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法以及效果,同时探究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措施。方法:本研究选择2012年1月到2013年4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病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行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患者行微波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切口恢复和治疗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适当的处理能有效地降低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微波疗法相比于传统治疗方法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极大程度缩短治疗的时间,疗效也明显优于传统疗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微波疗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一级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高频电刀在妇产科手术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其为外科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2%[1]。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指的是脂肪细胞受损破裂、坏死、液化的过程,脂肪崩解产物脂肪酸进而刺激周围组织进而发生炎症反应,脂肪液化虽然不属于细菌感染,但是却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几率,同时极大程度延长了切口愈合的时间。随着我国妇产科剖宫产率逐年增高,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病例也逐渐增多[2]。临床传统治疗方式为硫酸庆大霉素盐水纱布填塞伤口法,疗效不理想,本文采用微波疗法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2012年1月到2013年4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病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43.6±13.7岁,其中剖宫产手术10例,子宫肌瘤切除术9例,子宫次全切除6例,卵巢囊肿切除术3例,附件手术2例。治疗组30例患者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2.3±12.5岁,其中剖宫产手术12例,子宫肌瘤切除术7例,子宫次全切除5例,卵巢囊肿切除术4例,附件手术2例。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术后1周内发现切口脂肪液化,术后腹部切口有淡黄色油状以及血性渗出物,切口外观未见明显红肿,部分患者可见硬结,渗出物经过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方式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入选病例均在知情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脂肪液化临床诊断标准
对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目前还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且被临床医师接受的诊断标准如下:(1)患者在术后3~7d内除了切口可见较多的黄色渗液之外,无任何自觉临床症状,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其敷料上存在黄色渗液,挤压切口皮下存在较多的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存在漂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以及压痛,切口边缘以及皮下组织未见坏死征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的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未见细菌生长[3]。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治疗,拆除部分缝线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坏死组织清除,排除渗出物,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砂条,1~3次/d换药,当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时使用蝶形胶布固定,直到患者伤口愈合。
治疗组30例患者采用微波疗法,不拆除缝线,反复挤压切口将渗液排除,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切口,使用微波照射,2次/d,30min/次,直到患者切口完全愈合。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4 疗效评断标准
显效:患者在用药后4~5d后,切口拆线甲级愈合;有效:患者在用药后4~5d,切口拆线需要继续换药,治疗至用药8d左右痊愈,延期愈合;无效:患者在用药之后4~5d,切口拆线后切口裂开需要2次缝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
1.5 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和治疗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者切口恢复和治疗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作为临床腹部手术一种十分常见的并发症,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生活方式逐渐转变,肥胖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也随之增高,而它发生极大程度延长患者切口愈合的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及早发现以及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能有效的缩短治疗时间[5]。
目前,导致脂肪液化的原因众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肥胖,而妊娠期贫血、水肿,妊娠期合并症,术后咳嗽、高频电刀的应用等均会导致脂肪液化[6]。但是,目前关于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实质上是切口处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过程中细胞破裂后脂滴流出,在切口内形成大量的液态脂肪,并伴有巨细胞反应,无菌性炎症[7]。一旦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则会加重患者的负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
有效地预防措施能有效的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概率,比如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8mmpl/L,早期发现和预防是外科医师的职责,在本研究中,采用微波疗法,并挤压排液,不拆除缝线,有助于减少感染的概率。和临床常规治疗,疗效十分确切,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主要是由于微波的热效应能有效的促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组织细胞通透性明显升高,明显改善患者局部组织营养代谢而促进组织再生[8]。微波疗法治疗有助于切口愈合,明显缩短治疗的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微波疗法治疗时间为3.39±1.67d明显低于传统疗法治疗时间8.89±1.06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108,P<0.05),微波疗法切口愈合时间为11.03±2.78d明显低于传统疗法切口愈合时间17.68±2.35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24,P<0.05)。
综上所述,临床适当的处理能有效地降低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微波疗法相比于传统治疗方法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极大程度缩短治疗的时间,疗效也明显优于传统疗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建芳.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9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5):612.
[2] 高玉红.蝶形胶布应用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4):3391.
[3] 凌媚.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6例诊治体会[J].安徽医药,2011,15(2):213-214.
[4] 吴晓梅,赵新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J].重庆医学,2011,40(19):1942-1944.
[5] 阮彩春.妇产科腹壁切口脂肪液化25例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3):93-94.
[6] 王晓霞,宋春华,何利等.脂肪液化伤口应用高渗盐敷料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63-364.
