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了接近新知识、获取和转移合作伙伴知识的重要平台。文章通过综合分析联盟目标、透明度、知识性质、吸收能力、联盟界面管理和知识的相关性等因素对联盟中知识获取的影响,探讨了企业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新知识、提高竞争力,
关键词:战略联盟;知识获取;影响因素
一、有关文献
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因主要包括降低技术开发成本和市场进入成本、降低技术开发风险和市场进入风险、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周期。在任何情况下。企业都可能具有多重合作动机。随着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复杂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组织为了获取知识而建立联盟,甚至当他们是为了别的原因结成联盟时。知识的获取也成了他们合作的称心如意的副产品。当具有不同知识和战略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时,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了获得新知识的平台。然而,通过战略联盟方式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学习过程,竞争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可能同时存在,学习的层次可能涉及技术层、系统层和战略层。技术学习与联盟发展的联系最大,其次是系统学习和战略学习。联盟中知识获取和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特性和组织特性两大类。知识特性包括复杂性、缄默性、模糊性和情境差异性等特征。组织特性包括公司战略、公司文化、学习能力或吸收能力、控制或激励机制、组织间关系(如信任)等。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如何促进知识创新方面探讨知识获取。本文则侧重于从如何促进组织学习方面探讨知识获取。通过对战略联盟中知识获取的一般过程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探讨企业如何才能从合作中学习。获取合作伙伴的知识、提高竞争力。
二、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获取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获取过程包括知识转移、知识获取和知识收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联盟内。它以来自不同合作伙伴企业的个人之间的互动为特点。合作伙伴的员工把该企业的专有知识带入联盟,来自不同伙伴的员工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和吸收这些知识,从而在联盟内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共享。第二个阶段发生在合作伙伴企业内。合作伙伴的知识首先转移到联盟中。然后从联盟转移给其他合作伙伴企业。组织学习发生在接受企业内而不是联盟中,接受者可以在企业边界内使用获取的知识。在此,联盟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知识转移媒介。通过它的传递作用,私有知识可以很顺利地从一个企业传递给另一个企业,从而实现知识的获取。第三个阶段是知识收获。企业将从合作伙伴处获取的知识应用到企业本部的其他任务中。知识收获的程度取决于企业的学习能力的大小。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的企业能实现外部知识的内在化,而学习能力较差的企业则收获很少。本文将主要探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企业怎样才能成功获取合作伙伴的知识。
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获取过程能够被管理和改进。为确保知识获取的成功。企业需要评估联盟知识的价值性、考察联盟知识的可获得性,并持续改进知识获取的有效性。
1 联盟知识的价值评估。联盟各方都必须对联盟的价值有全面的认识。企业对联盟知识的初始价值评估发生在联盟形成之前。用平衡计分卡(包括联盟计分卡和各合作伙伴的计分卡)评估联盟的价值以及实现目标的进度十分重要。企业在评估联盟价值时,经常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期望值过高。价值评估过于乐观;二是界定的利益范围过于狭窄。如果利益范围过于狭窄,联盟的潜能无法充分发挥。譬如有的企业将联盟目标定位于具体的产品开发。在衡量联盟价值时。他们往往根据项目的成本、开发时间和产品性能进行评估,而对合作伙伴间的知识交流、合作伙伴的评定标准以及降低市场不确定性等问题不予重视。如果这些利益不被考虑的话,那么也就谈不上重视、解决和利用了。而当企业将联盟视作重要的学习机会时,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合作伙伴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提升竞争能力:充分发挥资源的杠杆作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创造新的商机;消化学习成果。形成新的能力。
