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重要基础。本文分析了建立长效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阐述了深层次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在校企合作中,地方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实现校企共赢。
关键词:地方高职 校企合作 新机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功能,但是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缺乏行业背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高效运行机制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世界著名职业教育专家福斯特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职业学校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瓶颈,因此,学校的本位教育最终还是失败。所以,地方高职校企长效合作办学更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1 建立长效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调节着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进行办学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职业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进而获取经济利益。市场经济将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对接,实现资源的整合与优势互补。
从需求角度看,企业为了存续和发展,需要储备一定数量、优质,并且结构合理的技术人才,解决企业生产和研发的需要;职业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学生所需的技术,需要具备足够的技术、资金以及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而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从供给角度看,职业院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其所需的技术人才,实现了其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以及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等内容;企业为学校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学生实习的环境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互补性为校企结合奠定了合作基础,也为双方进行纵深合作提供可能。因此,企业和职业院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助资源整合,进而促使双方有效合作,发挥校企结合的整体优势,最终产生社会效益。
2010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倡导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以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资金,硬件设施投入的不足,以及“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缺乏。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服务于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合格最终由企业进行评价,因此,高职院校建立长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
最近几年,技术工人成为国内企业中炙手可热的专业人才。基于校企合作办学的各种优势,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引入该模式来为企业战略发展储备人才。相关调查显示,超过90%的企业认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提高校方学生的就业率,而且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规划。在这些企业中,已有37.03%的企业与三、四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企业基于战略发展规划,希望通过参与职业教育来扩充人才储备,也乐于向高校传播企业文化和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以扩大企业影响力,引导高校生树立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增强其团队意识,端正其工作作风和行业规范,企业也出于为提高企业商誉,较为积极的为职业院校提供参观和实习机会,诚然优秀的企业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愿意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具有参加职业教育的能力,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的实力。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基于企业战略发展规划,解决企业的现实需求和社会需求;会同高校教育工作者研讨教学方法,并制定师资培训方案;采取措施推进实践教学进程,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参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论证及研究解决科研选题脱离实际。据此,作为一所缺乏行业背景和优势的地方性高职院校,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积极抓住与企业合作共赢的切入点,相继与汉中市建筑工程总公司,汉中市汉水建筑有限公司,陕西中航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监理了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建筑施工监理需要的高端技能专门人才。在硬件建设方面,在企业建设实训基地,校外实行实习指导,这种合作比较松散浅层,随意性较大不稳定,处于合作阶段的第一个阶段。
3 全面深度校企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所在。当前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空间比较大。政府、企业和高校已就这个问题达成共识。但是就现阶段而言,“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仍在探索阶段,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远未达到“金兰之交”的地步。
3.1 学校的事业单位属性与校企合作伙伴的企业属性间的矛盾。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地方性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演变来的,均属于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依据政府机关的模式进行管理,教师岗位位置等级化严重,而企业是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运行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其经济效益原则决定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方式,出现学校的行政导向与企业的市场导向之间的矛盾。如,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将部分企业资源为教育所用,但是由于现有管理体制的缺失,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现阶段管理体制无法顺利解决的问题,如产权归属、责任落实、利益划分、企业投入资金的保值增值等等。
3.2 传统高等学校的运行体系与满足行业企业市场需求间的矛盾和冲突。学校需实行寒暑假制度,实行一周五天工作制,而企业则是全年不间断运行,全天不间断作业,随着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深入发展,校方现行的教育秩序与企业的运行机制明显不相适应,如果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就会导致企业的工作要求得不到校方回应,或校方不得不打乱正常的教育秩序来迎合企业要求的两难境地,这对校企合作职教模式的深入发展极为不利。 3.3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财政和人事等诸方面的挑战。公办学校隶属事业单位,严格遵守编制控制与薪酬管理,在编制和薪酬的制约下,学校难以实施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师资培训。如让新进教师在上岗前先去企业带薪实习2~3年从而提升其职业能力与水平,使之能够不断接触和掌握行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和信息。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土建类专业就业火爆的情况下,学院在薪酬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很难有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具有扎实素质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进入地方高职院校工作。这本身就决定了地方院校在师资内涵建设上的固有缺陷。
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利益,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学院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实习基地提供。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4 需以改革勇气,全力跨越式构建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新机制