[7] 王灿,果磊,李晶等.不同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对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891-894.
[8] 金韶霞,莫利文,柴哲等.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性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2):384.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微波疗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一级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高频电刀在妇产科手术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其为外科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2%[1]。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指的是脂肪细胞受损破裂、坏死、液化的过程,脂肪崩解产物脂肪酸进而刺激周围组织进而发生炎症反应,脂肪液化虽然不属于细菌感染,但是却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几率,同时极大程度延长了切口愈合的时间。随着我国妇产科剖宫产率逐年增高,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病例也逐渐增多[2]。临床传统治疗方式为硫酸庆大霉素盐水纱布填塞伤口法,疗效不理想,本文采用微波疗法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2012年1月到2013年4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病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43.6±13.7岁,其中剖宫产手术10例,子宫肌瘤切除术9例,子宫次全切除6例,卵巢囊肿切除术3例,附件手术2例。治疗组30例患者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2.3±12.5岁,其中剖宫产手术12例,子宫肌瘤切除术7例,子宫次全切除5例,卵巢囊肿切除术4例,附件手术2例。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术后1周内发现切口脂肪液化,术后腹部切口有淡黄色油状以及血性渗出物,切口外观未见明显红肿,部分患者可见硬结,渗出物经过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方式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入选病例均在知情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脂肪液化临床诊断标准
对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目前还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且被临床医师接受的诊断标准如下:(1)患者在术后3~7d内除了切口可见较多的黄色渗液之外,无任何自觉临床症状,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其敷料上存在黄色渗液,挤压切口皮下存在较多的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存在漂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以及压痛,切口边缘以及皮下组织未见坏死征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的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未见细菌生长[3]。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治疗,拆除部分缝线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坏死组织清除,排除渗出物,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砂条,1~3次/d换药,当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时使用蝶形胶布固定,直到患者伤口愈合。
治疗组30例患者采用微波疗法,不拆除缝线,反复挤压切口将渗液排除,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切口,使用微波照射,2次/d,30min/次,直到患者切口完全愈合。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4 疗效评断标准
显效:患者在用药后4~5d后,切口拆线甲级愈合;有效:患者在用药后4~5d,切口拆线需要继续换药,治疗至用药8d左右痊愈,延期愈合;无效:患者在用药之后4~5d,切口拆线后切口裂开需要2次缝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
1.5 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和治疗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者切口恢复和治疗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作为临床腹部手术一种十分常见的并发症,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生活方式逐渐转变,肥胖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也随之增高,而它发生极大程度延长患者切口愈合的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及早发现以及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能有效的缩短治疗时间[5]。
目前,导致脂肪液化的原因众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肥胖,而妊娠期贫血、水肿,妊娠期合并症,术后咳嗽、高频电刀的应用等均会导致脂肪液化[6]。但是,目前关于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实质上是切口处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过程中细胞破裂后脂滴流出,在切口内形成大量的液态脂肪,并伴有巨细胞反应,无菌性炎症[7]。一旦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则会加重患者的负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
有效地预防措施能有效的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概率,比如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8mmpl/L,早期发现和预防是外科医师的职责,在本研究中,采用微波疗法,并挤压排液,不拆除缝线,有助于减少感染的概率。和临床常规治疗,疗效十分确切,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主要是由于微波的热效应能有效的促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组织细胞通透性明显升高,明显改善患者局部组织营养代谢而促进组织再生[8]。微波疗法治疗有助于切口愈合,明显缩短治疗的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微波疗法治疗时间为3.39±1.67d明显低于传统疗法治疗时间8.89±1.06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108,P<0.05),微波疗法切口愈合时间为11.03±2.78d明显低于传统疗法切口愈合时间17.68±2.35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24,P<0.05)。
综上所述,临床适当的处理能有效地降低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微波疗法相比于传统治疗方法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极大程度缩短治疗的时间,疗效也明显优于传统疗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建芳.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9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5):612.
[2] 高玉红.蝶形胶布应用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4):3391.
[3] 凌媚.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6例诊治体会[J].安徽医药,2011,15(2):213-214.
[4] 吴晓梅,赵新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J].重庆医学,2011,40(19):1942-1944.
[5] 阮彩春.妇产科腹壁切口脂肪液化25例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3):93-94.
[6] 王晓霞,宋春华,何利等.脂肪液化伤口应用高渗盐敷料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63-364.
[7] 王灿,果磊,李晶等.不同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对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891-894.
[8] 金韶霞,莫利文,柴哲等.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性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