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12-0045-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12.020
如果说“基本功竞赛”、“把握学科能力竞赛”、“课件评比”、“教案评比”是考察一个老师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的话,那么“评优课”则是对老师综合能力的大考验,2011年3月30日至31日以及9月29日至30日,我有幸参加了苏州市区和苏州大市的两次评优课活动。尽管是第一次经历评优课,没有太大的压力,但如何面对几乎是“当天公布开课题目”、“当场纸质备课”、“当天上课”的严格要求,如何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展现自己特色,发挥自己最佳水平,成为自己最大的心愿。而在此过程中“备心理、备内容、备课件、备学生、备实验”的“五备”成为我应对这“三当”的最给力工具。
一、备心理
我市比赛的规则:临时出课题,在规定的时段内完成备课和准备实验。这迫使你无法对比赛做有针对性的准备,无法获得其他人直接的帮助,第一次参加评优课,作为一名资历尚浅而教学经验相对缺乏的青年教师,如何克服自己这些劣势,树立自信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比赛前的一段时间我一方面与组内其他经验丰富的老师寻求参加评优课的窍门,得到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懂得了要出类拔萃,需要“抓住一个中心点进行深层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发挥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我通过查阅近几期的《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化学教与学》等期刊,积极了解最新的化学发展趋势,把握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方向。一堂好课,要处理教材内容,凸显个性;要研究知识内涵,凸显深度;实验操作要规范,凸显技巧;规律总结要留有余地,凸显严谨。这四个“凸显” ,成为了我走上本次评优课之路的最大理论依据。
而参加评优课另一个心理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陌生的环境,克服紧张情绪。事实证明,这些完全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心理来调适,虽然我们面对的很多陌生的环境和事物,但是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比的是上课,教室对每一个老师都是最熟悉的环境,学生是我们最熟悉的人,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上课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紧张会随着课的开始逐渐消失。
二、备内容
市区和大市的评优课的课题和教学背景均有所不同。市区比赛定于3月底进行,当时学生学习初中阶段的内容已经进入了尾声,已经熟悉和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主题为“实验融合计算”,课题自定,要求在一个小时之内纸笔备课,并要求教学常态化,运用初中化学中常用的试剂和仪器,便于推广。课题简简单单的六个字,看上去很简单,初中化学所涉及的大大小小的实验需要学生掌握的近百个,如何处理教材,从中挑选素材,凸显个性?怎么又能跟计算紧密结合,凸显深度?
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所有参赛的老师眼里同样有各自不同的实例。课堂的教学是灵动的,如果程序化、模式化、教条化的将平时的教学过程生搬硬套到评优课中,势必发挥不了应有的功效,达不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评优课同样呼唤原创,但是原创不是浮云,仍要紧扣知识主题。想啊想,曾经的听过的一次酸碱中和的课浮现在我脑海中。灵感来了!“中和反应”,向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标准液,借助酸碱指示剂酚酞试液粗略判断反应是否完全,通过量筒量取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以及消耗的稀盐酸的体积,并结合两种溶液的密度,进行将定性的实验转化为定量的计算。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常见的实验,所用仪器(锥形瓶、量筒、胶头滴管)、药品(已知浓度的稀盐酸、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简单易寻、便于推广,且很少听说有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将该实验从定性判断引申到定量计算,计算源于实验,体现了化学计算的真实性,既凸显了个性也有一定的深度,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上课的内容由此产生。
苏州大市的评优课则不同,安排在9月底进行,当时学生接触化学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教学刚进入沪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内容,仍处在化学学习的起步阶段,课的目标为“定量或半定量实验与物质性质融合”的教学设计,课型定为《空气和氧气》的单元复习课,需在两个小时内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实验设计”(含绘制实验装置图)、“板书设计”等五部分内容。
比赛当天,多数老师把课题集中在关于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不同浓度氧气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等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我也把《带火星木条复燃大揭秘》这一孩子们可能相对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自己的课题,通过引导使学生通过实验粗略获取带火星木条复燃时氧气浓度的范围。其中采用取中值这种在化学实验常用的方法,尽可能排除无关数据,并利用排水法排除集气瓶中不同量水获得不同浓度氧气,运用带火星木条复燃进行实验,从而获得结论。
