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辞旧迎新,眼瞅着就要翻完2013年的日历本。苦逼的学生党愁着期末考试并为排名而忐忑,至于高三党就更头疼,来年的高考越来越近。不过我很好奇,在你们辛苦学习之余,是否关注到今年发生的社会事件?至少,某些事情很有可能出现在考题里面吧。
作为一本科学传播期刊,讲述科学事件本身似乎才是正道,但众小编一商量,能讲“不明觉厉”的名词不算本事,要是能通过几个社会事件胡侃什么是科学精神才更好玩儿,于是大家决定每年的12月号都要“不务正业”一把。
温故2013,《科学Fans》决定“反科学”。
神侃篇
待你诺奖及身,住我隔壁可好
每到诺贝尔奖颁奖之时,除了有人猜今年谁应该获奖之外,用诺贝尔奖批评中国基础教育的人就更多了,似乎不这么批判一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XX专家。这个时候最好玩的是,还会有这么几个人跑出来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告诉你中国的基础教育制度应该向美国学习……
你说扯淡吧,好像不是,因为美国毕竟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可仔细求证却发现,美国的基础教育评价在全世界排名20开外,再一看美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超过一半的家伙其基础教育阶段是在别国经历的。其实吧,我个人经历了N年的折磨并“活着”走完了中国家长认为你必须经历的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与大学),很是不认同中国基础教育的模式,但拿一个诺贝尔奖作为评价教育得失的标准也忒没有科学精神了。
好吧,打住,回归到关于教育与诺贝尔奖的闲扯上,至于我到底想说什么,请结合自身经历,积极发挥想象力。
求求你,表扬我
前几天和朋友闲聊,听他说了这么一个事儿:有一天,朋友孩子的老师让孩子写一篇关于做家务的作文,并反复强调要真实。第二天,老师点名让他孩子在班上诵读,结果,孩子读到:回家后我要帮妈妈洗衣服,妈妈说滚一边玩去,我说老师让我做的,我妈说你们老师×事儿真多……
我不知道,这事儿的最终结果是不是朋友被叫到了学校,但这确实是我听到的最真实的作文了!
我家女儿读小学四年级。我对孩子写作文的态度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求使用四字成语、比喻句、表达什么主题思想。可是,在女儿的心里,字数写得多意味着写得好,常常显摆式地告诉我写了多少多少字,对写作文,女儿一直都很有热情。
前段时间,女儿回来告诉我说,老师弄了一篇范文叫她们抄写。我觉得不太妥,然后去看了看女儿的作文本,上面每篇作文都有红字修改的地方,在落款处有女儿同学的名字:某某某改,甚至某同学还特别批示了一句:结尾要点题。
我对此感到一丝不安。
我对此很是纠结,是告诉女儿写作的意义并非为了取悦他人获取高分么?显然,对女儿来说,获得最大的认可是来自于学校,来自于她的老师、同学,而分数是老师衡量的砝码(毕竟学校每学期都有评比),而老师的认可带动的是同学的认可,女儿生活的圈子就是这样。我很是无奈!
甭管什么超人、奥特曼、蜘蛛侠,还是范海辛、绿巨人和恶灵骑士,外国的英雄都是成年之后才出来打怪兽的,就连名侦探柯南也是7岁正太的躯体装着17岁少年的心。只有我们的葫芦娃、哪吒一出生就开始打妖怪。我们把很多大人应该承担的东西强加在了孩子身上,甚至树立这样的榜样!另外,还给孩子们灌输大人们的是非观: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总之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调皮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从小到大,隔离出来的藩篱不知几重。
社会永远比故事要来得复杂,可我除了在家里能尽量不对孩子发出指令性的标准还能做什么呢?我不想女儿以后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这样的人是需要很多勇气并付出代价的。哪怕是能获得诺贝尔奖!
成人规则下的孩子长大后又有多少机会获得诺奖呢?基础教育阶段的娃,又有多少人搬砖式地寻章摘句是为了写下一篇大人满意的作文,并心底里默默祈祷:求求你,表扬我。
周期式的关系
从小缺少表扬的我们,骨子里总渴求得到别人的认可,而认同的标准越高渴求度越大,最常用的就是“消费”古人。比如四大发明的造纸术,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六位(释迦牟尼位列第七,都跑到蔡太监后面去了),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又榜上有名。
可你不知道的是,蔡伦凭借为皇后诬陷其他嫔妃上位,皇后死后他立即又傍上了另一个皇后,妥妥的皇后控啊!正宫窦太后无子,指使蔡伦诬陷章帝妃宋贵人。挟邪媚道”,通令她自杀。宋贵人所生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窦后又指使人投“飞书”(匿名信)诬陷章帝妃梁贵人,强夺其子刘肇为养子并立为太子。章帝于公元88年卒,10岁的刘肇登基,为和帝,由窦太后听政。蔡伦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干石,地位与九卿等同。
永平九年(公元97年),窦太后卒,和帝亲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邓绥为皇后,蔡伦立即投靠邓皇后。邓绥喜欢舞文弄墨,蔡伦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
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渔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和帝称赞,造纸术也因此而得到推广。
我们总以为亲戚朋友甚至隔壁i-家的大姨妈的侄女婿是有地位的人,那么我们也就成了有地位的人,一如那位出门总要把猪皮在嘴上抹上几下以示锦衣玉食的没落八旗子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这难道是我们从小获得自我认同和自信出现偏差带来的“后遗症”?
