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近几年,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持续稳定增长。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扩大就业机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房地产业就业分布的区域不均衡现象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
关键词:房地产业;就业;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73-03
房地产业兼具生活居住和投资收益两大功能,注定房地产业的发展具有黄金价值和社会消费渴求度。我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不但在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成效显著,而且也增加了我国待业人口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都处于平均水平之上,从而引致相关产业(比如,建筑、建材、冶金、家电、家具、装饰、金融、商业、服务业等)长足发展。从区域经济角度分析,全国各地区房地产市场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区域差异性主要是由于各地区房地产起步的时间不同、基础不同,加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造成房地产业在就业方面的地区不平衡性。
一、我国房地产业的就业情况及区域现状
就目前形势看,我国房地产业总体就业近几年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见表)。原因有:其一,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其二,房地产行业目前仍然具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居民仍然对购房、企事业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公众形象而对写字楼存有大量需求;其三,政府加大对新城建设、对旧城改造的力度;最后与土地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有关。从而导致了我国房地产业总体就业近几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现象。
虽然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业就业人员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但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各地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房地产自身的地域性和不可移动性,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开放程度和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又加剧了房地产业的区域不平衡性,从而导致各地区房地产就业的差异。我们从官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房地产业长期的增速高于GDP增速,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累计增长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这是由于西部地区GDP总量比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大开发国家的投资重心向西部倾斜,一些重点项目相继开发建设。
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建筑市场日益壮大,就业人数增长也较快,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就业的主力军,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另外,物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也在服务领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连同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代理以及经纪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通过对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分析发现:我国各地区房地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房地产业就业分布十分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省区房地产业法人单位、资产、主营收入和利润明显居高,上海、广东、北京、浙江、江苏是我国房地产业最为发达的5个省市,也是我国房价最高的几个地区。2004年,上海市房地产总资本达到13 097.7亿元,主营收入2 579.5亿元,创造利润422.7亿元,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各项指标在全国各地也都名列榜首。另外,主营收入超过千亿的还有广东、北京、浙江和江苏4个省市,表明房地产业就业集中于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省区。而大部分内陆、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业比例都偏低,而像贵州、甘肃等省主营收入都在3位数以下,甚至有的地区利润出现负增长。
房地产业的就业也呈现地区转移与集聚的趋势。这一现象表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房地产业正在逐步形成地区转移和地区优势,房地产业正逐步在上海、广东、北京、浙江等大城市形成产业与就业的聚集效应。
二、我国房地产业就业区域不均衡特点形成的原因
区位是制约区域开发的重要因素,资源禀赋高的区位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健康良性发展,反之则反是。不同的区位造成的区域优势,影响了房地产业的投资与开发。不同的区位条件下消费者对房地产业的需求不同,决定了房地产业的供给形成地区差异,从而导致了房地产业发展的不均衡现象。那么我们就该分析影响房地产业选择在某一区位进行房地产业开发,从而影响房地产业供给的主要因素:
1.资源禀赋、投融资能力、经济基础等区位优势。有利的区位因素可以降低特定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增加收益。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它与地区经济基础、技术条件、交通信息等区域优势是密不可分的。集中了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种区域与非区域要素是房地产业能否进行顺利开发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基础方面,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基础的主要指标是该地区的人均GDP,例如,2005年人均GDP排在前列的省区、直辖市依次为:上海51 429元/人,北京44 969元/人,天津35 457元/人,浙江27 552元/人,江苏24 515元/人,广东23 603元/人,山东20 044元/人,辽宁18 965元/人,福建18 621元/人,内蒙古16 026元/人。相关资料显示:综合实力排名考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大都会选择在这些地区进行土地储备从而进行房地产开发。
