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师院校体育不仅应着眼于运动技术的范围,更应发展高师生的体育能力,为培养合格的中学体育师资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目前高师体育是以传授摹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教学重点,往往忽视了对高师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高师生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是由认知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和职业技能等构成的身心品质的总和。它由六种基本成分组成:(1)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是指人为了生存所必需的适应性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2)运动能力,指人在社会活动中,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从事各种运动的本领。(3)自我锻炼能力,指人能熟练地运用自己掌握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自觉地进行锻炼的习惯和本领。(4)科学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推断和联想。(5)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高师生将来走向教学岗位的需要,它对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6)育人能力,是指将来从事体育教学所需要的职业能力。(7)使用体育教具和器材的能力,包括在教学、竞赛上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能力。
一、培养高师生体育能力的途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学习的动机中促进学习的动力因素,也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推动力量。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与体育课的类型有很大的关系,普通体育课不及选修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普通体育课教材内容多而练习时间短,又难以考虑到高师生对体育的需要,因而不能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而专项体育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爱好,对某一内容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积累,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兴趣的发展。因此,高师体育应根据高师生的爱好与实际条件,开设球类、舞蹈、健美操等内容,并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一种好的体育教材能够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通常娱乐性、趣味性、竞争性越强的内容,越受学生的欢迎。同时,教材内容的数量也关系到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一节技术训练课中,教授内容要适量,以减少需要记忆的内容,增加练习时间,增添学生的亲身体验,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二、培养高师生体育能力的途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师体育教学应采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练习时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意义构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技能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就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一是要营造积极的上课环境和氛围,高度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二是注重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三、培养高师生体育能力的途径是激励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直接动力。而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师有组织、有目的的激励教育下逐渐形成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激励表现为外部所施加的吸引力或诱因,激发成主体自身的推动力,使得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一个人的行为,必受外界推动力或诱因的影响,这种推动力和诱因,通过主体自身的消化和吸收,产生一种自动化的内驱力,才能使主体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内驱力越大,行为也就越积极,技能的迁移和能力的形成也就越快。体育教师对学生而言,就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信息源,是外界的推动力和诱因,他对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练习技能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而如何将学生已形成的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实际上起推动作用的内部动因,就需要每位体育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和良好的教学策略,激励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采用学生“试教法”。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示范外,将教学方法、步骤、保护与帮助都传授给学生,然后分成小组进行互教互学,教师分别进行辅导。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勇敢与自信,并提高其育人能力。
(3)让学生做裁判员。在比赛中让学生做裁判员,教师只起督导作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秉公执法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让学生担当考核员或记录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提高其组织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5)让学生进行课后的小结或讲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语言表达能力。
(6)让学生进行期中期末总结。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其总结能力、分析能力和体育参与意识。
(临沂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高师生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是由认知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和职业技能等构成的身心品质的总和。它由六种基本成分组成:(1)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是指人为了生存所必需的适应性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2)运动能力,指人在社会活动中,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从事各种运动的本领。(3)自我锻炼能力,指人能熟练地运用自己掌握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自觉地进行锻炼的习惯和本领。(4)科学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推断和联想。(5)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高师生将来走向教学岗位的需要,它对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6)育人能力,是指将来从事体育教学所需要的职业能力。(7)使用体育教具和器材的能力,包括在教学、竞赛上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能力。
一、培养高师生体育能力的途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学习的动机中促进学习的动力因素,也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推动力量。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与体育课的类型有很大的关系,普通体育课不及选修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普通体育课教材内容多而练习时间短,又难以考虑到高师生对体育的需要,因而不能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而专项体育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爱好,对某一内容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积累,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兴趣的发展。因此,高师体育应根据高师生的爱好与实际条件,开设球类、舞蹈、健美操等内容,并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一种好的体育教材能够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通常娱乐性、趣味性、竞争性越强的内容,越受学生的欢迎。同时,教材内容的数量也关系到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一节技术训练课中,教授内容要适量,以减少需要记忆的内容,增加练习时间,增添学生的亲身体验,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二、培养高师生体育能力的途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师体育教学应采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练习时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意义构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技能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就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一是要营造积极的上课环境和氛围,高度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二是注重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三、培养高师生体育能力的途径是激励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直接动力。而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师有组织、有目的的激励教育下逐渐形成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激励表现为外部所施加的吸引力或诱因,激发成主体自身的推动力,使得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一个人的行为,必受外界推动力或诱因的影响,这种推动力和诱因,通过主体自身的消化和吸收,产生一种自动化的内驱力,才能使主体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内驱力越大,行为也就越积极,技能的迁移和能力的形成也就越快。体育教师对学生而言,就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信息源,是外界的推动力和诱因,他对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练习技能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而如何将学生已形成的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实际上起推动作用的内部动因,就需要每位体育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和良好的教学策略,激励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采用学生“试教法”。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示范外,将教学方法、步骤、保护与帮助都传授给学生,然后分成小组进行互教互学,教师分别进行辅导。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勇敢与自信,并提高其育人能力。
(3)让学生做裁判员。在比赛中让学生做裁判员,教师只起督导作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秉公执法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让学生担当考核员或记录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提高其组织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5)让学生进行课后的小结或讲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语言表达能力。
(6)让学生进行期中期末总结。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其总结能力、分析能力和体育参与意识。
(临沂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