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标准已成为产业和地区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区域分工和竞争力的提升。在科技、贸易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技术标准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标准战略已列为我国科技部所实施的“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之一.国家科技部在“十五”科技专项计划中列入了“重要技术标准专项”。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技术标准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技术标准是企业的生命线。技术标准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采取适合国情的重大措施,保证能够进行有效的、持续的技术标准战略。
一、技术标准与技术标准战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标准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谁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
1.技术标准的概念。标准是发展变化的,以前的标准,多体现为对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伴随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准也发生着变化,标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趋向于将一些技术解决方案纳入到标准之中,由此,技术标准的称谓开始出现。技术标准的范围比标准要小,技术标准多指的是涉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且标准的内容包含有一定量技术解决方案的这一类标准。所谓技术标准,是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一定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或进入市场的要求。
技术标准的实质就是对一个或几个生产技术设立的必须符合要求的条件。它包含有两层含义:(1)对技术要达到的水平划了一道线,只要不达到此线的就是不合格的生产技术;(2)技术标准中的技术是完备的,如果达不到生产的技术标准,可以向标准体系寻求技术的许可,从而获得相应的达标的生产技术。对于一些技术上不发达的国家来说,没有能力来进行技术研发,就只能通过从标准体系获得许可从而形成生产能力,除了付费之外,关键是要服从标准的管理。而标准管理的实质和核心是知识产权政策的制定和利用。
2.技术标准的发展与技术标准战略。技术标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活动,已经从过去主要解决产品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转变为倡导新的技术理念,并成为技术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标准发展具有两大趋势:一方面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技术标准的竞争说到底是对未来产品、未来市场和国家经济利益的竞争。例如,在互联网应用前就先了IP协议,在第三代移动通信尚未商业化前,有关标准之战就已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技术标准与专利技术越来越密不可分,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例如美国高通公司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公司在CDMA领域拥有1400多项专利,并使相关的标准成为移动通信的国际标准,从而获得迅速的发展。但是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影响的却是一个产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所以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和加强技术标准的研究势在必行。技术标准战略是指组织从自身的发展出發,利用技术标准的建立和推广,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必须理解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基础。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我们的技术标准工作任重道远, 全球市场份额的扩张已经演变成以产品为载体的产品专利与技术标准的扩张。发达国家在国际机构中争夺国际标准的起草权、参与权和领导权的竞争也随之展开,其白热化程度同商品市场相比毫不逊色。标准控制已成为国际竞争最强有力的武器,掌控标准的国家将是经济的领跑者。
二、我国技术标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技术标准越来越受到政府、机构和企业的重视,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利用世贸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所确定的有关技术标准原则,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前提下,有效保护自己、抵御国外产品和技术的进入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建立既符合WTO规则,又能有效、合理保护我国产业与市场及国家安全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但是,我国技术标准仍存在一些问题,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竞争的能力仍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为:
1.技术标准总体水平不高,编制及修订时间和周期过长标准制订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脱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标准总体水平低,制订周期长,跟不上市场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严重缺乏国家标准。以前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往往迁就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的企业,指标明显低于国际标准。制订技术标准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分析测试。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存在问题,目前我国技术标准的制订与相关技术的研究严重脱节,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制订标准的人不使用标准,而处在产业最前沿的企业又无法参与标准的制订工作。这种脱节不仅造成标准水平低,而且导致标准制订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及技术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已严重影响到我国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对技术标准化工作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美国政府每年仅对美国标准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拨款就达7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对标准制订的经费投入与实际需要则存在巨大差距。经费不足必然影响技术标准的编写质量和速度。同时,编写技术标准是一项严谨且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编写人员有较高的业务技术知识和文字水平。但因我国长期忽视人才培养,再加一些有经验的老标准编制人员陆续退休离开工作岗位,产生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导致我国高水平技术标准编制人才极度匮乏,与我国产业规模和贸易总需量极不适应。
3.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工作不够,受发达国家所构筑屏障的限制较多。发展中国家受资金和人才的限制,把制订国际技术标准的权力“拱手”让给了发达国家,使得国际标准大都有利于发达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共有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933个,其中设在英国的有351个、美国169个、德国149个、法国116个,而设在我国的仅有6个。由于语言限制或不熟悉规则,我国很少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举办的各种会议,有的参加了也只能当配角,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对技术标准信息和市场前景的了解与掌握。由我国主导制订的国际标准更是寥寥无几,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外或国际标准。而美国、日本和欧盟利用其技术优势,频繁修订技术法规和标准,不断提高门槛。我国加入WTO后,经常因发达国家故意抬高标准而使出口贸易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三、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策略
