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翱翔蓝天的战机格外引人注目,但当它在空战中受伤落地,暂时退出空天战场之后的命运,你是否知道?当空战打响,必定会有战机被击伤,如何让战伤飞机第一时间重返蓝天?济空某部就担负着这种集速度和技术于一体而又鲜为人知的神圣使命。
比拼速度:一个“抢”字重千斤
去年初冬的一天,某沿海机场。航空兵某团正在组织飞行,战机频繁起降,一派繁忙的练兵景象。突然,做某战术动作的兩架战机在空中发生碰刮,平稳降落之后,急待抢修。
该部接到损伤飞机抢修命令后,立即派出战伤抢修小分队,自带车辆和战伤抢修方舱,火速赶往第一现场。战伤抢修,一个“抢”字意义重大。空战中,对飞机进行战伤抢修,就是要让战伤飞机在最短时间内重返蓝天,保持航空兵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快速反应和战机高密度出动是现代空战的突出特征,并且航空装备技术含量越高,战争手段越先进,参战飞机的被击落与被击伤的比例就越大。有资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空战中,美军战机被击落与被击伤的比例是1∶2;海湾战争期间,这个比例增长到1∶9;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推演显示,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飞机被击落与被击伤的比例将远远超过1∶20。
据该部部队长郜银成介绍,战机的损伤比越来越大,意味着谁掌握了战伤抢修技术,谁就掌握了战斗力的“倍增器”。资料显示,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空军在战争的第一周,共修复了100架战伤飞机,创造了96%的出动率,是埃及空军的两倍。假如以军没有战伤抢修能力,战争打到第8天,以空军就会完全丧失战斗力。
飞机战伤抢修是损伤飞机的再设计、再制造,重点解决军用飞机战斗力再生、保持持续作战能力问题,也是保持航空兵部队持续作战能力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事实上,平时对损伤战机的抢修要比战时的抢修工序复杂得多。该部总工程师宋勇介绍说,战伤抢修就是抓住战机,尽快让受伤战机具备完成某项军事行动的能力,而平时的抢修则要从根本上修复战机,使受损部位较其他部位具有等强度的性能去完成飞行训练。
挑战难度:伤到什么部位都要能修
高技术条件下飞机战伤抢修这一课题,美、以等空军强国已捷足先登,而我军在该领域还有不少差距。为进一步探索战伤抢修技术经验,真实模拟飞机战伤情景,空军组织了一场实弹打击试验及歼、强击机战伤抢修演练,参演官兵都是由各部队挑选的骨干代表。
上午8时整,一声巨大的导弹爆炸声响,按不同距离、不同方位模拟各种航姿摆放在导弹周围的飞机部件被弹片纷纷击伤。该部接到抢修命令后,战伤抢修领军人物、空军战伤抢修专家组成员之一的工程师林宪源便立即组织评估员、检验员等8名官兵迅速奔赴各自战位,快速对一架蒙皮受伤、起落架液压导管破裂、尾喷管炸裂等6处受伤的战机实施抢修。
就在兄弟单位还在为传统方法无法实施紧急抢修而发愁时,该部官兵已露出了稳操胜券的微笑。工程师林宪源和抢修分队官兵亮出了获胜绝招:创新采用复合材料、导管快速冷压接和高抗剪抽钉等新技术,快速完成了战伤飞机蒙皮、液压导管和尾喷管的修复。
一次演练成功,并没有让他们沉浸在喜悦中,而是不断把战伤抢修这个课目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他们在投资800万元新建飞机战损伤抢修训练中心的基础上,积极组织业务训练,先后摸索总结了部队与工厂联合抢修、应急抢修、后方技术支援抢修等多种抢修模式,锻炼了一支过硬的队伍。
对抗强度:人累倒下也要把战鹰托上蓝天
受限于时空条件,战伤抢修很可能是在炮火连天的野外展开,无水、无电、无厂房情况经常出现,使抢修分队官兵成为离战争硝烟最近的机务兵。今年春,齐鲁大地遭遇了近20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人工增雨飞行任务义不容辞地落在了某航运团的肩上。就在执行增雨飞行的前夜,一架某型运输机在夜间训练着陆时突然遭遇鸟撞,左机翼前沿被撞出一个拳头大凹坑。增雨飞行任务已经下达,人工增雨气象条件成熟且十分难得。抢修命令传到该部,5名抢修小分队官兵立即赶往这架运输机所在机场。从上午9点开始,抢修小分队官兵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4点,特别在夜间顶着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不少官兵都穿着两条棉裤,在寒冷空旷的停机坪上争分夺秒地抢修,连续工作19个小时,光修复部位的铆钉就打了上百个。
为减缓抢修的劳动强度,他们将科技手段引入工作中,与有关院校联合研制了适用于我军各型战机的《智能化飞机战伤评估系统》。这个系统人机交互性好,输入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和损伤尺寸等信息后,系统自动评估,给出最佳评估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实战抢修效率。
炮火硝烟显忠诚,战伤抢修见真功。尽管真正意义上的战伤抢修该部官兵还没有遇到过一次,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空战中,他们一定能让受伤战鹰在第一时间重返蓝天。
