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熟悉村上春树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狂热的爵士乐迷。他不但收藏了大量的爵士乐LP唱片,还经常在自己的小说中将主人公设定为“有此癖好之人”,这一点在他早期的经典作品《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村上春树对古典音乐也有非常大的热情,与对爵士乐的深爱程度不分轩轾。相比为前者创作《爵士乐群英谱》的高调行为,他对古典音乐的钟情表现在其多年积累的文学作品中。学生时代,村上春树就经常通过欣赏古典音乐会来陶冶情操,38岁那年旅居欧洲,他在希腊的克里特岛、法国的科西嘉岛、罗马等地都与古典音乐为伴,经典作品《挪威的森林》也正是在此期间创作。与爵士乐一样,古典音乐也为他带来写作的激励与享受生活的快慰。他曾谦虚地表示,在正统音乐教育面前自己依然是个门外汉,但其欣赏古典音乐时,那种抛开一切混沌思绪、纯粹而专注地聆听,直接体验音乐的美好,并浸入心灵和灵魂,幸福的甜蜜感、怅然的孤独感、那种交织的复杂性让他如痴如醉,也因为大作家的这份感性,我们才读到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村上春树的最新一部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就是以一张古典音乐唱片为故事主线。其实说“一张”并不准确,实际上是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著名的钢琴曲集《Années de Pèlerinage - Years of Pilgrimage》多次出现在小说的重要桥段,并担纲人物与故事之间的起承转合。这部曲集常被译为《巡礼之年》,亦有《旅行岁月》《浪游年代》等译法,它分为三部分,即瑞士游记(9曲)、意大利游记(10曲)以及补编的“第三年”(7曲)。李斯特的这部《Années de Pèlerinage - Years of Pilgrimage》(以下简称《巡礼之年》)被后世无数杰出的钢琴家演奏出版,其中包括村上春树在小说中提及,也是主人公最推崇的两位——俄罗斯钢琴家拉扎尔·贝尔曼(Lazar Berman)和奥地利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此外,还有阿尔多·奇克利尼(Aldo Ciccolini)、简诺·杨多(Jen? Jandó)以及法国新锐音乐家贝特兰·查梅(Bertrand Chamayou)等等。每位钢琴家的版本都独具个人特色,但李斯特在曲集中赋予的灵魂永远是那样深刻而无法取代,每一次被后人演绎、每一次被乐迷聆听,《巡礼之年》都带给人新的领悟,新的收获。
李斯特一生游历多国,音乐灵感来自各地不同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他把这些纯挚的感受、深刻的印象以音符和旋律的形式写进作品,用他深爱的钢琴将无数立体的画面呈现指间,《巡礼之年》正是这类创作的代表。当时,他正与深爱的达格伯爵夫人一起逃往瑞士、意大利等地,曲中不但融入了富有当地色彩的风景旋律、田园自然的诗情画意,感情中的波澜也一并谱入其中。《巡礼之年》展现了那一段挚情、永恒又充满悲恸、宿命的旅行岁月,是李斯特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钢琴作曲家、演奏家的有力证明。
再回到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本小说上——书中的故事自是虚构,但对于李斯特这部曲集的观点,以及相关演奏家的描述都来自于现实,完全属于村上春树个人认识的表达。《巡礼之年》第一篇,瑞士游记中的《Le mal du pays》(乡愁)亦在故事中串起多个重要人物的感情羁绊,对于拉扎尔·贝尔曼演奏版本的高度评价,他借书中之人说道:“这曲子看似技巧简单,实际上很难表现。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照谱演奏,就会变成索然无味的音乐;反之,如果过度渲染,又会显得太过廉价。单是一个踏板的用法,就能让音乐的品性相差千里。而贝尔曼,就像描绘细腻的心灵风景一样演奏李斯特。细心听完,便能明白内里蕴藏的独特深意,它们被巧妙地掩藏在表层装饰的深处。”而对于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的版本,书中另一位人物“惠理”表示:“也许说不上唯美,但很令人中意,一直听他端庄的演奏,耳朵也会慢慢变得习惯。”这些大概都是村上春树在现实比较中得出的评价与结论。最终,《Le mal du pays》让主人公“多崎作”接纳了眼前的现实,得到灵魂深处的感悟。他明白,“心与心之间不能只通过和谐而结合,通过伤痛反而能更深地交融。疼痛、脆弱,在每一份宁静之中,都隐没着悲痛的呼号,每一份宽恕背后,都有鲜血洒落大地,每一次接纳,都要经历沉痛的失去。”随着《巡礼之年》缓缓进入第二篇章意大利,故事中的人物各怀深思。语言失去了力量,唯有李斯特的旋律静静流淌。
还有一件趣事,村上春树的这部小说出版以后,引发了读者对古典音乐需求的短暂爆发——作品上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本当地弗朗茨·李斯特《巡礼之年》的唱片销量陡然升高,村上在小说中推荐的拉扎尔·贝尔曼版本更是成为询问之首,CD唱片迅速脱销,并在各家店面排行榜中勇夺冠军。环球音乐公司不得不加版增量,本来销售状况平平稳稳的古典唱片,就这样随着话题热潮走向浪尖。销量提升当然是一件好事,正如一位唱片公司经理所说:“看过这本小说的人,都一定想听这张唱片。”谁说不是呢!
