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味诗词语言入手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词教学是新课标理念下中学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目前的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诗词教学的切入点应是诗词的语言形式。诗词语言的主要特质是陌生化,陌生化的形式包括语言层面的陌生化和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形式有名词并置、语序错杂、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嵌合等。在诗词教学中,应从诗词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学习诗人驾驭语言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智慧。
  【关键词】新课标 诗词教学 诗词语言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突出学生个性的体验、感悟。这个标准出台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遵循新课标强调的“以审美为核心”、“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等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标“关于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底蕴的了解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诗词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与思考。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及本身的文学素养,以新课标教育理念为指导,打算从品味诗词语言入手,探索高中诗词教学的新途径。
  诗词向来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艺术中的艺术,是一种最凝练的语言艺术。中国是诗词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佳词美诗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许多诗词的名言佳句更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学生读一点诗词、背一点诗词,不仅能开阔视野、学习语言,而且在咀嚼英华的过程中,必然同时受到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素养。因此,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改和课改仍把诗词作为一个重点。高中语文新教材中,也编入了大量的诗歌,尤其是人教版新教材的第一、三两册,学生几乎浸润在诗词的琼浆玉液中。然而,我们目前的诗词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的意识。过于偏重于诗词的思想意义,甚至把诗词课变成了思想教育课。”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我们诗词教学的切入点应是诗词的言语形式。正如王富仁教授所说:“诗词是一种更纯粹的语言艺术,它没有小说的虚构的故事情节;没有散文的具体事件和人物,更没有戏剧的舞台演出,我们在诗词中接触的几乎只有词言,我们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主要是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在诗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语言几乎是唯一重要的教学内容。”
  那么,诗词语言的主要特质是什么呢?诗词的语言常常令人感到新鲜、惊异、陌生,能使人产生异常丰富的美感,这就是诗词语言的“陌生化”。“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大师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他在《作为程序的艺术》一文中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受到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根据什氏的解释,诗词“陌生化”的目的就是使普通语言变形、拉长、缩短、颠倒,从而“把我们从语言对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脱出来。”
  “陌生化”作为一种系统完整的理论,是20世纪初俄罗斯形式主义学派提出来的,但作为一种文学和语言的实践,则是古今中外早已有之的,而且“陌生化语言诗中最多”。因此,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应该从诗词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入手,走进文本,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学习诗人驾驭语言的技巧,并运用于自己平时的阅读、写作、交际,从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诗词语言中“陌生化”的技巧或方法很多,下面仅以高中语文教材的诗词为例略作分析。
  
  一、语音层面的陌生化
  波德莱尔对诗下的定义:“诗以韵律来满足人们对单调、对称与惊异的永恒的要求。”我国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的信中也曾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可见,声韵节奏即韵律,最能直接表现诗人的情感意象,最能唤起读者的审美情趣。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声声慢》的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大量选用齿音字和叠音字,并且把平声收韵改成仄声收韵,使其怅恨之情、郁闷之怀溢于言表,读者很快就能受到声情的感染。
  什克洛夫斯基主张借助于特有的节奏、韵律,从整体上打乱普通语言的正常规律,以此来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与时间的长度。因此,诗人们往往在语流中设停顿、节奏、重音、双声、叠韵、格律等,增加感觉与语流的困难,产生出人意料的新奇与惊异。如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长短相间,又采用了重叠连行的形式,十分巧妙地运用了排比、重复、顶真、双声、叠韵。吟诵着这样的诗句,就能感受到作者那种在低徊自怜的哀怨、悲伤、彷徨、迷惘中的丝丝朦胧理想和浪漫情愫。
  “创造出意象的词语的声音外观与意象内核相辅相成,被组织于一首诗的水乳交融的意象体系与声音体系之中,成为这个生命体的生命。”因此,对于诗友在语音层面的陌生化效果,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通过赏听来把握感情基调,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吟诵来进入诗歌“这个生命体的生命”。
  
  二、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
  1、名词并置
  诗词中的句子,常常没有谓语,没有修饰语,只有几个名词性词组,有的辞学家称为“列锦”。名词性词语这样直接“意合”,几乎成了汉语诗词特有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常被人们作为这种手法的典范加以引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整首词前三句九个词语都是名词的排列,全然没有完整的句法结构。然而正是这样,读者无法从时间线条上将它读懂,于是将它们在空间画面上展开,几个景物叠加在一个空间平面上,就构成了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图,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将读者带进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这样的词句在中学教材中有很多,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细草微风岸,危蔷独夜舟。(杜甫《旅夜怀书》)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正是这种名词的并置、句子成分的残缺、内容的破碎,有助于诗情的蕴积,在句子整体上扩大了诗境,它像闪光的链环,期待着读者的思辨力和联想力去焊接,从而增加了诗的韵味。在教学时,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在唤起学生情绪反应的同时,着力激活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激活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再创活灵活的艺术形象,从而领会诗中蕴藏的飘忽微妙的美感。
  2、语序的错杂
  语序错杂和名词并置一样,更多地见于诗词中,本质上是句子成分顺序即语序的反常,在基本意义和语法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语序的错综吸引读者的思维在语言上停留更长的时间,从而增加读者深究其意义的可能性。如: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生无法直觉地感知它的意思,需经过一番思索,对它的语序进行还原处理,调整为“千古江山,孙仲谋之英雄事迹,无处可觅”,才能完全理解,这样就延长了感知的过程,通过与原句比较,逐渐领会作者的用意,先说“英雄”,以突出作者的景仰之情。又如: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姜夔《扬州慢》)
  诗句指的是遥望对岸的扬州,我就回忆起四十三年前在连天炮火中南下归宋的经历。“四十三年”置前强调,才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词人两鬓斑白仍壮志未酬的辛酸。
  语序错位现象,教材中也很多,如: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文章岂名著,老病应休官。)
  诗词语言句式中的语序错位,颠倒等错综复杂现象,表现出与日常语言迥然不同的语言秩序和语言规则。这种“陌生化”的行为方式,有效地突出了“话语”本身,从而引起读者对诗词语言本身的关注,同时这种语序的变异也产生了艺术效果,即在完全不同于日常语言的反常变异语序中,句中的词从其以前的语义范围内挣脱出来而指向一个新的价值世界。
