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盛夏,有些人易出现全身不适,如头晕头痛、倦怠乏力、心烦多汗、不思饮食、胸闷气短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疰夏”。该病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每当夏季来临或气候炎热之时,常出现上述症状,夏季过后则病情缓解或自愈。
许多肥胖的女性觉得“疰夏”是一种自然减肥的方法,所以,即使夏季出现了症状也不注意治疗,反而继续减少饮食,以此减肥。可以肯定,这种做法是绝对错误的。
疰夏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体质较弱,神经中枢调节功能下降,胃肠血管血流量相对减少,排出大量盐分而导致体内缺盐,脑部血流量减少因而缺氧等,加之夏季睡眠不足,体力过度消耗而感到疲惫不堪。所以,不积极治疗会损害健康,同时对皮肤健康也是一种妨碍。
中医认为,疰夏主要是因为素体虚弱,又感暑热之邪,津液耗伤。暑热之邪多夹湿侵犯素体气虚之人,最终湿困脾胃,邪耗气阴。
预防疰夏
由于疰夏的发生与体质有密切关系,因此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保持室内通风阴凉。不要害怕天气炎热,多进行一些健身运动,以提高对外界气候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改善体质。
其次,要调节饮食。可常服一些消暑食物,如西瓜、荷叶粥、绿豆粥、冬瓜汤、米仁汤、乌梅汤、绿豆米仁汤、赤豆百合粥、白扁豆汤等。此外,还可用中成药预防。脾胃症状较严重者,如出现食少、胃胀、乏力、大便不调等反应,可在春末夏初或刚入夏时,服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次6克,每日2次,连服10天~15天;倦怠乏力,出汗较多的患者,可服用补中益气丸或生脉饮,每日2次,每周2次~3次即可;以往有反复夏天发作病史的人可用六一散30克、荷叶15克煎后稀释代茶饮;体质虚弱的患者可用太子参9克,红枣9枚,加冰糖适量,煮成参枣汤饮服,以增强体质,也可用草果仁9克、乌梅9克、甘草3克、生姜3克煎服,以预防疰夏的发生。
另外,针灸也是治疗疰夏不错的方法。在夏季来临之际,常灸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三阴交、关元等穴位,每次取2穴~3穴,每穴灸10分钟左右,也可预防疰夏的发生。注意,一定要请正规的中医师治疗。
治疗疰夏
★症状较轻——饮食调理
如果已经出现疰夏症状,也不用担心。症状较轻的人,只需注意饮食调理即可。首先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族、C的易消化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豆制品等,以补充人体在夏季过度消耗的能量;其次,若食欲欠佳,可多食些瓜果,尤其是西瓜,可以起到清凉解暑的作用。同时,注意适量饮水,少食油腻难消化的食物。
此外,还可用藿香12克、佩兰12克、薄荷6克、青蒿10克,煎沸后加水稀释至1500毫升代茶饮,也有很好的效果。
★症状较重——祛湿健脾
至于疰夏症状较重的人,可以结合中药汤药治疗。中医治疗疰夏大致有两个原则,一是祛湿,二是健脾。
1.湿热内蕴:患者多出现神疲乏力,倦怠欲寐,头晕胀头重,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恶心,肢体困重,口黏,口渴不欲饮水或少饮,苔腻,脉濡。
治拟:健脾化湿。
方用:藿朴夏苓汤和六一散加减。方为杏仁6克、淡豆豉6克、藿香12克、佩兰12克、寇仁6克、生米仁15克、半夏9克、厚朴6克、赤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滑石30克、生甘草6克、神曲15克。
2.脾胃虚弱:可出现体倦、乏力、嗜卧、不思饮食、面色苍白,大便不调、苔薄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拟:健脾益气化湿。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太子参20克、甘草6克、当归10克、大枣10枚、白扁豆12克、白茯苓15克、半夏9克、砂仁6克、神曲15克。如还有舌苔腻的症状,可加藿香12克、佩兰12克。
此外,也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如仁丹、生脉饮、甘露消毒丹等。藿香正气水对预防和治疗疰夏都有很好的疗效,可在夏至以后,每隔15天喝1瓶(10毫升),一直持续到秋凉,可以防止疰夏的发生。年老体弱者和儿童酌情减量服用。已发生疰夏者,每天喝1瓶,连用5天为1疗程,效果明显。
若以上治疗未能奏效,患者还伴有多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可结合西医治疗,并及时补充含盐的清凉饮料。
夏天体力消耗大,更应该多补充水分、食物,以增强体质,千万别把痊夏当成减肥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