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中、小、幼)》公布后,“现实中的我”与“理想中的我”成为许多教师密切关注的话题。正是由于这种热关注,在热点上又衍生出了一个更新的话题:“在路上的我”到底是什么模样?制约我专业化发展的“短板”又在哪里?就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虚拟一个当下的自己”,并坚持用微博督导自己,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新方法,逐渐成为很多教师的需求。也就是一线教师所说的“把最好的我作为一面镜子,以激励‘路上的我’对镜扬鞭自奋蹄”!然而,无论是“镜子”还是“路上的我”,在过去却只是种意念,而今天则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其虚拟呈现,并用来清晰地反映“当下”与“愿景”之间的关系。
过去,教师在每次教学、教研后都会自我评估,不同的是,这种评估大部分是无序的、模糊的,不是因为向度不清,就是标准不一,而且评估结果的利用率很低。也正是这种随意的评估严重地打击了教师继续评估的积极性,模糊了教师自我前行的目标,使其最终迷失在发展的高原。
“教学总结”零开发
县里的一所中学搬迁后,教导处档案柜里的几千份教师“教学总结”被遗弃。
我随手捡了一本上世纪80年代装订得颇为精致的全校教师学期总结,打开一看,上面竟然没有丝毫被阅读、被开发过的痕迹。为了验证“总结零开发”的判断,我又寻找到档案的借阅记录。当打开沾满灰尘的记录本时,我发现所有栏目均空,这让我很是吃惊。
“教学总结”属于教师的自我评估,只不过是线条粗些而已。上述的教学总结零开发的现实引发了我诸多思考:课堂效率评估的结果,会不会与这些教学总结的命运一样?如果真一样,这种评估的价值又有多大?难道课堂评估就真是毫无用处的文字垃圾?教育理性告诉我,课堂效率的评估是需要定量的,这不仅能为后续的多次开发提供决策依据,更重要的是,它能催生一种新的教研文化,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位教师的任何一节课,都可以在相同标准下生成相关的效率数据,而多节课的效率平均值,就能构成这位教师的效率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整理这些随机看课获得的效率数据,就可以虚拟出一位“数字教师”,这样教师也就看到了当下虚拟的自己。
启示与探寻
如果多数教师能长期坚持“虚拟自己”,多数学校能用“虚拟”来深化教学研究、深化教学管理,“师本课程”就不会再是个别现象,万紫千红的创新教育也就不再是梦。
过去,教师在每次教学、教研后都会自我评估,不同的是,这种评估大部分是无序的、模糊的,不是因为向度不清,就是标准不一,而且评估结果的利用率很低。也正是这种随意的评估严重地打击了教师继续评估的积极性,模糊了教师自我前行的目标,使其最终迷失在发展的高原。
“教学总结”零开发
县里的一所中学搬迁后,教导处档案柜里的几千份教师“教学总结”被遗弃。
我随手捡了一本上世纪80年代装订得颇为精致的全校教师学期总结,打开一看,上面竟然没有丝毫被阅读、被开发过的痕迹。为了验证“总结零开发”的判断,我又寻找到档案的借阅记录。当打开沾满灰尘的记录本时,我发现所有栏目均空,这让我很是吃惊。
“教学总结”属于教师的自我评估,只不过是线条粗些而已。上述的教学总结零开发的现实引发了我诸多思考:课堂效率评估的结果,会不会与这些教学总结的命运一样?如果真一样,这种评估的价值又有多大?难道课堂评估就真是毫无用处的文字垃圾?教育理性告诉我,课堂效率的评估是需要定量的,这不仅能为后续的多次开发提供决策依据,更重要的是,它能催生一种新的教研文化,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位教师的任何一节课,都可以在相同标准下生成相关的效率数据,而多节课的效率平均值,就能构成这位教师的效率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整理这些随机看课获得的效率数据,就可以虚拟出一位“数字教师”,这样教师也就看到了当下虚拟的自己。
启示与探寻
如果多数教师能长期坚持“虚拟自己”,多数学校能用“虚拟”来深化教学研究、深化教学管理,“师本课程”就不会再是个别现象,万紫千红的创新教育也就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