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猫学出版》是一本汇整编辑技艺和二十年出版经验的文集,它是一本奇妙的书,无论你是一个徘徊于出版业门缘的毛头新人,或是一个久经历练的行家里手,或者仅仅是一个寻找书趣的业外之人,都会在这本书里有所收获。
《老猫学出版》是一本汇整编辑技艺和二十年出版经验的文集,它是一本奇妙的书,无论你是一个徘徊于出版业门缘的毛头新人,或是一个久经历练的行家里手,或者仅仅是一个寻找书趣的业外之人,都会在这本书里有所收获。
自从25岁进入出版业,“老猫”已遍历编辑、业务、营销等多个部门,他就是台北猫头鹰出版社社长陈颖青。
在很多新人看来,出版业是一个浪漫又简单的行业,浪漫源于“老板付钱请我来看书”的想象,简单来自“只要会写字就能做编辑”的自信。而“老猫”却亮出了“给新手的八堂课”,泰然自若地捧出一句“我们脚踩在水深火热的亚当斯密世界,脸上却要摆出优雅高贵的微笑”,妙哉斯言!出版业的文化和经济属性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点,两个效益的平衡问题也是一个说易行难的纠结。因为这个行业充满文化,因此要求我们优雅,又因为出版是个要靠争取读者来传播意念的社会行业,也要求从业者能学得一身商业技术。
入行整行装,接下来就是编辑的战斗现场了。“老猫”在第二篇“编辑实战现场”中传授“老师不会教的实战技巧”、“如何做翻译书”;在第三篇“出版业的生存竞争”中介绍了出版社的“钱坑”、“‘城邦’成长的秘密”以及数字化对图书业的冲击;“产业视野与国际观察”篇中,“老猫”又帮我们分析了图书的市场现状以及国外出版业的情况。这种从微观排版到宏观产业观察的阐述,时收时放,时详时略,每一个有限的篇幅里传达的都是“猫眼”里独特的洞察。“老猫”在自序里说过“出版这一行在台湾地区的名声与现实落差很大,工作经验的传承与人员的流动,匹配得也很糟”。深感于这种现状的“老猫”在这本书里用最真实的经验和思想教授着“编辑”这门入门简单,但毕业无期的工作。
在“老猫”的眼里,“出版是一个整合的概念,编辑必须从开始就注入营销的思考,出版必须把经营视为整体,成本、效率、品质、推广、调度、营运、编辑、营销、财务、库存、通路,全部都要熟悉。”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老猫”用自己的经验教授我们在“达尔文世界”推书的方法,从分析如何制定出有力量的书名,到分析一本书为什么会卖,甚至亲自制作出量化图书销售潜力的“七力分析图表”,将“作者知名度”、“主题感染力”、“内容精彩扎实”、“目标市场规模”、“竞争品供应量”、“价格和形式”以及“其他外部条件”七项指针用加权比重的方法计算出来,如此详细的指南,即使对于从事出版多年的业内人士也是大有裨益的。
当出版界都在讨论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需求,集团化成为增强出版社软硬实力的趋向时,“老猫”在“城邦’成长的秘密”中,回顾了十年来“城邦”从一个中等规模的出版社变成台湾地区最大的出版集团的历程,期间部门整合所经历的长期磨合让他总结出了“城邦”成长的终极奥秘——“集团必须形成一个容许各编辑部,依照它自己的利益决定自己行动的态度,和容许这种分歧可以在组织中存在的架构,这样最大的成长动力才有可能点燃”。产业发展这个奥秘,在出版集团纷纷组建的当前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强调规模化、集团化并不是一味地讲求整合更多的出版社,其核心在于功能的整合以及效能的最大化。“城邦”十年来,营销企划部门和印务部门分分合合,几经摸索,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对大集团而言,营销企划应该回到出版社(编辑部)才能发挥力量。营销部跟编辑部一样,规模不会产生效益。”部门整合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如果集合有力量,就集合;如果分散有力量,就分散”,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规模化的光环往往使得改革者们急功近利,兴奋的心跳迫使他们不能让那个逻辑在组织中通行,以至部门间的关系更加纠结,规模和效益的增长不能同步。一个“城邦”成功的奥秘,折射出的其实是对整个出版业规模化的思考。
可能很多人会把这本书当做一本出版学的专业书,随之联想起专业书严肃的表情、艰深的理论和太过方正的语言风格。其实不然,这里有“老猫”如数家珍的出版案例,也有流畅的思想和跳动的语言。“老猫”是个有故事的人,更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出版业中的风云变化、起承转合到了他那里,仿佛也都带上了表情。读“老猫”的书,亲切自然,如处一室,一张小几,几杯清茶,找个舒服的坐姿,倾听“老猫”将出版业的种种娓娓道来。