当联盟形成之时。企业获得接近合作伙伴知识的通路。但是,知识通路的性质和接近知识的难易程度对所有联盟成员并不必然相同。如果联盟目标是获得合作伙伴的知识,企业将会利用联盟转移和吸收合作伙伴的知识:如果联盟目标是实现知识共享。企业将会利用联盟接近合作伙伴的知识,利用知识的互补性,发挥知识的杠杆作用。企业实现知识获取的关键在于从战略层面予以重视。为此。企业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向员工广泛宣传并反复强调学习目的,将员工的注意力引向同一个任务。从而促进知识的获取。但是,如果联盟各方的目标都是知识获取的话,结果可能是“学习竞赛”,联盟各方寻求以更快的速度学习,以便在联盟中占主导地位。这可能使联盟关系不稳定。另一方面,仅将联盟作为接近联盟伙伴的知识窗口的企业可能满足于依赖联盟伙伴,从而对知识获取并不看重。
2 联盟知识的可获得性。联盟知识的获取过程不仅受联盟目标影响。同时也受到知识的性质和合作各方在知识方面的透明度的影响。
(1)透明度。联盟目标决定了企业向合作伙伴学习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必须视企业接近合作伙伴的机会而定,视企业的学习机会而定。透明度规定了可利用的内化合作伙伴知识的机会,所以当企业把学习合作伙伴的知识作为目标时,透明度决定了学习的潜力。透明度是指合作伙伴对知识的开放程度或“可知性”,即公开共享知识的意愿和沟通能力。牢固的联盟不仅在各合作伙伴内部有强有力的垂直沟通方式,而且在合作伙伴之间的各个层次上也有着很密切的沟通与联系。只有当合作各方对知识都保持开放态度时,学习才有可能发生。Hsmel(1991)提到合作伙伴的透明度是组织之间学习的一个基本变量。这意味着透明度高的合作伙伴更可能投资学习所需资源。他还发现西方伙伴和日本伙伴之间的透明度存在系统的不对称性。这些不对称性会影响到学习过程。
企业往往习惯于通过正式的合作协议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透明度。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流动并不总是依照协议进行,在协议条款之内和条款之外都可能发生知识流动。这些计划之外的知识溢出会改变联盟各方的相互依赖性及谈判能力的平衡。学习能力强的合作伙伴可提升其在联盟中的谈判权利,从而在联盟中居主导地位,或者不再有联盟需要。联盟在不对等所产生的紧张关系中解体。因此,在合作过程中。联盟各方可能会采取知识保护措施,降低透明度,以减少知识出风险。然而,透明度的降低会导致合作成效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联盟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至关重要。当信任存在时,企业更愿意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也愿意吸收其他企业的知识。通过减少冲突和确认知识需求。信任能降低知识获取的成本。合作伙伴之间的高度信任能引领组织间进行更多的知识交流。由于预期伙伴企业不会采用机会主义行为,联盟伙伴会增加他们之间的透明度。进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机会。信任包括个人信任和组织信任。要在合作伙伴之 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就应当“双管齐下”: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关企业的员工间的个人交往(特别是面对面的沟通),以增进彼此间的“个人信任”关系;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组织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以提高组织间的信任水平,即“组织信任”水平。组织之间的信任以一定的准则、价值观等方式表现出来。这些方式的信任不会因为个人的原因而受到影响。
(2)知识的性质。知识获取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合作中知识的性质。以显性知识为基础进行的合作,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设计、技术和产品。显性知识的转移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和培训完成。由于显性知识的高明晰度。它通常只能为企业带来暂时性的竞争优势。基于隐性知识的合作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隐性知识嵌入在组织的实践中,具有企业专用性和情境差异性,因此它不能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获得(Spender,2005)。而且隐性知识的价值只有·在事后才能测量。在其他地方的应用也会受到限制。因此。隐性知识往往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复杂的知识可能包含大量的隐性成分。知识越是复杂、成体系。从一个企业向另一个企业的转移也越困难。此外,由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关于如何使用显性知识的知识有较高的隐性成分。这种隐性成分是“粘合剂”,成为企业“做事的方式”——组织惯例的一部分。尤其当知识深深地嵌入在联盟伙伴的历史和文化中时,这类知识的获取很难实现。要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要求企业员工直接、密切而深入地与合作伙伴的员工、设备、系统和文化相接触。知识获取将比较耗时。而且成本较高。
