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监管、薪酬激励和风险承担

来源 :江淮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20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危机之后,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成为公司治理领域热议的话题。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实证分析银行高管薪酬与风险承担的关系,以及银行面临内外部监管对高管风险控制激励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银行内部监管中的股东监管可以对高管薪酬进行控制,外部董事对高管薪酬及其风险敏感性并没有起到“监管作用”。(2)银行外部监管机制的加强弱化了高管风险控制激励。
  关键词:银行监管;高管薪酬;风险承担;风险控制激励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4-0107-005
  商业银行高管的“天价薪酬”在外界看来一直是一团迷雾。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清算时暴出的管理者高薪酬让人瞠目。[1]危机之后,相关研究集中在基于绩效和股权的薪酬激励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即如果金融机构的高管薪酬与绩效和股价挂钩,导致高管短期内抬高股价以实现其薪酬最大化,使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最终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灾难,但是目前商业银行现行的薪酬制度是否确实蕴含着经理人较高的风险承担行为还没有统一定论。[2]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公司高管薪酬和风险承担之间的数理关系因高管不同的效用函数、不同的假设条件而不同。[3]国内研究中,对商业银行高管薪酬、绩效和风险承担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很少见。仅宋清华(2011)分析三者关系后认为高管薪酬与风险承担呈倒U形关系,高管薪酬激励在提升了银行绩效的同时也加大了银行风险。[4]张鹏(2012)认为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的风险承担效应取决于外部监管和银行内部治理机制之间的博弈。监管的存在到底能否减轻高管在绩效薪酬激励下的风险承担行为。[5]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重点研究高管风险承担行为与薪酬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风险控制激励的影响因素,主要将银行所受的内外部监管因素考虑在内。
  一、研究假设、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一)研究假设
  银行面临的监管主要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两部分,其中内部监管来自于银行内部的治理机制,主要是股东和外部董事对银行高管的监督;外部监管主要来自于监管机构,如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的监管(Kose John2010)。[6]
  1.银行内部监管与风险控制激励
  (1)来自银行股东的监管
  银行具有高风险和高负债特征,其资源配置缺乏透明度,经营者与委托者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使经理人行为很难得到有效监督和约束,从而导致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7]因此,商业银行股权越集中,控股股东直接监管银行的动机就越强,这可能会导致较低的高管薪酬和较高的风险控制激励。由此提出假设1和假设2:
  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高管薪酬负相关;
  假设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风险控制激励越强。
  (2)来自银行外部董事的监管
  银行的外部董事拥有监督、考核、奖罚公司管理层的权力,通过减少管理层和股东间的利益冲突来维护公司的利益。[8]在声誉机制的辅助约束下,和银行没有关联的外部董事因更高的客观性更能有效地行使监督职能,避免银行董事和高管合谋从事高风险行为来侵占债权人利益的行为。[9]因此,外部董事占比越大,影响力越强,也就越愿意监管高管并将高管薪酬与银行风险承担相联系。由此提出假设3和假设4:
  假设3:外部董事占比越高,高管可以获得的薪酬越少;
  假设4:外部董事占比越高,风险控制激励越高。
  2.银行外部监管与风险控制激励
  存款保险或国家担保产生了风险的转嫁激励,银行自身承担的风险比较有限,其风险控制激励主要来自于外部监管压力。[10]
  2009年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进一步加强,比如通过设定更严格的放贷标准来保证资本充足率的达标。但对于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而言,监管机构会放松监管,认为银行有能力稳健运营,因此对高管薪酬的风险控制激励减弱。[11]监管者除了资本监管之外还会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监管,更低的不良贷款监管要求使银行不得不谨慎放贷,监管机构通过将银行高管薪酬与风险挂钩来及时阻止银行的风险行为。[12]因此提出假设5和假设6:
  假设5:对有较高资本充足率的银行而言,监管反而弱化风险控制激励;
  假设6:不良贷款率更高的银行面临较高的风险控制激励。
  (二)模型设定
  本文从商业银行受到的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两个角度来研究监管对高管薪酬、银行风险承担以及风险控制激励的影响,并由此建立模型(1)和模型(2)。
  为了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我们采用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滞后一期的形式。模型设定如下形式:
  lncomit=α0+α1lnzit-1+α2blockit-1+α3outit-1+
  α4blockit-1*lnzit-1+α5outit-1*lnzit-1+α6lncomit-1+
