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自2011年首次被引进国内并翻译出版以及2014年修订以来,广受国内新闻业界和学界的欢迎,也被评为“自媒体时代公众新闻素养的教科书”。它不仅务实地解答了“新闻业是谁?新闻业从哪里来?新闻业又将往何处去?”这三个新闻业的哲学终极问题,而且在研究水准和文风方面都是一个典范,对于当下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和传媒研究的开展都具有示范意义。
关键词:传媒格局;生存之基;经营之本;发展之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2-0072-02
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共同出版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可以说是当下美国新闻业的“圣经”,曾经获得2002年哈佛大学金匠奖。科瓦奇曾在《纽约时报》工作过18年,也担任过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师;罗森斯蒂尔则在《洛杉矶时报》和《新闻周刊》等媒体有着30年新闻工作经验,并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创立了“卓越新闻项目”。该书的两位作者都有着丰富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经验,因此该书既贴近现实,又生动活泼。
一、该书廓清了新闻业三大哲学终极问题
该书是新的传媒格局下新闻业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石,因为它旨在解决“新闻业是谁?新闻业从哪里来?新闻业又将往何处去?”这三个哲学终极问题。
其一,它解决了“新闻业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身处传媒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无论是美国新闻界还是中国新闻界都必须回答“如果新闻人认为新闻不同于其它传播形式,那么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这个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在传媒格局彻底变化以及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坚守住媒体的根本。当下的传媒格局已然换了新天地,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就中国而言,一方面,互联网仍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2015年,互联网媒体的市场占国内整个传媒市场份额的比例已经由2014年的47.2%上升到51.8%[1],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却处于快速下滑之中。近几年来,报社广告收入下滑幅度动辄就是三五成[2],报社裁员、骨干跳槽的新闻不绝于耳,部分报纸更是黯然关张退出市场。不得不承认,当下传媒业的市场格局已经彻底转换,互联网媒体2015年的市场占比已经超过了50%的临界点,传统媒体影响力和话语权体系都受到了严峻挑战。那传统新闻业的价值何在、独特性何在?本书从第二章到第十一章循序渐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案例引人入胜、逻辑严密、论述精当。
其二,它还追根溯源地解决了“新闻业从哪里来?”即“社会为什么需要新闻业?”这一历史问题。只有回答清楚“社会为什么需要新闻业?”这一核心問题,新闻业才能找到经营之本。当我们跳出当下,纵观历史长河,其实新闻技术的革新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新事物,从广播超越报刊、电视超越报刊和广播、门户网站超越报刊广播、移动媒体超越门户网站,传媒格局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新闻的传播速度、技术以及新闻传递手段已然发生了一轮又一轮的革新,在可以预计的将来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新闻业肯定也在发生变化,以后也必将发生变化。但是,新闻业变的只是形式,新闻业还从来没有被社会、被民众抛弃过。一直以来,这个时代还从来没有如此紧迫地需要我们直面“社会为什么需要新闻业?”这个严肃的问题,而该书正尝试着严谨地、审慎地回答这一严肃问题。
从历史长河来看,其实我们无需慌张,因为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新闻接收方式的重大变革了;但是就我们所处的时代而言,我们却是第一次经历传媒格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惶恐、焦虑、迷茫。其实,《圣经旧约·传道书》说过“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事,并无新事”。既然如此,不妨跳出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阵痛,从历史长河中梳理出“社会为什么需要新闻业?”的答案,即回答“新闻工作的根本目标”,那么新闻业的发展就有了定海神针,就不至于惊慌、自怨自艾甚至自我贬低。该书在第一章回答了这个问题,“新闻工作的首要目标是为公民提供自由和自治所需要的信息”,意即新闻业源于“公民实现自由和自治的信息需求”,这也是与美国新闻理论把政治作为最重要的背景学科相关的。结合中国而言,虽然中国的新闻理论更倚重哲学,但是当下的中国新闻业也正在某些领域内生出对新闻业公共性、公共新闻的需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给中国新闻业一些有益的借鉴。
