可以通过揉捏搓压等基本的手法捏造形象。
陈述的符号期(7—9岁):三、四年级学生绘画表现形象特征比较完整,画面的颜色会鲜艳、丰富,有些学生会追求客观色彩的丰富性,而且会通过模仿向想象转变创作。中年段的学生了解基本的技法并会运用一些辅助工具捏造形象,而且尝试将两种不同颜色的黏土揉到一起,调配出一种新的颜色,达到他们的颜色要求。
陈述的写实期(9—11岁):相较中低年段的学生,五、六年级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表现力,从记忆、想象转向客观现实的描绘,从二维课件向三维的视觉真实转变,这个时期的绘画基本上能反映客观的现实,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学生图画的内容更丰富。高年段的学生通过之前的手工经验积累,在脑海里对超轻黏土有一个明确的立体意识,能捏出一定的细节,能较好地区别人物特征,能体现较明显的情节或表达某一事件,有很强的陈述性。
(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形式多元化,课程资源开发是美术课程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不能一味地追求教科书教学,一成不变,其实开发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生成很生动的教学。
可以按照超轻黏土内容课程模块进行安排,根据小学年龄段三个阶段相对应划分三种课程内容,分别是启蒙课程、拓展课程、进阶课程。
启蒙阶段,了解超轻黏土的制作技法,揉搓捏压绕刻等,开始塑造基本的造型,例如圆形、细水滴形、圆筒状等不同的形状。可与绘画内容相融合,采用超轻黏土进行点缀,形成凹凸的画面,类似于浮雕效果,在视觉上有起伏变化。
拓展课程,从基本技法过渡到学习操作的方法:拼贴法、盘条法、拓印法、捏塑法等等。中年段学生会追求色彩的变化,基于三年级课程学习色彩的三原色,能更好地对超轻黏土色彩调配混合。学生在实践中,有利于更好地认知色彩。
进阶课程,高年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手工经验,画面的内容体现出故事情节和场面创作,在造型方面,更加注重细节上的变化,追求作品的变化性和完整性,提高学生对生活的事物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学生的作品就会惟妙惟肖。
教师示范与学生创作相结合。教师处理好示范与学生创作的度,把教师示范、讲解、探究、观摩、创作为一体,在示范中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示范过程中启发学习要点,清晰制作的步骤和技法,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自由联想,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超轻黏土课程以动手操作为主,把握示范的机会,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探讨运用不同的肌理材料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大胆想象,感受二维到三维的转变,体验作品的成就感。
四、轻黏土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教学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美术手工课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学生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的特点,把超轻黏土引入美术课堂,与美术教学相结合。超轻黏土很容易上手,学生触碰时很自然地开始揉搓。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能给学生感受动手操作的乐趣,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探索能力,激发对手工课的兴趣。超轻黏土是在一个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空间转换,从视觉与触觉给学生一个直观感知。在制作过程中,不一定要模仿得很像,或者塑造一个完美的作品,主要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快乐,享受制作的过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玩超轻黏土能锻炼学生的手、眼、脑的配合能力,调动所有的感官,提高学生动手制作的灵活性,而且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意识和肌肉运动的统一协调,是手工课培养学生精细能力的最佳锻炼方法之一。从启蒙阶段到进阶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慢慢发展,有所提升。有研究证明,手指运动和脑血流量有很大关系,手指活动时,脑血流量约比手不动时增加10%,但在手指做动作时,脑血流量就会增加35%以上,有利于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色彩调配的知识,在实践中学生可以运用黏土基础颜色进行调配,调出自己所喜欢的黏土颜色,获得丰富的色彩经验,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制作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样的手法,如拼贴法、盘条法、拓印法、捏塑法等等,体验各种技法,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大胆地创新——有的学生设计形象,有的调配颜色,有的塑造造型,互相协作,实现黏土的有效价值。
五、总结
根据超轻黏土的特性和功能,对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兴趣、素质、多种技能知识,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把它引入小学美术手工课课堂中,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另外,通过超轻黏土的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动脑能力,提高美术手工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吕琳.超轻黏土在学前教育美术课中的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2).