话说有一次,宋江被山贼抓了,捆在柱子上,他看看四周,大声说:“没想到我宋江居然死在这里!”一位喽啰大惊:“莫非你就是东土大唐来的宋三藏?”宋江:“呃?这个,我……”众喽啰听了全都围了过来:“是宋三藏?我要肋条肉!”“帮我片块臀尖!”“我也要吃!”……宋江:“你们把书看混了!……啊……你大爷!” 有时,我们对认同感的追求进入了一种“病态的狂欢”中,虽然我们明知唐三藏和宋江是两码事,但我们总会考据出两人就是同一人或者总是有“周期式的关系”——比如今年的诺贝尔奖的新闻里,就会发现这样的明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汉森的岳父系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又或者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是中国女婿。
好奇心与找丈夫
成王败寇、鸡犬升天,显然我们是“重利轻离别”的“短视”商人,急功近利而漠视身边的“百宝箱”,更为可恶的是嘲笑甚至会阻止别人看似“越位”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超越了他们自以为“圈子的规范”。“木秀于林”,我们更注重论调的统一,而国外注重的是自我价值,甚至在某个时候他们的行为看上去更“无聊”。
今年,可以说是搞笑诺贝尔奖的悲喜年。与此奖失之交臂的研究当中,最出名的一个莫过于“沥青滴落实验”,没有之一。这个实验从1927年开始进行,至今已经进行了86年。2013年7月11日,该实验的模仿版本——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沥青滴落实验有了重大成果:人类终于拍摄到了沥青滴落下来的画面。
此时,圣三一学院的实验已经进行了69年。2000年,澳洲昆士兰大学的原版实验中,第8滴沥青滴了下来。(大概是因为实验太漫长,人们松懈了)本来要拍下这个画面的摄像机发生了故障,没有拍下画面。于是,澳洲人失去了看到实验结果的机会。现在,他们可是学乖了,架了三台高速摄像机全程录像,还把片段公开到网络上,只要有进展,马上就会被看到。
这惊心动魄的第9滴,大概会在今年年底落下。可是,悲剧发生了。2013年8月23日,约翰·梅史东教授——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物理实验的负责人中风去世。老爷子眼看就能看到这第9滴沥青,可惜没撑过去。他主管这个实验52年了,错过了5滴。
这个实验有什么意义?往大了说,它能够用来测算沥青的黏度。往小了说,这是一个绝佳的科普手段——它能够如此直观的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有些东西,例如沥青,看起来是固体,但它们同样会流动。有什么比一个进行了八十多年的实验,更能激发人类的好奇心的?(援引自果壳网)
而我们的好奇心是什么呢?总不至于是写作文的时候要结尾点题吧。
妈妈教导女儿:选择丈夫是一辈子的大事,要多长几个心眼。你看你爸,什么都会修,汽车、电器、水龙头都是自己修,连衣柜坏了,他也能自己修……女儿:我明白了,找老公要找老爸这样会修的。
明白你妹啊,如果你也找个像你爸这样的丈夫,你一辈子也别想用上新东西!
文/达叔(《科学Fans》话痨主笔)
碎谣篇
气温很“丰满”,体感很“骨感”
2013年的夏天,不知道你所在的城市是不是被放到火上烤,反正《科学Fans》众编辑所在的重庆已经创下新的连晴高温纪录,以至于当大家伙儿听说还有。高温补贴”这种东西时,都留下了两行热泪……我们终于能够理解当科技水平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为什么要摆下祭坛求雨。
不过,在高温之中也不是全然没有乐趣,且不说热到能煎鸡蛋的操场上还有英姿飒爽的“骚年”踢着足球,单是拿着温度计检测室外温度也成了一件乐事——因为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的温度不怎么一样。于是,各种谣言就出来了,说什么当气温超过37℃时气象台不能发布,因为这样会导致XXXX……
事实上呢?气象台比窦娥还冤。
气象局的阴谋?
对于气象局阴谋论这个问题,首先我要普及一个基本概念——气象观测是个庞大的系统,并不是一个城市只有一个站、一个站只有一个人,然后这个人要投骰子决定晚间气象预报的时候怎么说。
2010年时,全国仅地面气象台站就有2000多个,区域自动台站有30000多个,此外还有其他很多诸如高空气象站、雷达站、酸雨观测站、大气成分站、沙尘暴观测站等等。仅以北京一个市为例,自动观测站就有200多个。其他大城市(比如直辖市与省会)或许不会有北京这么多,但也少不到哪里去。
回到“气象阴谋”本身,既然有人觉得这是一个阴谋论,那我也就先用阴谋论的逻辑来解释问题。我们可以想想:一个城市里,如此多的站点,每天定时把如此多的观测数据通过各部门层层上传,其间要经过多少人之手?如果谁要刻意瞒报的话,那还得把所有这些人全部私下买通以免露出风声,这样子的封口费有多高?这么多年来气象系统内部居然没有一个叛变的?
再说了,现在官员之间的监督这么认真,谁要作出这种决策,万一被死对头抓着证据,偷偷晒到微博上来怎么办?到时候舆论聚焦、网民声讨之后,领导的前途俱毁,谁又愿意来承担这种风险?(成人的世界真复杂呀!)
最后,抛开阴谋论回到气象本身:我感觉有40℃以上好不好,人家真的好热啦!大哥(或者大姐),你感觉要是准,还要温度计干吗?
话说回来,感觉嘛,可能也有些理由,比如:
人对高温的耐受程度与湿度有关
当温度较低时,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要降低1℃。也就是说,冬天时,湿气越大你就觉得越冷,正所谓“阴冷”(重庆人民发出哀怨的声音!冷不说,湿度还大,最关键是这儿还没暖气)。温度较高时又相反,比如你在28℃时,如果相对湿度能到90%,那你会感受到34℃的痛苦,正所谓“闷热”(重庆人民再次中枪,已经无力发出呐喊)。
所以,很有可能在某个三伏天,因为湿度比较大,你会觉得热到无法忍受,而实际上观测出的温度并没有你感受到的那么高,因为观测温度是独立于湿度的。
气象观测标准
气象观测站的温度计一般在百叶箱里面,要保证不受阳光直射、离地面有一定距离,这样测出来的才是“气温”(你的感觉只能是“体温”,就是体感温度)。有些网友们自己拿个温度计,到室外对着大太阳直晒,甚至放在地上,这测出来的温度当然要高很多了,地表温度本来就比气温高很多嘛,太阳直射下的温度和有阴凉遮蔽的温度也是“冰火两重天”。 气象观测站的选址
这个地点选择可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严格规定的。具体标准太多我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了解下。我就举其中一个例子:如果周围有障碍物的话,那离障碍物的距离,应该在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上,这是为了尽量避免大型建筑物、火车、水库等,对于气象观测数据的干扰。所以一般气象站不太会建在城市中心,而会在建筑物比较少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气温肯定跟你在城市大马路上的感觉是不—样的。
归根结底一句话:咱对气温的feel,真的就只是feel,虽然咱的feel是有理由的,但也就只是feel而已。
六月飞雪?
