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管理为主”转变为当前的“服务为主”。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指导职业规划、实施创业教育、进行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职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现阶段我国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即“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制度。大学生就业呈现出就业机制市场化、就业渠道多元化、就业服务网络化、就业指导专业化、就业关系合同化等特点。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管理为主”转变为当前的“服务为主”。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指导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就是在对影响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综合分析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根据个人职业倾向,进行职业定位,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职业规划对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握职业规划的阶段性规律,结合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实施全程化指导。
1.设立职业规划指导机构
目前高校设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不能完全承担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任务:一方面,就业指导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系统的职业规划指导;另一方面,就业指导机构往往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毕业生身上,很难对各阶段大学生实施全程职业规划指导。因此,高校应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机构,其职能应包括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与指导、职业规划实践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学生职业心理的测评与咨询、职业规划指导队伍的组建与培训等,为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服务。
2.建立职业规划指导队伍
高校应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职业规划指导队伍,并对职业规划指导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使其具备思想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实现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做好职业规划。
3.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程
高校应通过选修、讲座、辅导、报告等形式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自评力、自控力和自主力,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需要和志向,合理制定个人未来发展计划;教学中要注重渗透职业和劳动力市场信息,使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培养大学生的分析力、判断力、决策力及正确的生活态度;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分阶段开展教育和指导:“大一探索期”以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为重点,“大二定向期”以确立职业生涯方向为目标,“大三深化期”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策略为核心,“大四调整期”以检验、评估、调整职业目标为内容。
4.实行职业规划导师制度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定向”,一般要根据所学专业确定。高校应实行职业规划导师制度,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职业规划指导中的优势。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就业领域、就业环境比较清楚,对本专业领域内职业所要求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把握较准,所以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会更有针对性。专业课教师作为导师,可以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
5.开展职业规划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高校要大力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职业规划实践活动,鼓励、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机会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亲临工作岗位进行锻炼。通过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使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应用及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较为理性的认识,使其能够客观准确地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定位。
6.建构职业规划测评体系
高校职业规划指导机构应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深入进行专业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一套适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测评体系,运用心理测验、情境模拟、人才测评等手段,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测量,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相对客观的参考体系。这种测评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人格特质及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环境等作出更切实际的判断,建立稳定的自我概念,在悦纳自我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自己,不断修正和完善职业目标。
二、实施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就业岗位的创造者。高校应对大学生实施全面深入的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质,造就具有开创个性、符合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
1.高度重视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创业教育正是培养大学生上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要从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具体体现的高度,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成立由主管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及有关院系参加的创业教育指导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创业教育工作,将创业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2.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高校要按照年级顺序,逐步开设各种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就业指导课程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专业课教学中也要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的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不要把目光只盯在现有岗位上,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和特长,在创业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价值。
3.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经常邀请工商界人士给大学生介绍最新的市场动态、真实的创业经历;让企业给大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有机会真正的接触企业,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学习企业管理知识;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创业设计大赛、创业模拟活动、社团创业实践等,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的预测力、意志力、决策力等创业素质,在校园中培育出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4.提供创业实践岗位
高校要尽可能利用校内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岗位。比如可将食堂、商店、环境卫生、校内便民服务等一些岗位交给大学生,在后勤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让他们独立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他们在这些项目中学习一些管理技能,从而丰富创业经验。
5.建设创业实践基地
高校要积极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资源,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和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6.优化创业社会环境
高校要主动协调配合有关政府部门,继续推动落实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力争推动出台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并在工商注册、办理纳税手续、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简化程序,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各种方便和后续扶持。
三、进行就业指导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就业服务的核心内容。高校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高校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并依据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校专业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为原则,加快推进就业指导教材建设;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掌握必备的就业知识和就业技巧。
2.建设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要配足就业指导专职人员,积极组织就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实行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到企事业单位实践交流制度,鼓励和支持就业指导人员申报就业指导专业职称,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校院(系)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3.开展就业指导活动
高校要重视发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就业指导专家的作用,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报告会、就业辅导讲座、网上就业指导课堂等就业指导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4.加强就业思想教育
