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田野里的稻子渐渐地成熟,镰刀即将闪亮登场。
鸟雀觊觎已久的时节终于来临,它们比任何时候都欢喜雀跃。无论乡民们摆上什么样的阵势,譬如到处迎风飘扬的红红绿绿的塑料袋,譬如从不间断的夹板声和吆喝声,甚至偶尔响起土铳……这些都已然无济于事。它们习惯了这种阵势,避实就虚,或声东击西,甚至进化成某种生存技能,在“敌退我进”的战略中获得应有的食物。
皖南丘陵少有一望无际的平畴,而老家河谷里却安置了好几个生产大队,近万人口。田畴连着田畴,几乎没有起伏,往日的流水声也悄然隐入大地。偶或几棵乌桕立于田埂,远看纹丝不动,近观才见绿叶婆娑、阳光晃动。它们为来来往往的鸟雀提供了休憩的场所,也为它们粉墨登场搭建了舞台。草虫唧唧,蜻蜓飞舞,蒸腾的水分仿佛紫气,袅然不绝,田野多么宁静!近在咫尺的河流,依旧哗然不止。它将大大小小的水稻田串联在一起,有如藤萝上的叶片,熠熠闪耀,光芒四射。站在麒麟畈的山上鸟瞰田园,阡陌纵横,田埂交错,隐隐约约地将黄澄澄的稻谷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方块,仿佛一件被夏风轻轻抖动的百衲衣,令人瞩目——真的是一幅难得的乡村风景画。
二
这是皖南乡村最安逸的日子,人畜皆闲,都在想方设法进行夏令补偿,譬如乡民趁着早晚天气凉爽,上山挖掘苦笋和百合,或者下水采摘嫩藕,捕捉黄鳝,罾取小鱼,或者宰杀子鸡,好生烹饪……它们都是小暑时节上好的补品,各有各的用途,譬如砂锅爆炒苦笋和子鸡,既能大补元气,又能清热解毒,到了大暑收割时,身上极少起痱子;瓣状的野百合,就着新鲜的味儿炖鸡蛋,可口解馋;小河鱼与黄瓜或瓠子煮在一起,味道鲜美。无论是苦笋、百合,还是嫩藕或黄鳝,都是凉性的,进食它们,自然是为了祛火禳灾,好为即将到来的又苦又累的“双抢”做好体能准备。人如此,畜亦然。特别是马上进入战备状态的耕牛,更需要大补。生产队专门派工采集田埂上尚未成熟的黄豆荚,喂食耕牛——这需要忍痛割爱,因为进入“双抢”状态,耕牛比人力更重要,没有耕牛,寸步难行;由专人上山割嫩茅,最好是早晨带露水的茅芯,这种经夜露浸染的茅芯鲜嫩可口,营养上乘,最能壮膘。耕牛真的进入耕作状态时,每天傍晚还要给它们喂食米饭——将煮熟的米饭团放入斜口竹筒中,用适量的盐水搅拌至稀,不冷不热,然后把斜口竹筒插入耕牛嘴中,慢慢灌入它的食道。
小暑时节正是学期即将结束之时,期末大考在即,孩子们多多少少有点紧张,即便是音乐考试,也是要当全班同学的面唱上几嗓子,然后再由老师当场亮分。紧张归紧张,但课暇生活还是十分丰富的,譬如钓鳝便成了我最好的休闲,既放松了大脑,又收获了美味。
每天傍晚放学,我一路沿着田埂察看,每每看到没有被我钓过的洞穴,自然兴奋不已。如果是软泥洞口,我就直截了当地用手伸进去,擒获狡猾的黄鳝;如果洞穴比较复杂,我便用脚捅它几下,黄鳝自然而然从另一洞口溜出来,然后被我擒拿。如果洞口坚实,手脚都不便用,我自然采取诱钓的方式,即在铁丝钩子上穿上蠕动的蚯蚓,慢慢地伸进洞穴,黄鳝十有八九禁不住美味的诱惑而被钓了出来。当然,有时候也是徒劳无功的,可我并不气馁,继续沿途寻觅,直到暮霭吞噬了庄稼,我才姗姗回家。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麒麟畈几乎每家每户都在闲暇的小暑时节捕食黄鳝,一是滋补身体,时刻准备“双抢”;二是小暑之鳝性温味甘,补中益气,除风湿,强筋骨,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缓解作用。
小暑食鳝自然成了麒麟畈人的时令习俗,无人例外。
三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渐趋炎热,防暑降温自然要提前准备,譬如制作绿豆粥、蛇肉羹、黄梅汤等。
