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20例中,10例用药1周内出血停止,10例治疗1周后血小板上升到100×109/L,17例1周内复查血小板未见再次下降,近期内无复发倾向。对照组1周内出血现象消失,血小板上升100×109/L以上的有4例,未达到标准的11例。结论:地塞米松冲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见效快,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95%。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2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目前,首选治疗方法仍为常规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口服或静点,如无效则依次选用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方法治疗,但一般疗程长,不良反应较多,疗效不够满意。结合有关的文献报道,我们采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ITP20例,获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5月收入院病人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发病年龄1.5~10岁;入院前病程1~15天。全部病例均为急性型。有皮肤黏膜瘀斑、瘀点18例,伴鼻衄4例,牙龈出血2例,呕血1例,多数病例发病前1~2周内有病毒感染史。全部经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巨核细胞最多2个,多数为1个或没有见到。血小板不易见到。有10例血块收缩不良。血小板<25×109/L 8例,(30~50)×109/L 9例。(50~85)×109/L 3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发病年龄9个月~12岁;入院前病程1~12天;血小板<25×109/L 11例,<50×109/L 15例,<85×109/L 4例。
诊断标准:按照全国血液学会的标准。全部病例均经骨髓片检查确诊为急性型。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每日1.5~2mg/kg,溶于10%葡萄糖100~200ml静滴,每日1次。严密观察并记录出血倾向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每日复查1次血小板计数。用药5天内显效者即骤停地塞米松治疗,五天以上有效者则应逐渐减量至停药。最长疗效14天,无效则停药。②对照组按常规剂量治疗,地塞米松每日0.25~0.5mg/kg静滴。③两组治疗中同样地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输注血小板、静滴止血敏及维生素C等。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7天内出血消失,血小板上升到≥100×109/L。②有效:治疗8~14天内出血消失,血小板上升到≥100×109/L。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
结 果
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总有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治疗组:20例中有10例在用药1周内出血现象停止,9例在用药后2周内出血现象停止,仅有1例在用药30天后仍有少许出血点。经1周治疗,10例患者血小板上升到100×109/L,9例在2周内达100×109/L以上,1例未达治疗标准,判断为无效。治疗期间有2例血压偏高,未经处理,停药后恢复正常。5例血常规白细胞上升,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全部病历无诱发休克等不良反应。临床治愈后,治疗组中17例1周内复查血小板未见再次下降,近期内无复发倾向。
对照组:30例中用药1周内出血现象消失,血小板上升100×109/L以上者有4例;2周内出血倾向停止,血小板上升100×109/L以上者10例;14~30天出血倾向消失,血小板升至100×109/L以上者5例;未达到标准者11例。
讨 论
ITP是儿科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机能紊乱、病毒感染等有关,机体产生相应的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迅速而有效地抑制了这种抗体的产生,使血小板免遭破坏,在骨髓有核系统中有代偿性增生亢进条件下,迅速使血小板上升至正常,出血症状消失。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20例5天内显效率为50%,对照组为10.3%。统计学检验,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冲击治疗显效快,明显优于小剂量对照组,缩短了病程,减少了用药时间,避免了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本组冲击疗法总有效率为95%。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2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目前,首选治疗方法仍为常规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口服或静点,如无效则依次选用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方法治疗,但一般疗程长,不良反应较多,疗效不够满意。结合有关的文献报道,我们采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ITP20例,获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5月收入院病人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发病年龄1.5~10岁;入院前病程1~15天。全部病例均为急性型。有皮肤黏膜瘀斑、瘀点18例,伴鼻衄4例,牙龈出血2例,呕血1例,多数病例发病前1~2周内有病毒感染史。全部经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巨核细胞最多2个,多数为1个或没有见到。血小板不易见到。有10例血块收缩不良。血小板<25×109/L 8例,(30~50)×109/L 9例。(50~85)×109/L 3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发病年龄9个月~12岁;入院前病程1~12天;血小板<25×109/L 11例,<50×109/L 15例,<85×109/L 4例。
诊断标准:按照全国血液学会的标准。全部病例均经骨髓片检查确诊为急性型。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每日1.5~2mg/kg,溶于10%葡萄糖100~200ml静滴,每日1次。严密观察并记录出血倾向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每日复查1次血小板计数。用药5天内显效者即骤停地塞米松治疗,五天以上有效者则应逐渐减量至停药。最长疗效14天,无效则停药。②对照组按常规剂量治疗,地塞米松每日0.25~0.5mg/kg静滴。③两组治疗中同样地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输注血小板、静滴止血敏及维生素C等。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7天内出血消失,血小板上升到≥100×109/L。②有效:治疗8~14天内出血消失,血小板上升到≥100×109/L。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
结 果
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总有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治疗组:20例中有10例在用药1周内出血现象停止,9例在用药后2周内出血现象停止,仅有1例在用药30天后仍有少许出血点。经1周治疗,10例患者血小板上升到100×109/L,9例在2周内达100×109/L以上,1例未达治疗标准,判断为无效。治疗期间有2例血压偏高,未经处理,停药后恢复正常。5例血常规白细胞上升,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全部病历无诱发休克等不良反应。临床治愈后,治疗组中17例1周内复查血小板未见再次下降,近期内无复发倾向。
对照组:30例中用药1周内出血现象消失,血小板上升100×109/L以上者有4例;2周内出血倾向停止,血小板上升100×109/L以上者10例;14~30天出血倾向消失,血小板升至100×109/L以上者5例;未达到标准者11例。
讨 论
ITP是儿科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机能紊乱、病毒感染等有关,机体产生相应的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迅速而有效地抑制了这种抗体的产生,使血小板免遭破坏,在骨髓有核系统中有代偿性增生亢进条件下,迅速使血小板上升至正常,出血症状消失。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20例5天内显效率为50%,对照组为10.3%。统计学检验,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冲击治疗显效快,明显优于小剂量对照组,缩短了病程,减少了用药时间,避免了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本组冲击疗法总有效率为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