今年夏天,当N多中国人民在感受高温酷暑的同时,网上居然爆出宁波六月飞雪的新闻,这得有多大的冤情?
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这种浪漫主义的表述,我没有任何意见,毕竟“六月飞雪”这种古代文科宅男激扬文字的传统,我们还是要继承的。但是我还是要贱上两句:夏天是不会下雪的,那是冰雹啊喂!夏天下冰雹很正常,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充足的水汽与强对流空气(就是暖湿空气迅速上升)。
夏天虽然近地面很热,但是高空依然很冷。当遇到强对流空气时,近地面的湿空气随着对流迅速向高空抬升,在高空凝结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时不断兼并一些温度低的小水滴,冰晶慢慢变大,形成冰粒。冰粒在空中就像屎壳郎滚粪球一样越滚越大,也越来越重。重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已经托不动它了,就开始自由落体,砸到地面上就是冰雹了。
所以下雪是不可能的,“六月飞雪”其实是把冰雹和雪混起来了。
冰雹和雪的区别,主要是形成过程不一样,冰雹是水汽先凝结成水、再凝结成冰晶,而雪是水汽直接凝华成冰晶。
从直观上来讲,雪的质地较为松散,质量也更轻。假如高空有水汽凝华成雪的话,下降速度会比较慢,来不及壮大就融化了,不可能降到地面上来。所以我们在夏天看到的雪,其实只是比一般的冰雹更小一些的小冰粒而已,本质上还是属于冰雹。
人工降雨怎么闹?
经常有人问我:都热/旱成这样子了你们怎么还不人工降雨啊?
哎哟大妹子,因为人工的能力有限(人工降雨不是龙王打喷嚏,更不是整个巨型花洒淋水),很多时候有人工也降不了雨啊。
简单点说,首先天上要有云,而且不是一般云,必须是能下雨的云;然后气象部门的人才能往天上发射炮弹或者火箭,把化学制剂打到天上去,轰击云层产生强大冲击波,使云滴发生碰并,变成雨滴落下来。这活儿一般由气象局里的“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负责,简称人影中心,听起来像是很牛逼的谍报部门。
当然,理论上来说,也能用飞机飞到天上去直接播撒制剂,但是这样成本太高,所以现在一般还是用炮弹。
听起来很简单对吧?不就是向天开炮吗?
其实没那么容易啦。
首先,一般大旱缺雨需要人工降雨的时候,本身整个天气大背景就是缺乏水汽的,要找到能下雨的云飞过来哪那么容易?其次,就算云来了,也未必朝着你希望的方向飞。
后一点不太容易理解,我举个“栗子”(呀,错了,其实是例子),比如我的家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旅游胜地洋溢着神秘的少数民族风情堪称山美水美人更美的云南……它不分春夏秋冬四季,而是分雨季(5~10月)和旱季(11月~次年4月)。雨季的降水,要在水库里储存起来,等到旱季的时候用。很多时候,虽然雨季降水也还充足,但是未必降在水库附近,雨水储存不起来。云南是喀斯特地貌,雨水落下来很快就流走了,所以即使在降水不少的年份,依然需要人工降雨。
云来了以后,先判断是否值得打炮弹上去,有的云你打了也不会降水,打也白打。然后要预测云的方向,它是不是在往水库方向飞,如果它飞着飞着拐弯走了的话,那你即使打着它也不能把雨下到水库里。
气象局里在雨季都有人值班,要经常注意雷达回波,如果云来了,我们的人影好男儿就立马整装待发,穿着迷彩服拿着对讲机开着皮卡车载着一车炮弹领着两个民兵气势汹汹地往水库进发,好威风,感觉要上战场!
当然预测未必全中,有时候扑个空,去了以后云已经飞走了,或者拐弯跑了,就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继续看雷达回波,等待下一个机会。
这还算好的,比较纠结的是云突然停了或者原地打转,你也不知道它到底还往水库飞吗,只好去水库守着。长的时候要等几天,走又不敢走,怕错过了,下次再来还不知道猴年马月,窝在皮卡车里守着一车炮弹对着老天发呆骂娘,好惨。
有时候轮到值班,正吃着饭,突然电话来了,说雷达回波显示有一大波降雨云正向水库长途奔袭而去,麻溜儿放下筷子就得走。有些正在值班的气象汉子,在街上走着,接到电话要赶紧去降雨,只能一边往单位走去开皮卡拉炮弹一边给媳妇儿打电话请假。
有时候“帝都”下雨,我就会脑补气象汉子和媳妇的对话,补着补着,就开始想家了。
文/大脸(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后)
转基因背后的傻谣言
自打人类开发出了转基因技术后,又一个(为什么要说又)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在中国人的谈资中,这种技术成为“口水率”很高的科学话题,并影响了很多人,尤其是网络空间里,诸如转基因食物致人丧失生育能力,转基因生化武器之类的言论传播已久。
谣言乱飞的节奏
我随便说几个关于转基因的事儿,看你躺枪否。我们吃的圣女果是转基因番茄;炒菜的食用油来自转基因花生与黄豆;糯玉米是孟山都的生化武器;打豆浆的黄豆会引发不孕……在今年的夏天,中国绝大多数大众媒体都发布法国专家关于转基因试验的消息——转基因玉米导致试验小鼠患癌。
在“是中国人就转”的号召中,对转基因的恐慌开始蔓延,各种杜撰的阴谋论横行。在这种情形下,相信普通人在QQ群看见任何“转基因致癌”以后就会不自觉地“点赞转发”,却压根儿不会去考虑这种无源信息是否靠谱(你如果未经求证就去转发了,我至少可以认为你缺乏科学求证的精神)。 事实是什么?圣女果是番茄的原始品种,人家可是最根红苗正的番茄却被一次次地“黑”成转基因水果,那些大个子番茄反而是N年的历程中被选育的后代;美国栽种的玉米面积中超过85%是转基因玉米,但它们真的不好吃(转基因的目的是抗虫抗病变,不用施加农药),最终全部被加工成畜牧饲料;黄豆虽然大面积被转基因,但致癌说的根源是恶意造谣,那个傻缺的东北大豆协会发布致癌声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本土大豆育种水平差,出油率低……
什么是转基因?