  对待这类现象,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先进行“还原”处理,用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改写,再与原文加以比较,从而领会原句的表达效果。另外,通过让学生反复吟诵,去体会有时词中的语序倒置还有协调平仄、节奏的作用。
  3、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嵌合
  修辞学上所谓的“越常搭配”,是指两个词突破规范而在一起使用。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嵌合就属于“越常搭配”。按常规,抽象词与具象词无法嵌合在同一语境中,但由于抽象词缺乏表现形象的功能,所以在诗词中使用抽象词必须与具象词嵌合在一起,组合形成一种陌生化的诗语言,使之萌生出新的意蕴,增加诗美效应。如: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穆旦《赞美》)
  忧郁——森林 年代——埋藏 朝代——升、降 希望、失望——压
  我们在惊奇其不合逻辑的搭配之余,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历史耻辱的悲悯、对民族灾难的痛苦和对人民力量的崇拜,真乃“热情中多思辨,抽象中有肉感”(袁可嘉)。
  又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雨打风吹——风流,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风流余韵消歇时的萧飒、凄凉之象。
  可见,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嵌合,除了获得语言陌生化的效果外,还有助于使传达理性内容的抽象词获得形象的外观,符合审美判断力的要求。同时,直观感受的具象词为抽象词所规范,又延伸了自身的内涵。
  诗歌中语言的陌生化形式还有很多,如词语的替代、词性活用、语法成分的省略、标点符号的取消、各种修辞格的运用等,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只是为了和日常语言拉开一定的“距离”,形成一种必要的弹性和张力,并不是一味地求新求异而使语言晦涩难懂。我们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感受陌生化的语言,不仅可以引领学生沿着诗人用语词和意象构筑出的道路,拨开语言的迷雾,领略诗歌内在的风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长期的分析、鉴赏、训练中受到诗歌言语的熏陶,从而广化、美化、敏化他们的语感,追求富有鲜活生命力的个性化言语,达到“理想主义”的话语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家新.“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05,(2)
  [2]王富仁.触摸语言[J].语文学习,2003,(3)
  [3]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上海:三联书店,1986
  [4]柯昌文.陌生化语言诗中最多的原因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1997,(12)
  [5]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03年版
  [7]韦志成主编.语文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510000广东省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语文科)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对他今后的学习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识字教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却是一件既枯燥又乏味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是: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
期刊
书声琅琅,应该说是校园的一大风景。可是,当今不重视朗读的学校不在少数,许多学生也错误地认为:语文,看看就可以,能理解就行,尤其是进入高中以后,不重视朗读的现象严重。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也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如王蒙、毛泽东就很重视诵读,王蒙幼年时就能熟背《唐诗三百首》,毛泽东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而且在戎马倥偬间,也不辍吟
期刊
时代呼唤教育家型的教师,做教育家型的教师,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是说我们应当具备这样的气质,应当怀有对事业的激情,有科学严谨的头脑。  语文内容丰富多彩,情浓意密。这是一门情感极强的学科。“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于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名篇,篇篇都关注着人文、人性、人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入选于语文课本中的妙文佳作,都是作者面对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以书面表达能力为重点,而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是指作文能力。  中学生一般都害怕作文,中学作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为什么会出现这一不应出现的问题呢?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于单一化,强调统一性和思想性,把学生限得太死,其个性自由发展得不到呵护,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因此,学生视作文为任务,是烦事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感悟教学是引导学生思维升华的最高教学境界,是学生活动主体内在的心理过程,因难被发现,所以难以被程序化,在实际中往往被忽视。虽说教无定法,但无定法的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会教学有方;感悟教学试着遵循“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的教学观点,从感悟示范到个性感悟再提炼上升到再创感悟,力求塑造学生灵魂,开发学生心智。  【关键词】感悟 建构 个性 整合 思维    前言  竭尽全力实现
期刊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坚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双边互动,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之上。  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突出双边互动的问题,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突出双边互动的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形成不成熟、不稳定的年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精力旺盛,理想缤纷,接受能力强,潜能勃涌。这一阶段正
期刊
课堂教学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两种语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规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是核心。讲课效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技艺的水平。因此,许多学者、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已不满足对教学语言的内涵和本质的研究,而开始对教学语言的外延(即教学语言的类型、特征和技艺)进行探讨。    一、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
期刊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单凭板书、讲解、操作的方式是很难做到的。多媒体计算机以其速度快、储存量大、易操作等优点,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的导入增添了魅力  课堂的导入历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的同时,课堂的导入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人们在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上往往花费很大的时
期刊
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个性发展,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合作者。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期刊
自古以来,绘画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唐代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的唐寅,文才绘画双能。绘画不仅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也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入绘画,不但能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文章的意境,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实际的存在为可触可摸的艺术形象。但这种形象是不可视的,缺乏具体的实在性。而绘画作品则通过线条、色彩来塑造事物形象,这种形象直接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