课后想来,虽然经过一番引导,学生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但是通过观察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毕竟是处于化学的初学阶段,掌握的内容毕竟有限,又要让学生把新学的化学知识与相对复杂的计算融合在一起的确有点难度,近一半的学生在面临计算时开始犯难。对于仅学习化学一个月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种“打击”有所放缓,“定量或者半定量实验与物质性质融合”就真的和“计算与实验融合”是一个相似的课题吗?答案是否定的,两次比赛面对的学生学段和学力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市区的比赛在三月底进行,学生经历了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经基本达到了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要求,此时要求计算与实验融合完全可以建立在具有一定实验分析水平并且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获得数据从而能灵活运用已知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的目的。而大市评优课所处的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此时最大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了解这门学科的特点,体会这门学科所蕴含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进行化学学习,而不应该用复杂的计算去为难学生,使学生感觉化学也是一门关于“数字”的学科,所以这样看来,我们带着学生去探究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浓度或者大致范围从课的定位上来讲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这本身一方面不太符合学生此时的认知特点,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另一方面即使能探究出此时的最低浓度或是大致范围,由于使用的材料的不同、木条所带火星的大小、以及当时的空气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违背了科学性,不具有很强说服力。因此,定量或者半定量实验与物质性质融合,更多的是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和常识并阅读课本,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如液体的量取、时间的测定等角度出发,一步步完成基础实验,为之后的实验做好准备,然后渐渐地加入定量或者半定量实验操作,比如,同样两瓶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同样倒置,通过测时间把握倒置的时间长短,后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其中,观察带火星木条复燃的不同状况,就可以将定量的实验与氧气的密度这一物理性质进行融合。
三、备课件
说到课件,可能是我们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相比相对轻松的话题。虽然评优课对课件的要求不是特别高,但是考虑现在的孩子都是抱着ipad、用着iphone成长的,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来有一定质量又能体现化学教学特色的ppt课件,也必将激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服务。由于这两次评优课按规定都可以自带电脑备课,以前积累的很多自制的课件模板,听过课的优质资源和内容就发挥了巨大作用,经过短时间的分类和整合,一个相对完整精美的课件就展现在学生们面前。
四、备学生
课堂的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而要使学生获取领会运用知识,最主要的是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有用性,与生活的贴近性,我在市区比赛的课上决定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下开展教学,结合化学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特意将本节课的标题定为“有用的中和反应”,并在原有ppt的基础上进行修饰,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看成是“家庭小医生”、“环保小卫士”、“实验小管家”、“农业研究员”……让学生处处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存在,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习到的关于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课程开始所呈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有用性,增强学习化学知识的使命感。
另外,如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活跃整个班级的气氛也成为我关注的内容。考虑到现在学生不服输的特点以及强烈的实验欲望,最后决定将原先设想的教师演示向未知浓度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已知浓度稀盐酸,观察所消耗盐酸的体积的实验改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师生实验大PK”,师生同时实验,并利用多媒体摄像头展示师生实验PK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利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充分调动学生与老师的对决的竞争欲望和在座学生的关注度,活跃凸显了技巧,并通过此过程使学生多一次体验和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机会,课堂气氛得到了极大的活跃。
五、备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最吸引学生的一开始就是它那些丰富多彩的实验。大市评优课对化学实验的考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堂化学实验的严谨性、示范性、预见性、目的性等多方面特点在评优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首先化学实验具有严谨性,这一点从备课环节就已经开始,很明显的体现绘制实验装置图这一环节上,比如装置中各仪器的大小比例,装置连接时橡皮塞的画法,排水法水槽中的玻璃片的绘制都成为考查参赛老师实验技能的内容。同时提醒我们需要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对于这些经常忽视的基本功加以关注。
其次化学实验具有示范性,初中的学生接触的实验有限,书本上基本操作出现再多,描述再详细不如看教师一个演示实验,这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教师心中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实验动作都会成为学生的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的一个错误操作可能是会引起全班的差错,所以在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前,必须明确每一个操作的注意事项。