2.良好的市场、金融和制度环境。良好的市场、金融和制度环境是保证房地产业做大做强的客观因素,而房地产业做大做强则会引至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会增加该地区的就业。我们发现: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市场准入制度、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等是影响房地产业供给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区位条件对房地产业的需求不同,从而影响了房地产企业的选址决策,最终导致房地产业的供给形成地区差异[2]。京津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拥有良好的市场、金融与制度环境,因此这些地区的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在这方面不占优势,发展迟缓。所以出现了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业发展不均衡,从而形成我国房地产业就业的不均衡分布现象。例如,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万科集团、阳光100集团在京津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加大土地储备面积和规划面积进行房地产开发。以万科集团为例,2005年新开工面积超过260万平方米,这些新开工面积大都在上述地区。按照这样的新增开发规模,它目前超过1 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可维持3年的滚动开发,持续开发潜力强劲。房地产百强企业在规划建筑面积上在这些条件好的地区加大规划力度,规划的总面积已经达到28 313.1万平方米,其中,规划建筑面积超过1 000万平方米的企业有7家,规划建筑面积在100万至500万平方米的企业有36家。
3.地区居民的收入状况与收入分配结构。居民的收入状况直接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消费需求。反映一个地区收入状况的主要指标是该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据中国发展数字地图数据显示,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前5位的省(区、市)集中在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51 429元/人)、北京(44 969元/人)、天津(35 457元/人)、浙江(27 552元/人)、江苏(24 515元/人)。因此,收入状况与收入结构是影响消费需求,从而影响产品供给与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一个地区的居民收入高,则会在购买商品房方面持有很大的自有资金,进而提高了购房的能力,对商品房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在2007年4、5月间,由于大盘起伏不定,部分购房者在股市中获利转向楼市进行购房,间接引致房地产业需要开发更多的商品房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地区人口规模。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业的供给。房地产开发提供的商品房直接关系着居民的住房问题,然而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和购买能力与房地产业的成长密切相关,因此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人口规模也是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的人力资源的基础保证。因此,反映一个地区人口规模的指标主要是人口密度。至2005年,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依次是上海、天津、北京、江苏等地。而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大都比较成功。
三、我国房地产业就业不均衡的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房地产业在我国部分区域迅速发展,形成了一种行业的集聚效应。这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第一,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相关联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直接吸纳就业的能力,而且它的关联作用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建筑业、建材业、冶金业、化工业、机械业、仪表业、林业等产业。房地产业的发展能推动相关产业生产规模扩大,引致相关产业增加就业。因此,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压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凸显。
第二,整合房地产人力资源,有利于相关产业向专业化水平发展。各个区域由于具体区位不同而提供的就业机会亦不相同,房地产业在我国各地区连锁发展,有利于整合人力资源,使得不同专长、不同素质、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源聚集,形成资源共享,发挥团队精神[3];有利于地区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集聚的形成,从而充分发挥该地区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形成房地产业的专业化,同时,也有利于房地产业相关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第三,有利于区域发展达到规模经济。劳动力素质、能力的体现就在于各种相关资源的整合,而这种整合的直接效果就在于促进某一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就业集聚不断提高了人力资源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他相关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了信息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第四,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房地产业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上,包括政府对旧城区的改造,新城区的规划,SHOPPING MALL的打造。所有这些都会使原来的城市无论建筑面积和风格,还是城镇人口的比例,都以一个崭新的市容市貌出现。时下,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房地产开发在这一过程中,使得原来的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这些地区使劳动力转移,农业人口转入非农户口,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及就业人口的集聚与基础条件的不协调发展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不经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将会带来人口的聚集,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如交通条件、基础服务等相适应,才能形成有效的集聚,充分发挥就业聚集的积极作用。否则会造成长期的外部不经济,从而阻碍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免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问题。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局部发展,就业人员就会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流动,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然而,对转移的就业人员的生活服务及管理的问题的软硬件设施也要求相应提高。如果安置不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社会问题,从而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吸引大部分人力、物力,从而会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人才流失,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从而形成房地产业发展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发展现象。这样不利于这些地区的其他相关产业及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相对于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而言,虽然房地产业发展以及其他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房地产业及其就业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形成聚集效用,由此导致这些相对滞后地区的劣势恶性循环,即形成“马太效应”。
四、对策建议