高校要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结合当前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积极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5.重点帮扶特殊群体
高校应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求职补贴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并在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
四、拓宽就业渠道
高校应积极谋划,多方努力,为大学生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目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探索实施基层就业项目
高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面向基层的专门项目,并努力扩大规模;积极探索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服务”计划等新的基层就业项目,动员和组织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2.做好毕业生入伍征集工作
高校要成立征兵工作协调机构,理顺工作体制,明确部门分工,加强与兵役机关的沟通联系,将国家和地方对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优惠政策及早传达到毕业生,动员和组织更多的毕业生参军入伍。
3.扩大服务外包就业的规模和领域
高校要紧密结合服务外包行业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服务外包企业适用的人才,有条件的地方要把服务外包扩大到金融、语言服务等行业,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在服务外包领域就业的渠道。
4.扩大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规模
高校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完善签订服务协议、户籍管理、待遇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吸纳方式,进一步扩大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规模,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合同制管理为基本模式的专职科研队伍。
5.促进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高校要主动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切实清理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企业用人制度,营造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良好环境,动员和组织更多的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五、搭建就业平台
高校应精心筹划,多措并举,为大学生就业搭建各种平台,创造更多机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收集发布就业信息
高校要努力完善就业信息网络,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和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了解毕业生,建立完备的毕业生信息库,以便随时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拓宽就业信息收集渠道,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准确记载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及用人情况,随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2.开设网络就业论坛
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上网是大学生一个重要的交流途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立大学生就业论坛,一方面,让大学生在网上对就业问题进行信息交流、观点探讨,用自己的故事、经验和看法相互启发;另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并提供一些就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3.举办供需双选活动
高校要多方联系,精心筹划,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举办各种形式、多种类型、不同规模的现场双选洽谈会、网络人才招聘会等活动,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创造双向选择的机会,尽力提高一次性就业率。
4.办理就业相关事宜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要肩负起多种服务职能,如签署毕业生就业协议,监督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遵守协议,筹备、组织、实施毕业生离校工作,保管、整理、寄送毕业生档案,以及解答、咨询就业手续办理程序等工作。
5.确保就业安全稳定
高校要多措并举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坚决贯彻“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工作预案;及时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妥善化解潜在矛盾;注意防范招聘欺诈和传销陷阱,及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加强毕业生离校前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
参考文献
[1]谭瑾.现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
238.
[2]吴小玲.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54-55.
[3]汪翠琴.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2):139-140.
[4]王珍.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09,34:190.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职能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FSH01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职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现阶段我国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即“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制度。大学生就业呈现出就业机制市场化、就业渠道多元化、就业服务网络化、就业指导专业化、就业关系合同化等特点。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管理为主”转变为当前的“服务为主”。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指导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就是在对影响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综合分析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根据个人职业倾向,进行职业定位,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职业规划对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握职业规划的阶段性规律,结合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实施全程化指导。
1.设立职业规划指导机构
目前高校设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不能完全承担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任务:一方面,就业指导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系统的职业规划指导;另一方面,就业指导机构往往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毕业生身上,很难对各阶段大学生实施全程职业规划指导。因此,高校应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机构,其职能应包括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与指导、职业规划实践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学生职业心理的测评与咨询、职业规划指导队伍的组建与培训等,为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服务。
2.建立职业规划指导队伍
高校应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职业规划指导队伍,并对职业规划指导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使其具备思想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实现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做好职业规划。
3.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程
高校应通过选修、讲座、辅导、报告等形式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自评力、自控力和自主力,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需要和志向,合理制定个人未来发展计划;教学中要注重渗透职业和劳动力市场信息,使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培养大学生的分析力、判断力、决策力及正确的生活态度;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分阶段开展教育和指导:“大一探索期”以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为重点,“大二定向期”以确立职业生涯方向为目标,“大三深化期”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策略为核心,“大四调整期”以检验、评估、调整职业目标为内容。
4.实行职业规划导师制度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定向”,一般要根据所学专业确定。高校应实行职业规划导师制度,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职业规划指导中的优势。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就业领域、就业环境比较清楚,对本专业领域内职业所要求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把握较准,所以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会更有针对性。专业课教师作为导师,可以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
5.开展职业规划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高校要大力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职业规划实践活动,鼓励、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机会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亲临工作岗位进行锻炼。通过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使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应用及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较为理性的认识,使其能够客观准确地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定位。
6.建构职业规划测评体系
高校职业规划指导机构应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深入进行专业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一套适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测评体系,运用心理测验、情境模拟、人才测评等手段,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测量,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相对客观的参考体系。这种测评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人格特质及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环境等作出更切实际的判断,建立稳定的自我概念,在悦纳自我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自己,不断修正和完善职业目标。