绿豆家家有,种于田角地边,收获不多,够吃就行;煮粥也十分方便,添加几片百合瓣,防暑的效果更好。至于蛇肉羹,绝非人人都能享用的。捕蛇是技术活,还要有胆量,虽然捕获的都是无毒的乌梢蛇,可看上去还是令人发怵的,当然不是人人能够为之。重要的是,捉蛇往往被乡人瞧不起,觉得是泼皮无赖才干的事儿,等同于偷鸡摸狗。老家麒麟畈有两个人擅长捉蛇,其中一人姓黄,名文胜,比我小几岁,为人朴实,也乐于助人。逢小暑时节,他总能捕获一二,剥皮剖腹后赠与我家,以报答母亲的媒妁之恩。我女儿生于夏天,身上容易起痱子、生毒疮,自然想起了蛇肉羹。于是,我便与乡间文胜联系。一开口,即应允。他又为女儿捉蛇若干。印象中,应该有三四回吧。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念念不忘。
端午前后,祖母总是带着我悄悄进入桃树坳,沿着山涧寻觅成熟的野梅。因野梅数量少,十分珍惜,舍不得品尝。洗净后,用糖水浸泡,置于阴凉处,一直放到小暑或大暑时节才取将出来,每人喝上一二碗。祖母规定,小孩子一人一小碗,尝一下味道即可,大人可以喝两大碗,当然是分二三次饮用。话是这么说,可我向来不遵守,总是偷偷地舀着喝,即便祖母看到了也装着没看见。
后来进城了,学校院子里也有几棵梅树,每至黄梅时节,我便采撷一些。回到家,我用盐水将其浸泡半日,沥干,再将它们放进玻璃器皿中,加入二两白砂糖,用温开水浸泡至凉,然后密封,置于冰箱冷藏室。每隔半月,我都要用小勺舀点黄梅汤尝试一口,感受口味的变化。每次打开器皿盖,即有幽幽清香,丝丝缕缕,悠悠然然……我真的万分感动。每逢炎热的中午,我都要喝一大勺子黄梅汤,清热解暑。我家领导尝试后,也啧啧称好。当我再次打开冰箱时,盛装黄梅汤的器皿不翼而飞了。追问之下,我家领导说,到了三伏天,用黄梅汤做汤羹,味道一定很好。我懂得她的言外之意,我盼望三伏天快快到来!
时光催人老,渐老多伤感。热火朝天的“双抢”已经远离了我们的视野,告别了我们的生活,小暑也渐渐被人淡忘,也许习俗还在,其內涵已然有变。每每回到故园,总是感慨万端:镰刀生锈了,但比镰刀生锈更快的是麦子。
田野里的稻子渐渐地成熟,镰刀即将闪亮登场。
鸟雀觊觎已久的时节终于来临,它们比任何时候都欢喜雀跃。无论乡民们摆上什么样的阵势,譬如到处迎风飘扬的红红绿绿的塑料袋,譬如从不间断的夹板声和吆喝声,甚至偶尔响起土铳……这些都已然无济于事。它们习惯了这种阵势,避实就虚,或声东击西,甚至进化成某种生存技能,在“敌退我进”的战略中获得应有的食物。
皖南丘陵少有一望无际的平畴,而老家河谷里却安置了好几个生产大队,近万人口。田畴连着田畴,几乎没有起伏,往日的流水声也悄然隐入大地。偶或几棵乌桕立于田埂,远看纹丝不动,近观才见绿叶婆娑、阳光晃动。它们为来来往往的鸟雀提供了休憩的场所,也为它们粉墨登场搭建了舞台。草虫唧唧,蜻蜓飞舞,蒸腾的水分仿佛紫气,袅然不绝,田野多么宁静!近在咫尺的河流,依旧哗然不止。它将大大小小的水稻田串联在一起,有如藤萝上的叶片,熠熠闪耀,光芒四射。站在麒麟畈的山上鸟瞰田园,阡陌纵横,田埂交错,隐隐约约地将黄澄澄的稻谷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方块,仿佛一件被夏风轻轻抖动的百衲衣,令人瞩目——真的是一幅难得的乡村风景画。
二
这是皖南乡村最安逸的日子,人畜皆闲,都在想方设法进行夏令补偿,譬如乡民趁着早晚天气凉爽,上山挖掘苦笋和百合,或者下水采摘嫩藕,捕捉黄鳝,罾取小鱼,或者宰杀子鸡,好生烹饪……它们都是小暑时节上好的补品,各有各的用途,譬如砂锅爆炒苦笋和子鸡,既能大补元气,又能清热解毒,到了大暑收割时,身上极少起痱子;瓣状的野百合,就着新鲜的味儿炖鸡蛋,可口解馋;小河鱼与黄瓜或瓠子煮在一起,味道鲜美。无论是苦笋、百合,还是嫩藕或黄鳝,都是凉性的,进食它们,自然是为了祛火禳灾,好为即将到来的又苦又累的“双抢”做好体能准备。人如此,畜亦然。特别是马上进入战备状态的耕牛,更需要大补。生产队专门派工采集田埂上尚未成熟的黄豆荚,喂食耕牛——这需要忍痛割爱,因为进入“双抢”状态,耕牛比人力更重要,没有耕牛,寸步难行;由专人上山割嫩茅,最好是早晨带露水的茅芯,这种经夜露浸染的茅芯鲜嫩可口,营养上乘,最能壮膘。耕牛真的进入耕作状态时,每天傍晚还要给它们喂食米饭——将煮熟的米饭团放入斜口竹筒中,用适量的盐水搅拌至稀,不冷不热,然后把斜口竹筒插入耕牛嘴中,慢慢灌入它的食道。