关键词:小学美术;手工课;超轻黏土
一、超轻黏土的概念
超轻黏土最早出现在德国,后来慢慢在日韩等国家流行起来,主要是运用高分子材料发泡粉和真空微球进行发泡,再与聚乙醇、交联剂、甘油、颜料等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物理混合制成,做出来的作品干燥后的重量是干燥前的四分之一,重量非常轻,是一种新型环保、无毒的手工材料。
二、超轻黏土引入美术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手工课对学生的艺术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实行实践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能有效地给学生渗透美工知识。泥塑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市面上出现新型的手工环保材料超轻黏土,是一种比较像陶泥的质地,不但可以塑造形象、操作简单,而且颜色丰富的手工材料。根据超轻黏土的发展现状,把超轻黏土引入小学美术课堂中,不仅有利于泥塑教学,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助于推动民间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超轻黏土课程架构
(一)小学生年龄阶段
小學阶段属于个体发展的基础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变化最为明显,可塑性较强。因此,这个时期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极为重要,但是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差异也较为明显。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对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其中,小学年龄可分为三个阶段,笔者认为,美术手工超轻黏土课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句”的符号期(5—7岁):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画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图形简单、想象丰富、形象夸张,不注意比例。绘画用形象的符号来叙述事件,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言语。低年段的学生已经认识超轻黏土这种材料,会直接用手来感受超轻黏土的质感,并可以通过揉捏搓压等基本的手法捏造形象。
陈述的符号期(7—9岁):三、四年级学生绘画表现形象特征比较完整,画面的颜色会鲜艳、丰富,有些学生会追求客观色彩的丰富性,而且会通过模仿向想象转变创作。中年段的学生了解基本的技法并会运用一些辅助工具捏造形象,而且尝试将两种不同颜色的黏土揉到一起,调配出一种新的颜色,达到他们的颜色要求。
陈述的写实期(9—11岁):相较中低年段的学生,五、六年级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表现力,从记忆、想象转向客观现实的描绘,从二维课件向三维的视觉真实转变,这个时期的绘画基本上能反映客观的现实,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学生图画的内容更丰富。高年段的学生通过之前的手工经验积累,在脑海里对超轻黏土有一个明确的立体意识,能捏出一定的细节,能较好地区别人物特征,能体现较明显的情节或表达某一事件,有很强的陈述性。
(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形式多元化,课程资源开发是美术课程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不能一味地追求教科书教学,一成不变,其实开发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生成很生动的教学。
可以按照超轻黏土内容课程模块进行安排,根据小学年龄段三个阶段相对应划分三种课程内容,分别是启蒙课程、拓展课程、进阶课程。
启蒙阶段,了解超轻黏土的制作技法,揉搓捏压绕刻等,开始塑造基本的造型,例如圆形、细水滴形、圆筒状等不同的形状。可与绘画内容相融合,采用超轻黏土进行点缀,形成凹凸的画面,类似于浮雕效果,在视觉上有起伏变化。
拓展课程,从基本技法过渡到学习操作的方法:拼贴法、盘条法、拓印法、捏塑法等等。中年段学生会追求色彩的变化,基于三年级课程学习色彩的三原色,能更好地对超轻黏土色彩调配混合。学生在实践中,有利于更好地认知色彩。
进阶课程,高年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手工经验,画面的内容体现出故事情节和场面创作,在造型方面,更加注重细节上的变化,追求作品的变化性和完整性,提高学生对生活的事物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学生的作品就会惟妙惟肖。
教师示范与学生创作相结合。教师处理好示范与学生创作的度,把教师示范、讲解、探究、观摩、创作为一体,在示范中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示范过程中启发学习要点,清晰制作的步骤和技法,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自由联想,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超轻黏土课程以动手操作为主,把握示范的机会,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探讨运用不同的肌理材料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大胆想象,感受二维到三维的转变,体验作品的成就感。
四、轻黏土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教学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美术手工课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学生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的特点,把超轻黏土引入美术课堂,与美术教学相结合。超轻黏土很容易上手,学生触碰时很自然地开始揉搓。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能给学生感受动手操作的乐趣,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探索能力,激发对手工课的兴趣。超轻黏土是在一个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空间转换,从视觉与触觉给学生一个直观感知。在制作过程中,不一定要模仿得很像,或者塑造一个完美的作品,主要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快乐,享受制作的过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玩超轻黏土能锻炼学生的手、眼、脑的配合能力,调动所有的感官,提高学生动手制作的灵活性,而且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意识和肌肉运动的统一协调,是手工课培养学生精细能力的最佳锻炼方法之一。从启蒙阶段到进阶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慢慢发展,有所提升。有研究证明,手指运动和脑血流量有很大关系,手指活动时,脑血流量约比手不动时增加10%,但在手指做动作时,脑血流量就会增加35%以上,有利于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色彩调配的知识,在实践中学生可以运用黏土基础颜色进行调配,调出自己所喜欢的黏土颜色,获得丰富的色彩经验,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制作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样的手法,如拼贴法、盘条法、拓印法、捏塑法等等,体验各种技法,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大胆地创新——有的学生设计形象,有的调配颜色,有的塑造造型,互相协作,实现黏土的有效价值。
五、总结
根据超轻黏土的特性和功能,对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兴趣、素质、多种技能知识,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把它引入小学美术手工课课堂中,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另外,通过超轻黏土的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动脑能力,提高美术手工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吕琳.超轻黏土在学前教育美术课中的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