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校未必适合所有孩子
袁女士是一位强势且固执的妈妈,任职于一家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她的儿子小宇今年12岁,上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中等。
袁女士认为,小宇很聪明,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因为太娇气,不肯用功,所以,小升初目标必须是重点中学A校,在老师的统一管理和同学的激励下发奋苦读。但小宇的爸爸不同意,因为A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下午返校,其余时间必须在校园中度过,不利于家庭教育;相反,B校离家近,上学只需步行10分钟,能天天跟父母见面,只是升学率略逊于A校。上A校还是上B校?夫妻俩各持己见,争吵不休。袁女士为了争取所谓“专家支持”,经朋友介绍找到我咨询。
我问:“小宇想上哪所学校?”
袁女士一愣,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问:“他一个小孩子懂什么,还不是父母帮他拿主意?如果真问他的意见,他肯定愿意上B校。能天天在家上网,父母好吃好喝伺候着,他能偷懒就偷懒,他不选B校才怪!”
我笑道:“咱俩打个赌吧,我猜小宇会选A校。您现在就打电话来验证。”
袁女士马上给在家的小宇打电话,果然小宇选A校。
袁女士道:“真邪了,您是怎么猜中的?”
我说:“你们两口子在家吵得昏天黑地,居然不征求当事人小宇的意见,小宇肯定想逃离这个家。换了您,您也会这样选。不是吗?”
袁女士没有回答,但脸上已有愧意。
我问:“小宇选A校是为了逃离家,不足取。您选A校是因为A校是名校,升学率更高,是这样吗?”
袁女士重重地点头:“没错,为了小宇三年后能考上重点高中,A校是不二选择。我老公太短视,迟早会害了小宇。”
我问:“小宇现在的成绩只是中等,到了A校恐怕要变成中下等,难免要在考试竞争中受挫,您认为他有足够的抗挫能力吗?”
“他为什么不可以愈挫愈奋,凤凰涅槃?”袁女士的眼睛里有怒火在燃烧。
“因为他还是个孩子。”我平静地回答,“其实小宇爸爸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小宇只有12岁,认知能力有限,又刚刚进入青春期,会遇到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正是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此时他去寄宿学校,刚开始可能兴奋几天,但很快就会有被抛弃的感觉。来找我咨询的中学生,有许多是寄宿生,他们有的因人际关系不佳陷入自闭、抑郁的泥潭,有的因学习压力过大,又無处排解,不到半年就出现了恐惧、不安症状。总之,名校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未必适合所有孩子,所以,建议您三思。”
别为逃避找借口
袁女士没有三思,而是继续为自己的决定找借口:“其实,送小宇上寄宿学校也是为他负责。我本来工作就忙,前不久又升了职,工作会更忙,哪里有时间照顾他?他爸爸是个甩手掌柜,平时唱唱高调他在行,具体工作他根本不操心。”
我用举重若轻的口气说:“工作要紧,那就让小宇的成长等一等吧,等您闲了再说。”
“我不是那个意思。”袁女士连忙摆手,“小宇的成长是第一位的,当然不能耽误。我的意思是说,小宇的成长一定不能离开父母吗?”
“您听说过依恋理论吗?”我耐心地解释道,“所谓依恋,是个体与重要他人之间通过亲密互动而形成的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系。亲子关系就是典型的依恋关系,表现为孩子黏妈妈,做爸爸的跟屁虫。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知道父母是可依恋的,他就可以安心地探索外部世界,一旦他遇到危险或麻烦,就可以向父母寻求庇护。如果孩子与父母没有形成这种依恋关系,他就会因被忽视而不安、恐惧、焦虑、怨恨、愤怒,哪里还有心思学习?所以,陪伴孩子是父母的天职,没有任何理由逃避。”
袁女士回忆道:“小宇小时候很奇怪,他特别黏我,每次我出门去上班他都哭得死去活来,送他去幼儿园更是生离死别般痛苦;但是我有时间陪他了,他却刻意跟我保持距离,还总是冲我翻白眼,表现出讨厌我的样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告诉她:“这是典型的焦虑-抵抗型依恋关系,表现为寻求与妈妈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妈妈开始关注他时进行抵抗。母子间形成这种不佳的依恋关系,原因是妈妈的养育风格有问题: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但自以为是。换言之,妈妈关注孩子不是因为孩子需要,而是妈妈认为孩子需要。有这样的母子关系,孩子一般胆子较小,害怕见生人,更不敢探索新事物。”
袁女士懊悔地摇摇头,说:“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希望小宇以后不要怪我。现在小宇已经12岁,是个大孩子了,正是需要接受教育的时候,可是我和老公对教育都不是行家,小宇整天待在家里是不是浪费时光?”