其三,它也展望未来,解决了“新闻业又将往何处去?”这一事关未来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回答清楚“如果未来的新闻业被广告、娱乐、电子商务、宣传或者网络新闻集成商等诸如此类的新事物收编降为一个子类的话,新闻业除了必要的变革之外,还需坚持哪些核心原则”这一关键问题,新闻业才能找到发展之道。其实,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传统媒体并非坐以待毙,一直都在借鉴模仿和企图超越,先是纷纷办网站、开微博、做微信公号、开发APP,再是提出形态上的全媒体建设目标和结构上的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发布平台建设举措。传统媒体清楚地知道,在媒体格局巨变的转型时期“不转”就是“等死”。但是也要看到,如果转型方向不明确同样会“早转早死”。另外,当下美国新闻业所遭遇的危机并不仅限于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冲击,还有集团化与公司化带来的价值危机和经济危机、客观中立的价值当下正受到挑战以及新闻娱乐化的冲击等四重危机叠加在一起,这对媒体来说就愈发要命了(按照该书的说法是“美国新闻界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也就是说不仅面临技术危机,还有价值危机。技术上的危机或许解决起来并不难,在媒体革新的历史长河中,生存下来的旧媒体都是“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的善学者。但是要解决价值上的危机就困难多了,如果解决得不好,那些曾经让新闻工作者引以为豪的职业上的“无上荣光”可能就会被笼罩在“被收编”的阴影下,再也不能发光发亮了。庆幸的是,该研究就是要试图解决这个价值危机,试图给身处四重危机下的新闻业树立一个前进道路上的灯塔。尽管,该研究结论在某些人看来过于保守了(书上说属于“新保守主义”的阵营),但是正如译者所说“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往往会产生一股回到传统的思潮,这既是社会有机体本能的保护机制,也为变革时期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重估传统价值的契机”。 特别要指出的是,该研究在重申或称重塑新闻业的价值观的同时,并非故步自封、躲在书斋里自说自话,而是不断关照现实中的四重危机对新闻业形成的拉锯和冲击,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不断的追问剖析过后,最后呈现给读者的精当简约的十大原则是可以帮助新闻业回答“在令人不知所措的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标准是与时俱进还是坚守传统?如果坚守传统,哪些传统是时代的产物,哪些传统优势永恒的?”这些问题的。虽然,中美的社会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近五年来中国新闻业也正遭遇二十年前美国新闻同行同样的四大危机,这十大价值观或许可以为我们思考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之道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该书是新闻研究领域的严谨研究之典范
该书向新闻研究学界示范了何谓严谨务实的研究。正如书中所述,课题组在完成该书之前“组织了一次关于新闻报道及其职责的调查,这是有史以来新闻工作者针对这个题目展开的持续时间最长、最系统和最全面的研究。我们举办了共计3000人参加的21个公众论坛,超过300名新闻工作者在论坛上发言。我们和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对100多个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问题进行了每人3个半小时的采访。我们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准则进行了两次抽样调查。我们还举办了一次关于《第一修正案》和新闻学者的高峰会议。在卓越新闻项目中,我们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了近12项内容分析。我们研究了那些知名新闻记者的经历,并走遍全国,培训新闻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该书树立了真正有价值之研究、真正严谨之研究的典范。
三、该书也是语言的精品
最后,该书也示范了经典不仅仅是思想的发光,也是语言的精品。毛主席在批评文件难读时曾说过“现在许多文件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词章。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3]。虽然毛主席的批评对象是文件,但是现在很多教材、学术著作、调查报告也和毛主席所批判的那些文件差不多。很显然,看这本书不是一场大灾难,而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从思想到实践到文本都让人如沐春风。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新聞与传播学院.2016年《传媒蓝皮书》发布透视媒体产业格局[EB/OL].http://news.qq.com/a/20160506/068507.htm?id =imt1a.html,2016-05-06.
