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主要的交流方式,对大学生的认知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都有著较大的影响,使得高校对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教育的特点、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利用网络对高校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长效机制探索提供建议。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党员 教育
【课题】西安工程大学2017年党建课题:高校网络视域下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路径研究,编号2017DJKT0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97-02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的使用在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与新文化、接受教育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日趋复杂的教育环境、理想信念的模糊与放松、学生党员意识的弱化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等。所以,充分地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理论、实践、制度等教育环节做出正确的引导,才能探索出高校在网络普及的现状下实施学生党员教育的正确路径。
1.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教育的特点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微博、微信以及QQ、抖音、今日关注等的社交软件通过各种介质的交互运用,使大学生的交流变得更便捷与丰富。但是“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具有“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征[1]。当然,网络为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带来了一些问题。大学生由于自身的自控力不足以及对网络的过度热衷使得他们无法避免地遭受到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正视网络时代给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带来的压力和挑战[2]。且在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断层、填鸭式教育、授课模式单一、效果得不到有效监督等问题。
2.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引导至关重要。大学生党员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刻刻做表率,做给其他同学们看,带着其他同学进步。高校要通过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从而引导广大高校大学生党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党性修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而增强大学生党员工作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3]。
3.如何利用网络对高校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
高校利用网络途径对高校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模范带头作用。其主要途径包括理论途径、实践途径、制度途径。
(1)理论途径:网络学习培训路径的研究。借助网络的途径给高校党员上党课、组织党员培训班、过组织生活等,有规划、有目的地组织好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集体学习。倡导高校学生党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学习需要而自主学习,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利用业余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社交网络的大环境下,除了定期开设党课和理论培训班以外,还可以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学习和支部组织生活等。通过开办时事热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大型网络党校,从而对学生开展长期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党性教育,使得高校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党性觉悟,使学生党员真正的思想、行动上归属党。
(2)实践途径:通过安排不同的社会实践工作和提供志愿服务工作,分配具体事务,责任到人,让学生党员在实际行动中体会先进,争做先进,从而提高党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把传统刻板的教育教学方式与现代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譬如,在宿舍、班级等团体中建立红色博客、QQ群、红色网站、网络党员活动室等网络阵地,结合时事热点,营造良好的学生党员学习氛围,创造各种团体学习或个人学习的机会。各大高校可充分发挥专业特点、技术优势,树立党员标杆,宣传专业典型,彰显时代楷模,为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需要搭建院系自己的公共平台,如公众号,从而建立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机制;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微信等平台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1]。要想打破这个壁垒,就必须要让学生党员走出去,鲜活的思想引进来,给学生党员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3)制度途径: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在入党后就放松要求,这种情况下就缺乏一种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来平衡这一现象。大学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比如,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可以创建公共交流平台,使普通同学和学生党员一样勇于发表自己的言论。在搭建学院或者班级公共平台时,要先制定好明确的制度体系,重总结,加强监督和监管。在搭建好公共平台后,应当建立专门的党员先锋岗,对于公共平台进行维护和管理,及时发布相关的党建信息和党建学习内容,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学习意识。
保持高校党建工作的活力离不开创新,伴随着现代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高校的大学生党建工作也需要借助于新的技术手段[4]。面对发展迅猛的信息科技,高校党建和学生管理的工作者必须要适应时代的潮流,把高校学生党员真正培养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榜样力量的模范兵[5]。因此,在网络视域下对于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断通过分析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教育的特点,探索如何利用网络对高校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从而探索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江流.“网络社会”与思想道德教育[J].人才开发,2003(05):38-39.
[2]魏志祥.网络视域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46-49.
[3]赖泽源,王诚德.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体系构建之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2):137-139.
[4]李映崇.“微社交”时代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新路径探索[J].高等教育,2016(36):49.
[5]周颖洁.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与探究——以国际贸易系为例[J].企业导报,2014(03):190+174.