植物的各种特点,如抗特定病虫害,降低重金属吸附,抗某种特定病菌或者不容易倒伏,先天富集维生素A等等,其具体的表达方式均受到某一个基因片段的影响。人也是一样,你的双眼皮,他的浓眉毛,还有你同桌让你晕厥的狐臭,其实都是由基因决定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其实是通过中华稻与野生水稻杂交的过程,获得野生水稻不倒伏(野孩子的身体倍儿棒)与中华稻的高产量(大家闺秀但身体差)的基因表达,这其实可以勉强称之为转基因技术(袁隆平公开表示自己支持严格监管之下的转基因技术)。
我这里顺便“忽悠”你一下,如果我告诉你说脐橙是转基因水果,证据就是肚子底下那个恐怖的肚脐眼是转基因的后果,你会怎么想?或者你可以回去忽悠你妈妈试试,她会不会苦口婆心地告诉别人:以后不要吃脐橙,会让人绝育。可事实是什么呢?全世界的脐橙只有一个祖宗——巴西一座圣母院门口的橙子树,因为一个不小心基因变异而产出了带肚脐眼的橙子。此后几百年的时间里,新西兰人选育了新奇士,美国加州人选育了纽荷尔,中国奉节人选育了奉节草堂脐橙……至于以前的太空玉米、太空萝卜就更扯淡,期望通过宇宙射线诱发植物种子里某段基因产生变异,这好比用机枪扫射无数发子弹去打一个躺着的人,让玉米、萝卜躺枪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我们到底关心什么?
我们讨论转基因技术的时候关心什么呢?绝育?是滴,转基因玉米不能留下种子,但有机会去问问农民伯伯,他们种地的各种种子都是自己留下来的吗?
首先,种子是会退化的,同一块田里的农作物之间完成授粉,久而久之就相当于“近亲结婚”,质量就可想而知;其次,杂交水稻也是不能留种的,因为它是以雄性不育系作母本,虽然其可育,但自交以后就可能无法分离育株。再说了,就算大家吃的小米(粟),七代不去照应,它就会退化成狗尾巴草(毁三观不是,小米其实是狗尾巴草)。还有一种说法:当我们吃下转基因食物以后,我们的基因就被转了。那回过头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吃猪肉就要变成猪八戒,吃鱼就要变成美人鱼呢?童话都不敢这样写!
法国专家的转基因致癌试验的报道更是漏洞百出。其所选择的试验白鼠本身就是易患癌症的品种(请注意,癌症的关系与个体基因关系很大,基因好比癌症上膛的子弹,环境诱发则是扣动扳机的那只手)。在国内洪水一般的报道中(CCTV也未能免俗),大肆渲染转基因玉米让小耗子患癌,却全部忽略了原文一个细节:在连续24个月的饲养中,饲养转基因玉米的试验组与普通饲养的对照组小白鼠,其癌症发病率几乎相当。
至于说美国人也很少吃转基因玉米的人基本上就属于用心险恶了,美国人很少吃转基因玉米是事实,可玉米在美国作为粮食消费量仅占粮食整体的2.5%。美国人一年里玉米都吃得少,更何况转基因玉米?美国佬又不是墨西哥大叔,拿玉米饼当顿。
厘清了几个关于转基因的事实,我们不妨想一下自己遇见转基因话题的时候干了什么。吃圣女果的时候被家里老人训斥?爹妈忐忑地寻找食用油桶上有没有转基因标示?可是,面对任何一条谣言的时候,有没有人尝试过去求证一下事实?或许,讨论转基因的时候乃至于传播无源信息的时候,我们只是图个嘴上痛快——是中国人就转。
当然,前面废话了这么多,我并不是说转基因就没有风险,我对转基因的态度也十分谨慎,但这种技术的风险并不是导致人不孕不育,更不是生化武器,而是对环境与自然的潜在风险。比如棉铃虫,虽然中国现在种植的棉花超过90%为转基因棉花,通过结合一种细菌的基因,使得棉花具备Bt蛋白以杀灭棉铃虫,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用再播撒农药,但问题也有出现,就是棉铃虫已经出现抗药性。不过,世界各国对于转基因技术都非常慎重,但这种慎重同样是建立在技术、伦理风险之上,至少已经投产的技术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技术验证。
文/彭一平(本刊主编)
吐槽篇
老实说,我真的是一个影迷,因为我具备了一个影迷都有的悲剧特质,比如——从每部影片筹备阶段的新闻放出开始就眼巴巴地盼着海报和探班照;有了海报和探班照就开始盼着预告片;有了先行预告片就开始盼着二版、三版、剧场版;所有预告片都看了就等着正片上映;然后看完正片了要么爽到再看个三五遍,要不就被雷到回去吐槽骂娘睡不着……最最悲剧的是,一旦有自己心目中的男神女神主演,就算是烂片也要去看……大家都知道电影票不便宜的,对吧?
