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食物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ih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物给孤独的人以最好的安慰。”——日本电影《深夜食堂》
  我对食物产生的敬畏却是从几部电影开始的,而不是我们中国的那句老话,“民以食为天”。
  先是冯小刚的《1942》。善于拍一些插科打诨电影的冯导拍出了《1942》这样苦难的历史正剧,让我对他有些刮目相看。就像本来一直是演丑角的,突然勾了花脸,正襟危坐,唱起了《包龙图》,跌破眼镜之余,还得佩服演員的功力。好几年前看过的电影了,只记得看完之后,回家端起桌上那碗吃了30多年的米饭,突然白花花起来,粒粒都似闪着光,我一粒一粒细嚼,原来米饭竟然是有点甜的,看来这么多年的米饭都是狼吞下去的。从那以后,就再也没剩过饭。偶尔在食堂有吃不了的馒头和饼,我都带走,拿去给公司后花园里养的锦鲤吃。因为大灾难时期,食物显得那样的金贵,让我懂得“浪费粮食就是最大的犯罪。”
  然后是那部据说让无数网友深夜舔屏的《舌尖上的中国》。食物从来就不能独自存在,后面有博大的文化跟着,不同文化孕育不同食物,所以有“十里不同俗”,饮食是那最迷人的风俗之一。西安的泡馍,肉夹馍,再飞一个小时,来吃成都的钵钵鸡,红油龙抄手,串串香了,香得你找不到北。喜欢清淡的,就去苏杭,西湖醋鱼了,东坡肘子,小笼包子了,不过我不太喜爱,因为要“淡出鸟来”,估计鲁提辖也不会喜欢。喜欢海鲜的朋友,就来青岛吧。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生蚝,鲅鱼,海虾,扇贝,海参……海底下都是宝贝。再配上青岛新鲜的扎啤,一桶一桶都喝不醉,真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啊!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没有就食言食,而是把人文、民俗一起揉进去,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极大的视觉盛宴,还有那久远的文化,温暖的故事时时在心间流淌,所以我们眼饱心也饱,就差胃没饱。中华的美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我们这些后人躺在祖先的庇荫下,啖八方食,品百种茶,无不快哉。外教朋友说:“你们中国怎么有那么多美食,光是饺子就把我征服了。”又何止是饺子呢?


  最后就是剛看完的一部《深夜食堂》。食堂老板,四十多岁,笑容温和,左边脸上一道旧刀疤,长长的,目光却是极善的。馆子不大,6、7个人就围满了。午夜12点营业,次日凌晨7点歇业。第一道菜,炒小香肠。红色小香肠,一端交叉切三刀,锅里一煎,开出百合一样的花来。食客是一位带着墨镜的黑道大叔,一语不发,一口一个,嚼的小香肠脆生生的响。在食物咀嚼的方面,导演特意保留了声音,让你听得都很有食欲,同样在烹饪过程中,也保留了“滋啦滋啦”。鸡蛋卷,第二道菜。第三道是意面。面倒是常规的做法,同样圆葱,火腿,面,番茄酱。用铁盘盛了。却不是白色的西餐盘,下面又铺上了一层鸡蛋卷,鹅黄色的蛋卷更加衬托出意面的火红,营养也加倍了。这份面是一个单身女子点的,旁边一个单身汉看着很有食欲,也叫了一份。后来他们成了情侣。
  又一位邋遢男子,来到这里买醉。老板不问什么,去厨房做了一份热乎乎的咖喱饭放在他前面,告诉他:“吃完这个心情就会好些。”男子吃了几口,才开始慢慢讲出他在地震中失去爱妻,还没来得及要孩子,又遇到爱情,结果再次遭受拒绝。我看着他慢慢吃完一盘饭,心里好像不那么虚无和无助了。食物暂时填补了他心里的那些大口子。
  再后来,一个流落街头的小姑娘被老板好心收留,学成之后去老板朋友的饭馆帮忙,也成为了一名好厨子。初冬的夜晚,她提了一大盒自己做的美食送给老板,老板高兴的和馆子里的那些老食客一起分享。屋内灯光暖融,屋外飘起大片的雪来。这也是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


  在平时烹饪中,我发现带着一颗真心去选食材,去做菜,出来的味道一定差不了。尤其是节假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钻进厨房,大显身手一番,愉悦的心情是最好的佐料。心情差的时候就不要做饭了,绝对影响口味。
  我昨天买来了一个圆葱,1元5角,一盒咖喱酱,3元,一个胡萝卜,5角,和一块鸡胸肉,3元5角,家里还有几个土豆。切切炒炒炖炖,不过10元钱,就喂饱了一家人。
  有宗教信仰的人饭前都会祷告,感恩上苍赐予食物。食物填满了我们的胃,给予我们能量,也宽慰我们时而孤独、痛苦的心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岁的孩童都会吟诵,如今又有几人能真正践行呢?每当看着路上跑的那些装满一桶桶剩菜剩饭的车,我就安慰自己:那是送去养殖场,给猪吃了吧?对,吃了就好,就不算浪费,不管谁吃的。
其他文献
曾国藩有一天在军中与某人聊天,那人说:“胡润芝办事精明,人不能欺;左季高执法如山,人不敢欺;公虚怀若谷,爱才如命,而又待人以诚,感人以德,非二公可同日语,令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近乎圣人。但问题是,曾国藩最后还是被欺而亡。很多人会唏嘘:这个世界太糟糕了,还是有那么多人不会不忍欺。问题来了:当我们心存善念,仁爱众生之时,却发现前路越走越窄,头顶越来越暗,直至感叹“没有好人走的道了”的时候,该怎么办?