再次,化学实验具有预见性,化学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需要占据一定的时间,如果实验过于拖沓,可能会使学生原先的兴趣降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实验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应该加以控制,达到时间适当、现象明显的效果。我参加市区评优课设计的实验是粗略地测定酸碱中和反应,为了控制实验时间,事先预做实验是非常必要的。一开始实验室只有浓度约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这样的话所消耗的盐酸的量势必较多,耗时长,于是对溶液进行稀释。稀释完毕,用胶头滴管滴加初始由于碱溶液浓度相对较大,一开始在滴加过程中可以连续加入几滴管减少实验时间,但是滴加多少体积盐酸才使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酚酞试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最终得到了滴加盐酸到约为15mL时,红色恰好褪去,这为课堂实验做了充足的准备。
最后,化学实验的设置具有目的性,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到学生接触过的实验寥寥无几,对化学实验的测量方法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在参加大市评优课中,设计探究不同浓度氧气对带火星木条的影响情况的环节上,我不是事先告之学生在集气瓶中加入的水量,而是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生活学习经验,通过思考讨论在指定的集气瓶加入规定量的水方法,比如如何使水占集气瓶容积50%等。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应了解集气瓶的容积,这对于刚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说,很难想出解决方案,他们一味的思索已学过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却忽视了自己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有意引导学生利用量筒测定灌满水的集气瓶中水的体积,间接测量集气瓶容积,这样能让学生很直接的通过实验体验量的感觉,实现定量实验与氧气不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的融合,虽然要多花一点时间,但是要比直接给数据给学生更有意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会对学生以后进行独立复杂实验提供参考。
六、上课与反思
由于前期的心理、上课内容、课件、了解学生以及实验方面的充分准备,两节课都变得游刃有余,基本按照既定的轨道进行,教师和学生的上课前的紧张随着课的进行逐渐消失,随着一个个实验和师生间的互动逐渐推进,整个班级的气氛也逐步进入了高潮,精力也完全集中,通过由预先设定的破损标签,提出能否通过已有的数据测定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问题,为定性判断转到定量计算做了充足的准备,也将本节课实验和计算之间架起了桥梁,整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回忆这个参赛从准备到正式得知题目到最后上课,正因为有了“备心理”、“备课件”、“备内容”、“备学生”、“备实验”这个五项准备,化解了“三当”所设置的障碍,使课变得流畅自然,贴近学生,但也暴露出诸如板书设计、书写,课堂内容重点不够集中,教学设计尚缺精致等一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要上好一节课,要得到学生的喜爱,有所收获,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态、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实验技能、清晰的教学思路、精致的教学设计,巧妙的创新等多方面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到评优课时自然生成的,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探索和实践,“五备”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要“备”的内容还有很多。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12.020
如果说“基本功竞赛”、“把握学科能力竞赛”、“课件评比”、“教案评比”是考察一个老师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的话,那么“评优课”则是对老师综合能力的大考验,2011年3月30日至31日以及9月29日至30日,我有幸参加了苏州市区和苏州大市的两次评优课活动。尽管是第一次经历评优课,没有太大的压力,但如何面对几乎是“当天公布开课题目”、“当场纸质备课”、“当天上课”的严格要求,如何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展现自己特色,发挥自己最佳水平,成为自己最大的心愿。而在此过程中“备心理、备内容、备课件、备学生、备实验”的“五备”成为我应对这“三当”的最给力工具。
一、备心理
我市比赛的规则:临时出课题,在规定的时段内完成备课和准备实验。这迫使你无法对比赛做有针对性的准备,无法获得其他人直接的帮助,第一次参加评优课,作为一名资历尚浅而教学经验相对缺乏的青年教师,如何克服自己这些劣势,树立自信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比赛前的一段时间我一方面与组内其他经验丰富的老师寻求参加评优课的窍门,得到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懂得了要出类拔萃,需要“抓住一个中心点进行深层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发挥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我通过查阅近几期的《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化学教与学》等期刊,积极了解最新的化学发展趋势,把握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方向。一堂好课,要处理教材内容,凸显个性;要研究知识内涵,凸显深度;实验操作要规范,凸显技巧;规律总结要留有余地,凸显严谨。这四个“凸显” ,成为了我走上本次评优课之路的最大理论依据。
而参加评优课另一个心理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陌生的环境,克服紧张情绪。事实证明,这些完全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心理来调适,虽然我们面对的很多陌生的环境和事物,但是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比的是上课,教室对每一个老师都是最熟悉的环境,学生是我们最熟悉的人,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上课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紧张会随着课的开始逐渐消失。
二、备内容
市区和大市的评优课的课题和教学背景均有所不同。市区比赛定于3月底进行,当时学生学习初中阶段的内容已经进入了尾声,已经熟悉和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主题为“实验融合计算”,课题自定,要求在一个小时之内纸笔备课,并要求教学常态化,运用初中化学中常用的试剂和仪器,便于推广。课题简简单单的六个字,看上去很简单,初中化学所涉及的大大小小的实验需要学生掌握的近百个,如何处理教材,从中挑选素材,凸显个性?怎么又能跟计算紧密结合,凸显深度?