2013,这是烂片扎堆的一年,也是沙里淘金的一年,不过重要的是,电影这个东西本身构成的元素很多,即便是整体很糟糕,也可能值得说道说道。所以,请看一个影迷的点(吐)评(槽)。
不靠谱小分队
这两年漫画电影独领风骚,续集电影山头林立,然而续集这种事儿,不是个个都能像《教父2》或者《魔戒》三部曲那样续写辉煌甚至后来居上的,能保持水准是功力,越拍越离谱是常态,拍得烂尾更不稀奇。
NO.1《钢铁侠3》
国内上映日期:2013年5月
评星:★★☆☆☆
点评:的确,你没看错,真的只有两星,一星给了特效,一星是因为这个角色是漫威公司诸多漫画英雄中的重要成员,复仇者联盟三巨头之一,美国队长的好基友(队长是我的男神我会说吗?)。
也许会有人说,这个片子打得很好看啊,很热闹啊!孩子,即便是商业电影爆米花片,也不是打得热闹就可以的。作为娱乐电影,剧情可以老套但不能荒诞,节奏可以缓慢但不能凌乱,角色可以脸谱但不能离谱,很不幸地,这片子都占全了。 小萝卜(主演小罗伯特·唐尼)本色出演钢铁侠是他的翻身仗,这个经典角色成就了他好莱坞一线捞金王的地位,但是在片子里他的表现就跟法国街头演哑剧的蹩脚艺人一样,给观众的感觉可以套用《变形金刚3》里男主爸爸的那句话概括:“再靠近我就揍你哦,砂锅大的拳头你见过没有?”(周星驰串场中……)
虽然片中对于钢铁外骨骼的诠释还是—样的牛逼,或者说更加牛逼,但这在荒谬无逻辑的剧情映衬下,就变得有些浪费了。史塔克为了讨好“女盆友”小辣椒,居然把所有战衣一股脑当礼花给炸了,美其名曰升级换代,其实就是土豪败家烧钱,逻辑上已经死透了。
这个特效出色而剧情一塌糊涂,明显缺乏诚意的电影,依靠长久积累的粉丝获得了12亿美金的高票房,只能说不少人对钢铁侠那是真爱!
PS:技术影评请温习本刊6月号《铁皮铜骨不是梦——钢铁侯和外骨骼系统》
毒舌评(吐)电影
《特种部队2:全面反击》
国内上映时间:2013年4月
评星:★★☆☆☆
点评:超酷的,整个故事就是哒哒哒,轰隆,哒哒哒,哐当,轰隆隆,哒哒哒哒哒哒……110分钟,完了。
《生化危机5:惩罚》
国内上映时间:2013年3月
评星:★★☆☆☆
点评:游戏迷觉得这个系列影片并没有游戏感觉,体验不到游戏的精髓;影迷觉得这个片子没有电影的感觉,就是个游戏CG。
《金刚狼2》
国内上映日期:2013年10月
评星:★★★☆☆
点评:狼叔跟女主角KISS,我在电影院里叫了声“糟糕”。原本看着正常的剧情就朝无逻辑、说不通、有毛病的方向狂奔而去。
成绩平平小分队
科幻电影不好拍,这个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因为科幻是需要强大的科学背景和优秀电影技术来支撑的,同时还得有一点,就是对于人类未来的思考,只有这些都很好地统一起来,才算得上优秀。有些电影是想拍得很严肃很正经的,这样吃力不讨好,但作为观众我想说:诚意可嘉,所以值得再期待。
NO.1《遗落战境》
国内上映时间:2013年5月
评星:★★★★☆
点评:地球又毁灭了,虽然近些年的科幻片里它时不时地就要毁灭一下。
恋人们蜜里调油的时候都希望世界上只剩下俩人儿,天天就在一起腻歪,如果真这样你试试?感情破裂了连分居都没有地方去。本片的男主角就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因为他在世界毁灭后遇到了前女友……
这个片子有个很神奇的特点,就是片中的每个科幻的设定你都觉得在哪儿看过,可又不大能说准;种种情节你也觉得看过,可同样又不好说跟谁谁谁长得像;这种似曾相识凑一堆,让整个故事离奇地换了个新面孔,可要说多新,眼瞅着又仿佛见过。
看电影的时候咱就在这样的小纠结中为男主角发愁,一直愁到结尾,刚惋惜他跟女主生离死别,结果原来人家有N个克隆体。悲剧瞬间变HAPPY ENDlNG,这不是欺骗观众感情吗?摔眼镜(3D的)!
除去这狗血到跟三流言情小说一样的剧情之外,不得不说影片视觉上相当棒,充分运用特效营造出一片非常出色的地球末日,苍凉孤寂,画面特别震撼,冲这个也得多给一颗星。以后遇到这样的片子就去看IMAX吧,别舍不得钱。
PS:技术影评请温习本刊7月号《月亮君的自白》
毒舌评(吐)电影
《云图》
国内上映时间:2013年1月
评星:★★★★☆
点评:这其实就是拖延症患者同时读着好几本书片段穿过来插过去最后都读完了发现原来照应挺多是一个作者写的故事。
PS:太穷了没法多请演员,于是一个大腕化妆N张脸。
《星际迷航:黑暗无界》
国内上映时间:2013年5月
评星:★★★★☆
点评:老品牌,新面孔,卷福变可汗,虽然失重BUG不能忍,但史波克齐刘海尖耳朵的萌度和凶狠反派可汗同学的脸长还是成正比的。
PS:进取号又被砸得像个破铜烂铁……
《重返地球》
国内上映时间:2013年7月
评星:★★★☆☆
点评:威尔·史密斯为了捧儿子死卖力,可惜小史密斯同学没啥天分,这片子不痛不痒可有可无可看可不看。
PS:技术影评请参考本刊9期《未来的噩梦——<重返地球>生存战》
特别惊喜小分队
烂片的存在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只有阅尽烂片,才能知道佳片的可贵。这就跟《唐伯虎点秋香》里面,美女要有衬托是一个意思。前面说了路人,现在我们来看美女……
NO.1《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国内上映日期:2013年2月
评星:★★★★★
点评:这是今年国内上映的电影里我唯一打五星的作品,不服来战!
比技术:这片子是电影拍摄中48帧技术的首次运用,将电影画质进行了革命性的提升。因为彪得太决,大陆影院的放映设备都还跟不上,得在香港地区才能看得到真实效果。
比故事:原著那种给小正太小萝莉看的童话在比熊导演(彼得杰克逊)的掌控下变成了一个充满悬疑刺激的冒险故事,真心好棒!特效比之《魔戒》三部曲更加进步了,并且依旧老老实实地为剧情服务,点个赞!