第一,由于各地区区位资源禀赋、经济政策、消费水平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形成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就业分布形成不均衡现象。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以及各地区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分析发现,房地产业就业分布的区域不均衡现象有利于房地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房地产业形成规模经济,发挥聚集效用,使各地区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信息优势,整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4]。因此,房地产就业的不均衡现象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房地产业就业的不均衡发展落差太大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房地产作为第三产业和支柱产业,其发展不平衡会导致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由此形成产业发展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这种不均衡现象导致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与低素质劳动力的滞留,进而阻碍该地区的产业及经济持续稳健的增长,导致地区经济恶性循环[5]。因此,从政府角度出发,政府应该对房地产业的就业转移进行有效的引导与调控,从政策上予以优惠、扶植,使房地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摆脱劣势,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使本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就业在某一地区相对集聚,为了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相应的外部条件与之相适应。由于我国一大部分城市具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以及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了良好的集聚。但是,在未实现充分发展的省区出现的房地产业就业的集中是不稳定的。从长期来看,伴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产生外部经济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外部不经济。因此,房地产业发展相对迅速的地区,需要政府作为经济的调节器,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产业的发展及劳动力就业转移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保证与地区经济结构相协调的合理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布局。
第四,如何把房地产业中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人力资本未必缺少竞争优势。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是该地区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人力资本相对聚集的地区,如何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激发他们的潜能,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则是有关当局着重考虑的问题。总之,不论是房地产就业聚集地区还是非聚集地区,都应当重视人力资本在本行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丹尼斯·迪帕斯奎尔,威廉·C.惠顿.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 严治仁.房地产企业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 袁敬伟,董兵.房地产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 黄石松,陈红梅.房地产企业创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张建坤,周虞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冯胜利]
关键词:房地产业;就业;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73-03
房地产业兼具生活居住和投资收益两大功能,注定房地产业的发展具有黄金价值和社会消费渴求度。我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不但在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成效显著,而且也增加了我国待业人口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都处于平均水平之上,从而引致相关产业(比如,建筑、建材、冶金、家电、家具、装饰、金融、商业、服务业等)长足发展。从区域经济角度分析,全国各地区房地产市场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区域差异性主要是由于各地区房地产起步的时间不同、基础不同,加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造成房地产业在就业方面的地区不平衡性。
一、我国房地产业的就业情况及区域现状
就目前形势看,我国房地产业总体就业近几年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见表)。原因有:其一,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其二,房地产行业目前仍然具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居民仍然对购房、企事业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公众形象而对写字楼存有大量需求;其三,政府加大对新城建设、对旧城改造的力度;最后与土地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有关。从而导致了我国房地产业总体就业近几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现象。
虽然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业就业人员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但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各地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房地产自身的地域性和不可移动性,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开放程度和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又加剧了房地产业的区域不平衡性,从而导致各地区房地产就业的差异。我们从官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房地产业长期的增速高于GDP增速,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累计增长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这是由于西部地区GDP总量比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大开发国家的投资重心向西部倾斜,一些重点项目相继开发建设。