  α7roait-1+ut+εit (1)
  lnzit=α0+α1lncomit-1+α2capit-1++α3defit-1+
  α4capit-1*lncomit-1+α5defit-1*lncomit-1+
  α6lnsizeit-1+α7lnproit-1+ut+εit (2)
  式中,解釋变量blockit-1、outit-1分别表示代表银行治理内部监管程度的第一大股东持股和外部董事占比指标;capit-1、defit-1分别表示能够代表银行所受外部监管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指标;参照宋清华(2011),采用滞后一期的Z-score对数值lnzit-1作为风险承担代理变量;lncomit-1表示滞后一期的高管薪酬,借鉴之前的研究,用“薪酬最高的前三位高管薪酬均值”代表;lncomit-1、roait-1为模型(1)中影响薪酬的控制变量;lnsizeit-1、lnproit-1、为模型(2)中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控制变量。ut随银行个体和时间而变化,εit为误差项。   模型(1)中之所以将高管薪酬作为被解释变量,是因为银行内部治理中无论是股东监督还是外部董事的监督将直接对高管薪酬产生影响。做出高管薪酬制定决策时,除了考虑绩效因素之外,是否将风险因素考虑在内正是模型(1)想要解释的问题。同时模型(1)考虑到影响高管薪酬的其他因素:绩效和高管的前一期薪酬水平(工资粘性)。
  模型(2)主要用来研究外部监管对银行风险控制激励的影响。首先考察资本监管和不良贷款监管对银行风险和风险控制激励的影响。同时加入以下控制变量:(1)银行规模size,银行规模越大说明垄断能力越强,更容易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从而获得银行较好的盈利能力,同时受到政府隐性存款保险的保护,风险较低;(2)银行的净利润pro,净利润直接用来衡量银行的盈利能力,能稳定盈利的银行抗风险能力较强。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变量说明
  本文选取16家在沪深A股市场上市的银行,其中包括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8家股份制(招商、光大、华夏、民生、中信、兴业、平安、浦发)商业银行和3家城市(北京、南京、宁波)商业银行。根据其2007—2012年披露的年报数据对银行监管、薪酬激励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做实证分析,其中由于农业银行上市时间较晚等信息披露问题,本文将选取数据构建非平衡面板模型。
  (二)平稳性检验
  本文使用EVIEWS6.0对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避免伪回归现象,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之前,首先对包括相关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本文主要采用LLC检验、ADF-Fisher检验方法来验证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所选变量均为I(0)平稳变量,即对该面板数据无需继续进行协整检验便可继续对模型进行面板回归分析。
  (三)模型形式设定检验
  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的第一步就是要检验被解释变量的参数是否对所有截面都是一样的,从而避免模型设定误差,改进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以及混合估计模型,首先要对模型的具体形式进行筛选。检验结果显示,模型(1)的固定效应要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估计模型。但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模型(2)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见表1)。
  (四)实证结果分析
  模型(1)和模型(2)的实证结果分析如表2,从表2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实证结果表明:
  1.银行内部监管中的股东监管起到了加强风险控制激励的作用
  模型(1)结果显示: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高管薪酬负相关,同时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增加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控制激励。假设1和假设2成立。我国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大的银行都为国有银行,国有银行高管薪酬平均水平低于股份制银行也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这就意味着目前银行业并不存在国有银行具有政府性质的大股东虚位使高管受到的监管较小,从而可以获得较高薪酬的现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更有动机将银行风险因素考虑在高管薪酬制定中,从而加强了风险控制激励。
  除此之外,外部董事占比对高管薪酬和风险控制激励的影响并不显著(假设3和假设4成立但不显著)。这表明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对高管薪酬及其风险敏感性并没有起到“监管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我国独立董事通常身兼数职,履行职责不到位;外部监事和职工监事通常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受董事会牵制,同样存在虚位情形。
  2.银行外部监管机制的加强弱化了高管风险控制激励
  模型(2)结果显示: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风险负相关,而不良贷款率与银行风险正相关。同时资本充足率越高,表明银行受到的资本监管越小,即监管机构认为银行有能力稳健经营,因此弱化了高管薪酬的风险控制激励。假设5成立。不良贷款率高的银行更容易受到严格监管,监管机构通过将银行破产风险与高管薪酬挂钩来监督控制高管的风险承担行为。假设6成立。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一是银行内部监管中的股东监管起到了加强风险控制激励的作用;外部董事占比对高管薪酬和风险控制激励的影响并不显著,“监管作用”较弱。二是银行外部监管机制的加强弱化了高管风险控制激励。
