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教学是教师把教材中的既定知识与技能单项传授给学生,学生单项接受讲解与训练,以此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课堂上显得单调、沉闷。新课程要求我们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大力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构建 生机 活力 语文 课堂
一、構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课堂上要显现出亮色,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形成平等而不是对立、合作而不是孤立、对话而不是单向活动的双主体关系,教学中要经常提到“平等”二字,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问的距离。例如,学习《核舟记》时,上课后我便亲切地说:“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没有老师,我和大家一样是学生,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摹仿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人以及舟子的动作、神态,看谁模仿得逼真,好吗?”学生们大部分推荐我模仿苏东坡的动作、神态,我先把课前准备好的高帽子和假胡须戴好,坐在用粉笔画在地上面的一艘船的船头,我就请四名学生来模拟黄鲁直、佛印和楫左右两个舟子的动作、神态,其中摹仿鲁直和二个舟子的学生不够形象,下面的学生就跃跃欲试。另一批学生上来了,其中一位学生要求模仿苏东坡,我便把高帽子和胡须给他藏上,我模仿黄鲁直,下面的学生再次指指点点,而刚才和我表演的这批学生却很高兴,他们说:“能和老师一起表演,我们很高兴。”另一批同学又上来了,其中模仿楫右舟子的学生模仿得很形象,她梳着椎形发髻仰着面,左手靠在她想象中的横木上,右手摸着右脚趾,撮起嘴唇在呼啸。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记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师生之问融洽、和谐的关系,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增添了课堂的色彩。
二、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要激活课堂教学,课堂上要显现亮色,培养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必不可少。由于中学生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可以设置能够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道具,让学生在好奇中,产生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死海不死》时,我拿着两个装着液体的杯子和两个鸡蛋走进教室对学生们说:“两个鸡蛋都放在杯子里。一个浮在杯面上,一个却沉到杯底,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很好奇,伸着脖子,目不转睛地望着。我说:“你们想知道原因吗?”学生都异口同声答到:“想!”既然你们这么想知道,请打开课本《死海不死》一课,从中找出答案。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注意海的“死”与“不死”是什么意思?布置下去,学生们便快速地在文中找答案,不一会儿便有人高高地举起了手,答到:“老师你杯中放有盐,鸡蛋就浮了起来。”又一名学生补充说:“不但有盐。而且盐度很高,鸡蛋才能浮起来。”其他学生一致认可后者说得对。这时我便给学生做以下实验:我把10克盐放入鸡蛋沉在杯底的水中,待盐溶化后,鸡蛋浮起来了。学生们高兴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便问:“海的‘死’与‘不死’是什么意思?”教室里一下举起了很多手,有人答到:“死”是指海水咸度很高,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以致干涸。“不死”是指咸度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人在上面游泳不会被淹死,也可以开发利用,出现生气。这样课上理清了文章的结构线索,而且重点内容也解决了。
三、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创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走”进这个教学境界,学生亲临其境地去体验,其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容易被激活,那么,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作文,内容是以物喻人,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情。我走进课堂讲完要求,就让学生写,结果学生们深锁眉头,无从下笔,课堂上死气沉沉,我知道了其中的原因。于是我就说:“这节课我们不写了,带同学们到课外去玩玩,好吗?”“耶!太棒了!”课堂一下活跃起来。我带着学生们来到一个有柳树的地方,学生们觉得很奇怪,我便说:“大家仔细观察柳树的特点,想想,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像什么?”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思维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经过一翻的观察,有学生发言了:“轻风吹来,垂柳轻拂,看它一副媚态,对轻风点头哈腰,活像吹牛拍马之徒;好汉不吃眼前亏,柳树能顺应时代潮流,有极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算得上是俊杰;树高千丈,不忘养育它的根,比喻报效祖国的游子。它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懂得怎样来装点周围的环境。”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思绪翩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我赶紧让学生们回到教室以“柳树”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不再深锁眉头,而是提着笔在纸上“沙沙”地写个不停,好像有写不完的话,那景象真是一道魅力的风景。
