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院校中的古琴教育始于20世纪初诸城派琴家王燕卿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为国学教员。现作为国内颇有影响力的艺术院校——南京艺术学院,古琴教育历史悠久,教学资源丰富,传承途径多样,教学方式多样。又因琴学教育所在的社会环境斗转星移,应如何更好地利用院校优势,开展琴学教育,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
[关键词]南京艺术学院;古琴教育;传承历史;多层次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154-02
古琴的傳承模式主要有师徒传承、社团传承、家族传承三种,其中的社团传承又可以分为专业传承、业余传承等。多种传承方式,交织互融。“专业传承”指的是以专业演出团体和教育机构——高等院校作为载体的传承。20世纪初,诸城派琴家王燕卿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为国学教员,为琴学的专业传承开启了先河。
南京艺术学院的琴学传承是现代教育机构中的典型专业传承。几代传人都是20世纪琴学中最主要的人物。以刘少椿、成公亮、马杰、程鸿媛、魏圩五位老师为梯队,从他们的代际关系出发,可以看到琴学教育模式的恒定与变迁。本人以这批代表人物为例,略谈院校琴学传承模式。
一、 南艺古琴教育传承历史
(一)刘少椿任教期间
刘少椿,陕西富平人,现代著名古琴家,现代广陵琴派集大成者。
1958—1963年受聘到南艺音乐系任教,与程午嘉、甘涛等教授一起磋研编写古琴教材,培养部分演奏人才及业余爱好者。
刘教学严谨,教琴时强调“曲不在多,而在于精”,对于学生严格,要求务必达到右手运指准确,左手吟猱圆满。毕生痴迷琴学艺术,追求和实践着琴学中蕴藏着的博大精深的哲学理念,教学中渗透着极强的传统哲理,重视琴学文化的传承。
(二)成公亮任教期间
成公亮,江苏宜兴人,现代著名古琴家。
1984年受聘到南艺任教,亦是南艺自1963年再次重开古琴课。1997年退休以前,唯一一位作为古琴专业毕业的是其女儿成红雨(德籍华裔古琴艺术家)。后被南艺返聘,2012.9—2014年教授三名本科古琴专业的学生。
任教期间,为民族器乐专业学生教授作曲课程时曾编写《民歌戏曲音乐结构分析谱例》。因其曾专业学习作曲,善于对作品结构逻辑关系进行思考,任教期间对《龙翔操》《胡笳十八拍》做了详细分析。
演奏中,他重视音乐的旋律性,强调通过音乐将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追求左手“韵”味的细微变化;强调对比手法的运用(三种音色的对比和乐段之间的对比)。
(三)外聘琴家马杰任教期间
马杰,号石青,江苏南京人,现代古琴家。2014.9—2015年受聘于南艺音乐学院。任教期间,教授三名古琴专业的学生:苗林、崔颢晨、杨李惋鑫。
其演奏指力浑厚,指法细腻,演奏风格博采众长、个性鲜明,法度严谨又不失灵动活泼。[1]
教学中,重视“移情法”的使用,善于使学生们在曲目的不同处,感受不同的情绪和自然景象,将琴曲“成像”,以图片和画面与音乐结合,将情感与琴曲结合。
(四)外聘琴家程鸿媛任教期间
程鸿媛,福建人,青年古琴演奏家。2005—2012年在天津音乐学院攻读本科及硕士学位。先后师从李凤云及成公亮老师。2015年受聘于南艺。
程的教学深受其师李凤云老师影响,多教授传统曲目,教学中强调所学乐曲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强调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夯实基础,重视节拍且采用唱弦的教学方式。
(五)魏圩任教期间
魏圩,江苏镇江人,青年古琴演奏家。
2010年起在南艺人文学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学生基础演奏技法,后又在音乐学院教授古琴专业的学生及南艺工会的古琴课等。
其演奏中,指力强劲,情感细节处理好。教学过程中重视气息的处理,强调手型和音准。对琴曲中“味”的处理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二、南艺现今多层次传承途径
(一)普及性教学
1.南艺古琴社古琴教学
古琴社成立于2015年3月,初期成员多为人文非遗专业的学生。至2017年秋,因招收社员范围扩大,社团成员组成发生了变化,人文学院学生比例下降,音乐学院、高职学院学生比例大幅度上升。
成立至今社员总计达到300余人,在校社员110余人。成员积极参与校级活动,组织人员在各场合进行表演和琴学文化的传授。如曾于2016年非遗日在南京图书馆进行古琴文化讲授。
社员活动积极性大,但因学校现有条件,不能给予古琴社专门进行古琴教学和练习的场所,所以社团大多进行展示活动而非教学及演奏交流活动。这样对于社团中没有学习经历的人员来讲,并未有机会在社团中学习古琴。
2.南艺工会课程教学
南艺工会,为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经学校研究决定后校工会开设了古琴培训班。古琴课程由魏圩老师于每周固定教授古琴。自2015年秋季至今已经开设7期课程,每期课程分10周,共计10个课时的古琴演奏技法培训。
参与人员大多为南艺在职教师或教职工亲属,文化素养较高,有较好的学习理解能力。但因大多没有音乐基础,节奏和音准把握较差,基础技能的学习相对专业学生而言并不牢固。大多为基本指法和简单曲目的学习,对琴曲背后的文化学习较少,情感处理甚少。
(二)“半”专业性教学
