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依靠自学和师傅的传、帮、带培养焊接技术工人的模式已被淘汰,现阶段大量焊接技术工人的培养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来完成。但是我们知道,由于各类职业学校教学水平的不同,培养出的焊接技术工人能力参差不齐。职业学校的任务传统上是一种就业教育。它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有熟练的某一类专业技术技能,学生毕业后出去能适应一定的职业,得到一份工作,立足于社会。
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学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使学生毕业后,学生不仅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远大的追求,正确的社会分工概念,对本职工作充满激情。人们都有一个老的观念,从学生到家长,普遍存在着想考大学,然后有个好工作,不愿当工人的思想,包括不想当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工人,我们称之为“白领情结”,觉得当“白领”风光、自在、收入高。与“白领情结”相应出现的是“蓝领恐惧症”。恐惧什么呢?即怕脏、苦、累。当工人就得沾油腻,当工人就得费体力,当工人就得实实在在干够8小时。
蓝领是一个西方传来的生活型态定义,这个概念是在美国五十年代提出的,即美国进入信息化时提出的。“蓝领职工”一词出现较晚,始见于40年代,被称为白领的相对一族,指的是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资收入者,如一般工矿工人、农业工人、建筑工人、码头工人、仓库管理员等。他们干活时所着的工作服通常为蓝色,故而取名。简单来说就是从事劳动工作的雇员,典型的代表可能是工厂作业员。蓝领经常被用来与白领比较,蓝领族的生活型态很明显的不是在办公桌前从事文书工作,而是工作在第一线那个群体。目前众多的技术类工人都被称作蓝领。蓝领一直是国内众多企业紧缺的人才。
我国的蓝领人口规模正在迅猛增长,甚至已经大大超出了白领。电脑、空调、手机等新型工业的涌现,蓝领就业的范围已经从“生产线”延伸到了售后服务。现代蓝领具有统一的生产技能和职业规范,存在于各个产业当中,比如高级技术工人、服务规范化的出租司机与物流运输工人、具有高标准卫生条件约束下的厨艺人员、具备现代农技知识进行机械化作业的农民等。
蓝领高技术人才紧缺,目前我国劳动市场高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需求量比现有高级技术人才高出大约12个百分点。广州对职业中学的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3%的职中学生没有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或没有职业理想。在职业取向问题上,有70%以上的学生向往高尚、体面、有钱的职业。职中学生中首选金融界管理者、企事业领导者、现代科技工作者等职业的各占一定比例,仅有1.4%的学生首选职业技术工人。数据表明,职中学生崇尚对高薪职业的追求,不太愿意从事“蓝领”阶层的职业技术工作。
职业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目标的实现,说到底也都是为了学生。然而学生对我们职教理念是否理解,是否认可,是否接受,是否配合,这是我们育人模式成功或失败的关键。有些学生对到企业实习实训有模糊认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还有的学生厌恶劳动等等。因此职业学校应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增强劳动观念,树立做普通劳动者的思想,把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开展紧密结合技术工人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将职业思想教育列入学生教育的重点。
其次职业学校要加强焊接专业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焊接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普遍存在着脱离社会、脱离劳动、脱离实际的状况,对就业指导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焊接专业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期望值过高、依赖性较强、自卑心理较重等现象,以及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的现状,怕脏、怕累、怕吃苦,使得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就无从谈起。所以职业学校的焊接专业课程设置要面向市场,不断改革创新,通过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增强自身的活力,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焊接专业学生对社会需求的心理和技术适应能力,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具有焊接技术的人才。
学校要打造焊接专业建设,其核心就是建设一支充足、优秀的焊接专业课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资源,学校的焊接专业建设,依靠焊接专业教 师去完成。一支优秀的焊接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焊工的重要力量。而职业学校的焊接专业教师有其特殊性。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 的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这就要求焊接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述,更重要的是焊接技能的传授训练。这种关系体现在焊接师资队伍上,表现为教师要具有双向双师的特点,职业学校要有一支双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双向,即来源的双向(企业、学校)和工作参与的双向。双师,即在拥有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的同时,还拥有焊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证书。就是理论上你能讲课,实践上你能操作。一体化是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指导学生实操、实训能力。为什么要求专业课教师能说又能做,这是因为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合格,检验的标准就是应知与应会。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校现在焊接技术专业课就实行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每个教学日上午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下午就到焊接车间实训,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操中落地生根。在这种情况下,焊接专业课教师调节不出合适的焊接电流,拿起焊钳不能正确操作,不能焊出美观、合格的焊缝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职业学校要加强生产型实训目的的建设。教学本身是一种实践,而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与普通学校的教学实践相比,又有着更高一层的要求,那就是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要使从职业学校毕业的焊接专业学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上手,那么学校就要加强学生的实训工作,使学生在校就能熟练操作各种焊接设备进行生产。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加强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就不容置疑,实训基地是焊工教学的主课堂,校内生产型实训应根据焊接结构件的要求,以项目或任务型生产带动实训,合理安排实训地点、时间,使学生在模拟真实企业环境中从事生产性焊接实训,降低教学成本,促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有效落实。同时,围绕焊接项目或任务型焊接生产实训,聘用和培养焊接专业教师、开发教材、调整课程体系,使之主动适应工学结合,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合格焊工。