除了知识的隐性特征以外,知识的应用范围也需要考虑。企业的知识通常并不是完全排他性专用的,而是可以应用于多种产品。同时。由于产品成为包含“多种知识”的产品,所以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不得不在一个宽泛的知识领域中开发多种知识。企业的知识基础与产品范围相匹配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Grant&Baden-Fuller(2004)强调通过知识的引进和输出实现企业的知识基础与产品范围的动态匹配。知识的引进是指企业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或战略联盟方式,从外部引进特定产品的知识:知识的输出则是将企业多余的知识以市场交易或战略联盟方式向外部输出。用于外部企业的产品生产。产品总是与市场紧密相连,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强。企业的产品范围以及产品所对应的知识需求也不确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战略联盟方式接近和整合外部知识。
3 知识获取的有效性的改进。在全面评估联盟知识的潜在价值后,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与之建立联盟关系,接近合作伙伴的知识库。前面已叙述知识的“可知性”并不能保证知识的获取。知识获取的有效性还依赖于联盟伙伴的吸收能力和知识的相关性。
(1)吸收能力。Cohen&Levinthal(1990)强调了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于其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评估外部知识价值,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商业化应用的能力。联盟企业的吸收能力特指识别和同化联盟伙伴知识的能力。吸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现有的知识水平的函数。这一观点被广泛应用于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以及组织之间学习的实践之中。不管学习的层次如何。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者的吸收能力。但是,一个企业的吸收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企业现有的知识水平、企业外部知识的质量和相关性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结构密切相关。通过这一结构,企业从拥有相关知识的合作伙伴处获取知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还涉及到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网络的组织和管理。
(2)知识的相关性。企业的学习过程存在路径依赖性,学习的方向以通过开发和应用现有的产品基础而积累的知识为前提条件。从一条学习路径转到另外一条学习路径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每条学习路径都存在认知局限。当要学习的知识与已知的知识相关时,学习起来较容易。而当知识领域较新时,学起来则较为困难。Lsne和Lubtkln(1998)对医药生物技术R
关键词:战略联盟;知识获取;影响因素
一、有关文献
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因主要包括降低技术开发成本和市场进入成本、降低技术开发风险和市场进入风险、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周期。在任何情况下。企业都可能具有多重合作动机。随着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复杂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组织为了获取知识而建立联盟,甚至当他们是为了别的原因结成联盟时。知识的获取也成了他们合作的称心如意的副产品。当具有不同知识和战略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时,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了获得新知识的平台。然而,通过战略联盟方式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学习过程,竞争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可能同时存在,学习的层次可能涉及技术层、系统层和战略层。技术学习与联盟发展的联系最大,其次是系统学习和战略学习。联盟中知识获取和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特性和组织特性两大类。知识特性包括复杂性、缄默性、模糊性和情境差异性等特征。组织特性包括公司战略、公司文化、学习能力或吸收能力、控制或激励机制、组织间关系(如信任)等。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如何促进知识创新方面探讨知识获取。本文则侧重于从如何促进组织学习方面探讨知识获取。通过对战略联盟中知识获取的一般过程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探讨企业如何才能从合作中学习。获取合作伙伴的知识、提高竞争力。