作者简介:
付成程(1987-),女,汉族,陕西铜川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党员 教育
【课题】西安工程大学2017年党建课题:高校网络视域下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路径研究,编号2017DJKT0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97-02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的使用在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与新文化、接受教育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日趋复杂的教育环境、理想信念的模糊与放松、学生党员意识的弱化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等。所以,充分地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理论、实践、制度等教育环节做出正确的引导,才能探索出高校在网络普及的现状下实施学生党员教育的正确路径。
1.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教育的特点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微博、微信以及QQ、抖音、今日关注等的社交软件通过各种介质的交互运用,使大学生的交流变得更便捷与丰富。但是“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具有“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征[1]。当然,网络为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带来了一些问题。大学生由于自身的自控力不足以及对网络的过度热衷使得他们无法避免地遭受到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正视网络时代给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带来的压力和挑战[2]。且在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断层、填鸭式教育、授课模式单一、效果得不到有效监督等问题。
2.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引导至关重要。大学生党员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刻刻做表率,做给其他同学们看,带着其他同学进步。高校要通过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从而引导广大高校大学生党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党性修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而增强大学生党员工作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3]。
3.如何利用网络对高校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
高校利用网络途径对高校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模范带头作用。其主要途径包括理论途径、实践途径、制度途径。
(1)理论途径:网络学习培训路径的研究。借助网络的途径给高校党员上党课、组织党员培训班、过组织生活等,有规划、有目的地组织好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集体学习。倡导高校学生党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学习需要而自主学习,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利用业余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社交网络的大环境下,除了定期开设党课和理论培训班以外,还可以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学习和支部组织生活等。通过开办时事热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大型网络党校,从而对学生开展长期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党性教育,使得高校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党性觉悟,使学生党员真正的思想、行动上归属党。
(2)实践途径:通过安排不同的社会实践工作和提供志愿服务工作,分配具体事务,责任到人,让学生党员在实际行动中体会先进,争做先进,从而提高党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把传统刻板的教育教学方式与现代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譬如,在宿舍、班级等团体中建立红色博客、QQ群、红色网站、网络党员活动室等网络阵地,结合时事热点,营造良好的学生党员学习氛围,创造各种团体学习或个人学习的机会。各大高校可充分发挥专业特点、技术优势,树立党员标杆,宣传专业典型,彰显时代楷模,为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需要搭建院系自己的公共平台,如公众号,从而建立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机制;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微信等平台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1]。要想打破这个壁垒,就必须要让学生党员走出去,鲜活的思想引进来,给学生党员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3)制度途径: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在入党后就放松要求,这种情况下就缺乏一种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来平衡这一现象。大学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比如,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可以创建公共交流平台,使普通同学和学生党员一样勇于发表自己的言论。在搭建学院或者班级公共平台时,要先制定好明确的制度体系,重总结,加强监督和监管。在搭建好公共平台后,应当建立专门的党员先锋岗,对于公共平台进行维护和管理,及时发布相关的党建信息和党建学习内容,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学习意识。
保持高校党建工作的活力离不开创新,伴随着现代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高校的大学生党建工作也需要借助于新的技术手段[4]。面对发展迅猛的信息科技,高校党建和学生管理的工作者必须要适应时代的潮流,把高校学生党员真正培养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榜样力量的模范兵[5]。因此,在网络视域下对于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断通过分析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教育的特点,探索如何利用网络对高校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从而探索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江流.“网络社会”与思想道德教育[J].人才开发,2003(05):38-39.
[2]魏志祥.网络视域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46-49.
[3]赖泽源,王诚德.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体系构建之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2):137-139.
[4]李映崇.“微社交”时代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新路径探索[J].高等教育,2016(36):49.
[5]周颖洁.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与探究——以国际贸易系为例[J].企业导报,2014(03):190+174.
作者简介:
付成程(1987-),女,汉族,陕西铜川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