责任编辑/王 璇
文/王宇 方文舟本刊特约记者 李广君
比拼速度:一个“抢”字重千斤
去年初冬的一天,某沿海机场。航空兵某团正在组织飞行,战机频繁起降,一派繁忙的练兵景象。突然,做某战术动作的兩架战机在空中发生碰刮,平稳降落之后,急待抢修。
该部接到损伤飞机抢修命令后,立即派出战伤抢修小分队,自带车辆和战伤抢修方舱,火速赶往第一现场。战伤抢修,一个“抢”字意义重大。空战中,对飞机进行战伤抢修,就是要让战伤飞机在最短时间内重返蓝天,保持航空兵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快速反应和战机高密度出动是现代空战的突出特征,并且航空装备技术含量越高,战争手段越先进,参战飞机的被击落与被击伤的比例就越大。有资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空战中,美军战机被击落与被击伤的比例是1∶2;海湾战争期间,这个比例增长到1∶9;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推演显示,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飞机被击落与被击伤的比例将远远超过1∶20。
据该部部队长郜银成介绍,战机的损伤比越来越大,意味着谁掌握了战伤抢修技术,谁就掌握了战斗力的“倍增器”。资料显示,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空军在战争的第一周,共修复了100架战伤飞机,创造了96%的出动率,是埃及空军的两倍。假如以军没有战伤抢修能力,战争打到第8天,以空军就会完全丧失战斗力。
飞机战伤抢修是损伤飞机的再设计、再制造,重点解决军用飞机战斗力再生、保持持续作战能力问题,也是保持航空兵部队持续作战能力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事实上,平时对损伤战机的抢修要比战时的抢修工序复杂得多。该部总工程师宋勇介绍说,战伤抢修就是抓住战机,尽快让受伤战机具备完成某项军事行动的能力,而平时的抢修则要从根本上修复战机,使受损部位较其他部位具有等强度的性能去完成飞行训练。
挑战难度:伤到什么部位都要能修
高技术条件下飞机战伤抢修这一课题,美、以等空军强国已捷足先登,而我军在该领域还有不少差距。为进一步探索战伤抢修技术经验,真实模拟飞机战伤情景,空军组织了一场实弹打击试验及歼、强击机战伤抢修演练,参演官兵都是由各部队挑选的骨干代表。
上午8时整,一声巨大的导弹爆炸声响,按不同距离、不同方位模拟各种航姿摆放在导弹周围的飞机部件被弹片纷纷击伤。该部接到抢修命令后,战伤抢修领军人物、空军战伤抢修专家组成员之一的工程师林宪源便立即组织评估员、检验员等8名官兵迅速奔赴各自战位,快速对一架蒙皮受伤、起落架液压导管破裂、尾喷管炸裂等6处受伤的战机实施抢修。
就在兄弟单位还在为传统方法无法实施紧急抢修而发愁时,该部官兵已露出了稳操胜券的微笑。工程师林宪源和抢修分队官兵亮出了获胜绝招:创新采用复合材料、导管快速冷压接和高抗剪抽钉等新技术,快速完成了战伤飞机蒙皮、液压导管和尾喷管的修复。
一次演练成功,并没有让他们沉浸在喜悦中,而是不断把战伤抢修这个课目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他们在投资800万元新建飞机战损伤抢修训练中心的基础上,积极组织业务训练,先后摸索总结了部队与工厂联合抢修、应急抢修、后方技术支援抢修等多种抢修模式,锻炼了一支过硬的队伍。
对抗强度:人累倒下也要把战鹰托上蓝天
受限于时空条件,战伤抢修很可能是在炮火连天的野外展开,无水、无电、无厂房情况经常出现,使抢修分队官兵成为离战争硝烟最近的机务兵。今年春,齐鲁大地遭遇了近20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人工增雨飞行任务义不容辞地落在了某航运团的肩上。就在执行增雨飞行的前夜,一架某型运输机在夜间训练着陆时突然遭遇鸟撞,左机翼前沿被撞出一个拳头大凹坑。增雨飞行任务已经下达,人工增雨气象条件成熟且十分难得。抢修命令传到该部,5名抢修小分队官兵立即赶往这架运输机所在机场。从上午9点开始,抢修小分队官兵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4点,特别在夜间顶着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不少官兵都穿着两条棉裤,在寒冷空旷的停机坪上争分夺秒地抢修,连续工作19个小时,光修复部位的铆钉就打了上百个。
为减缓抢修的劳动强度,他们将科技手段引入工作中,与有关院校联合研制了适用于我军各型战机的《智能化飞机战伤评估系统》。这个系统人机交互性好,输入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和损伤尺寸等信息后,系统自动评估,给出最佳评估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实战抢修效率。
炮火硝烟显忠诚,战伤抢修见真功。尽管真正意义上的战伤抢修该部官兵还没有遇到过一次,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空战中,他们一定能让受伤战鹰在第一时间重返蓝天。
责任编辑/王 璇
文/王宇 方文舟本刊特约记者 李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