南艺人文学院非遗专业教学
2008年南艺人文学院建立,非遗班的学生会在大一至大二期间开设古琴课程。自2009—2016级,南艺非遗班每届的学生人数在10~22人之间,习琴人数多达百人。 但因文遗学生大多为文理科生非艺术生,未曾有过音乐基础,节奏与音准把握尚有不足,学习大多形似神不似。由于专业倾向,她们更重视对古琴文化的学习和力图探寻现代古琴传承现状及保护策略。
(三)专业性教学
1.南艺音乐学院专业教学
南艺于2011年重新开始招收古琴专业的学生,至今共招收3名古琴专业的学生。
古琴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系统的音乐知识教学,除去古琴演奏的学习,还曾学习琴曲编创、打谱等。她们演奏技能强,音准与节奏的把握好,但缺少琴文化的学习,对琴曲背后蕴含的人文意蕴把握较差。
2.“琴学研究中心”及举办琴学研究学术探讨会 。
2011年12月19日,南艺“琴学研究中心”成立。曾由成公亮教授担任研究中心主任,刘承华教授、苏青教授担任副主任。并聘请江苏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冯锦文处长、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许志斌教授、人文学院施咏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戴晓莲教授、天津音乐学院李凤云教授担任理事,成红雨老师担任秘书。现琴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为音乐学院魏圩老师。
2016年6月在南艺音乐学院举办多维视角下的琴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分为三个议题:一、琴学的历史和现状; 二、地域文化与琴派风格; 三、成公亮先生的琴艺生涯与琴学理念。此次研讨会有众多学者参与并发表主题演讲。且在6月24日晚举办研讨会开幕式及古琴音乐会(一),在6月25日晚举办古琴音乐会(二)。
研究会成果丰硕,但并未广为传播。
小 结
综上所述,可总结出南艺的琴学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南艺古琴教学体系设置的多元体化。
根据教培目标的不同,进行了3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教师选择上,也做了两种群体选择。
依据培养目标不同,教學课程设置从浅(普及教学,工会古琴教学、古琴社教学;培养对古琴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才;“半”专业性教学,人文非遗班古琴教学,培养具有一定古琴演奏能力和古琴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2])入深(专业性教学,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学,培养专业的演奏与教学专业人才),具有系统性。
教师选择上,既有民间琴派代表人物也有院校培养的教师代表人物。如刘少椿和马杰老师,就是传统琴派的教师;成公亮、程鸿媛、魏圩老师,代表的就是学院派的教师。将“学院派”与“山林派”的优势融于一体,益于教学。
(二)南艺古琴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
院校中的古琴教学,借助院校优势融合了众多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亦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
传承形式中,举办琴学研讨会、古琴音乐会、古琴体验活动;古琴学习曲目选择中既有传统曲目又有现代移植曲目,教学中使用文字谱、减字谱、五线谱与简谱的结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现有的琴人、琴社进行采访与信息采集。
以上分析,可看出高校古琴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亦可看出,学院传承最大的好处,体现在其体系化和按部就班上,及融入了现代教育模式的很多理念。琴社采用古代沿袭的方式,而学院派对两者进行了融合,更为系统化,能在每学期每学年,培养一定人数的人才,提供实践表演的场合和机会,促使了学员登台表演的积极性。
但因现代学院派教学的发展时间较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重技术轻文化;缺乏打谱的学习和实践;和社会各流派的琴家交流学习机会少等。
近百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古琴教学已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 历史亦证明了它的可行性与成效性。琴学教育所在的社会环境斗转星移,应如何更好地利用院校优势,开展琴学教育,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
注释:
[1]施 咏.南京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2):49—58,177.
[2]唐诗思.论大学古琴教学中的教学理念与运用方式[J].音乐时空,2015(24):178—179.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