期刊
愧和疚是抑郁症患者的常见情绪和心态,严重时会导致患者自残和自杀。作为医生,本着“上工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精神,很有必要精细研究和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给予妥帖的关爱和治疗。  人的精神和情绪状态有积极、好动、向上、进取、乐观等阳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沉沦、安静、畏缩、悲观等阴性的一面。阴阳平衡、相辅相成、交替出现,这是常态。阳性的精神出现在白天,阴性的精神出现在夜晚。也有阴阳颠倒的,白天睡
期刊
临江仙·夜归临皋  北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豰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是苏词中的名篇之一,大约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记叙一个深秋之夜,诗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这里的“东坡”是地名而非
期刊
到了冬天,天气比较寒冷,不适宜各种户外运动锻炼,对此,可以在室内采用呼吸吐纳法养生保健。以前念书时,老师教过我们一些简单的起床之后的吐纳方法,后来,我在图书馆《道藏·玉轴经》中找到了详细的记载:  每日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尖在口中搅动,待口内津液存留适量时,分3次咽下,并意送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抵上腭,用鼻吸气,同样意送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呼出,
期刊
有位先生,叫赵立道,快要五十岁了,一般这个年龄,大家的性情都该很平和了,这位不行,还是脾气暴躁,但是身体却不是很好,是“质弱而多怒”,七月份的时候,天很热,有一天,这位赵立道突然感觉自己很饿,于是“大饥索饭”,就是向家里人要饭吃,家里人一看,这位是急脾气啊,平时就是要什么必须来什么的主儿,于是赶快就给他准备饭,可是,这个饭要做好,也需要一个过程啊,不能说要吃饭就马上能端上来饭啊,“其家不能急具”,
期刊
抗战末期、胜利前夕,钱钟书和我在宋淇先生家初次会见傅雷和朱梅馥夫妇。我们和傅雷家住得很近,晚饭后经常到他家去夜谈。那时候知识分子在沦陷的上海,日子不好过,真不知“长夜漫漫何时旦”。但我们还年轻,有的是希望和信心,只待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就想看到云开日出。我们和其他朋友聚在傅雷家朴素幽雅的客厅里各抒己见,也好比开开窗子,通通空气,破一破日常生活里的沉闷苦恼。到如今,每回顾那一段灰黯的岁月,就会记起傅雷
期刊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0了。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中国人见面最欢喜用的一句话:“近来作何消遣?”这句话我听着便讨厌。好像生活得不耐烦了。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
期刊
大雪,是天气,是节气,也是生命的一种秘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没有这雪的馈赠,冬天如人失却了双眸,一片暗室。  “大雪封门”,寥寥四个字道出了这雪的大与厚,“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住在城市里的人,没有这个福气感受这样的雪,因为清洁工人凌晨三四点就把雪清理干净了,方便了出行,却负了诗意。远在山里的人,经常能碰上这样的大雪。清晨推门,要着实费一番力气。门口的雪地里留下了动物们的各色腳
期刊
每当准备出游,或是有户外活动时,我们会担心遇到坏天气,担心明天是否会下雨。这种类似的担忧在其他事件中也会频繁发生。  担忧物价上涨,而采购商品;担忧自己的健康,而服用各种补品;担忧子女的前程,而准备很多财富。  甚至有些看似积极的活动,其根本也是担忧的心态。  例如有些人会去化妆,会去美容,甚至还会去整容,而实际上是担忧自己的长相不够漂亮。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渐渐老去,头发变白,牙齿掉光,脸
期刊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问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  古今中外读书,不外专精和博览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