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之恋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x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田野里的稻子渐渐地成熟,镰刀即将闪亮登场。
  鸟雀觊觎已久的时节终于来临,它们比任何时候都欢喜雀跃。无论乡民们摆上什么样的阵势,譬如到处迎风飘扬的红红绿绿的塑料袋,譬如从不间断的夹板声和吆喝声,甚至偶尔响起土铳……这些都已然无济于事。它们习惯了这种阵势,避实就虚,或声东击西,甚至进化成某种生存技能,在“敌退我进”的战略中获得应有的食物。
  皖南丘陵少有一望无际的平畴,而老家河谷里却安置了好几个生产大队,近万人口。田畴连着田畴,几乎没有起伏,往日的流水声也悄然隐入大地。偶或几棵乌桕立于田埂,远看纹丝不动,近观才见绿叶婆娑、阳光晃动。它们为来来往往的鸟雀提供了休憩的场所,也为它们粉墨登场搭建了舞台。草虫唧唧,蜻蜓飞舞,蒸腾的水分仿佛紫气,袅然不绝,田野多么宁静!近在咫尺的河流,依旧哗然不止。它将大大小小的水稻田串联在一起,有如藤萝上的叶片,熠熠闪耀,光芒四射。站在麒麟畈的山上鸟瞰田园,阡陌纵横,田埂交错,隐隐约约地将黄澄澄的稻谷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方块,仿佛一件被夏风轻轻抖动的百衲衣,令人瞩目——真的是一幅难得的乡村风景画。
  二
  这是皖南乡村最安逸的日子,人畜皆闲,都在想方设法进行夏令补偿,譬如乡民趁着早晚天气凉爽,上山挖掘苦笋和百合,或者下水采摘嫩藕,捕捉黄鳝,罾取小鱼,或者宰杀子鸡,好生烹饪……它们都是小暑时节上好的补品,各有各的用途,譬如砂锅爆炒苦笋和子鸡,既能大补元气,又能清热解毒,到了大暑收割时,身上极少起痱子;瓣状的野百合,就着新鲜的味儿炖鸡蛋,可口解馋;小河鱼与黄瓜或瓠子煮在一起,味道鲜美。无论是苦笋、百合,还是嫩藕或黄鳝,都是凉性的,进食它们,自然是为了祛火禳灾,好为即将到来的又苦又累的“双抢”做好体能准备。人如此,畜亦然。特别是马上进入战备状态的耕牛,更需要大补。生产队专门派工采集田埂上尚未成熟的黄豆荚,喂食耕牛——这需要忍痛割爱,因为进入“双抢”状态,耕牛比人力更重要,没有耕牛,寸步难行;由专人上山割嫩茅,最好是早晨带露水的茅芯,这种经夜露浸染的茅芯鲜嫩可口,营养上乘,最能壮膘。耕牛真的进入耕作状态时,每天傍晚还要给它们喂食米饭——将煮熟的米饭团放入斜口竹筒中,用适量的盐水搅拌至稀,不冷不热,然后把斜口竹筒插入耕牛嘴中,慢慢灌入它的食道。
  小暑时节正是学期即将结束之时,期末大考在即,孩子们多多少少有点紧张,即便是音乐考试,也是要当全班同学的面唱上几嗓子,然后再由老师当场亮分。紧张归紧张,但课暇生活还是十分丰富的,譬如钓鳝便成了我最好的休闲,既放松了大脑,又收获了美味。
  每天傍晚放学,我一路沿着田埂察看,每每看到没有被我钓过的洞穴,自然兴奋不已。如果是软泥洞口,我就直截了当地用手伸进去,擒获狡猾的黄鳝;如果洞穴比较复杂,我便用脚捅它几下,黄鳝自然而然从另一洞口溜出来,然后被我擒拿。如果洞口坚实,手脚都不便用,我自然采取诱钓的方式,即在铁丝钩子上穿上蠕动的蚯蚓,慢慢地伸进洞穴,黄鳝十有八九禁不住美味的诱惑而被钓了出来。当然,有时候也是徒劳无功的,可我并不气馁,继续沿途寻觅,直到暮霭吞噬了庄稼,我才姗姗回家。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麒麟畈几乎每家每户都在闲暇的小暑时节捕食黄鳝,一是滋补身体,时刻准备“双抢”;二是小暑之鳝性温味甘,补中益气,除风湿,强筋骨,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缓解作用。
  小暑食鳝自然成了麒麟畈人的时令习俗,无人例外。
