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绘画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唐代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的唐寅,文才绘画双能。绘画不仅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也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入绘画,不但能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文章的意境,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实际的存在为可触可摸的艺术形象。但这种形象是不可视的,缺乏具体的实在性。而绘画作品则通过线条、色彩来塑造事物形象,这种形象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具体可感。因此,绘画和文学语言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利用。语文教学利用绘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荷塘月色》的四、五、六段是赏析的重点,宁静、和谐、飘渺、迷朦是这三段的整体意境,但是细读细品起来,熟悉绘画的人就会发现,三段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第四段,作者就象一个绣花女,一笔一画,一针一线的仔细勾勒着月下荷塘,它颇象一幅色泽饱满,线条清晰的中国工笔画。第五段写荷塘上月色,作者极重视对光与影的描写,朦胧和谐,又颇似西方印象派绘画注重光与影效果的风格,绘画大师莫奈就有一组很著名的睡莲图,画面飘渺柔和,光影交错。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由于月色的原因显得迷朦昏暗,“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这些描写像极了中国的写意山水画,大笔勾勒,只见线条。上课时,我分别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风格的画,让他们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去感受作者给读者营造的意境,学生不但兴趣大增,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迅速进入了课文意境。
绘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适当运用,效果也很好。中国古代的唐诗宋词,很讲究意境的营造,事实上也是通过意境来表现作者情感的,如果学生能准确把握意境,那诗歌的情感就自然而然能感受到了。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句子无疑都是一幅精美的画面,而有些想象能力比较差,偏向逻辑思维的学生,想象起来就会有障碍,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于可观可感的绘画,生动展现情景,使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凄楚的离愁别绪。
另外,对于文章中某些具有美感的句子,通过绘画的比较欣赏,也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举《荷花淀》中的一句话“他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芦苇编的席子,学生们见过的很少,雪地和云彩虽见过,但大都感受不深,如果我们能描绘出三者的共有色彩,这样学生就会顿悟这个比喻的妙处。
中国中学的教育对艺术的重视本就不够,如果不是专学艺术的同学,很难对音乐美术感兴趣,但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成绩分数固然重要,孩子们的情感教育应该说对他们今后的影响更大。绘画,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凝固的文学,因此,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努力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师应该担起的责任。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都给教师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只要注意运用,艺术的魅力是能够感染学生的。比如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其中涉及了许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在文中作者借罗丹《女人的手》来说明人们可以从艺术美中领略生活美,《女人的手》不好找,但在第一册美术书中就有罗丹的《思》,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翻看这幅雕塑作品,感受女子深邃清澈的眼神,许多孩子以前并没注意过,但经教师一说,很多孩子都说看着这双眼睛很舒服,产生了很美的联想,甚至有孩子说这双眼睛好象能让他烦躁的心平静下来。无疑,孩子的潜力无穷,稍加点拨他们就能体会到艺术的美感,从而打开孩子们爱上艺术,欣赏艺术的一道门。这种文章还有《米洛斯的维纳斯》,文章的主角就是艺术品,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介绍如《胜利女神》、《蒙娜丽莎》,可以让班上学艺术的孩子介绍相关的故事,以及如何欣赏等问题,许多以前对艺术完全不敢兴趣的同学也得到了熏陶和积累,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提供了打开另一扇生活之门的钥匙,同时也为枯燥的学习抹上了一丝亮色。
还有些文章已经涉及到了艺术原理问题,教师就更不能放过了,因为这些文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教给学生鉴赏艺术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会诗意的生活。比如《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讲这篇文章时我给学生举了齐白石的《虾》,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原理来谈谈这幅画是怎样表现的,结果孩子们七嘴八舌,非常活跃,最后学生基本上能够发现,虾身是实,虾腿是虚,而整张纸的留白更是让人产生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这些都是“虚”带来的。接着又让他们欣赏了毕加索和达利的作品,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可以说大大的提高了。