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学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使学生毕业后,学生不仅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远大的追求,正确的社会分工概念,对本职工作充满激情。人们都有一个老的观念,从学生到家长,普遍存在着想考大学,然后有个好工作,不愿当工人的思想,包括不想当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工人,我们称之为“白领情结”,觉得当“白领”风光、自在、收入高。与“白领情结”相应出现的是“蓝领恐惧症”。恐惧什么呢?即怕脏、苦、累。当工人就得沾油腻,当工人就得费体力,当工人就得实实在在干够8小时。
蓝领是一个西方传来的生活型态定义,这个概念是在美国五十年代提出的,即美国进入信息化时提出的。“蓝领职工”一词出现较晚,始见于40年代,被称为白领的相对一族,指的是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资收入者,如一般工矿工人、农业工人、建筑工人、码头工人、仓库管理员等。他们干活时所着的工作服通常为蓝色,故而取名。简单来说就是从事劳动工作的雇员,典型的代表可能是工厂作业员。蓝领经常被用来与白领比较,蓝领族的生活型态很明显的不是在办公桌前从事文书工作,而是工作在第一线那个群体。目前众多的技术类工人都被称作蓝领。蓝领一直是国内众多企业紧缺的人才。
我国的蓝领人口规模正在迅猛增长,甚至已经大大超出了白领。电脑、空调、手机等新型工业的涌现,蓝领就业的范围已经从“生产线”延伸到了售后服务。现代蓝领具有统一的生产技能和职业规范,存在于各个产业当中,比如高级技术工人、服务规范化的出租司机与物流运输工人、具有高标准卫生条件约束下的厨艺人员、具备现代农技知识进行机械化作业的农民等。
蓝领高技术人才紧缺,目前我国劳动市场高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需求量比现有高级技术人才高出大约12个百分点。广州对职业中学的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3%的职中学生没有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或没有职业理想。在职业取向问题上,有70%以上的学生向往高尚、体面、有钱的职业。职中学生中首选金融界管理者、企事业领导者、现代科技工作者等职业的各占一定比例,仅有1.4%的学生首选职业技术工人。数据表明,职中学生崇尚对高薪职业的追求,不太愿意从事“蓝领”阶层的职业技术工作。
职业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目标的实现,说到底也都是为了学生。然而学生对我们职教理念是否理解,是否认可,是否接受,是否配合,这是我们育人模式成功或失败的关键。有些学生对到企业实习实训有模糊认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还有的学生厌恶劳动等等。因此职业学校应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增强劳动观念,树立做普通劳动者的思想,把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开展紧密结合技术工人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将职业思想教育列入学生教育的重点。
其次职业学校要加强焊接专业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焊接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普遍存在着脱离社会、脱离劳动、脱离实际的状况,对就业指导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焊接专业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期望值过高、依赖性较强、自卑心理较重等现象,以及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的现状,怕脏、怕累、怕吃苦,使得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就无从谈起。所以职业学校的焊接专业课程设置要面向市场,不断改革创新,通过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增强自身的活力,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焊接专业学生对社会需求的心理和技术适应能力,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具有焊接技术的人才。
学校要打造焊接专业建设,其核心就是建设一支充足、优秀的焊接专业课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资源,学校的焊接专业建设,依靠焊接专业教 师去完成。一支优秀的焊接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焊工的重要力量。而职业学校的焊接专业教师有其特殊性。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 的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这就要求焊接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述,更重要的是焊接技能的传授训练。这种关系体现在焊接师资队伍上,表现为教师要具有双向双师的特点,职业学校要有一支双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双向,即来源的双向(企业、学校)和工作参与的双向。双师,即在拥有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的同时,还拥有焊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证书。就是理论上你能讲课,实践上你能操作。一体化是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指导学生实操、实训能力。为什么要求专业课教师能说又能做,这是因为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合格,检验的标准就是应知与应会。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校现在焊接技术专业课就实行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每个教学日上午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下午就到焊接车间实训,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操中落地生根。在这种情况下,焊接专业课教师调节不出合适的焊接电流,拿起焊钳不能正确操作,不能焊出美观、合格的焊缝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职业学校要加强生产型实训目的的建设。教学本身是一种实践,而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与普通学校的教学实践相比,又有着更高一层的要求,那就是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要使从职业学校毕业的焊接专业学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上手,那么学校就要加强学生的实训工作,使学生在校就能熟练操作各种焊接设备进行生产。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加强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就不容置疑,实训基地是焊工教学的主课堂,校内生产型实训应根据焊接结构件的要求,以项目或任务型生产带动实训,合理安排实训地点、时间,使学生在模拟真实企业环境中从事生产性焊接实训,降低教学成本,促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有效落实。同时,围绕焊接项目或任务型焊接生产实训,聘用和培养焊接专业教师、开发教材、调整课程体系,使之主动适应工学结合,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合格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