小暑时节正是学期即将结束之时,期末大考在即,孩子们多多少少有点紧张,即便是音乐考试,也是要当全班同学的面唱上几嗓子,然后再由老师当场亮分。紧张归紧张,但课暇生活还是十分丰富的,譬如钓鳝便成了我最好的休闲,既放松了大脑,又收获了美味。
每天傍晚放学,我一路沿着田埂察看,每每看到没有被我钓过的洞穴,自然兴奋不已。如果是软泥洞口,我就直截了当地用手伸进去,擒获狡猾的黄鳝;如果洞穴比较复杂,我便用脚捅它几下,黄鳝自然而然从另一洞口溜出来,然后被我擒拿。如果洞口坚实,手脚都不便用,我自然采取诱钓的方式,即在铁丝钩子上穿上蠕动的蚯蚓,慢慢地伸进洞穴,黄鳝十有八九禁不住美味的诱惑而被钓了出来。当然,有时候也是徒劳无功的,可我并不气馁,继续沿途寻觅,直到暮霭吞噬了庄稼,我才姗姗回家。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麒麟畈几乎每家每户都在闲暇的小暑时节捕食黄鳝,一是滋补身体,时刻准备“双抢”;二是小暑之鳝性温味甘,补中益气,除风湿,强筋骨,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缓解作用。
小暑食鳝自然成了麒麟畈人的时令习俗,无人例外。
三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渐趋炎热,防暑降温自然要提前准备,譬如制作绿豆粥、蛇肉羹、黄梅汤等。
绿豆家家有,种于田角地边,收获不多,够吃就行;煮粥也十分方便,添加几片百合瓣,防暑的效果更好。至于蛇肉羹,绝非人人都能享用的。捕蛇是技术活,还要有胆量,虽然捕获的都是无毒的乌梢蛇,可看上去还是令人发怵的,当然不是人人能够为之。重要的是,捉蛇往往被乡人瞧不起,觉得是泼皮无赖才干的事儿,等同于偷鸡摸狗。老家麒麟畈有两个人擅长捉蛇,其中一人姓黄,名文胜,比我小几岁,为人朴实,也乐于助人。逢小暑时节,他总能捕获一二,剥皮剖腹后赠与我家,以报答母亲的媒妁之恩。我女儿生于夏天,身上容易起痱子、生毒疮,自然想起了蛇肉羹。于是,我便与乡间文胜联系。一开口,即应允。他又为女儿捉蛇若干。印象中,应该有三四回吧。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念念不忘。
端午前后,祖母总是带着我悄悄进入桃树坳,沿着山涧寻觅成熟的野梅。因野梅数量少,十分珍惜,舍不得品尝。洗净后,用糖水浸泡,置于阴凉处,一直放到小暑或大暑时节才取将出来,每人喝上一二碗。祖母规定,小孩子一人一小碗,尝一下味道即可,大人可以喝两大碗,当然是分二三次饮用。话是这么说,可我向来不遵守,总是偷偷地舀着喝,即便祖母看到了也装着没看见。
后来进城了,学校院子里也有几棵梅树,每至黄梅时节,我便采撷一些。回到家,我用盐水将其浸泡半日,沥干,再将它们放进玻璃器皿中,加入二两白砂糖,用温开水浸泡至凉,然后密封,置于冰箱冷藏室。每隔半月,我都要用小勺舀点黄梅汤尝试一口,感受口味的变化。每次打开器皿盖,即有幽幽清香,丝丝缕缕,悠悠然然……我真的万分感动。每逢炎热的中午,我都要喝一大勺子黄梅汤,清热解暑。我家领导尝试后,也啧啧称好。当我再次打开冰箱时,盛装黄梅汤的器皿不翼而飞了。追问之下,我家领导说,到了三伏天,用黄梅汤做汤羹,味道一定很好。我懂得她的言外之意,我盼望三伏天快快到来!
时光催人老,渐老多伤感。热火朝天的“双抢”已经远离了我们的视野,告别了我们的生活,小暑也渐渐被人淡忘,也许习俗还在,其內涵已然有变。每每回到故园,总是感慨万端:镰刀生锈了,但比镰刀生锈更快的是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