由于技术标准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导规制,关联着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规则和秩序,是实现我国发展总目标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
1.技术标准研制和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策略。该策略的实施将解决我国技术标准的科技含量问题,使我国能够产业化的科技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适应市场的标准,使其中科技水平属于国际水平或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准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策略实施的重点是: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以及产业技术领域的科技研发与标准研制的协调发展;使技术标准体系与科技研发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标准研制体系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完善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二者关系的自协调机制,强化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的良性发展。
2.技术标准化发展战略模式策略。一项具有战略性的技术标准被国际性的标准化组织承认或采纳,往往可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在这种形势下,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地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主动权、发言权,并竭力在国际标准中反映本国的要求,体现本国利益。千方百计地争夺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国际上国际标准竞争模式可分为三类:一是欧盟的“控制型”;二是美国的“控制争夺型”;三是日本的“争夺型”。国家经济实力、技术实力是选择国际标准竞争策略的基础。由于我国重要行业的发展差异较大,一些行业已经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另一些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在国际竞争中尚处于不利位置,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变化,我国重要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标准的实施在各产业之间应有所侧重,避免平均用力和全面赶超。要根据不同产业的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制定不同的标准政策。根据我国国情,我们选择“重点竞争型”的国际标准竞争策略。重点竞争是指有重点地选择我国优势、特色领域,争取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有利地位,使国际标准更多地反映我国技术要求,确保我国重点领域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从而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3.标准体制创新策略。标准体制创新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趋势下,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建立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满足我国发展需要的新型标准体制和相应的机制。策略实施的重点是:通过明确定位标准的自愿性属性,创立自愿性标准体制,使技术标准来源于市场,企业成为技术标准的主要起草者,从而提高我国标准的市场适用性;通过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的有机结合,在用市场机制发挥标准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的手段,发挥组合效应,达到规范市场、促进贸易的作用。
4.国际标准竞争策略。该策略的实施将解决我国技术标准对国际市场适应性的问题,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的地位,改变经济大国、标准弱国的形象。策略实施的重点是:通过有效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我国产品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通过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使国际标准更多地反映我国的技术要求;通过在我国优势、特色领域实力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使国际标准充分体现我国重点领域的技术要求和经济利益,确保我国重点领域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
一、技术标准与技术标准战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标准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谁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
1.技术标准的概念。标准是发展变化的,以前的标准,多体现为对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伴随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准也发生着变化,标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趋向于将一些技术解决方案纳入到标准之中,由此,技术标准的称谓开始出现。技术标准的范围比标准要小,技术标准多指的是涉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且标准的内容包含有一定量技术解决方案的这一类标准。所谓技术标准,是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一定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或进入市场的要求。
技术标准的实质就是对一个或几个生产技术设立的必须符合要求的条件。它包含有两层含义:(1)对技术要达到的水平划了一道线,只要不达到此线的就是不合格的生产技术;(2)技术标准中的技术是完备的,如果达不到生产的技术标准,可以向标准体系寻求技术的许可,从而获得相应的达标的生产技术。对于一些技术上不发达的国家来说,没有能力来进行技术研发,就只能通过从标准体系获得许可从而形成生产能力,除了付费之外,关键是要服从标准的管理。而标准管理的实质和核心是知识产权政策的制定和利用。
2.技术标准的发展与技术标准战略。技术标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活动,已经从过去主要解决产品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转变为倡导新的技术理念,并成为技术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标准发展具有两大趋势:一方面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技术标准的竞争说到底是对未来产品、未来市场和国家经济利益的竞争。例如,在互联网应用前就先了IP协议,在第三代移动通信尚未商业化前,有关标准之战就已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技术标准与专利技术越来越密不可分,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例如美国高通公司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公司在CDMA领域拥有1400多项专利,并使相关的标准成为移动通信的国际标准,从而获得迅速的发展。但是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影响的却是一个产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所以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和加强技术标准的研究势在必行。技术标准战略是指组织从自身的发展出發,利用技术标准的建立和推广,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必须理解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基础。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我们的技术标准工作任重道远, 全球市场份额的扩张已经演变成以产品为载体的产品专利与技术标准的扩张。发达国家在国际机构中争夺国际标准的起草权、参与权和领导权的竞争也随之展开,其白热化程度同商品市场相比毫不逊色。标准控制已成为国际竞争最强有力的武器,掌控标准的国家将是经济的领跑者。