比人物:矮人王子(演员)实际身高有一米九我会说吗?各种矮人各种萌有没有!巫师爷爷依旧英姿飒爽,抡起魔杖干架的时候真是老当益壮。下一部画着眼线的精灵王子也要出场了,更加期待啊。
好吧,我承认我是粉丝,所以拒不接受喷我偏心的指控,哦也!
PS:技术影评请温习本刊4月号《霍比特人:一场史前盛宴》 NO.2《环太平洋》
国内上映日期:2013年7月
评星:★★★★☆
点评:这个片子就是大机器人换着方法打小怪兽啊,节奏基本是打一打,歇一歇,再打一打,再歇一歇……
把这个片子都排进佳片序列里岂不是太坑爹了?
Easy,boy,如果你是一个死宅,你就应该理解一颗死宅的心。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就是一个死宅,整片里都弥漫着对日本机甲文化的热爱。导演本身有着良好的功底,再加上好莱坞超一流的技术,终于把三次元机甲电影从“奥特曼打小怪兽”的粗糙小作坊级别提高到了A级大片的水平。
除开直升飞机拉力BUG,以及剧情的过于简单,对女主角美貌值过低的评价,中国机甲死太快的腹诽等等之外,片中对于机械的表现令人称道,而张弛适宜的讲诉节奏也加分不少,看得观众相当舒爽。特别要表扬的是拉民·贾瓦迪的原声配乐,那简直是汽油呀,从观众耳朵里灌进去,马上就点了一把火,坐在影院里整个人都燃了1
我一共去看了四遍啊,跪求导演出续集,请务必让我大中华三只手小龙虾复活,令蓝翔技校挖掘机专业毕业生们一展身手!
PS:技术影评请温习本刊10月《人人都爱大萝卜——关于<环太平洋>的那些事》
毒舌评(吐)电影
《地心引力》
上映日期:2013年11月
评星:★★★★☆
点评:有宇宙恐惧症的孩子就不要看了,因为效果逼真到让你们在电影院发病的话,打120还是非常麻烦的。
国内不好说小分队
哎,我要得罪人了。其实我虽然是一个喜欢吐槽的饶舌影迷,但是我是善良的,请看我真诚的双眼。
现在电影制作有种倾向就是粉丝电影和活儿糙。似乎剧情和制作怎么粗糙都没关系,因为总有粉丝会买单的。可劣币驱逐良币,如果观众不用兜里的钱来投票,烂片就总会大行其道。下面只挑几个片子聊聊。
友情提醒:以下点评可能过于刻薄,大概会伤到花花草草和粉丝们的玻璃心,如果承受力弱,请自动翻页。
毒舌评(吐)电影
《天机·富春山居图》
国内上映日期:2013年6月
评星:★☆☆☆☆
点评:我一直以为周董的《剌陵》是国产烂片的巅峰之作,以至于我一想到它就感觉身上有道旧伤。看过这部以后,发现以前被刺那一刀其实对我来说伤害得没有那么深。我总以为自己轻松就能见识烂片极致,现在想想真是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lole)。
《盲探》
国内上映日期:2013年7月
评星:★★☆☆☆
点评:一星给刘天王,一星给郑秀文,好歹俩人对手戏好看,插科打诨,耍宝卖萌,这些片断都很好玩。另外导演节奏掌握也很好。但作为侦探片只有一句评价:逻辑已死,请勿烧纸,要烧请把编剧烧过来。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
国内上映时间:2013年9月
评星:★★★★☆
点评:目前技术流方面最牛逼的国产3D动作片,画面华丽到爆。虽然情节弱智到依旧需要对编剧实施火刑,但基本脱离了“烂”的范畴。唯一可惜的是几个主演面瘫症状还没有好就开始拍片了,这种敬业精神可贵,但是观众有点糟心。
《小时代》&《小时代2:青木时代》
国内上映日期:2003年6月8日
评星:★☆☆☆☆
点评:对不起,我不该把加长MV放进影评栏目,请自动忽略此条目……
作为一本科学传播期刊,讲述科学事件本身似乎才是正道,但众小编一商量,能讲“不明觉厉”的名词不算本事,要是能通过几个社会事件胡侃什么是科学精神才更好玩儿,于是大家决定每年的12月号都要“不务正业”一把。
温故2013,《科学Fans》决定“反科学”。
神侃篇
待你诺奖及身,住我隔壁可好
每到诺贝尔奖颁奖之时,除了有人猜今年谁应该获奖之外,用诺贝尔奖批评中国基础教育的人就更多了,似乎不这么批判一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XX专家。这个时候最好玩的是,还会有这么几个人跑出来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告诉你中国的基础教育制度应该向美国学习……
你说扯淡吧,好像不是,因为美国毕竟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可仔细求证却发现,美国的基础教育评价在全世界排名20开外,再一看美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超过一半的家伙其基础教育阶段是在别国经历的。其实吧,我个人经历了N年的折磨并“活着”走完了中国家长认为你必须经历的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与大学),很是不认同中国基础教育的模式,但拿一个诺贝尔奖作为评价教育得失的标准也忒没有科学精神了。
好吧,打住,回归到关于教育与诺贝尔奖的闲扯上,至于我到底想说什么,请结合自身经历,积极发挥想象力。
求求你,表扬我
前几天和朋友闲聊,听他说了这么一个事儿:有一天,朋友孩子的老师让孩子写一篇关于做家务的作文,并反复强调要真实。第二天,老师点名让他孩子在班上诵读,结果,孩子读到:回家后我要帮妈妈洗衣服,妈妈说滚一边玩去,我说老师让我做的,我妈说你们老师×事儿真多……
我不知道,这事儿的最终结果是不是朋友被叫到了学校,但这确实是我听到的最真实的作文了!