我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递给她,说:“我们来算一算,从小宇上初中开始,假设他去外地上大学,在外地就业,您还能陪伴他多长时间?对,6年。如果高中必须上寄宿学校呢?只剩3年了。如果您让小宇初中住校,那你们母子长时间厮守的日子就已经结束了。”
袁女士目瞪口呆地看着我,像是第一次想到这个问题。
我接着说:“学校教育永远无法替代家庭教育。妈妈系着围裙在厨房炒菜,孩子帮妈妈剥蒜,随意聊聊周杰伦的歌或某个手机App的玩法,不知不觉晚饭做好了,这就是家庭教育。全家围坐一桌吃饭,爸爸给爷爷夹菜,妈妈把奶奶爱吃的菜换到奶奶面前,孩子看在眼里,学会了孝敬,这就是家庭教育……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六种孩子别住校
袁女士真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妈妈,我都说得如此恳切了,她仍不肯放弃送小宇上寄宿学校的打算。无奈,我亮出了底线:以下6种孩子,最好不要住校。
1.高知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有大学以上学历,辅导孩子初中功课是绰绰有余的,为什么要浪费这个免费的优质资源呢?如果父母肯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还可以在亲子阅读、培养爱好、挖掘潜力等方面有所作为。
2.酷爱阅读的孩子。寄宿制模式基本上剥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权利,所以,酷爱阅读的孩子不要去寄宿学校刷题。当然了,如果孩子不爱阅读,只爱玩《王者荣耀》,那去上寄宿学校不失为一个没办法的办法。
3.学习习惯好、自制力强、主动性强的孩子。寄宿学校最显著的好处,是可以营造浓郁的竞争和学习氛围。可是,既然自家孩子学习主动性强,学习习惯又好,完全不用老师逼着赶着学,去寄宿制学校又有多大意义呢?
4.独立性不强的孩子。到了寄宿学校,离开了父母,也许有一些孩子会感到不适应。如何判断孩子能否适应寄宿学校呢?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个短期的夏令营,学习性质也好,旅游性质也罢,看孩子能否自然适应远离父母的环境。
5.身体不太好的孩子。体质较弱或患有慢性病的孩子,最好留在父母身边,以免出意外。
6.有意发展个人特长的孩子。想在课业之外再学点艺术的,或者学某项体育项目的,最好不要住校。因为寄宿学校不会为你一个人开设专业课程,除非是专门的寄宿制艺术学校或者体育学校。
袁女士心事重重地说:“我回去跟小宇他爸再商量商量吧。”
第二天晚上,袁女士通过微信告诉我,她和老公达成了一致意见,让小宇报考B校。
我问:“那小宇开心吗?”
袁女士回复:“刚开始不开心,不过很快就开心了,因为我答应以后多陪他。”
【编辑:陈彤】
袁女士是一位强势且固执的妈妈,任职于一家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她的儿子小宇今年12岁,上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中等。
袁女士认为,小宇很聪明,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因为太娇气,不肯用功,所以,小升初目标必须是重点中学A校,在老师的统一管理和同学的激励下发奋苦读。但小宇的爸爸不同意,因为A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下午返校,其余时间必须在校园中度过,不利于家庭教育;相反,B校离家近,上学只需步行10分钟,能天天跟父母见面,只是升学率略逊于A校。上A校还是上B校?夫妻俩各持己见,争吵不休。袁女士为了争取所谓“专家支持”,经朋友介绍找到我咨询。
我问:“小宇想上哪所学校?”
袁女士一愣,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问:“他一个小孩子懂什么,还不是父母帮他拿主意?如果真问他的意见,他肯定愿意上B校。能天天在家上网,父母好吃好喝伺候着,他能偷懒就偷懒,他不选B校才怪!”
我笑道:“咱俩打个赌吧,我猜小宇会选A校。您现在就打电话来验证。”
袁女士马上给在家的小宇打电话,果然小宇选A校。
袁女士道:“真邪了,您是怎么猜中的?”
我说:“你们两口子在家吵得昏天黑地,居然不征求当事人小宇的意见,小宇肯定想逃离这个家。换了您,您也会这样选。不是吗?”
袁女士没有回答,但脸上已有愧意。
我问:“小宇选A校是为了逃离家,不足取。您选A校是因为A校是名校,升学率更高,是这样吗?”
袁女士重重地点头:“没错,为了小宇三年后能考上重点高中,A校是不二选择。我老公太短视,迟早会害了小宇。”
我问:“小宇现在的成绩只是中等,到了A校恐怕要变成中下等,难免要在考试竞争中受挫,您认为他有足够的抗挫能力吗?”