  三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渐趋炎热,防暑降温自然要提前准备,譬如制作绿豆粥、蛇肉羹、黄梅汤等。
  绿豆家家有,种于田角地边,收获不多,够吃就行;煮粥也十分方便,添加几片百合瓣,防暑的效果更好。至于蛇肉羹,绝非人人都能享用的。捕蛇是技术活,还要有胆量,虽然捕获的都是无毒的乌梢蛇,可看上去还是令人发怵的,当然不是人人能够为之。重要的是,捉蛇往往被乡人瞧不起,觉得是泼皮无赖才干的事儿,等同于偷鸡摸狗。老家麒麟畈有两个人擅长捉蛇,其中一人姓黄,名文胜,比我小几岁,为人朴实,也乐于助人。逢小暑时节,他总能捕获一二,剥皮剖腹后赠与我家,以报答母亲的媒妁之恩。我女儿生于夏天,身上容易起痱子、生毒疮,自然想起了蛇肉羹。于是,我便与乡间文胜联系。一开口,即应允。他又为女儿捉蛇若干。印象中,应该有三四回吧。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念念不忘。
  端午前后,祖母总是带着我悄悄进入桃树坳,沿着山涧寻觅成熟的野梅。因野梅数量少,十分珍惜,舍不得品尝。洗净后,用糖水浸泡,置于阴凉处,一直放到小暑或大暑时节才取将出来,每人喝上一二碗。祖母规定,小孩子一人一小碗,尝一下味道即可,大人可以喝两大碗,当然是分二三次饮用。话是这么说,可我向来不遵守,总是偷偷地舀着喝,即便祖母看到了也装着没看见。
  后来进城了,学校院子里也有几棵梅树,每至黄梅时节,我便采撷一些。回到家,我用盐水将其浸泡半日,沥干,再将它们放进玻璃器皿中,加入二两白砂糖,用温开水浸泡至凉,然后密封,置于冰箱冷藏室。每隔半月,我都要用小勺舀点黄梅汤尝试一口,感受口味的变化。每次打开器皿盖,即有幽幽清香,丝丝缕缕,悠悠然然……我真的万分感动。每逢炎热的中午,我都要喝一大勺子黄梅汤,清热解暑。我家领导尝试后,也啧啧称好。当我再次打开冰箱时,盛装黄梅汤的器皿不翼而飞了。追问之下,我家领导说,到了三伏天,用黄梅汤做汤羹,味道一定很好。我懂得她的言外之意,我盼望三伏天快快到来!
  时光催人老,渐老多伤感。热火朝天的“双抢”已经远离了我们的视野,告别了我们的生活,小暑也渐渐被人淡忘,也许习俗还在,其內涵已然有变。每每回到故园,总是感慨万端:镰刀生锈了,但比镰刀生锈更快的是麦子。
其他文献
初曰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创作室副主任、全国公安影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发表各类体裁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参与创作多部影视剧,出版小说集《我说红烧,你说肉》。曾获冰心散文奖、金盾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米晓琳  洪佳尧要晾网。  这消息早就传开了,可米晓琳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为此,她在手机上设置了黑名单,她的想法很简单,甭管电话还是微信,洪佳尧别指望能联系到她。令人气愤的是,整整三天下来,
期刊
王杜鹃回到小镇时是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姑娘們已经穿起了裙子,小风刮来,裙裾飘飘,将大街装点得五彩缤纷。她一从车站走出来,就迫不及待地抬起了眼睛。但是她的视线所及,却是一派陌生,只有那些槐树还似三十年前,街头、路边,远远近近,到处都是。槐花正在大放,一束一束、一簇一簇,都雪似的白。槐花的浓香跑进她的鼻孔内,让她知道自己真得回到了故地。  镇子就叫槐树镇。  三十年前,她曾经在镇上生活过五年。  那时候
期刊