[2] 郭全中.2015年传媒经营回顾——互联网媒体成传媒业市场主导力量[J].青年记者,2015(12):23.
[3] 编辑部.胡乔木同志谈怎样写好文件[J].秘书工作,2005(7):19.
[责任编辑:思涵]
关键词:传媒格局;生存之基;经营之本;发展之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2-0072-02
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共同出版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可以说是当下美国新闻业的“圣经”,曾经获得2002年哈佛大学金匠奖。科瓦奇曾在《纽约时报》工作过18年,也担任过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师;罗森斯蒂尔则在《洛杉矶时报》和《新闻周刊》等媒体有着30年新闻工作经验,并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创立了“卓越新闻项目”。该书的两位作者都有着丰富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经验,因此该书既贴近现实,又生动活泼。
一、该书廓清了新闻业三大哲学终极问题
该书是新的传媒格局下新闻业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石,因为它旨在解决“新闻业是谁?新闻业从哪里来?新闻业又将往何处去?”这三个哲学终极问题。
其一,它解决了“新闻业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身处传媒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无论是美国新闻界还是中国新闻界都必须回答“如果新闻人认为新闻不同于其它传播形式,那么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这个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在传媒格局彻底变化以及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坚守住媒体的根本。当下的传媒格局已然换了新天地,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就中国而言,一方面,互联网仍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2015年,互联网媒体的市场占国内整个传媒市场份额的比例已经由2014年的47.2%上升到51.8%[1],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却处于快速下滑之中。近几年来,报社广告收入下滑幅度动辄就是三五成[2],报社裁员、骨干跳槽的新闻不绝于耳,部分报纸更是黯然关张退出市场。不得不承认,当下传媒业的市场格局已经彻底转换,互联网媒体2015年的市场占比已经超过了50%的临界点,传统媒体影响力和话语权体系都受到了严峻挑战。那传统新闻业的价值何在、独特性何在?本书从第二章到第十一章循序渐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案例引人入胜、逻辑严密、论述精当。
其二,它还追根溯源地解决了“新闻业从哪里来?”即“社会为什么需要新闻业?”这一历史问题。只有回答清楚“社会为什么需要新闻业?”这一核心問题,新闻业才能找到经营之本。当我们跳出当下,纵观历史长河,其实新闻技术的革新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新事物,从广播超越报刊、电视超越报刊和广播、门户网站超越报刊广播、移动媒体超越门户网站,传媒格局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新闻的传播速度、技术以及新闻传递手段已然发生了一轮又一轮的革新,在可以预计的将来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新闻业肯定也在发生变化,以后也必将发生变化。但是,新闻业变的只是形式,新闻业还从来没有被社会、被民众抛弃过。一直以来,这个时代还从来没有如此紧迫地需要我们直面“社会为什么需要新闻业?”这个严肃的问题,而该书正尝试着严谨地、审慎地回答这一严肃问题。
从历史长河来看,其实我们无需慌张,因为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新闻接收方式的重大变革了;但是就我们所处的时代而言,我们却是第一次经历传媒格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惶恐、焦虑、迷茫。其实,《圣经旧约·传道书》说过“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事,并无新事”。既然如此,不妨跳出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阵痛,从历史长河中梳理出“社会为什么需要新闻业?”的答案,即回答“新闻工作的根本目标”,那么新闻业的发展就有了定海神针,就不至于惊慌、自怨自艾甚至自我贬低。该书在第一章回答了这个问题,“新闻工作的首要目标是为公民提供自由和自治所需要的信息”,意即新闻业源于“公民实现自由和自治的信息需求”,这也是与美国新闻理论把政治作为最重要的背景学科相关的。结合中国而言,虽然中国的新闻理论更倚重哲学,但是当下的中国新闻业也正在某些领域内生出对新闻业公共性、公共新闻的需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给中国新闻业一些有益的借鉴。
