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载体静态教育功能和思想政治课的动态教育功能着手,强化对校园人的动态教化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环境育人和管理育人功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软性和硬性教育载体,通过建设绿色网络、素质教育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及隐性载体建设,努力探索实现自然“硬环境”和人文“软环境”的紧密结合为校园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空间。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中学德育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战略任务,其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校同文化是学校环境氛围与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容,透射m独特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对师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把校同文化建设与中学德育:作结合起来,能形成强大的统一的教育合力。
1核心概念界定
1.1文化与校园文化
现代中国所用的“文化”(culture)概念,大约是19世纪末从日本转译来的,源于拉丁文culture,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辞海》中解释:“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郑金洲认为:“广义的文化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群体自然而然形成的共有的精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校园文化”最早出现于1932年出版的《EducationalSociology》一书中,作者W.Waller将“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校园文化”于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第十二届学生代表会第一次出现在国内学术界,而后于1990年全国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被正式写入了文件。校园文化是一种赶超于大众文化的、根植于诚实和民族文化的、相对独立的、以精英人才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形态。“應该是以学校组织领导,以师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中指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里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校风校貌、校园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物质形态总和。”“广义的校园文化,指的是师生传承和创造的校园生活方式、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总和。而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教育文化学》中提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生活中所有师生成员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以及承载这些精神的物质文化的总和。
1.2中学思政课
新课标中规定:“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新课标中对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的内容做了整合修改,更加彰显生命教育主题,突出法治教育,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新课标强调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思政课德育实施中的特殊价值与意义,凸显了教学过程中对话、交流、互动、活动等环节对学生主体性调动的积极作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中小学德育实施纲要》中提出,中小学德育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以学生生活为基,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治意识、政治国情等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以及良善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现了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故此加强中学思政课与时事政策的结合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学科教学的跨学科互动促进,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中各项德育工作,实现德育目标是当前中学思政课的重要任务。
2.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学校开展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政作为学校的日常工作,与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二者共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指引方向,因此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是相互独立的,但二者又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小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建设相应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这个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方向,让二者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桂娟.校园文化对学校教育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22.
兴城市职业教育中心 125100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中学德育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战略任务,其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校同文化是学校环境氛围与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容,透射m独特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对师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把校同文化建设与中学德育:作结合起来,能形成强大的统一的教育合力。
1核心概念界定
1.1文化与校园文化
现代中国所用的“文化”(culture)概念,大约是19世纪末从日本转译来的,源于拉丁文culture,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辞海》中解释:“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郑金洲认为:“广义的文化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群体自然而然形成的共有的精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校园文化”最早出现于1932年出版的《EducationalSociology》一书中,作者W.Waller将“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校园文化”于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第十二届学生代表会第一次出现在国内学术界,而后于1990年全国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被正式写入了文件。校园文化是一种赶超于大众文化的、根植于诚实和民族文化的、相对独立的、以精英人才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形态。“應该是以学校组织领导,以师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中指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里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校风校貌、校园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物质形态总和。”“广义的校园文化,指的是师生传承和创造的校园生活方式、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总和。而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教育文化学》中提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生活中所有师生成员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以及承载这些精神的物质文化的总和。
1.2中学思政课
新课标中规定:“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新课标中对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的内容做了整合修改,更加彰显生命教育主题,突出法治教育,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新课标强调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思政课德育实施中的特殊价值与意义,凸显了教学过程中对话、交流、互动、活动等环节对学生主体性调动的积极作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中小学德育实施纲要》中提出,中小学德育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以学生生活为基,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治意识、政治国情等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以及良善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现了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故此加强中学思政课与时事政策的结合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学科教学的跨学科互动促进,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中各项德育工作,实现德育目标是当前中学思政课的重要任务。
2.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学校开展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政作为学校的日常工作,与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二者共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指引方向,因此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是相互独立的,但二者又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小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建设相应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这个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方向,让二者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桂娟.校园文化对学校教育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22.
兴城市职业教育中心 12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