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既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也不是纯粹的企业培训,它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跨界的职业教育必须要有跨界的思考,要从定界走向跨界。在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之间,跨界的思考既要求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知识看知识”,又要求我们“跳出培训看培训,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技能看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从定界走向跨界,才能走出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杀出一条血路,解决地方性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才能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培养人才。
作为一所在落后地区的职业院校在生存发展上遇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关键就是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找到地方性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新机制。
4.1 校办产业(企业)。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比如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已经购买价值1200多万的实训设备,完全兴办建筑施工公司,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4.2 行业(企业)办学。政府将转变职能,积极推动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及政策,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软环境。
4.3 校企股份合作办产业。促使具有独立法人的学校和股份制企业间的校企合作。企业通过设备、场地、技术等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例如与陕西建工集团第十建筑工程公司联合成立汉职院-陕十建建筑工程公司,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以主人身份参与施工生产,陕西建工集团第十建筑工程公司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共享效益。
参考文献:
[1]吴书安等.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扬州职业大学土建类专业改革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2]周建松.努力建设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协调的高等职业院校运行新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3]祝士明等.职业院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的运行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9).
[4]林永春,李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
[5]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供需关系的理性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6).
[6]姜大源.职业教育需要跳出“围城”办学.中国教育报,2010/3/
3-10.
[7]车绪武.校企共建是行业高职院校的发展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8]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9]周平.校企合作教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10]张茂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7).
[1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辨[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
[12]梁慧社.产、学、研、政合作促进“双赢”发展——石家庄职业业技术学院“厂中校”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4).
[13]王晓华.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
[14]张锋.地方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2(4).
作者简介:
张凤文(1974-),男,陕西南郑人,讲师,从事建筑施工测量科研和教学工作。
关键词:地方高职 校企合作 新机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功能,但是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缺乏行业背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高效运行机制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世界著名职业教育专家福斯特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职业学校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瓶颈,因此,学校的本位教育最终还是失败。所以,地方高职校企长效合作办学更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1 建立长效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调节着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进行办学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职业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进而获取经济利益。市场经济将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对接,实现资源的整合与优势互补。
从需求角度看,企业为了存续和发展,需要储备一定数量、优质,并且结构合理的技术人才,解决企业生产和研发的需要;职业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学生所需的技术,需要具备足够的技术、资金以及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而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从供给角度看,职业院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其所需的技术人才,实现了其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以及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等内容;企业为学校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学生实习的环境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互补性为校企结合奠定了合作基础,也为双方进行纵深合作提供可能。因此,企业和职业院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助资源整合,进而促使双方有效合作,发挥校企结合的整体优势,最终产生社会效益。
2010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倡导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以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资金,硬件设施投入的不足,以及“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缺乏。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服务于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合格最终由企业进行评价,因此,高职院校建立长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
最近几年,技术工人成为国内企业中炙手可热的专业人才。基于校企合作办学的各种优势,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引入该模式来为企业战略发展储备人才。相关调查显示,超过90%的企业认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提高校方学生的就业率,而且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规划。在这些企业中,已有37.03%的企业与三、四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企业基于战略发展规划,希望通过参与职业教育来扩充人才储备,也乐于向高校传播企业文化和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以扩大企业影响力,引导高校生树立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增强其团队意识,端正其工作作风和行业规范,企业也出于为提高企业商誉,较为积极的为职业院校提供参观和实习机会,诚然优秀的企业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愿意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具有参加职业教育的能力,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的实力。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基于企业战略发展规划,解决企业的现实需求和社会需求;会同高校教育工作者研讨教学方法,并制定师资培训方案;采取措施推进实践教学进程,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参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论证及研究解决科研选题脱离实际。据此,作为一所缺乏行业背景和优势的地方性高职院校,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积极抓住与企业合作共赢的切入点,相继与汉中市建筑工程总公司,汉中市汉水建筑有限公司,陕西中航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监理了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建筑施工监理需要的高端技能专门人才。在硬件建设方面,在企业建设实训基地,校外实行实习指导,这种合作比较松散浅层,随意性较大不稳定,处于合作阶段的第一个阶段。
