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充满纠结:既希望它聪明到可以干所有的活儿,却又怕它太聪明反过来奴役人类。所以,有一类问题总会被问起,人工智能會超越人类吗?会在什么时候?
尽管对未来的预测非常困难,但也不乏其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制定者艾萨克·阿西莫夫就曾在《我,机器人》的小说中预测,这个期限是到2035年。他描述,2035年街上遛狗的是机器人,清扫街道的也是机器人。现在,阿尔法狗已经毫无悬念地战胜了人类围棋世界冠军。再过一二十年,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预言会实现吗?
对于这一点,现在的人工智能专家似乎不太认同。在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专家们对于人工智能何时可以复制人类大脑显得保守。“我们都不知道人类智能是什么,何谈去复制呢?”法国科学院院士阿卜得拉曼·海德说。
事实上,尽管人类已经知道自己大脑的哪个部位分别负责语言、视觉和情感等,研究人员甚至在2016年宣布绘制了人类大脑皮层图谱,将左脑半球和右脑半球划分为180个区域,详尽地标明了各部分所具有的功能,但人类目前对于大脑如何进行记忆、判断、分析等思维过程,仍然十分迷惑。
有鉴于此,德国一位教授总结说:“我们认为也许能在本世纪末看到人工智能达到人类智能的程度。”但他同时强调,“我们不应该就人工智能承诺太多。提出过高的期望,可能会导致失望。”
除了将人工智能与人类类比,假设它会是人类的朋友或敌人这种思维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思考路径?
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就另辟蹊径。他认为人工智能这种人类发明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但却有可能是最有用的思维方式。每个人工智能项目就是一个不同的思维方式,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会帮助人类解决一些难题。
来自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也持这样的观点,他甚至认为“人工智能”这个词语不够准确,建议用“超级智能”来代替,这样就不会让大家觉得这是人与机器的战争,而表示人和机器可以一起工作,相互协作。
1997年,计算机程序“深蓝”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高手加里·卡斯帕罗夫时,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这个话题就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很多人的困扰。从那时至今,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度过了最初的萌芽阶段,正在迅速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边界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展。比如,人们最初会为计算器的计算速度惊诧,将其视作智能,但是现在它只不过是小学生都能使用的辅助工具。
人工智能正在形成一种“人工智能效应”,它总会将一种新技术带入人们的生活,而一旦人们习惯了这种技术,它便不再被认为是人工智能。
或许,人工智能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存在,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人工智能时代早已来临。
(摘自科普中国网)
尽管对未来的预测非常困难,但也不乏其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制定者艾萨克·阿西莫夫就曾在《我,机器人》的小说中预测,这个期限是到2035年。他描述,2035年街上遛狗的是机器人,清扫街道的也是机器人。现在,阿尔法狗已经毫无悬念地战胜了人类围棋世界冠军。再过一二十年,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预言会实现吗?
对于这一点,现在的人工智能专家似乎不太认同。在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专家们对于人工智能何时可以复制人类大脑显得保守。“我们都不知道人类智能是什么,何谈去复制呢?”法国科学院院士阿卜得拉曼·海德说。
事实上,尽管人类已经知道自己大脑的哪个部位分别负责语言、视觉和情感等,研究人员甚至在2016年宣布绘制了人类大脑皮层图谱,将左脑半球和右脑半球划分为180个区域,详尽地标明了各部分所具有的功能,但人类目前对于大脑如何进行记忆、判断、分析等思维过程,仍然十分迷惑。
有鉴于此,德国一位教授总结说:“我们认为也许能在本世纪末看到人工智能达到人类智能的程度。”但他同时强调,“我们不应该就人工智能承诺太多。提出过高的期望,可能会导致失望。”
除了将人工智能与人类类比,假设它会是人类的朋友或敌人这种思维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思考路径?
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就另辟蹊径。他认为人工智能这种人类发明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但却有可能是最有用的思维方式。每个人工智能项目就是一个不同的思维方式,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会帮助人类解决一些难题。
来自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也持这样的观点,他甚至认为“人工智能”这个词语不够准确,建议用“超级智能”来代替,这样就不会让大家觉得这是人与机器的战争,而表示人和机器可以一起工作,相互协作。
1997年,计算机程序“深蓝”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高手加里·卡斯帕罗夫时,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这个话题就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很多人的困扰。从那时至今,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度过了最初的萌芽阶段,正在迅速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边界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展。比如,人们最初会为计算器的计算速度惊诧,将其视作智能,但是现在它只不过是小学生都能使用的辅助工具。
人工智能正在形成一种“人工智能效应”,它总会将一种新技术带入人们的生活,而一旦人们习惯了这种技术,它便不再被认为是人工智能。
或许,人工智能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存在,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人工智能时代早已来临。
(摘自科普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