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所有参赛的老师眼里同样有各自不同的实例。课堂的教学是灵动的,如果程序化、模式化、教条化的将平时的教学过程生搬硬套到评优课中,势必发挥不了应有的功效,达不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评优课同样呼唤原创,但是原创不是浮云,仍要紧扣知识主题。想啊想,曾经的听过的一次酸碱中和的课浮现在我脑海中。灵感来了!“中和反应”,向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标准液,借助酸碱指示剂酚酞试液粗略判断反应是否完全,通过量筒量取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以及消耗的稀盐酸的体积,并结合两种溶液的密度,进行将定性的实验转化为定量的计算。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常见的实验,所用仪器(锥形瓶、量筒、胶头滴管)、药品(已知浓度的稀盐酸、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简单易寻、便于推广,且很少听说有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将该实验从定性判断引申到定量计算,计算源于实验,体现了化学计算的真实性,既凸显了个性也有一定的深度,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上课的内容由此产生。
苏州大市的评优课则不同,安排在9月底进行,当时学生接触化学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教学刚进入沪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内容,仍处在化学学习的起步阶段,课的目标为“定量或半定量实验与物质性质融合”的教学设计,课型定为《空气和氧气》的单元复习课,需在两个小时内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实验设计”(含绘制实验装置图)、“板书设计”等五部分内容。
比赛当天,多数老师把课题集中在关于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不同浓度氧气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等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我也把《带火星木条复燃大揭秘》这一孩子们可能相对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自己的课题,通过引导使学生通过实验粗略获取带火星木条复燃时氧气浓度的范围。其中采用取中值这种在化学实验常用的方法,尽可能排除无关数据,并利用排水法排除集气瓶中不同量水获得不同浓度氧气,运用带火星木条复燃进行实验,从而获得结论。
课后想来,虽然经过一番引导,学生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但是通过观察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毕竟是处于化学的初学阶段,掌握的内容毕竟有限,又要让学生把新学的化学知识与相对复杂的计算融合在一起的确有点难度,近一半的学生在面临计算时开始犯难。对于仅学习化学一个月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种“打击”有所放缓,“定量或者半定量实验与物质性质融合”就真的和“计算与实验融合”是一个相似的课题吗?答案是否定的,两次比赛面对的学生学段和学力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市区的比赛在三月底进行,学生经历了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经基本达到了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要求,此时要求计算与实验融合完全可以建立在具有一定实验分析水平并且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获得数据从而能灵活运用已知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的目的。而大市评优课所处的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此时最大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了解这门学科的特点,体会这门学科所蕴含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进行化学学习,而不应该用复杂的计算去为难学生,使学生感觉化学也是一门关于“数字”的学科,所以这样看来,我们带着学生去探究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浓度或者大致范围从课的定位上来讲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这本身一方面不太符合学生此时的认知特点,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另一方面即使能探究出此时的最低浓度或是大致范围,由于使用的材料的不同、木条所带火星的大小、以及当时的空气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违背了科学性,不具有很强说服力。因此,定量或者半定量实验与物质性质融合,更多的是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和常识并阅读课本,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如液体的量取、时间的测定等角度出发,一步步完成基础实验,为之后的实验做好准备,然后渐渐地加入定量或者半定量实验操作,比如,同样两瓶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同样倒置,通过测时间把握倒置的时间长短,后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其中,观察带火星木条复燃的不同状况,就可以将定量的实验与氧气的密度这一物理性质进行融合。
三、备课件
说到课件,可能是我们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相比相对轻松的话题。虽然评优课对课件的要求不是特别高,但是考虑现在的孩子都是抱着ipad、用着iphone成长的,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来有一定质量又能体现化学教学特色的ppt课件,也必将激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服务。由于这两次评优课按规定都可以自带电脑备课,以前积累的很多自制的课件模板,听过课的优质资源和内容就发挥了巨大作用,经过短时间的分类和整合,一个相对完整精美的课件就展现在学生们面前。
四、备学生
课堂的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而要使学生获取领会运用知识,最主要的是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有用性,与生活的贴近性,我在市区比赛的课上决定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下开展教学,结合化学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特意将本节课的标题定为“有用的中和反应”,并在原有ppt的基础上进行修饰,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看成是“家庭小医生”、“环保小卫士”、“实验小管家”、“农业研究员”……让学生处处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存在,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习到的关于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课程开始所呈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有用性,增强学习化学知识的使命感。
