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之外无文字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p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
  北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豰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是苏词中的名篇之一,大约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记叙一个深秋之夜,诗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这里的“东坡”是地名而非自指。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地方军事官员,实际上是以戴罪之身被看管。廪禄断绝,生活陷入困境。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即源于此。他的著作也多以“东坡”为名,如《东坡集》、《东坡志林》等。诗人在这里用“醒复醉”一词,耐人寻味。有人以酒助兴,有人借酒浇愁。此时的苏轼显然属于后者。一场政治迫害,使他几乎丧命。贬谪黄州以后,“平生亲友无一人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答李端叔书》)尽管他素以旷达作自我排解,但精神的折磨仍然让他心力交瘁。正因如此,夜饮的结果才不是“醉复醒”,而是“醒复醉”,仿佛饮酒者有意为之。由此可以想见那种非沉溺于酒中不能解脱的苦闷和抑郁。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到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醉意朦胧的情态。此时究竟是什么时辰,醉酒的人哪能清醒地辨认,只是模模糊糊地感到好像已经三更天了。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诗人已到寓所,敲门,没有人答应;侧耳细听,家童呼呼大睡,鼾声如雷。
  对于历尽宦海风波,九死一生的苏东坡来说,现在置身于这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白天的忧愁烦恼,人世的得失荣辱,刹那间被一笔勾销,进而想追求一种新的人生。他笔下的“家童酣梦”,实际上是象征“人间如梦”,而他自己——这个人生道路上的醉客,在这夜静更深的时候,开始清醒过来了。
  “倚杖听江声”一句,在这首词中不仅起着承上的作用,下阕一开始,诗人便慨然长叹道: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了庄子的语言。《庄子·知北游》记叙一段故事说,一天,古帝大舜向丞请教,问人是否可以掌握道的真谛。丞回答说:“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意思说,你的身体就不属于你自己的,又怎么能真正掌握真理呢?诗人似乎已经从自身的经历中领悟到自己无法掌握命运,一任环境摆布的可悲。
  “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了庄子的语言。《庄子·庚桑楚》记述老子的大弟子庚桑楚听到人们要立他为国君,很不高兴。他的门徒们不能理解。庚桑楚就大讲老子的清静无为、全身远祸的道理,并谆谆告诫弟子们说:“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安分守己,不要使自己为名利而心疲神瘁。诗人这时也似乎有所觉悟,悔恨自己为功名利禄奔波劳碌,现在开始想要忘却它了。“营营”,往来不绝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追求名利,为名利所纷扰。这两句很富哲理的议论,饱含着诗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夜阑风静豰纹平。”
  明镜般平静的江面上,泛起粼粼涟漪,就像那轻柔的绉纱上展现的纤纤细纹。多么宁静的大自然啊,它远离了世间的喧嚣、污浊、烦乱……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正因为诗人发现了一条通向理想的道路,所以,他要驾起一叶人生的小舟,从此归隐江湖,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了。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反映了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的思想,由消极低沉转而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合乎于自然的人生理想。
  至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那只是诗人渴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而已。


  苏轼在黄州经历了思想上的涅槃,从“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凄惶不定,惊疑恐惧,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挂冠而去,吟啸江湖的渴望,再到《东坡》中铿然曳杖,月夜行于山路中的自得其乐,他终于不再受羁绊了。从此,山水光影,月色清流,在他的诗文中都那么妙趣横生。
  《临江仙》这首词以其独有的艺术感染力常为后人称道,是因为它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性格。当他不再苟苟营营而生,从虚幻的追求中走出来,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他就给自己傲岸的心找到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从此,风风雨雨都不能使他颓废了。
  《临江仙》词问世后,曾引起一场风波,一时纷纷传说苏东坡驾着小船逃跑了。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闻讯后匆匆赶到东坡寓所来察看,却见东坡正袒露着他那便便大腹,呼呼酣睡,于是成为千古笑谈。