我家女儿读小学四年级。我对孩子写作文的态度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求使用四字成语、比喻句、表达什么主题思想。可是,在女儿的心里,字数写得多意味着写得好,常常显摆式地告诉我写了多少多少字,对写作文,女儿一直都很有热情。
前段时间,女儿回来告诉我说,老师弄了一篇范文叫她们抄写。我觉得不太妥,然后去看了看女儿的作文本,上面每篇作文都有红字修改的地方,在落款处有女儿同学的名字:某某某改,甚至某同学还特别批示了一句:结尾要点题。
我对此感到一丝不安。
我对此很是纠结,是告诉女儿写作的意义并非为了取悦他人获取高分么?显然,对女儿来说,获得最大的认可是来自于学校,来自于她的老师、同学,而分数是老师衡量的砝码(毕竟学校每学期都有评比),而老师的认可带动的是同学的认可,女儿生活的圈子就是这样。我很是无奈!
甭管什么超人、奥特曼、蜘蛛侠,还是范海辛、绿巨人和恶灵骑士,外国的英雄都是成年之后才出来打怪兽的,就连名侦探柯南也是7岁正太的躯体装着17岁少年的心。只有我们的葫芦娃、哪吒一出生就开始打妖怪。我们把很多大人应该承担的东西强加在了孩子身上,甚至树立这样的榜样!另外,还给孩子们灌输大人们的是非观: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总之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调皮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从小到大,隔离出来的藩篱不知几重。
社会永远比故事要来得复杂,可我除了在家里能尽量不对孩子发出指令性的标准还能做什么呢?我不想女儿以后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这样的人是需要很多勇气并付出代价的。哪怕是能获得诺贝尔奖!
成人规则下的孩子长大后又有多少机会获得诺奖呢?基础教育阶段的娃,又有多少人搬砖式地寻章摘句是为了写下一篇大人满意的作文,并心底里默默祈祷:求求你,表扬我。
周期式的关系
从小缺少表扬的我们,骨子里总渴求得到别人的认可,而认同的标准越高渴求度越大,最常用的就是“消费”古人。比如四大发明的造纸术,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六位(释迦牟尼位列第七,都跑到蔡太监后面去了),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又榜上有名。
可你不知道的是,蔡伦凭借为皇后诬陷其他嫔妃上位,皇后死后他立即又傍上了另一个皇后,妥妥的皇后控啊!正宫窦太后无子,指使蔡伦诬陷章帝妃宋贵人。挟邪媚道”,通令她自杀。宋贵人所生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窦后又指使人投“飞书”(匿名信)诬陷章帝妃梁贵人,强夺其子刘肇为养子并立为太子。章帝于公元88年卒,10岁的刘肇登基,为和帝,由窦太后听政。蔡伦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干石,地位与九卿等同。
永平九年(公元97年),窦太后卒,和帝亲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邓绥为皇后,蔡伦立即投靠邓皇后。邓绥喜欢舞文弄墨,蔡伦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
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渔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和帝称赞,造纸术也因此而得到推广。
我们总以为亲戚朋友甚至隔壁i-家的大姨妈的侄女婿是有地位的人,那么我们也就成了有地位的人,一如那位出门总要把猪皮在嘴上抹上几下以示锦衣玉食的没落八旗子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这难道是我们从小获得自我认同和自信出现偏差带来的“后遗症”?
话说有一次,宋江被山贼抓了,捆在柱子上,他看看四周,大声说:“没想到我宋江居然死在这里!”一位喽啰大惊:“莫非你就是东土大唐来的宋三藏?”宋江:“呃?这个,我……”众喽啰听了全都围了过来:“是宋三藏?我要肋条肉!”“帮我片块臀尖!”“我也要吃!”……宋江:“你们把书看混了!……啊……你大爷!” 有时,我们对认同感的追求进入了一种“病态的狂欢”中,虽然我们明知唐三藏和宋江是两码事,但我们总会考据出两人就是同一人或者总是有“周期式的关系”——比如今年的诺贝尔奖的新闻里,就会发现这样的明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汉森的岳父系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又或者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是中国女婿。
好奇心与找丈夫
成王败寇、鸡犬升天,显然我们是“重利轻离别”的“短视”商人,急功近利而漠视身边的“百宝箱”,更为可恶的是嘲笑甚至会阻止别人看似“越位”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超越了他们自以为“圈子的规范”。“木秀于林”,我们更注重论调的统一,而国外注重的是自我价值,甚至在某个时候他们的行为看上去更“无聊”。
今年,可以说是搞笑诺贝尔奖的悲喜年。与此奖失之交臂的研究当中,最出名的一个莫过于“沥青滴落实验”,没有之一。这个实验从1927年开始进行,至今已经进行了86年。2013年7月11日,该实验的模仿版本——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沥青滴落实验有了重大成果:人类终于拍摄到了沥青滴落下来的画面。
此时,圣三一学院的实验已经进行了69年。2000年,澳洲昆士兰大学的原版实验中,第8滴沥青滴了下来。(大概是因为实验太漫长,人们松懈了)本来要拍下这个画面的摄像机发生了故障,没有拍下画面。于是,澳洲人失去了看到实验结果的机会。现在,他们可是学乖了,架了三台高速摄像机全程录像,还把片段公开到网络上,只要有进展,马上就会被看到。
这惊心动魄的第9滴,大概会在今年年底落下。可是,悲剧发生了。2013年8月23日,约翰·梅史东教授——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物理实验的负责人中风去世。老爷子眼看就能看到这第9滴沥青,可惜没撑过去。他主管这个实验52年了,错过了5滴。
这个实验有什么意义?往大了说,它能够用来测算沥青的黏度。往小了说,这是一个绝佳的科普手段——它能够如此直观的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有些东西,例如沥青,看起来是固体,但它们同样会流动。有什么比一个进行了八十多年的实验,更能激发人类的好奇心的?(援引自果壳网)
而我们的好奇心是什么呢?总不至于是写作文的时候要结尾点题吧。
妈妈教导女儿:选择丈夫是一辈子的大事,要多长几个心眼。你看你爸,什么都会修,汽车、电器、水龙头都是自己修,连衣柜坏了,他也能自己修……女儿:我明白了,找老公要找老爸这样会修的。
明白你妹啊,如果你也找个像你爸这样的丈夫,你一辈子也别想用上新东西!