二、我国技术标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技术标准越来越受到政府、机构和企业的重视,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利用世贸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所确定的有关技术标准原则,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前提下,有效保护自己、抵御国外产品和技术的进入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建立既符合WTO规则,又能有效、合理保护我国产业与市场及国家安全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但是,我国技术标准仍存在一些问题,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竞争的能力仍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为:
1.技术标准总体水平不高,编制及修订时间和周期过长标准制订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脱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标准总体水平低,制订周期长,跟不上市场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严重缺乏国家标准。以前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往往迁就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的企业,指标明显低于国际标准。制订技术标准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分析测试。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存在问题,目前我国技术标准的制订与相关技术的研究严重脱节,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制订标准的人不使用标准,而处在产业最前沿的企业又无法参与标准的制订工作。这种脱节不仅造成标准水平低,而且导致标准制订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及技术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已严重影响到我国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对技术标准化工作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美国政府每年仅对美国标准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拨款就达7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对标准制订的经费投入与实际需要则存在巨大差距。经费不足必然影响技术标准的编写质量和速度。同时,编写技术标准是一项严谨且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编写人员有较高的业务技术知识和文字水平。但因我国长期忽视人才培养,再加一些有经验的老标准编制人员陆续退休离开工作岗位,产生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导致我国高水平技术标准编制人才极度匮乏,与我国产业规模和贸易总需量极不适应。
3.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工作不够,受发达国家所构筑屏障的限制较多。发展中国家受资金和人才的限制,把制订国际技术标准的权力“拱手”让给了发达国家,使得国际标准大都有利于发达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共有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933个,其中设在英国的有351个、美国169个、德国149个、法国116个,而设在我国的仅有6个。由于语言限制或不熟悉规则,我国很少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举办的各种会议,有的参加了也只能当配角,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对技术标准信息和市场前景的了解与掌握。由我国主导制订的国际标准更是寥寥无几,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外或国际标准。而美国、日本和欧盟利用其技术优势,频繁修订技术法规和标准,不断提高门槛。我国加入WTO后,经常因发达国家故意抬高标准而使出口贸易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三、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策略
由于技术标准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导规制,关联着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规则和秩序,是实现我国发展总目标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
1.技术标准研制和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策略。该策略的实施将解决我国技术标准的科技含量问题,使我国能够产业化的科技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适应市场的标准,使其中科技水平属于国际水平或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准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策略实施的重点是: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以及产业技术领域的科技研发与标准研制的协调发展;使技术标准体系与科技研发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标准研制体系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完善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二者关系的自协调机制,强化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的良性发展。
2.技术标准化发展战略模式策略。一项具有战略性的技术标准被国际性的标准化组织承认或采纳,往往可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在这种形势下,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地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主动权、发言权,并竭力在国际标准中反映本国的要求,体现本国利益。千方百计地争夺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国际上国际标准竞争模式可分为三类:一是欧盟的“控制型”;二是美国的“控制争夺型”;三是日本的“争夺型”。国家经济实力、技术实力是选择国际标准竞争策略的基础。由于我国重要行业的发展差异较大,一些行业已经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另一些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在国际竞争中尚处于不利位置,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变化,我国重要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标准的实施在各产业之间应有所侧重,避免平均用力和全面赶超。要根据不同产业的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制定不同的标准政策。根据我国国情,我们选择“重点竞争型”的国际标准竞争策略。重点竞争是指有重点地选择我国优势、特色领域,争取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有利地位,使国际标准更多地反映我国技术要求,确保我国重点领域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从而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3.标准体制创新策略。标准体制创新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趋势下,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建立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满足我国发展需要的新型标准体制和相应的机制。策略实施的重点是:通过明确定位标准的自愿性属性,创立自愿性标准体制,使技术标准来源于市场,企业成为技术标准的主要起草者,从而提高我国标准的市场适用性;通过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的有机结合,在用市场机制发挥标准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的手段,发挥组合效应,达到规范市场、促进贸易的作用。
4.国际标准竞争策略。该策略的实施将解决我国技术标准对国际市场适应性的问题,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的地位,改变经济大国、标准弱国的形象。策略实施的重点是:通过有效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我国产品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通过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使国际标准更多地反映我国的技术要求;通过在我国优势、特色领域实力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使国际标准充分体现我国重点领域的技术要求和经济利益,确保我国重点领域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