《老猫学出版》是一本汇整编辑技艺和二十年出版经验的文集,它是一本奇妙的书,无论你是一个徘徊于出版业门缘的毛头新人,或是一个久经历练的行家里手,或者仅仅是一个寻找书趣的业外之人,都会在这本书里有所收获。
自从25岁进入出版业,“老猫”已遍历编辑、业务、营销等多个部门,他就是台北猫头鹰出版社社长陈颖青。
在很多新人看来,出版业是一个浪漫又简单的行业,浪漫源于“老板付钱请我来看书”的想象,简单来自“只要会写字就能做编辑”的自信。而“老猫”却亮出了“给新手的八堂课”,泰然自若地捧出一句“我们脚踩在水深火热的亚当斯密世界,脸上却要摆出优雅高贵的微笑”,妙哉斯言!出版业的文化和经济属性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点,两个效益的平衡问题也是一个说易行难的纠结。因为这个行业充满文化,因此要求我们优雅,又因为出版是个要靠争取读者来传播意念的社会行业,也要求从业者能学得一身商业技术。
入行整行装,接下来就是编辑的战斗现场了。“老猫”在第二篇“编辑实战现场”中传授“老师不会教的实战技巧”、“如何做翻译书”;在第三篇“出版业的生存竞争”中介绍了出版社的“钱坑”、“‘城邦’成长的秘密”以及数字化对图书业的冲击;“产业视野与国际观察”篇中,“老猫”又帮我们分析了图书的市场现状以及国外出版业的情况。这种从微观排版到宏观产业观察的阐述,时收时放,时详时略,每一个有限的篇幅里传达的都是“猫眼”里独特的洞察。“老猫”在自序里说过“出版这一行在台湾地区的名声与现实落差很大,工作经验的传承与人员的流动,匹配得也很糟”。深感于这种现状的“老猫”在这本书里用最真实的经验和思想教授着“编辑”这门入门简单,但毕业无期的工作。
在“老猫”的眼里,“出版是一个整合的概念,编辑必须从开始就注入营销的思考,出版必须把经营视为整体,成本、效率、品质、推广、调度、营运、编辑、营销、财务、库存、通路,全部都要熟悉。”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老猫”用自己的经验教授我们在“达尔文世界”推书的方法,从分析如何制定出有力量的书名,到分析一本书为什么会卖,甚至亲自制作出量化图书销售潜力的“七力分析图表”,将“作者知名度”、“主题感染力”、“内容精彩扎实”、“目标市场规模”、“竞争品供应量”、“价格和形式”以及“其他外部条件”七项指针用加权比重的方法计算出来,如此详细的指南,即使对于从事出版多年的业内人士也是大有裨益的。
当出版界都在讨论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需求,集团化成为增强出版社软硬实力的趋向时,“老猫”在“城邦’成长的秘密”中,回顾了十年来“城邦”从一个中等规模的出版社变成台湾地区最大的出版集团的历程,期间部门整合所经历的长期磨合让他总结出了“城邦”成长的终极奥秘——“集团必须形成一个容许各编辑部,依照它自己的利益决定自己行动的态度,和容许这种分歧可以在组织中存在的架构,这样最大的成长动力才有可能点燃”。产业发展这个奥秘,在出版集团纷纷组建的当前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强调规模化、集团化并不是一味地讲求整合更多的出版社,其核心在于功能的整合以及效能的最大化。“城邦”十年来,营销企划部门和印务部门分分合合,几经摸索,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对大集团而言,营销企划应该回到出版社(编辑部)才能发挥力量。营销部跟编辑部一样,规模不会产生效益。”部门整合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如果集合有力量,就集合;如果分散有力量,就分散”,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规模化的光环往往使得改革者们急功近利,兴奋的心跳迫使他们不能让那个逻辑在组织中通行,以至部门间的关系更加纠结,规模和效益的增长不能同步。一个“城邦”成功的奥秘,折射出的其实是对整个出版业规模化的思考。
可能很多人会把这本书当做一本出版学的专业书,随之联想起专业书严肃的表情、艰深的理论和太过方正的语言风格。其实不然,这里有“老猫”如数家珍的出版案例,也有流畅的思想和跳动的语言。“老猫”是个有故事的人,更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出版业中的风云变化、起承转合到了他那里,仿佛也都带上了表情。读“老猫”的书,亲切自然,如处一室,一张小几,几杯清茶,找个舒服的坐姿,倾听“老猫”将出版业的种种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