其他文献
人们对范仲淹的了解,恐怕多得益于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对我来说,当然也是如此,不过这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在历史上留下惊人名言的并非范仲淹一人。范仲淹能永存于我脑海,是他首创的义田之举。我曾仔细地研读过我们的家谱,家谱中有家规一栏,在置义田条目,有“范文正公创义田,阖族咸受其惠,盛典已行於前矣。”所谓义田,其实就是解决钱的问题,族之有义田,实际就是有公田,族之共同财
期刊
公元前208年的一天,秦朝首都咸阳的中央监狱里,提出两名死刑犯,押赴刑场处决,处决的方式不是砍头,而是更加残酷的腰斩,也就是拦腰砍断。遭此酷刑的不是别人,就是秦朝的开国元勋、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和他的儿子。父子俩被押出监狱时,李斯对儿子凄惨地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还记得你小时候我带你一起出去打猎吗?如今我再想和你回到故乡上蔡,一起牵着咱家的黄狗,出东门到郊外去打打
期刊
204国道,犹如一条卧龙由南至北,在江苏省东台市的富安、安丰、梁垛、东台市区、廉贻地区穿行。南来北往的车辆日夜奔驰,往返忙碌的人群川流如梭。其实,这条卧龙,原名称通榆公路,沿路两侧,绿树成荫,沃野千里,工厂林立,年丰岁登,而它最初的名字却叫——范公堤。  “管住潮水民得救,三贤功德传千秋”  提起范公堤,人们不禁要想到范仲淹,他是修筑范公堤的倡议和奠基者,历经千辛万苦,呕心沥血,带领和组织民众,筑
期刊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范仲淹受命于危难之际,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的。经略安抚司设在长安(今西安市),范仲淹到任不久,即北去延州。这是寒风萧瑟的季节。范仲淹52岁,鬓发斑白,身为朝廷任命的戍边帅臣,面对延州战乱造成的凄凉景色和守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范仲淹感慨万千,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期刊
相 逢  深秋的时候,萧素枯冷的感觉恰如其分地袭击而来。又逢秋雨,淅沥间是一杯冷下来的老茶况味,也是人到中年的况味。  此时的心境和意境,适合欣赏纬东先生的书法。也适合寻找千年前的东坡味道,萧萧苦雨中,一人庐,吹着尺八,听着秋雨,千刀万仞走过之后,坚韧苍劲,依然的率真、老辣中不失天真、稚趣,不动声色中笑傲江湖——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成就了艺术的孤独和灿烂。看《寒食帖》的时候,空气中都是苦雨的味道,闪着
期刊
提起范仲淹,人们总是会想到“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三个头衔儿,其实,范公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范仲淹的官场生涯中,在多个地方担任过地方官,每到一处,他都大力兴学办教育,在兴学育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范仲淹的兴学实践,是从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开始的,这一年,他的母亲谢氏病故,他伤心欲绝,按照当时的规定回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丁忧。当时的南京留守,是著名文学家晏殊,晏殊一直以来就
期刊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道德判断作为起笔书写的。盘古开辟、女蜗补天、后羿射日等等神话与历史传说中流淌着的浓烈的尚德爱民意识,无时无刻不在支撑着民族精神的发扬和传承,于是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史便从未脱离过这个起笔所确定的基色。从此一基色流淌而出的,是更深层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的道德美学与忧患意识的历史观两相交融,便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先天精神架构。其后逐渐确立并普世化的儒学和儒学精神似乎也正因此具有道德
期刊
九月的花洲书院毕竟有些凉了,邓州不同苏州,庭院中手植的几株桂花树芬芳凋谢,但那又有何关系呢?书香不比花香更雅致吗?目送一班刚刚诵习经典的学子,范仲淹转身走进春风堂,放下手中书卷,几案上那幅《洞庭晚秋图》又牵扯出几番旧日思绪。  日星隐耀 去国怀乡  庆历三年(1043年),朝政时弊令他极为痛心,当酝酿多时的《十事疏》上奏仁宗后,圣上明朗的态度令他欣喜不已——采纳建议,立即施行,“庆历新政”轰轰烈烈
期刊
曾国藩有一天在军中与某人聊天,那人说:“胡润芝办事精明,人不能欺;左季高执法如山,人不敢欺;公虚怀若谷,爱才如命,而又待人以诚,感人以德,非二公可同日语,令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近乎圣人。但问题是,曾国藩最后还是被欺而亡。很多人会唏嘘:这个世界太糟糕了,还是有那么多人不会不忍欺。问题来了:当我们心存善念,仁爱众生之时,却发现前路越走越窄,头顶越来越暗,直至感叹“没有好人走的道了”的时候,该怎么办?
期刊
愧和疚是抑郁症患者的常见情绪和心态,严重时会导致患者自残和自杀。作为医生,本着“上工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精神,很有必要精细研究和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给予妥帖的关爱和治疗。  人的精神和情绪状态有积极、好动、向上、进取、乐观等阳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沉沦、安静、畏缩、悲观等阴性的一面。阴阳平衡、相辅相成、交替出现,这是常态。阳性的精神出现在白天,阴性的精神出现在夜晚。也有阴阳颠倒的,白天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