二、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获取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获取过程包括知识转移、知识获取和知识收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联盟内。它以来自不同合作伙伴企业的个人之间的互动为特点。合作伙伴的员工把该企业的专有知识带入联盟,来自不同伙伴的员工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和吸收这些知识,从而在联盟内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共享。第二个阶段发生在合作伙伴企业内。合作伙伴的知识首先转移到联盟中。然后从联盟转移给其他合作伙伴企业。组织学习发生在接受企业内而不是联盟中,接受者可以在企业边界内使用获取的知识。在此,联盟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知识转移媒介。通过它的传递作用,私有知识可以很顺利地从一个企业传递给另一个企业,从而实现知识的获取。第三个阶段是知识收获。企业将从合作伙伴处获取的知识应用到企业本部的其他任务中。知识收获的程度取决于企业的学习能力的大小。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的企业能实现外部知识的内在化,而学习能力较差的企业则收获很少。本文将主要探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企业怎样才能成功获取合作伙伴的知识。
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获取过程能够被管理和改进。为确保知识获取的成功。企业需要评估联盟知识的价值性、考察联盟知识的可获得性,并持续改进知识获取的有效性。
1 联盟知识的价值评估。联盟各方都必须对联盟的价值有全面的认识。企业对联盟知识的初始价值评估发生在联盟形成之前。用平衡计分卡(包括联盟计分卡和各合作伙伴的计分卡)评估联盟的价值以及实现目标的进度十分重要。企业在评估联盟价值时,经常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期望值过高。价值评估过于乐观;二是界定的利益范围过于狭窄。如果利益范围过于狭窄,联盟的潜能无法充分发挥。譬如有的企业将联盟目标定位于具体的产品开发。在衡量联盟价值时。他们往往根据项目的成本、开发时间和产品性能进行评估,而对合作伙伴间的知识交流、合作伙伴的评定标准以及降低市场不确定性等问题不予重视。如果这些利益不被考虑的话,那么也就谈不上重视、解决和利用了。而当企业将联盟视作重要的学习机会时,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合作伙伴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提升竞争能力:充分发挥资源的杠杆作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创造新的商机;消化学习成果。形成新的能力。
当联盟形成之时。企业获得接近合作伙伴知识的通路。但是,知识通路的性质和接近知识的难易程度对所有联盟成员并不必然相同。如果联盟目标是获得合作伙伴的知识,企业将会利用联盟转移和吸收合作伙伴的知识:如果联盟目标是实现知识共享。企业将会利用联盟接近合作伙伴的知识,利用知识的互补性,发挥知识的杠杆作用。企业实现知识获取的关键在于从战略层面予以重视。为此。企业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向员工广泛宣传并反复强调学习目的,将员工的注意力引向同一个任务。从而促进知识的获取。但是,如果联盟各方的目标都是知识获取的话,结果可能是“学习竞赛”,联盟各方寻求以更快的速度学习,以便在联盟中占主导地位。这可能使联盟关系不稳定。另一方面,仅将联盟作为接近联盟伙伴的知识窗口的企业可能满足于依赖联盟伙伴,从而对知识获取并不看重。
2 联盟知识的可获得性。联盟知识的获取过程不仅受联盟目标影响。同时也受到知识的性质和合作各方在知识方面的透明度的影响。
(1)透明度。联盟目标决定了企业向合作伙伴学习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必须视企业接近合作伙伴的机会而定,视企业的学习机会而定。透明度规定了可利用的内化合作伙伴知识的机会,所以当企业把学习合作伙伴的知识作为目标时,透明度决定了学习的潜力。透明度是指合作伙伴对知识的开放程度或“可知性”,即公开共享知识的意愿和沟通能力。牢固的联盟不仅在各合作伙伴内部有强有力的垂直沟通方式,而且在合作伙伴之间的各个层次上也有着很密切的沟通与联系。只有当合作各方对知识都保持开放态度时,学习才有可能发生。Hsmel(1991)提到合作伙伴的透明度是组织之间学习的一个基本变量。这意味着透明度高的合作伙伴更可能投资学习所需资源。他还发现西方伙伴和日本伙伴之间的透明度存在系统的不对称性。这些不对称性会影响到学习过程。
企业往往习惯于通过正式的合作协议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透明度。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流动并不总是依照协议进行,在协议条款之内和条款之外都可能发生知识流动。这些计划之外的知识溢出会改变联盟各方的相互依赖性及谈判能力的平衡。学习能力强的合作伙伴可提升其在联盟中的谈判权利,从而在联盟中居主导地位,或者不再有联盟需要。联盟在不对等所产生的紧张关系中解体。因此,在合作过程中。联盟各方可能会采取知识保护措施,降低透明度,以减少知识出风险。然而,透明度的降低会导致合作成效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联盟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至关重要。当信任存在时,企业更愿意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也愿意吸收其他企业的知识。通过减少冲突和确认知识需求。信任能降低知识获取的成本。合作伙伴之间的高度信任能引领组织间进行更多的知识交流。由于预期伙伴企业不会采用机会主义行为,联盟伙伴会增加他们之间的透明度。进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机会。信任包括个人信任和组织信任。要在合作伙伴之 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就应当“双管齐下”: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关企业的员工间的个人交往(特别是面对面的沟通),以增进彼此间的“个人信任”关系;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组织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以提高组织间的信任水平,即“组织信任”水平。组织之间的信任以一定的准则、价值观等方式表现出来。这些方式的信任不会因为个人的原因而受到影响。
