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
北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豰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是苏词中的名篇之一,大约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记叙一个深秋之夜,诗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这里的“东坡”是地名而非自指。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地方军事官员,实际上是以戴罪之身被看管。廪禄断绝,生活陷入困境。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即源于此。他的著作也多以“东坡”为名,如《东坡集》、《东坡志林》等。诗人在这里用“醒复醉”一词,耐人寻味。有人以酒助兴,有人借酒浇愁。此时的苏轼显然属于后者。一场政治迫害,使他几乎丧命。贬谪黄州以后,“平生亲友无一人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答李端叔书》)尽管他素以旷达作自我排解,但精神的折磨仍然让他心力交瘁。正因如此,夜饮的结果才不是“醉复醒”,而是“醒复醉”,仿佛饮酒者有意为之。由此可以想见那种非沉溺于酒中不能解脱的苦闷和抑郁。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到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醉意朦胧的情态。此时究竟是什么时辰,醉酒的人哪能清醒地辨认,只是模模糊糊地感到好像已经三更天了。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诗人已到寓所,敲门,没有人答应;侧耳细听,家童呼呼大睡,鼾声如雷。
对于历尽宦海风波,九死一生的苏东坡来说,现在置身于这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白天的忧愁烦恼,人世的得失荣辱,刹那间被一笔勾销,进而想追求一种新的人生。他笔下的“家童酣梦”,实际上是象征“人间如梦”,而他自己——这个人生道路上的醉客,在这夜静更深的时候,开始清醒过来了。
“倚杖听江声”一句,在这首词中不仅起着承上的作用,下阕一开始,诗人便慨然长叹道: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了庄子的语言。《庄子·知北游》记叙一段故事说,一天,古帝大舜向丞请教,问人是否可以掌握道的真谛。丞回答说:“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意思说,你的身体就不属于你自己的,又怎么能真正掌握真理呢?诗人似乎已经从自身的经历中领悟到自己无法掌握命运,一任环境摆布的可悲。
“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了庄子的语言。《庄子·庚桑楚》记述老子的大弟子庚桑楚听到人们要立他为国君,很不高兴。他的门徒们不能理解。庚桑楚就大讲老子的清静无为、全身远祸的道理,并谆谆告诫弟子们说:“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安分守己,不要使自己为名利而心疲神瘁。诗人这时也似乎有所觉悟,悔恨自己为功名利禄奔波劳碌,现在开始想要忘却它了。“营营”,往来不绝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追求名利,为名利所纷扰。这两句很富哲理的议论,饱含着诗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夜阑风静豰纹平。”
明镜般平静的江面上,泛起粼粼涟漪,就像那轻柔的绉纱上展现的纤纤细纹。多么宁静的大自然啊,它远离了世间的喧嚣、污浊、烦乱……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正因为诗人发现了一条通向理想的道路,所以,他要驾起一叶人生的小舟,从此归隐江湖,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了。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反映了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的思想,由消极低沉转而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合乎于自然的人生理想。
至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那只是诗人渴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而已。
苏轼在黄州经历了思想上的涅槃,从“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凄惶不定,惊疑恐惧,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挂冠而去,吟啸江湖的渴望,再到《东坡》中铿然曳杖,月夜行于山路中的自得其乐,他终于不再受羁绊了。从此,山水光影,月色清流,在他的诗文中都那么妙趣横生。
《临江仙》这首词以其独有的艺术感染力常为后人称道,是因为它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性格。当他不再苟苟营营而生,从虚幻的追求中走出来,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他就给自己傲岸的心找到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从此,风风雨雨都不能使他颓废了。
《临江仙》词问世后,曾引起一场风波,一时纷纷传说苏东坡驾着小船逃跑了。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闻讯后匆匆赶到东坡寓所来察看,却见东坡正袒露着他那便便大腹,呼呼酣睡,于是成为千古笑谈。
北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豰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是苏词中的名篇之一,大约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记叙一个深秋之夜,诗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这里的“东坡”是地名而非自指。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地方军事官员,实际上是以戴罪之身被看管。廪禄断绝,生活陷入困境。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即源于此。他的著作也多以“东坡”为名,如《东坡集》、《东坡志林》等。诗人在这里用“醒复醉”一词,耐人寻味。有人以酒助兴,有人借酒浇愁。此时的苏轼显然属于后者。一场政治迫害,使他几乎丧命。贬谪黄州以后,“平生亲友无一人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答李端叔书》)尽管他素以旷达作自我排解,但精神的折磨仍然让他心力交瘁。正因如此,夜饮的结果才不是“醉复醒”,而是“醒复醉”,仿佛饮酒者有意为之。由此可以想见那种非沉溺于酒中不能解脱的苦闷和抑郁。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到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醉意朦胧的情态。此时究竟是什么时辰,醉酒的人哪能清醒地辨认,只是模模糊糊地感到好像已经三更天了。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诗人已到寓所,敲门,没有人答应;侧耳细听,家童呼呼大睡,鼾声如雷。
对于历尽宦海风波,九死一生的苏东坡来说,现在置身于这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白天的忧愁烦恼,人世的得失荣辱,刹那间被一笔勾销,进而想追求一种新的人生。他笔下的“家童酣梦”,实际上是象征“人间如梦”,而他自己——这个人生道路上的醉客,在这夜静更深的时候,开始清醒过来了。
“倚杖听江声”一句,在这首词中不仅起着承上的作用,下阕一开始,诗人便慨然长叹道: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了庄子的语言。《庄子·知北游》记叙一段故事说,一天,古帝大舜向丞请教,问人是否可以掌握道的真谛。丞回答说:“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意思说,你的身体就不属于你自己的,又怎么能真正掌握真理呢?诗人似乎已经从自身的经历中领悟到自己无法掌握命运,一任环境摆布的可悲。
“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了庄子的语言。《庄子·庚桑楚》记述老子的大弟子庚桑楚听到人们要立他为国君,很不高兴。他的门徒们不能理解。庚桑楚就大讲老子的清静无为、全身远祸的道理,并谆谆告诫弟子们说:“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安分守己,不要使自己为名利而心疲神瘁。诗人这时也似乎有所觉悟,悔恨自己为功名利禄奔波劳碌,现在开始想要忘却它了。“营营”,往来不绝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追求名利,为名利所纷扰。这两句很富哲理的议论,饱含着诗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夜阑风静豰纹平。”
明镜般平静的江面上,泛起粼粼涟漪,就像那轻柔的绉纱上展现的纤纤细纹。多么宁静的大自然啊,它远离了世间的喧嚣、污浊、烦乱……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正因为诗人发现了一条通向理想的道路,所以,他要驾起一叶人生的小舟,从此归隐江湖,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了。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反映了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的思想,由消极低沉转而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合乎于自然的人生理想。
至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那只是诗人渴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而已。
苏轼在黄州经历了思想上的涅槃,从“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凄惶不定,惊疑恐惧,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挂冠而去,吟啸江湖的渴望,再到《东坡》中铿然曳杖,月夜行于山路中的自得其乐,他终于不再受羁绊了。从此,山水光影,月色清流,在他的诗文中都那么妙趣横生。
《临江仙》这首词以其独有的艺术感染力常为后人称道,是因为它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性格。当他不再苟苟营营而生,从虚幻的追求中走出来,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他就给自己傲岸的心找到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从此,风风雨雨都不能使他颓废了。
《临江仙》词问世后,曾引起一场风波,一时纷纷传说苏东坡驾着小船逃跑了。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闻讯后匆匆赶到东坡寓所来察看,却见东坡正袒露着他那便便大腹,呼呼酣睡,于是成为千古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