另外,如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活跃整个班级的气氛也成为我关注的内容。考虑到现在学生不服输的特点以及强烈的实验欲望,最后决定将原先设想的教师演示向未知浓度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已知浓度稀盐酸,观察所消耗盐酸的体积的实验改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师生实验大PK”,师生同时实验,并利用多媒体摄像头展示师生实验PK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利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充分调动学生与老师的对决的竞争欲望和在座学生的关注度,活跃凸显了技巧,并通过此过程使学生多一次体验和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机会,课堂气氛得到了极大的活跃。
五、备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最吸引学生的一开始就是它那些丰富多彩的实验。大市评优课对化学实验的考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堂化学实验的严谨性、示范性、预见性、目的性等多方面特点在评优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首先化学实验具有严谨性,这一点从备课环节就已经开始,很明显的体现绘制实验装置图这一环节上,比如装置中各仪器的大小比例,装置连接时橡皮塞的画法,排水法水槽中的玻璃片的绘制都成为考查参赛老师实验技能的内容。同时提醒我们需要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对于这些经常忽视的基本功加以关注。
其次化学实验具有示范性,初中的学生接触的实验有限,书本上基本操作出现再多,描述再详细不如看教师一个演示实验,这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教师心中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实验动作都会成为学生的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的一个错误操作可能是会引起全班的差错,所以在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前,必须明确每一个操作的注意事项。
再次,化学实验具有预见性,化学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需要占据一定的时间,如果实验过于拖沓,可能会使学生原先的兴趣降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实验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应该加以控制,达到时间适当、现象明显的效果。我参加市区评优课设计的实验是粗略地测定酸碱中和反应,为了控制实验时间,事先预做实验是非常必要的。一开始实验室只有浓度约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这样的话所消耗的盐酸的量势必较多,耗时长,于是对溶液进行稀释。稀释完毕,用胶头滴管滴加初始由于碱溶液浓度相对较大,一开始在滴加过程中可以连续加入几滴管减少实验时间,但是滴加多少体积盐酸才使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酚酞试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最终得到了滴加盐酸到约为15mL时,红色恰好褪去,这为课堂实验做了充足的准备。
最后,化学实验的设置具有目的性,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到学生接触过的实验寥寥无几,对化学实验的测量方法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在参加大市评优课中,设计探究不同浓度氧气对带火星木条的影响情况的环节上,我不是事先告之学生在集气瓶中加入的水量,而是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生活学习经验,通过思考讨论在指定的集气瓶加入规定量的水方法,比如如何使水占集气瓶容积50%等。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应了解集气瓶的容积,这对于刚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说,很难想出解决方案,他们一味的思索已学过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却忽视了自己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有意引导学生利用量筒测定灌满水的集气瓶中水的体积,间接测量集气瓶容积,这样能让学生很直接的通过实验体验量的感觉,实现定量实验与氧气不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的融合,虽然要多花一点时间,但是要比直接给数据给学生更有意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会对学生以后进行独立复杂实验提供参考。
六、上课与反思
由于前期的心理、上课内容、课件、了解学生以及实验方面的充分准备,两节课都变得游刃有余,基本按照既定的轨道进行,教师和学生的上课前的紧张随着课的进行逐渐消失,随着一个个实验和师生间的互动逐渐推进,整个班级的气氛也逐步进入了高潮,精力也完全集中,通过由预先设定的破损标签,提出能否通过已有的数据测定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问题,为定性判断转到定量计算做了充足的准备,也将本节课实验和计算之间架起了桥梁,整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回忆这个参赛从准备到正式得知题目到最后上课,正因为有了“备心理”、“备课件”、“备内容”、“备学生”、“备实验”这个五项准备,化解了“三当”所设置的障碍,使课变得流畅自然,贴近学生,但也暴露出诸如板书设计、书写,课堂内容重点不够集中,教学设计尚缺精致等一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要上好一节课,要得到学生的喜爱,有所收获,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态、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实验技能、清晰的教学思路、精致的教学设计,巧妙的创新等多方面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到评优课时自然生成的,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探索和实践,“五备”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要“备”的内容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