“他为什么不可以愈挫愈奋,凤凰涅槃?”袁女士的眼睛里有怒火在燃烧。
“因为他还是个孩子。”我平静地回答,“其实小宇爸爸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小宇只有12岁,认知能力有限,又刚刚进入青春期,会遇到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正是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此时他去寄宿学校,刚开始可能兴奋几天,但很快就会有被抛弃的感觉。来找我咨询的中学生,有许多是寄宿生,他们有的因人际关系不佳陷入自闭、抑郁的泥潭,有的因学习压力过大,又無处排解,不到半年就出现了恐惧、不安症状。总之,名校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未必适合所有孩子,所以,建议您三思。”
别为逃避找借口
袁女士没有三思,而是继续为自己的决定找借口:“其实,送小宇上寄宿学校也是为他负责。我本来工作就忙,前不久又升了职,工作会更忙,哪里有时间照顾他?他爸爸是个甩手掌柜,平时唱唱高调他在行,具体工作他根本不操心。”
我用举重若轻的口气说:“工作要紧,那就让小宇的成长等一等吧,等您闲了再说。”
“我不是那个意思。”袁女士连忙摆手,“小宇的成长是第一位的,当然不能耽误。我的意思是说,小宇的成长一定不能离开父母吗?”
“您听说过依恋理论吗?”我耐心地解释道,“所谓依恋,是个体与重要他人之间通过亲密互动而形成的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系。亲子关系就是典型的依恋关系,表现为孩子黏妈妈,做爸爸的跟屁虫。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知道父母是可依恋的,他就可以安心地探索外部世界,一旦他遇到危险或麻烦,就可以向父母寻求庇护。如果孩子与父母没有形成这种依恋关系,他就会因被忽视而不安、恐惧、焦虑、怨恨、愤怒,哪里还有心思学习?所以,陪伴孩子是父母的天职,没有任何理由逃避。”
袁女士回忆道:“小宇小时候很奇怪,他特别黏我,每次我出门去上班他都哭得死去活来,送他去幼儿园更是生离死别般痛苦;但是我有时间陪他了,他却刻意跟我保持距离,还总是冲我翻白眼,表现出讨厌我的样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告诉她:“这是典型的焦虑-抵抗型依恋关系,表现为寻求与妈妈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妈妈开始关注他时进行抵抗。母子间形成这种不佳的依恋关系,原因是妈妈的养育风格有问题: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但自以为是。换言之,妈妈关注孩子不是因为孩子需要,而是妈妈认为孩子需要。有这样的母子关系,孩子一般胆子较小,害怕见生人,更不敢探索新事物。”
袁女士懊悔地摇摇头,说:“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希望小宇以后不要怪我。现在小宇已经12岁,是个大孩子了,正是需要接受教育的时候,可是我和老公对教育都不是行家,小宇整天待在家里是不是浪费时光?”
我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递给她,说:“我们来算一算,从小宇上初中开始,假设他去外地上大学,在外地就业,您还能陪伴他多长时间?对,6年。如果高中必须上寄宿学校呢?只剩3年了。如果您让小宇初中住校,那你们母子长时间厮守的日子就已经结束了。”
袁女士目瞪口呆地看着我,像是第一次想到这个问题。
我接着说:“学校教育永远无法替代家庭教育。妈妈系着围裙在厨房炒菜,孩子帮妈妈剥蒜,随意聊聊周杰伦的歌或某个手机App的玩法,不知不觉晚饭做好了,这就是家庭教育。全家围坐一桌吃饭,爸爸给爷爷夹菜,妈妈把奶奶爱吃的菜换到奶奶面前,孩子看在眼里,学会了孝敬,这就是家庭教育……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六种孩子别住校
袁女士真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妈妈,我都说得如此恳切了,她仍不肯放弃送小宇上寄宿学校的打算。无奈,我亮出了底线:以下6种孩子,最好不要住校。
1.高知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有大学以上学历,辅导孩子初中功课是绰绰有余的,为什么要浪费这个免费的优质资源呢?如果父母肯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还可以在亲子阅读、培养爱好、挖掘潜力等方面有所作为。
2.酷爱阅读的孩子。寄宿制模式基本上剥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权利,所以,酷爱阅读的孩子不要去寄宿学校刷题。当然了,如果孩子不爱阅读,只爱玩《王者荣耀》,那去上寄宿学校不失为一个没办法的办法。
3.学习习惯好、自制力强、主动性强的孩子。寄宿学校最显著的好处,是可以营造浓郁的竞争和学习氛围。可是,既然自家孩子学习主动性强,学习习惯又好,完全不用老师逼着赶着学,去寄宿制学校又有多大意义呢?
4.独立性不强的孩子。到了寄宿学校,离开了父母,也许有一些孩子会感到不适应。如何判断孩子能否适应寄宿学校呢?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个短期的夏令营,学习性质也好,旅游性质也罢,看孩子能否自然适应远离父母的环境。
5.身体不太好的孩子。体质较弱或患有慢性病的孩子,最好留在父母身边,以免出意外。
6.有意发展个人特长的孩子。想在课业之外再学点艺术的,或者学某项体育项目的,最好不要住校。因为寄宿学校不会为你一个人开设专业课程,除非是专门的寄宿制艺术学校或者体育学校。
袁女士心事重重地说:“我回去跟小宇他爸再商量商量吧。”
第二天晚上,袁女士通过微信告诉我,她和老公达成了一致意见,让小宇报考B校。
我问:“那小宇开心吗?”
袁女士回复:“刚开始不开心,不过很快就开心了,因为我答应以后多陪他。”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