  根据本文的实证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高管薪酬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
  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制定规则中还没有全面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13]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建立起综合考虑市场风险和业绩因素的薪酬机制,银行根据风险暴露时间和风险类型递延支付高管薪酬,使薪酬制度不仅能够反映银行当前的利润和风险,而且能反映未来的潜在损失和风险,实现风险结果与薪酬水平相匹配。[14]
  (二)充分发挥外部董事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
  董事会应设立由非执行董事构成的相对独立的薪酬委员会,外部董事应该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监管职能,对银行的战略发展、业务经营等问题有完整而清晰的认识,才能在董事会中真正起到有效作用,避免被董事会牵制而对高管进行过分监管,同时动态监督薪酬体系的运作情况,并通过对薪酬体系进行监督和审查,确保其按照设计的目标运转。[15]
  (三)增强高管薪酬的透明性,加强对高管薪酬的监管
  银监会应该通过商业银行递交的年度高管薪酬和奖金情况,明确高管薪酬和奖金发放的具体细节,披露高管激励性薪酬安排。同时银监会应该对不同性质的银行实行差别薪酬,作为监管方的政府应该有所作为,但是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6],尽量依赖市场力量而非政府力量对银行实行恰度监管,比如可以要求银行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程序来监控和确保银行提出的激励性高管薪酬方案符合银监会监管要求。[17]
  (四)避免监管机构对银行公司内部治理的过度替代
  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内部治理机制必须置于外部严格的监管框架下,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是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必备条件,但是监管过度又会导致银行内部治理中的股东治理机制、董事会治理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等治理机制的扭曲。[18]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逐步完善,对银行的外部治理可以适当弱化。[19]   参考文献:
  [1]方军雄.高管权力与企业薪酬变动的非对称性[J].经济研究,2011,(04),107-119.
  [2]陈运森,谢德仁.董事网络、独立董事治理与高管激励[J].金融研究,2012,(02):168-181.
  [3]颜博,雷牧君.论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可能径向[J].求索,2013,(03):32-34.
  [4]宋清华,曲良波.高管薪酬、风险承担与银行绩效:中国的经验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1,(12):69-79.
  [5]张鹏,张颖.商业银行高管薪酬的风险承担效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07):53-57.
  [6]Kose John,Hamid Mehran,Yiming Qian. Outside monitoring and CEO compensa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0, (16):383-399.
  [7]潘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W]. 第三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投稿论文,2006.
  [8]Mohamed Belkhir,Abdelaziz Chazi.compensation vega,deregulation,and risk-taking:Lessons from the US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10,(37):1218-1247.
  [9]Patrick Bolton,Hamidn Mehran,Joel Shapiro.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Risk Taking[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s November,2011.
  [10]黄志忠,郗群.薪酬制度考虑外部監管了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49-55.
  [11]蒋海,等.监管、多重代理与商业银行治理的最优激励契约设计[J].经济研究,2010,(04):40-52.
  [12]戴云,沈小燕.垄断企业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10-116.
  [13]朱学义.基于双任务代理模型的股权激励及其经验证据[J].求索,2012,(12):5-7.
  [14]陈学彬.中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分析[J].金融研究,2005,(07):76-94.
  [15]宋增基,杨天赋,王戈阳.上市银行董事会独立性、CEO 薪酬与绩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0):88-94.
  [16]吴大庆.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评价[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75-82.
  [17]沈小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契约类型的选择[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26-134.
  [18]宋增基,夏铭.行长薪酬、薪酬差距与银行绩效[J].财经研究,2011,(10):135-143.
  [19]葛兆强.中国金融发展四题[J].长白学刊,2012, (02):101-108.
