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我们应重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激发;想读;会读;美读;乐读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环节,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出韵味来,使其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一、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激发学习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1)故事激趣。在朗读前常讲一些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以及身边熟知的成功者通过练习朗读获得成功的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创设情境激趣。如采用挂图、幻灯、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编演课本剧等手段,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使朗读产生较好的效果。
(3)生动的范读引路。当学生认真听了老师的范读,受到启发,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会自觉模仿,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4)留意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某一句、某一个词读得很有感情时、较过去有了点滴进步时,老师给予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适当的赞许、鼓励,也能激发朗读兴趣。
(5)朗读方式灵活多变。如领读、分角色读等以培养朗读兴趣。
二、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语言具有示范性、准确性、严谨性和主动性。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注意克服毫无感情的唱读。当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时,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这时,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变“我要读”为“我会读”。
范读引领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包括老师的范读和录音带,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朗读“模式”,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特别是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的念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角色,就会有恰当的表情,就能读出抑扬顿挫。
三、融入“感情丰富”的语言,让学生“美读”。
“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令人叹服”。可见,融入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能增加朗读的效果、作品的内涵和神韵,拓展作品的诱人魅力,它是朗读的精髓所在。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开头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的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们对总理的哀悼,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言,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景中。第二句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应该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中。
四、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乐读”。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赞美,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课堂中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虚幻、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他鼓励。比如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
而对于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中,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个,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总之,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师通过兴趣激发,使学生想读、会读、美读、乐读,让学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激发;想读;会读;美读;乐读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环节,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出韵味来,使其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一、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激发学习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1)故事激趣。在朗读前常讲一些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以及身边熟知的成功者通过练习朗读获得成功的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创设情境激趣。如采用挂图、幻灯、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编演课本剧等手段,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使朗读产生较好的效果。
(3)生动的范读引路。当学生认真听了老师的范读,受到启发,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会自觉模仿,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4)留意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某一句、某一个词读得很有感情时、较过去有了点滴进步时,老师给予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适当的赞许、鼓励,也能激发朗读兴趣。
(5)朗读方式灵活多变。如领读、分角色读等以培养朗读兴趣。
二、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语言具有示范性、准确性、严谨性和主动性。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注意克服毫无感情的唱读。当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时,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这时,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变“我要读”为“我会读”。
范读引领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包括老师的范读和录音带,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朗读“模式”,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特别是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的念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角色,就会有恰当的表情,就能读出抑扬顿挫。
三、融入“感情丰富”的语言,让学生“美读”。
“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令人叹服”。可见,融入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能增加朗读的效果、作品的内涵和神韵,拓展作品的诱人魅力,它是朗读的精髓所在。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开头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的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们对总理的哀悼,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言,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景中。第二句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应该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中。
四、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乐读”。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赞美,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课堂中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虚幻、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他鼓励。比如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
而对于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中,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个,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总之,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师通过兴趣激发,使学生想读、会读、美读、乐读,让学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