(河北大城县大汪中学;065900)
【关键词】构建 生机 活力 语文 课堂
一、構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课堂上要显现出亮色,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形成平等而不是对立、合作而不是孤立、对话而不是单向活动的双主体关系,教学中要经常提到“平等”二字,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问的距离。例如,学习《核舟记》时,上课后我便亲切地说:“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没有老师,我和大家一样是学生,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摹仿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人以及舟子的动作、神态,看谁模仿得逼真,好吗?”学生们大部分推荐我模仿苏东坡的动作、神态,我先把课前准备好的高帽子和假胡须戴好,坐在用粉笔画在地上面的一艘船的船头,我就请四名学生来模拟黄鲁直、佛印和楫左右两个舟子的动作、神态,其中摹仿鲁直和二个舟子的学生不够形象,下面的学生就跃跃欲试。另一批学生上来了,其中一位学生要求模仿苏东坡,我便把高帽子和胡须给他藏上,我模仿黄鲁直,下面的学生再次指指点点,而刚才和我表演的这批学生却很高兴,他们说:“能和老师一起表演,我们很高兴。”另一批同学又上来了,其中模仿楫右舟子的学生模仿得很形象,她梳着椎形发髻仰着面,左手靠在她想象中的横木上,右手摸着右脚趾,撮起嘴唇在呼啸。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记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师生之问融洽、和谐的关系,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增添了课堂的色彩。
二、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要激活课堂教学,课堂上要显现亮色,培养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必不可少。由于中学生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可以设置能够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道具,让学生在好奇中,产生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死海不死》时,我拿着两个装着液体的杯子和两个鸡蛋走进教室对学生们说:“两个鸡蛋都放在杯子里。一个浮在杯面上,一个却沉到杯底,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很好奇,伸着脖子,目不转睛地望着。我说:“你们想知道原因吗?”学生都异口同声答到:“想!”既然你们这么想知道,请打开课本《死海不死》一课,从中找出答案。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注意海的“死”与“不死”是什么意思?布置下去,学生们便快速地在文中找答案,不一会儿便有人高高地举起了手,答到:“老师你杯中放有盐,鸡蛋就浮了起来。”又一名学生补充说:“不但有盐。而且盐度很高,鸡蛋才能浮起来。”其他学生一致认可后者说得对。这时我便给学生做以下实验:我把10克盐放入鸡蛋沉在杯底的水中,待盐溶化后,鸡蛋浮起来了。学生们高兴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便问:“海的‘死’与‘不死’是什么意思?”教室里一下举起了很多手,有人答到:“死”是指海水咸度很高,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以致干涸。“不死”是指咸度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人在上面游泳不会被淹死,也可以开发利用,出现生气。这样课上理清了文章的结构线索,而且重点内容也解决了。
三、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创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走”进这个教学境界,学生亲临其境地去体验,其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容易被激活,那么,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作文,内容是以物喻人,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情。我走进课堂讲完要求,就让学生写,结果学生们深锁眉头,无从下笔,课堂上死气沉沉,我知道了其中的原因。于是我就说:“这节课我们不写了,带同学们到课外去玩玩,好吗?”“耶!太棒了!”课堂一下活跃起来。我带着学生们来到一个有柳树的地方,学生们觉得很奇怪,我便说:“大家仔细观察柳树的特点,想想,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像什么?”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思维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经过一翻的观察,有学生发言了:“轻风吹来,垂柳轻拂,看它一副媚态,对轻风点头哈腰,活像吹牛拍马之徒;好汉不吃眼前亏,柳树能顺应时代潮流,有极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算得上是俊杰;树高千丈,不忘养育它的根,比喻报效祖国的游子。它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懂得怎样来装点周围的环境。”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思绪翩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我赶紧让学生们回到教室以“柳树”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不再深锁眉头,而是提着笔在纸上“沙沙”地写个不停,好像有写不完的话,那景象真是一道魅力的风景。
(河北大城县大汪中学;06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