  (责任编辑 明 笃)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以弗雷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试图消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功绩,其核心思想是三个递推的逻辑命题:Ⅰ“黑格尔的范畴充斥着实在性”;Ⅱ“范畴通过意志的活动成为现实”;Ⅲ“在辩证法问题上,马克思误解了黑格尔”。批判弗雷泽命题序列的关键在于深度解析黑格尔的关键概念(“范畴”和“精神”),在此基础上,提取黑格尔思想体系的要旨,与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逻辑进行比对,从而以另一个路径推出补证和拓展传
期刊
摘要:朱万曙先生的《徽商与明清文学》是一部研究明清文学生态变化的力作,呈现出研究视界的聚焦性、立论基础的坚实性、研究向度的立体性等特点。  关键词:《徽商与明清文学》;研究视界;立论基础;研究向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4-0173-004  日前,朱万曙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商与明清文学”的最终成果《徽商与明清文学》[1]入
期刊
摘要:蒋士铨是清中叶极富盛名的剧作家,其剧作存世数量多,情节曲折,情感细腻,具极强的感染力。蒋士铨宣扬“万物有情”的情感理念,肯定男女之情的合理性。他的剧作以儒家忠孝节义思想为主导,同时又有着比较浓的佛道神仙思想。与之前及同时代的剧作家相比,蒋士铨对情的认识最为细致深刻,其剧作情感内含丰富,从多方面反映了他憧憬、追求、苦闷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蒋士铨;万物有情;忠义之情;循吏情结;男女正情;宗教
期刊
摘要:201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广告法》修改案,其中第44条规定:利用互联网从事广告活动,适用本法的各项规定。围绕此条款,本研究探讨了新《广告法》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性问题。文章认为,修改案固然有不少条款可直接适用于网络广告,但也面临不少较为复杂的新问题,比如广告主体定位、竞价排名、在线行为广告、垃圾邮件/短信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案,即制定专门的行政法规、提高行政监管的效
期刊
摘要:针对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状况,文章采用自编问卷,对在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网络道德知识匮乏、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网络空间知行不一、网络道德情感冷漠等问题。文章从社会、高校和家庭等角度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摘要:通过拟合模型发现,不论是独生子女家庭类型,还是非独生子女家庭类型中,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子女学业能力都比那些缺失母亲的子女要更好。但与此同时,母亲对青少年学业能力的影响还受到兄弟姐妹家庭成员的约束,即使在没有母亲陪伴生活的条件下,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学业能力表现为优秀和良好的概率仍高于那些来自有母亲的非独生子女家庭的青少年。虽然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诸多的社会弊端,但是单从青少年学业能力表现而言,独生子
期刊
摘要: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过度依赖舆论噪声进行交易进而导致整个群体交易策略趋同的现象。在经济学研究上,羊群效应体现为投资者决策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基于上证50指数的周收益率数据,然后采用CSAD测度方法对上证50指数的周收益率数据进行了处理,继而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羊群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在95%和99%的置信度下,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羊群效应很弱,基本可
期刊
摘要:史学首先是史料学。中共党史作为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更需要史料的准确、可靠。但目前党史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不认真阅读资料,闹出了许多张冠李戴的笑话。这种现象警示我们,党史研究需要:(1)严谨踏实,认真阅读资料;(2)尊重史料,不割裂史料,更不能故意歪曲史料;(3)实事求是,诚实注释;(4)正确解读、应用资料。只有这样,党史才能成为信史,党史研究才会有真正的繁荣。  关键词:党史研究;学术规范
期刊
摘要:方东美认为怀特海与华严宗思想最相似,认为二者可以从本体论、概念、思想范畴、理论系统上进行比较。方东美将华严哲学与怀特海哲学进行比较的意图是说明怀特海哲学与华严哲学在许多地方相似、相通。怀特海哲学与华严哲学相通说明有机哲学可以医治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弊病,中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沟通和融合的。  关键词:方东美;怀特海;华严哲学;有机哲学;相通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借助“直观(觉)”这一现象学原则和方法,列维纳斯得以回到事物实在,并重新“看(见)世界”、重新“发现”世界。他对海德格尔“有”(实存)的反驳和颠倒,既是对所谓“il ya”(有)的解放,也是对“无限”的呼告和吁请。这些努力都源自他对“感性”和“异质性”的直觉(观)。在描述“il ya”时,列维纳斯坚持认为它是原质和第一性的,它本身就是“异质性”。以“il ya”为起点,列氏发现新的、特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