村上春树的最新一部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就是以一张古典音乐唱片为故事主线。其实说“一张”并不准确,实际上是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著名的钢琴曲集《Années de Pèlerinage - Years of Pilgrimage》多次出现在小说的重要桥段,并担纲人物与故事之间的起承转合。这部曲集常被译为《巡礼之年》,亦有《旅行岁月》《浪游年代》等译法,它分为三部分,即瑞士游记(9曲)、意大利游记(10曲)以及补编的“第三年”(7曲)。李斯特的这部《Années de Pèlerinage - Years of Pilgrimage》(以下简称《巡礼之年》)被后世无数杰出的钢琴家演奏出版,其中包括村上春树在小说中提及,也是主人公最推崇的两位——俄罗斯钢琴家拉扎尔·贝尔曼(Lazar Berman)和奥地利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此外,还有阿尔多·奇克利尼(Aldo Ciccolini)、简诺·杨多(Jen? Jandó)以及法国新锐音乐家贝特兰·查梅(Bertrand Chamayou)等等。每位钢琴家的版本都独具个人特色,但李斯特在曲集中赋予的灵魂永远是那样深刻而无法取代,每一次被后人演绎、每一次被乐迷聆听,《巡礼之年》都带给人新的领悟,新的收获。
李斯特一生游历多国,音乐灵感来自各地不同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他把这些纯挚的感受、深刻的印象以音符和旋律的形式写进作品,用他深爱的钢琴将无数立体的画面呈现指间,《巡礼之年》正是这类创作的代表。当时,他正与深爱的达格伯爵夫人一起逃往瑞士、意大利等地,曲中不但融入了富有当地色彩的风景旋律、田园自然的诗情画意,感情中的波澜也一并谱入其中。《巡礼之年》展现了那一段挚情、永恒又充满悲恸、宿命的旅行岁月,是李斯特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钢琴作曲家、演奏家的有力证明。
再回到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本小说上——书中的故事自是虚构,但对于李斯特这部曲集的观点,以及相关演奏家的描述都来自于现实,完全属于村上春树个人认识的表达。《巡礼之年》第一篇,瑞士游记中的《Le mal du pays》(乡愁)亦在故事中串起多个重要人物的感情羁绊,对于拉扎尔·贝尔曼演奏版本的高度评价,他借书中之人说道:“这曲子看似技巧简单,实际上很难表现。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照谱演奏,就会变成索然无味的音乐;反之,如果过度渲染,又会显得太过廉价。单是一个踏板的用法,就能让音乐的品性相差千里。而贝尔曼,就像描绘细腻的心灵风景一样演奏李斯特。细心听完,便能明白内里蕴藏的独特深意,它们被巧妙地掩藏在表层装饰的深处。”而对于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的版本,书中另一位人物“惠理”表示:“也许说不上唯美,但很令人中意,一直听他端庄的演奏,耳朵也会慢慢变得习惯。”这些大概都是村上春树在现实比较中得出的评价与结论。最终,《Le mal du pays》让主人公“多崎作”接纳了眼前的现实,得到灵魂深处的感悟。他明白,“心与心之间不能只通过和谐而结合,通过伤痛反而能更深地交融。疼痛、脆弱,在每一份宁静之中,都隐没着悲痛的呼号,每一份宽恕背后,都有鲜血洒落大地,每一次接纳,都要经历沉痛的失去。”随着《巡礼之年》缓缓进入第二篇章意大利,故事中的人物各怀深思。语言失去了力量,唯有李斯特的旋律静静流淌。
还有一件趣事,村上春树的这部小说出版以后,引发了读者对古典音乐需求的短暂爆发——作品上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本当地弗朗茨·李斯特《巡礼之年》的唱片销量陡然升高,村上在小说中推荐的拉扎尔·贝尔曼版本更是成为询问之首,CD唱片迅速脱销,并在各家店面排行榜中勇夺冠军。环球音乐公司不得不加版增量,本来销售状况平平稳稳的古典唱片,就这样随着话题热潮走向浪尖。销量提升当然是一件好事,正如一位唱片公司经理所说:“看过这本小说的人,都一定想听这张唱片。”谁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