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建筑市场日益壮大,就业人数增长也较快,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就业的主力军,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另外,物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也在服务领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连同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代理以及经纪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通过对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分析发现:我国各地区房地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房地产业就业分布十分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省区房地产业法人单位、资产、主营收入和利润明显居高,上海、广东、北京、浙江、江苏是我国房地产业最为发达的5个省市,也是我国房价最高的几个地区。2004年,上海市房地产总资本达到13 097.7亿元,主营收入2 579.5亿元,创造利润422.7亿元,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各项指标在全国各地也都名列榜首。另外,主营收入超过千亿的还有广东、北京、浙江和江苏4个省市,表明房地产业就业集中于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省区。而大部分内陆、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业比例都偏低,而像贵州、甘肃等省主营收入都在3位数以下,甚至有的地区利润出现负增长。
房地产业的就业也呈现地区转移与集聚的趋势。这一现象表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房地产业正在逐步形成地区转移和地区优势,房地产业正逐步在上海、广东、北京、浙江等大城市形成产业与就业的聚集效应。
二、我国房地产业就业区域不均衡特点形成的原因
区位是制约区域开发的重要因素,资源禀赋高的区位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健康良性发展,反之则反是。不同的区位造成的区域优势,影响了房地产业的投资与开发。不同的区位条件下消费者对房地产业的需求不同,决定了房地产业的供给形成地区差异,从而导致了房地产业发展的不均衡现象。那么我们就该分析影响房地产业选择在某一区位进行房地产业开发,从而影响房地产业供给的主要因素:
1.资源禀赋、投融资能力、经济基础等区位优势。有利的区位因素可以降低特定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增加收益。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它与地区经济基础、技术条件、交通信息等区域优势是密不可分的。集中了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种区域与非区域要素是房地产业能否进行顺利开发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基础方面,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基础的主要指标是该地区的人均GDP,例如,2005年人均GDP排在前列的省区、直辖市依次为:上海51 429元/人,北京44 969元/人,天津35 457元/人,浙江27 552元/人,江苏24 515元/人,广东23 603元/人,山东20 044元/人,辽宁18 965元/人,福建18 621元/人,内蒙古16 026元/人。相关资料显示:综合实力排名考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大都会选择在这些地区进行土地储备从而进行房地产开发。
2.良好的市场、金融和制度环境。良好的市场、金融和制度环境是保证房地产业做大做强的客观因素,而房地产业做大做强则会引至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会增加该地区的就业。我们发现: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市场准入制度、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等是影响房地产业供给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区位条件对房地产业的需求不同,从而影响了房地产企业的选址决策,最终导致房地产业的供给形成地区差异[2]。京津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拥有良好的市场、金融与制度环境,因此这些地区的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在这方面不占优势,发展迟缓。所以出现了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业发展不均衡,从而形成我国房地产业就业的不均衡分布现象。例如,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万科集团、阳光100集团在京津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加大土地储备面积和规划面积进行房地产开发。以万科集团为例,2005年新开工面积超过260万平方米,这些新开工面积大都在上述地区。按照这样的新增开发规模,它目前超过1 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可维持3年的滚动开发,持续开发潜力强劲。房地产百强企业在规划建筑面积上在这些条件好的地区加大规划力度,规划的总面积已经达到28 313.1万平方米,其中,规划建筑面积超过1 000万平方米的企业有7家,规划建筑面积在100万至500万平方米的企业有36家。
3.地区居民的收入状况与收入分配结构。居民的收入状况直接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消费需求。反映一个地区收入状况的主要指标是该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据中国发展数字地图数据显示,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前5位的省(区、市)集中在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51 429元/人)、北京(44 969元/人)、天津(35 457元/人)、浙江(27 552元/人)、江苏(24 515元/人)。因此,收入状况与收入结构是影响消费需求,从而影响产品供给与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一个地区的居民收入高,则会在购买商品房方面持有很大的自有资金,进而提高了购房的能力,对商品房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在2007年4、5月间,由于大盘起伏不定,部分购房者在股市中获利转向楼市进行购房,间接引致房地产业需要开发更多的商品房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地区人口规模。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业的供给。房地产开发提供的商品房直接关系着居民的住房问题,然而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和购买能力与房地产业的成长密切相关,因此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人口规模也是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的人力资源的基础保证。因此,反映一个地区人口规模的指标主要是人口密度。至2005年,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依次是上海、天津、北京、江苏等地。而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大都比较成功。
三、我国房地产业就业不均衡的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房地产业在我国部分区域迅速发展,形成了一种行业的集聚效应。这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第一,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相关联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直接吸纳就业的能力,而且它的关联作用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建筑业、建材业、冶金业、化工业、机械业、仪表业、林业等产业。房地产业的发展能推动相关产业生产规模扩大,引致相关产业增加就业。因此,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压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凸显。
