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EDI科学论证的“离子反应”教学

来源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yisuifengpi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高中化学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来认识自然世界,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以假设和论证的形式得出的。科学论证是引导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探索历程,通过观察科学现象提出主张和假设,利用资料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开展科学论证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意识和态度[1]。本次研究基于GEDI科学论证教学,以"离子反应"为例,探索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以"沉淀型离子反应"教学为例,以高一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从溶解度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案例,分析以碳酸钙、氢氧化钙、碳酸氢钠三种物质为代表的难溶物、微溶物、可溶物的沉淀反应,定性建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建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对沉淀型的离子反应有本质上的理解,从而提升化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众多学者与教师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其他四维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最具有化学学科本质特征的学科核心素养。问题情境式教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强调学习中要带"问题"进行思考,如何让问题情境式教学促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显著
期刊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要创造真实问题情境,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离子反应是典型的抽象概念教学内容,是发展学生宏微观念、科学探究、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其学习主要是通过实验开展知识构建。
期刊
在高中的理科科目中,化学学科是一项复杂性较强的学科,然而因为当前很多化学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故而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为了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以此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采用"课例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则成为化学老师重点研究的方向。本文通过简要阐述课例研究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然后进一步对"离子反应"的教学步骤进行深入的探讨。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需要教师在对课程进行全面、深入解析之后,根据自己对知识、教学等的理解,立足学生特点,综合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从诸多维度展开教学。本文以苏教版化学中的"离子反应"为例,通过"强弱电解质的判断"、"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三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构建"宏观-微观-符号-曲线"思维模式,展开对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
一、教学内容分析离子反应为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对初中"酸、碱、盐"的延伸与拓展,也为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水溶液中)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学生在课前已经知道了酸、碱、盐可以导电,但不知其导电的本质。思维习惯为从宏观感性的角度看问题,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及发散思维能力,但仍缺乏微观探究的意识,难以从微观(离子角度)认识物质及溶液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子反应),无法主动运用实验
期刊
试误技能是指教师修正学习者的错误,推动尝试的一类行为方式[1]。以"神奇的魔法水"实验为线索,试误技能为载体,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进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离子反应是化学科学基本概念之一,也是中学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2]。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复分解反应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在后续的化学学习中,用离子反应认
期刊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为概念性原理知识。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活动、实验事实等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与条件,学习使用离子方程式加以表征,发展学生对电解质溶液反应的本质等的认识,从而构建学生从微观视角认识电解质水溶液的思路方法。"离子反应"的学习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宏观—微观—符号"化学学科思维及微粒作用
期刊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核心知识之一,也是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在后续的学习中多次涉及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是学生首次接触水溶液中的反应,但初中只要求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此时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的知识储备很少,而高中要求学生具备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分析溶液中的反应实质。美
期刊
苏州古典园林广泛运用意象至造园艺术,在“叠山理水”的自然意象构建中,将外界自然之美加以提炼、综合,赋予其主体的经验因素,景物的形态和气节共同构成自然意象。建筑意象则使用“以小见大”的构建手段重构空间和时间范畴的尺度,消解个体原有心理图式,又生发、补充出新的表象,反映古代文人超越时空束缚的“介子纳须弥”心态和民族文化心理中共有的乌托邦情结。园林与绘画、诗歌、昆曲等意象互化互生,造园人与赏园人的审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