其三,它也展望未来,解决了“新闻业又将往何处去?”这一事关未来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回答清楚“如果未来的新闻业被广告、娱乐、电子商务、宣传或者网络新闻集成商等诸如此类的新事物收编降为一个子类的话,新闻业除了必要的变革之外,还需坚持哪些核心原则”这一关键问题,新闻业才能找到发展之道。其实,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传统媒体并非坐以待毙,一直都在借鉴模仿和企图超越,先是纷纷办网站、开微博、做微信公号、开发APP,再是提出形态上的全媒体建设目标和结构上的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发布平台建设举措。传统媒体清楚地知道,在媒体格局巨变的转型时期“不转”就是“等死”。但是也要看到,如果转型方向不明确同样会“早转早死”。另外,当下美国新闻业所遭遇的危机并不仅限于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冲击,还有集团化与公司化带来的价值危机和经济危机、客观中立的价值当下正受到挑战以及新闻娱乐化的冲击等四重危机叠加在一起,这对媒体来说就愈发要命了(按照该书的说法是“美国新闻界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也就是说不仅面临技术危机,还有价值危机。技术上的危机或许解决起来并不难,在媒体革新的历史长河中,生存下来的旧媒体都是“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的善学者。但是要解决价值上的危机就困难多了,如果解决得不好,那些曾经让新闻工作者引以为豪的职业上的“无上荣光”可能就会被笼罩在“被收编”的阴影下,再也不能发光发亮了。庆幸的是,该研究就是要试图解决这个价值危机,试图给身处四重危机下的新闻业树立一个前进道路上的灯塔。尽管,该研究结论在某些人看来过于保守了(书上说属于“新保守主义”的阵营),但是正如译者所说“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往往会产生一股回到传统的思潮,这既是社会有机体本能的保护机制,也为变革时期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重估传统价值的契机”。 特别要指出的是,该研究在重申或称重塑新闻业的价值观的同时,并非故步自封、躲在书斋里自说自话,而是不断关照现实中的四重危机对新闻业形成的拉锯和冲击,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不断的追问剖析过后,最后呈现给读者的精当简约的十大原则是可以帮助新闻业回答“在令人不知所措的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标准是与时俱进还是坚守传统?如果坚守传统,哪些传统是时代的产物,哪些传统优势永恒的?”这些问题的。虽然,中美的社会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近五年来中国新闻业也正遭遇二十年前美国新闻同行同样的四大危机,这十大价值观或许可以为我们思考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之道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该书是新闻研究领域的严谨研究之典范
该书向新闻研究学界示范了何谓严谨务实的研究。正如书中所述,课题组在完成该书之前“组织了一次关于新闻报道及其职责的调查,这是有史以来新闻工作者针对这个题目展开的持续时间最长、最系统和最全面的研究。我们举办了共计3000人参加的21个公众论坛,超过300名新闻工作者在论坛上发言。我们和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对100多个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问题进行了每人3个半小时的采访。我们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准则进行了两次抽样调查。我们还举办了一次关于《第一修正案》和新闻学者的高峰会议。在卓越新闻项目中,我们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了近12项内容分析。我们研究了那些知名新闻记者的经历,并走遍全国,培训新闻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该书树立了真正有价值之研究、真正严谨之研究的典范。
三、该书也是语言的精品
最后,该书也示范了经典不仅仅是思想的发光,也是语言的精品。毛主席在批评文件难读时曾说过“现在许多文件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词章。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3]。虽然毛主席的批评对象是文件,但是现在很多教材、学术著作、调查报告也和毛主席所批判的那些文件差不多。很显然,看这本书不是一场大灾难,而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从思想到实践到文本都让人如沐春风。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新聞与传播学院.2016年《传媒蓝皮书》发布透视媒体产业格局[EB/OL].http://news.qq.com/a/20160506/068507.htm?id =imt1a.html,2016-05-06.
[2] 郭全中.2015年传媒经营回顾——互联网媒体成传媒业市场主导力量[J].青年记者,2015(12):23.
[3] 编辑部.胡乔木同志谈怎样写好文件[J].秘书工作,2005(7):19.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