绘画,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趣”了,“美”了,“活”了,我们不是舞台,不是画室,不能把绘画艺术硬搬进课堂,但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把他们结合起来,教育应该探究艺术,将艺术引进教育,使健康高雅的旋律飘进课堂,滋润孩子的心灵。
(作者单位:618000四川省德阳中学高中部语文组)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实际的存在为可触可摸的艺术形象。但这种形象是不可视的,缺乏具体的实在性。而绘画作品则通过线条、色彩来塑造事物形象,这种形象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具体可感。因此,绘画和文学语言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利用。语文教学利用绘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荷塘月色》的四、五、六段是赏析的重点,宁静、和谐、飘渺、迷朦是这三段的整体意境,但是细读细品起来,熟悉绘画的人就会发现,三段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第四段,作者就象一个绣花女,一笔一画,一针一线的仔细勾勒着月下荷塘,它颇象一幅色泽饱满,线条清晰的中国工笔画。第五段写荷塘上月色,作者极重视对光与影的描写,朦胧和谐,又颇似西方印象派绘画注重光与影效果的风格,绘画大师莫奈就有一组很著名的睡莲图,画面飘渺柔和,光影交错。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由于月色的原因显得迷朦昏暗,“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这些描写像极了中国的写意山水画,大笔勾勒,只见线条。上课时,我分别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风格的画,让他们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去感受作者给读者营造的意境,学生不但兴趣大增,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迅速进入了课文意境。
绘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适当运用,效果也很好。中国古代的唐诗宋词,很讲究意境的营造,事实上也是通过意境来表现作者情感的,如果学生能准确把握意境,那诗歌的情感就自然而然能感受到了。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句子无疑都是一幅精美的画面,而有些想象能力比较差,偏向逻辑思维的学生,想象起来就会有障碍,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于可观可感的绘画,生动展现情景,使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凄楚的离愁别绪。
另外,对于文章中某些具有美感的句子,通过绘画的比较欣赏,也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举《荷花淀》中的一句话“他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芦苇编的席子,学生们见过的很少,雪地和云彩虽见过,但大都感受不深,如果我们能描绘出三者的共有色彩,这样学生就会顿悟这个比喻的妙处。
中国中学的教育对艺术的重视本就不够,如果不是专学艺术的同学,很难对音乐美术感兴趣,但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成绩分数固然重要,孩子们的情感教育应该说对他们今后的影响更大。绘画,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凝固的文学,因此,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努力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师应该担起的责任。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都给教师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只要注意运用,艺术的魅力是能够感染学生的。比如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其中涉及了许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在文中作者借罗丹《女人的手》来说明人们可以从艺术美中领略生活美,《女人的手》不好找,但在第一册美术书中就有罗丹的《思》,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翻看这幅雕塑作品,感受女子深邃清澈的眼神,许多孩子以前并没注意过,但经教师一说,很多孩子都说看着这双眼睛很舒服,产生了很美的联想,甚至有孩子说这双眼睛好象能让他烦躁的心平静下来。无疑,孩子的潜力无穷,稍加点拨他们就能体会到艺术的美感,从而打开孩子们爱上艺术,欣赏艺术的一道门。这种文章还有《米洛斯的维纳斯》,文章的主角就是艺术品,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介绍如《胜利女神》、《蒙娜丽莎》,可以让班上学艺术的孩子介绍相关的故事,以及如何欣赏等问题,许多以前对艺术完全不敢兴趣的同学也得到了熏陶和积累,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提供了打开另一扇生活之门的钥匙,同时也为枯燥的学习抹上了一丝亮色。
还有些文章已经涉及到了艺术原理问题,教师就更不能放过了,因为这些文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教给学生鉴赏艺术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会诗意的生活。比如《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讲这篇文章时我给学生举了齐白石的《虾》,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原理来谈谈这幅画是怎样表现的,结果孩子们七嘴八舌,非常活跃,最后学生基本上能够发现,虾身是实,虾腿是虚,而整张纸的留白更是让人产生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这些都是“虚”带来的。接着又让他们欣赏了毕加索和达利的作品,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可以说大大的提高了。
绘画,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趣”了,“美”了,“活”了,我们不是舞台,不是画室,不能把绘画艺术硬搬进课堂,但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把他们结合起来,教育应该探究艺术,将艺术引进教育,使健康高雅的旋律飘进课堂,滋润孩子的心灵。
(作者单位:618000四川省德阳中学高中部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