二、实施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就业岗位的创造者。高校应对大学生实施全面深入的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质,造就具有开创个性、符合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
1.高度重视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创业教育正是培养大学生上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要从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具体体现的高度,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成立由主管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及有关院系参加的创业教育指导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创业教育工作,将创业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2.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高校要按照年级顺序,逐步开设各种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就业指导课程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专业课教学中也要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的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不要把目光只盯在现有岗位上,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和特长,在创业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价值。
3.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经常邀请工商界人士给大学生介绍最新的市场动态、真实的创业经历;让企业给大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有机会真正的接触企业,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学习企业管理知识;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创业设计大赛、创业模拟活动、社团创业实践等,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的预测力、意志力、决策力等创业素质,在校园中培育出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4.提供创业实践岗位
高校要尽可能利用校内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岗位。比如可将食堂、商店、环境卫生、校内便民服务等一些岗位交给大学生,在后勤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让他们独立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他们在这些项目中学习一些管理技能,从而丰富创业经验。
5.建设创业实践基地
高校要积极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资源,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和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6.优化创业社会环境
高校要主动协调配合有关政府部门,继续推动落实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力争推动出台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并在工商注册、办理纳税手续、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简化程序,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各种方便和后续扶持。
三、进行就业指导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就业服务的核心内容。高校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高校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并依据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校专业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为原则,加快推进就业指导教材建设;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掌握必备的就业知识和就业技巧。
2.建设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要配足就业指导专职人员,积极组织就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实行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到企事业单位实践交流制度,鼓励和支持就业指导人员申报就业指导专业职称,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校院(系)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3.开展就业指导活动
高校要重视发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就业指导专家的作用,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报告会、就业辅导讲座、网上就业指导课堂等就业指导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4.加强就业思想教育
高校要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结合当前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积极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5.重点帮扶特殊群体
高校应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求职补贴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并在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
四、拓宽就业渠道
高校应积极谋划,多方努力,为大学生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目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探索实施基层就业项目
高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面向基层的专门项目,并努力扩大规模;积极探索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服务”计划等新的基层就业项目,动员和组织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2.做好毕业生入伍征集工作
高校要成立征兵工作协调机构,理顺工作体制,明确部门分工,加强与兵役机关的沟通联系,将国家和地方对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优惠政策及早传达到毕业生,动员和组织更多的毕业生参军入伍。
3.扩大服务外包就业的规模和领域
高校要紧密结合服务外包行业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服务外包企业适用的人才,有条件的地方要把服务外包扩大到金融、语言服务等行业,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在服务外包领域就业的渠道。
4.扩大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规模
高校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完善签订服务协议、户籍管理、待遇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吸纳方式,进一步扩大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规模,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合同制管理为基本模式的专职科研队伍。
5.促进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高校要主动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切实清理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企业用人制度,营造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良好环境,动员和组织更多的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五、搭建就业平台
高校应精心筹划,多措并举,为大学生就业搭建各种平台,创造更多机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收集发布就业信息
高校要努力完善就业信息网络,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和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了解毕业生,建立完备的毕业生信息库,以便随时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拓宽就业信息收集渠道,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准确记载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及用人情况,随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2.开设网络就业论坛
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上网是大学生一个重要的交流途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立大学生就业论坛,一方面,让大学生在网上对就业问题进行信息交流、观点探讨,用自己的故事、经验和看法相互启发;另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并提供一些就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3.举办供需双选活动
高校要多方联系,精心筹划,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举办各种形式、多种类型、不同规模的现场双选洽谈会、网络人才招聘会等活动,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创造双向选择的机会,尽力提高一次性就业率。
4.办理就业相关事宜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要肩负起多种服务职能,如签署毕业生就业协议,监督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遵守协议,筹备、组织、实施毕业生离校工作,保管、整理、寄送毕业生档案,以及解答、咨询就业手续办理程序等工作。
5.确保就业安全稳定
高校要多措并举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坚决贯彻“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工作预案;及时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妥善化解潜在矛盾;注意防范招聘欺诈和传销陷阱,及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加强毕业生离校前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
参考文献
[1]谭瑾.现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
238.
[2]吴小玲.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54-55.
[3]汪翠琴.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2):139-140.
[4]王珍.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09,34:190.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职能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FSH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