(2)知识的性质。知识获取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合作中知识的性质。以显性知识为基础进行的合作,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设计、技术和产品。显性知识的转移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和培训完成。由于显性知识的高明晰度。它通常只能为企业带来暂时性的竞争优势。基于隐性知识的合作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隐性知识嵌入在组织的实践中,具有企业专用性和情境差异性,因此它不能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获得(Spender,2005)。而且隐性知识的价值只有·在事后才能测量。在其他地方的应用也会受到限制。因此。隐性知识往往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复杂的知识可能包含大量的隐性成分。知识越是复杂、成体系。从一个企业向另一个企业的转移也越困难。此外,由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关于如何使用显性知识的知识有较高的隐性成分。这种隐性成分是“粘合剂”,成为企业“做事的方式”——组织惯例的一部分。尤其当知识深深地嵌入在联盟伙伴的历史和文化中时,这类知识的获取很难实现。要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要求企业员工直接、密切而深入地与合作伙伴的员工、设备、系统和文化相接触。知识获取将比较耗时。而且成本较高。
除了知识的隐性特征以外,知识的应用范围也需要考虑。企业的知识通常并不是完全排他性专用的,而是可以应用于多种产品。同时。由于产品成为包含“多种知识”的产品,所以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不得不在一个宽泛的知识领域中开发多种知识。企业的知识基础与产品范围相匹配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Grant&Baden-Fuller(2004)强调通过知识的引进和输出实现企业的知识基础与产品范围的动态匹配。知识的引进是指企业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或战略联盟方式,从外部引进特定产品的知识:知识的输出则是将企业多余的知识以市场交易或战略联盟方式向外部输出。用于外部企业的产品生产。产品总是与市场紧密相连,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强。企业的产品范围以及产品所对应的知识需求也不确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战略联盟方式接近和整合外部知识。
3 知识获取的有效性的改进。在全面评估联盟知识的潜在价值后,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与之建立联盟关系,接近合作伙伴的知识库。前面已叙述知识的“可知性”并不能保证知识的获取。知识获取的有效性还依赖于联盟伙伴的吸收能力和知识的相关性。
(1)吸收能力。Cohen&Levinthal(1990)强调了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于其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评估外部知识价值,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商业化应用的能力。联盟企业的吸收能力特指识别和同化联盟伙伴知识的能力。吸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现有的知识水平的函数。这一观点被广泛应用于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以及组织之间学习的实践之中。不管学习的层次如何。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者的吸收能力。但是,一个企业的吸收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企业现有的知识水平、企业外部知识的质量和相关性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结构密切相关。通过这一结构,企业从拥有相关知识的合作伙伴处获取知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还涉及到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网络的组织和管理。
(2)知识的相关性。企业的学习过程存在路径依赖性,学习的方向以通过开发和应用现有的产品基础而积累的知识为前提条件。从一条学习路径转到另外一条学习路径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每条学习路径都存在认知局限。当要学习的知识与已知的知识相关时,学习起来较容易。而当知识领域较新时,学起来则较为困难。Lsne和Lubtkln(1998)对医药生物技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