3 全面深度校企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所在。当前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空间比较大。政府、企业和高校已就这个问题达成共识。但是就现阶段而言,“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仍在探索阶段,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远未达到“金兰之交”的地步。
3.1 学校的事业单位属性与校企合作伙伴的企业属性间的矛盾。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地方性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演变来的,均属于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依据政府机关的模式进行管理,教师岗位位置等级化严重,而企业是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运行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其经济效益原则决定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方式,出现学校的行政导向与企业的市场导向之间的矛盾。如,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将部分企业资源为教育所用,但是由于现有管理体制的缺失,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现阶段管理体制无法顺利解决的问题,如产权归属、责任落实、利益划分、企业投入资金的保值增值等等。
3.2 传统高等学校的运行体系与满足行业企业市场需求间的矛盾和冲突。学校需实行寒暑假制度,实行一周五天工作制,而企业则是全年不间断运行,全天不间断作业,随着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深入发展,校方现行的教育秩序与企业的运行机制明显不相适应,如果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就会导致企业的工作要求得不到校方回应,或校方不得不打乱正常的教育秩序来迎合企业要求的两难境地,这对校企合作职教模式的深入发展极为不利。 3.3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财政和人事等诸方面的挑战。公办学校隶属事业单位,严格遵守编制控制与薪酬管理,在编制和薪酬的制约下,学校难以实施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师资培训。如让新进教师在上岗前先去企业带薪实习2~3年从而提升其职业能力与水平,使之能够不断接触和掌握行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和信息。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土建类专业就业火爆的情况下,学院在薪酬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很难有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具有扎实素质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进入地方高职院校工作。这本身就决定了地方院校在师资内涵建设上的固有缺陷。
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利益,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学院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实习基地提供。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4 需以改革勇气,全力跨越式构建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新机制
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既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也不是纯粹的企业培训,它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跨界的职业教育必须要有跨界的思考,要从定界走向跨界。在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之间,跨界的思考既要求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知识看知识”,又要求我们“跳出培训看培训,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技能看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从定界走向跨界,才能走出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杀出一条血路,解决地方性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才能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培养人才。
作为一所在落后地区的职业院校在生存发展上遇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关键就是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找到地方性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新机制。
4.1 校办产业(企业)。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比如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已经购买价值1200多万的实训设备,完全兴办建筑施工公司,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4.2 行业(企业)办学。政府将转变职能,积极推动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及政策,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软环境。
4.3 校企股份合作办产业。促使具有独立法人的学校和股份制企业间的校企合作。企业通过设备、场地、技术等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例如与陕西建工集团第十建筑工程公司联合成立汉职院-陕十建建筑工程公司,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以主人身份参与施工生产,陕西建工集团第十建筑工程公司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共享效益。
参考文献:
[1]吴书安等.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扬州职业大学土建类专业改革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2]周建松.努力建设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协调的高等职业院校运行新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3]祝士明等.职业院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的运行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9).
[4]林永春,李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
[5]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供需关系的理性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6).
[6]姜大源.职业教育需要跳出“围城”办学.中国教育报,2010/3/
3-10.
[7]车绪武.校企共建是行业高职院校的发展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8]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9]周平.校企合作教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10]张茂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7).
[1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辨[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
[12]梁慧社.产、学、研、政合作促进“双赢”发展——石家庄职业业技术学院“厂中校”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4).
[13]王晓华.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
[14]张锋.地方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2(4).
作者简介:
张凤文(1974-),男,陕西南郑人,讲师,从事建筑施工测量科研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