细雨还未到达  二月窗正缺新叶  淘气堡里  细眉细眼的小男孩绕过栏杆  喊我妈妈  一个春天便没收住  笑着聚拢来  岁月  风只够吹过一条河  从黑头到白发  来过的女人  描眉画唇  栽花种草  这些可以融入大背景  也能进入小时代  春  从《诗经》里重塑肉身  多像一个怀揣三月的女子  除了愛她眉色夭夭  同时也可以爱她的纤纤素手  三千秀发  绿罗裙下的小脚  把所有能爱的事物  一一
期刊
一  风从时光的垛口一路向北,掠过一群群燕子,一群群牛羊,一群群褴褛的目光,而后,停下脚步,把夕阳逼进弧形的地平线,任身后的所有细细碎碎,变成一团团灰蓝色的追忆。  我被风掳掠已久,一瓣瓣粉红色的心莲,在颠沛流离当中,一遍遍盛开,一次次凋零。  二  草原接纳了我,拥抱了我,也把裸露的原根,失意的伤感,饥渴的胸膛,毫无征兆地搡进我的怀里,如同,把一寸寸肝肠嵌进我的肉体和灵魂,让我难以逃脱,难以割舍
期刊
春,沸腾的鄉村  偌大的调色盘  雨 渲染色彩  风 轻轻一拨  山 涌动了  林 涟漪了  田 喘息了  畦 泛绿了  河 弹弦了  野 点缀了  胜过宋诗的  万紫千红  松 挤出芽苞  柳 纤手素腰  农人脚步  蹚出诗行  轻风温柔  炊烟萦绕  犁擦亮  牛抵槽  乡醒了  羊咩犬吠  村活了  人欢马叫  夏,出嫁的山姑  山姑待嫁  浓妆艳抹  比春  三分靓  比春  四分丽  留
期刊
谈起额尔古纳的草原,人们瞬间就可以在脑海中刻出一副马背民族的画面,“随水草放牧,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在那野阔草平、苍茫浩荡之处,不时传来声声马嘶,悠游雪白的羊群在长生天赐予的青青草场上打转,四周是保护领地的蒙獒,大胆的少女拿着鞭儿追逐着情郎。但不管如何想象,如若不亲身去领略一下真正翠色欲流的草原,任谁也猜不出额尔古纳长林丰草的风情,体味不到那马背上驰骋千里的畅快、撒野狂奔的放纵。  
期刊
要问我为何一年四季独爱秋  为何总在秋季变得匆忙  为何总有那么一群人  在这个季节行迹匆匆  那么让我来告诉你缘由  因为我爱秋  爱上库力农场的秋  笔直的公路上车影穿梭  金黄的树叶翩然而落  路旁金色的麦田里机械轰鸣  在等待收获的田野上唱着  日出日落不知疲倦的歌  我爱秋,一年四季独爱秋  更爱秋天里那群  不知疲倦干劲十足的人  我知道这群人是  劳累的、急匆匆的  甚至满身烟尘、泥
期刊
随着火车穿过科尔沁平原(尽管还叫作科尔沁草原,但所经之途,皆是农田),是的,暮色又渐浓了。我欢喜这黄昏时分。看到那些熟悉的村庄的样子,我联想到这些绿色的玉米地的劳作。那是有风姿有生机的一片绿色,充满希望和丰收的期待。我知道那里有没有说出的辛劳,以及曾经的贫困和不愿再诉的苦痛。人生有很多人是从那里走过的,经历了就永难忘记。东北的农村,大都是这样子。它们的样子没有变,还是那么挺拔高大,我们也从童年长成
期刊
此篇写于1986年8月,初中毕业的暑假,今日扫除,偶然发现已经发霉的手稿,原文录入,以作纪念,祭奠青春。  ——题记  1  枣强——河北南部的一座古老而贫困的县城。小说《平原枪声》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枣强县的西面就是冀县,冀县城的历史更加悠久,东汉末年,袁绍掌管的冀州就是现在的冀县。在这两县交界处,有一个不足40户人家的小村庄——梁家屯儿。  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在这片黄土地上刨食繁衍。日
期刊
一  每年端午,母亲早起轰着我们姐弟几个去北山洼,割回几抱艾蒿,放外屋地上阴干。等皮蔫了,父亲甩个小凳,稳当当岔腿一坐,茧手一搓一捻,抖开数丈长的一条绿绳。抱几根一庹长的木头棍子,捋一头往上缠,缠几圈,用脚踢,骨碌着踢。棍子裹着草绳圆成个大馒头粗细,分抬到仓房靠墙根儿堆垛,留下一捆放到外屋北墙备下的横木上架着,冬日里慢慢儿燃。母亲说,火绳一天烧多少是有数的,拇指粗的火绳,一天一宿一庹。十丈长的火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