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的课堂真是多了很多亮点,无不让人感到精彩。但在掌声中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语文课堂中最纯最真的语文味哪儿去了?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到底能学到什么?时下,由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够深入,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出现了许多非语文、泛语文、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无不鞭笞着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静下心来思考:小学语文课堂,我们该何去何从?
一、切勿多了热闹,少了思考
语文有五个显性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而要贯彻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思考。当今的语文课堂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热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说话的机会多了,学生也爱说了。这是可喜的,是进步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花样百出,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锦上添花。但是热闹多了,学生思考的就少了。比如在教学《槐乡五月》一文时,让学生感受槐乡五月的美,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寻找了很多槐乡的图片,每讲一处就伴着歌声欣赏几张图片,或是跟着文本演一演,课堂上有歌声、有图像、有表演,真是热闹,从头到尾学生积极参与,但学生只有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并没有感情上地投入,这时如果让他们谈谈槐乡美在哪里也是干瘪得很。而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自己从文本出发,并发挥自己的想象,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它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给学生一个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老师把自己品出的美通过自己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只有当他们学会了如何思考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适当引导他们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二、切勿多了表演,少了品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品读和感悟,才能实现与文本的真实对话。而当今的语文课堂上,再也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有时组织的读书活动也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欢声笑语多了,这是好的,我们也提倡快乐教学,学生表演多了,你表演,他表演,似乎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动作,一样的神情,表演中看不到自己的东西,他们在老师的指挥棒下机械地效仿。有些时候表演是必要的,但也要安排合适,不能滥用,究其原因是学生少了品读,没有品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中,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抓住重点词语,例如:几处传神的神态描写,表现狐狸想吃肉的“馋得直流口水”,表现狐狸狡猾的“摇摇尾巴、陪着笑脸……”,表现乌鸦心理变化的“没有回答、看了一眼没有回答、哇的唱了起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读出人物的内心,还有狐狸的花言巧语,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语气读好它们,学生读出了神韵、读出了人性、读出了探究,用朗读去发现,用朗读来走进文本,超越文本,进而再让学生通过表演来诠释文本。
三、切勿多了拓展,少了基础
面对一堂语文课,要问它到底成功不成功,首先要明白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的真谛在哪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拓展点,就是有水平的课,不是照本宣科,就不是传统的语文课,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其实这样的理解是偏颇的。拓展无可非议,但是建立在完成基础训练的基础之上的。比如《欢乐的泼水节》第一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导入:“小朋友们,我们祖国的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将要开始云南之旅了,那云南在哪里呢?”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上面找。孩子们花了两分钟找到了云南。然后指导学生看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学生知道了云南在江苏的哪个方向。又是五分钟过去了,我们听课的很茫然:这位老师到底在上什么课?接下来是三分钟的有关云南风景和风土人情的图片,最后定位在泼水节的图片上,出示课题:欢乐的泼水节。已是十分钟过去了,真是“千呼万唤使出来”。接下来就是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两分钟老师一声令下,孩子的朗读声戛然而止。这么艰巨的任务学生能在两分钟之内完成吗?显然是走过场。课上到这儿,我们也许都在思考:这样的课还健康吗?还能称之为语文课吗?学生几年的语文课上下来会是什么样呀?语文课也像建房子,没有下面牢固的地基,哪来上面的高楼大厦呢?
新一轮课改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实践中探索,我们时刻要牢记:千万不要让语文课堂在精彩的背后留下遗憾。
一、切勿多了热闹,少了思考
语文有五个显性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而要贯彻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思考。当今的语文课堂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热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说话的机会多了,学生也爱说了。这是可喜的,是进步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花样百出,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锦上添花。但是热闹多了,学生思考的就少了。比如在教学《槐乡五月》一文时,让学生感受槐乡五月的美,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寻找了很多槐乡的图片,每讲一处就伴着歌声欣赏几张图片,或是跟着文本演一演,课堂上有歌声、有图像、有表演,真是热闹,从头到尾学生积极参与,但学生只有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并没有感情上地投入,这时如果让他们谈谈槐乡美在哪里也是干瘪得很。而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自己从文本出发,并发挥自己的想象,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它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给学生一个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老师把自己品出的美通过自己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只有当他们学会了如何思考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适当引导他们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二、切勿多了表演,少了品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品读和感悟,才能实现与文本的真实对话。而当今的语文课堂上,再也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有时组织的读书活动也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欢声笑语多了,这是好的,我们也提倡快乐教学,学生表演多了,你表演,他表演,似乎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动作,一样的神情,表演中看不到自己的东西,他们在老师的指挥棒下机械地效仿。有些时候表演是必要的,但也要安排合适,不能滥用,究其原因是学生少了品读,没有品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中,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抓住重点词语,例如:几处传神的神态描写,表现狐狸想吃肉的“馋得直流口水”,表现狐狸狡猾的“摇摇尾巴、陪着笑脸……”,表现乌鸦心理变化的“没有回答、看了一眼没有回答、哇的唱了起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读出人物的内心,还有狐狸的花言巧语,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语气读好它们,学生读出了神韵、读出了人性、读出了探究,用朗读去发现,用朗读来走进文本,超越文本,进而再让学生通过表演来诠释文本。
三、切勿多了拓展,少了基础
面对一堂语文课,要问它到底成功不成功,首先要明白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的真谛在哪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拓展点,就是有水平的课,不是照本宣科,就不是传统的语文课,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其实这样的理解是偏颇的。拓展无可非议,但是建立在完成基础训练的基础之上的。比如《欢乐的泼水节》第一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导入:“小朋友们,我们祖国的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将要开始云南之旅了,那云南在哪里呢?”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上面找。孩子们花了两分钟找到了云南。然后指导学生看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学生知道了云南在江苏的哪个方向。又是五分钟过去了,我们听课的很茫然:这位老师到底在上什么课?接下来是三分钟的有关云南风景和风土人情的图片,最后定位在泼水节的图片上,出示课题:欢乐的泼水节。已是十分钟过去了,真是“千呼万唤使出来”。接下来就是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两分钟老师一声令下,孩子的朗读声戛然而止。这么艰巨的任务学生能在两分钟之内完成吗?显然是走过场。课上到这儿,我们也许都在思考:这样的课还健康吗?还能称之为语文课吗?学生几年的语文课上下来会是什么样呀?语文课也像建房子,没有下面牢固的地基,哪来上面的高楼大厦呢?
新一轮课改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实践中探索,我们时刻要牢记:千万不要让语文课堂在精彩的背后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