第二,整合房地产人力资源,有利于相关产业向专业化水平发展。各个区域由于具体区位不同而提供的就业机会亦不相同,房地产业在我国各地区连锁发展,有利于整合人力资源,使得不同专长、不同素质、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源聚集,形成资源共享,发挥团队精神[3];有利于地区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集聚的形成,从而充分发挥该地区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形成房地产业的专业化,同时,也有利于房地产业相关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第三,有利于区域发展达到规模经济。劳动力素质、能力的体现就在于各种相关资源的整合,而这种整合的直接效果就在于促进某一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就业集聚不断提高了人力资源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他相关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了信息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第四,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房地产业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上,包括政府对旧城区的改造,新城区的规划,SHOPPING MALL的打造。所有这些都会使原来的城市无论建筑面积和风格,还是城镇人口的比例,都以一个崭新的市容市貌出现。时下,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房地产开发在这一过程中,使得原来的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这些地区使劳动力转移,农业人口转入非农户口,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及就业人口的集聚与基础条件的不协调发展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不经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将会带来人口的聚集,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如交通条件、基础服务等相适应,才能形成有效的集聚,充分发挥就业聚集的积极作用。否则会造成长期的外部不经济,从而阻碍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免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问题。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局部发展,就业人员就会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流动,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然而,对转移的就业人员的生活服务及管理的问题的软硬件设施也要求相应提高。如果安置不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社会问题,从而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吸引大部分人力、物力,从而会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人才流失,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从而形成房地产业发展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发展现象。这样不利于这些地区的其他相关产业及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相对于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而言,虽然房地产业发展以及其他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房地产业及其就业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形成聚集效用,由此导致这些相对滞后地区的劣势恶性循环,即形成“马太效应”。
四、对策建议
第一,由于各地区区位资源禀赋、经济政策、消费水平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形成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就业分布形成不均衡现象。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以及各地区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分析发现,房地产业就业分布的区域不均衡现象有利于房地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房地产业形成规模经济,发挥聚集效用,使各地区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信息优势,整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4]。因此,房地产就业的不均衡现象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房地产业就业的不均衡发展落差太大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房地产作为第三产业和支柱产业,其发展不平衡会导致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由此形成产业发展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这种不均衡现象导致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与低素质劳动力的滞留,进而阻碍该地区的产业及经济持续稳健的增长,导致地区经济恶性循环[5]。因此,从政府角度出发,政府应该对房地产业的就业转移进行有效的引导与调控,从政策上予以优惠、扶植,使房地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摆脱劣势,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使本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就业在某一地区相对集聚,为了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相应的外部条件与之相适应。由于我国一大部分城市具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以及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了良好的集聚。但是,在未实现充分发展的省区出现的房地产业就业的集中是不稳定的。从长期来看,伴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产生外部经济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外部不经济。因此,房地产业发展相对迅速的地区,需要政府作为经济的调节器,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产业的发展及劳动力就业转移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保证与地区经济结构相协调的合理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布局。
第四,如何把房地产业中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人力资本未必缺少竞争优势。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是该地区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人力资本相对聚集的地区,如何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激发他们的潜能,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则是有关当局着重考虑的问题。总之,不论是房地产就业聚集地区还是非聚集地区,都应当重视人力资本在本行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丹尼斯·迪帕斯奎尔,威廉·C.惠顿.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 严治仁.房地产企业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 袁敬伟,董兵.房地产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 黄石松,陈红梅.房地产企业创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张建坤,周虞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