文/达叔(《科学Fans》话痨主笔)
碎谣篇
气温很“丰满”,体感很“骨感”
2013年的夏天,不知道你所在的城市是不是被放到火上烤,反正《科学Fans》众编辑所在的重庆已经创下新的连晴高温纪录,以至于当大家伙儿听说还有。高温补贴”这种东西时,都留下了两行热泪……我们终于能够理解当科技水平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为什么要摆下祭坛求雨。
不过,在高温之中也不是全然没有乐趣,且不说热到能煎鸡蛋的操场上还有英姿飒爽的“骚年”踢着足球,单是拿着温度计检测室外温度也成了一件乐事——因为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的温度不怎么一样。于是,各种谣言就出来了,说什么当气温超过37℃时气象台不能发布,因为这样会导致XXXX……
事实上呢?气象台比窦娥还冤。
气象局的阴谋?
对于气象局阴谋论这个问题,首先我要普及一个基本概念——气象观测是个庞大的系统,并不是一个城市只有一个站、一个站只有一个人,然后这个人要投骰子决定晚间气象预报的时候怎么说。
2010年时,全国仅地面气象台站就有2000多个,区域自动台站有30000多个,此外还有其他很多诸如高空气象站、雷达站、酸雨观测站、大气成分站、沙尘暴观测站等等。仅以北京一个市为例,自动观测站就有200多个。其他大城市(比如直辖市与省会)或许不会有北京这么多,但也少不到哪里去。
回到“气象阴谋”本身,既然有人觉得这是一个阴谋论,那我也就先用阴谋论的逻辑来解释问题。我们可以想想:一个城市里,如此多的站点,每天定时把如此多的观测数据通过各部门层层上传,其间要经过多少人之手?如果谁要刻意瞒报的话,那还得把所有这些人全部私下买通以免露出风声,这样子的封口费有多高?这么多年来气象系统内部居然没有一个叛变的?
再说了,现在官员之间的监督这么认真,谁要作出这种决策,万一被死对头抓着证据,偷偷晒到微博上来怎么办?到时候舆论聚焦、网民声讨之后,领导的前途俱毁,谁又愿意来承担这种风险?(成人的世界真复杂呀!)
最后,抛开阴谋论回到气象本身:我感觉有40℃以上好不好,人家真的好热啦!大哥(或者大姐),你感觉要是准,还要温度计干吗?
话说回来,感觉嘛,可能也有些理由,比如:
人对高温的耐受程度与湿度有关
当温度较低时,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要降低1℃。也就是说,冬天时,湿气越大你就觉得越冷,正所谓“阴冷”(重庆人民发出哀怨的声音!冷不说,湿度还大,最关键是这儿还没暖气)。温度较高时又相反,比如你在28℃时,如果相对湿度能到90%,那你会感受到34℃的痛苦,正所谓“闷热”(重庆人民再次中枪,已经无力发出呐喊)。
所以,很有可能在某个三伏天,因为湿度比较大,你会觉得热到无法忍受,而实际上观测出的温度并没有你感受到的那么高,因为观测温度是独立于湿度的。
气象观测标准
气象观测站的温度计一般在百叶箱里面,要保证不受阳光直射、离地面有一定距离,这样测出来的才是“气温”(你的感觉只能是“体温”,就是体感温度)。有些网友们自己拿个温度计,到室外对着大太阳直晒,甚至放在地上,这测出来的温度当然要高很多了,地表温度本来就比气温高很多嘛,太阳直射下的温度和有阴凉遮蔽的温度也是“冰火两重天”。 气象观测站的选址
这个地点选择可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严格规定的。具体标准太多我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了解下。我就举其中一个例子:如果周围有障碍物的话,那离障碍物的距离,应该在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上,这是为了尽量避免大型建筑物、火车、水库等,对于气象观测数据的干扰。所以一般气象站不太会建在城市中心,而会在建筑物比较少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气温肯定跟你在城市大马路上的感觉是不—样的。
归根结底一句话:咱对气温的feel,真的就只是feel,虽然咱的feel是有理由的,但也就只是feel而已。
六月飞雪?
今年夏天,当N多中国人民在感受高温酷暑的同时,网上居然爆出宁波六月飞雪的新闻,这得有多大的冤情?
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这种浪漫主义的表述,我没有任何意见,毕竟“六月飞雪”这种古代文科宅男激扬文字的传统,我们还是要继承的。但是我还是要贱上两句:夏天是不会下雪的,那是冰雹啊喂!夏天下冰雹很正常,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充足的水汽与强对流空气(就是暖湿空气迅速上升)。
夏天虽然近地面很热,但是高空依然很冷。当遇到强对流空气时,近地面的湿空气随着对流迅速向高空抬升,在高空凝结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时不断兼并一些温度低的小水滴,冰晶慢慢变大,形成冰粒。冰粒在空中就像屎壳郎滚粪球一样越滚越大,也越来越重。重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已经托不动它了,就开始自由落体,砸到地面上就是冰雹了。
所以下雪是不可能的,“六月飞雪”其实是把冰雹和雪混起来了。
冰雹和雪的区别,主要是形成过程不一样,冰雹是水汽先凝结成水、再凝结成冰晶,而雪是水汽直接凝华成冰晶。
从直观上来讲,雪的质地较为松散,质量也更轻。假如高空有水汽凝华成雪的话,下降速度会比较慢,来不及壮大就融化了,不可能降到地面上来。所以我们在夏天看到的雪,其实只是比一般的冰雹更小一些的小冰粒而已,本质上还是属于冰雹。
人工降雨怎么闹?
经常有人问我:都热/旱成这样子了你们怎么还不人工降雨啊?
哎哟大妹子,因为人工的能力有限(人工降雨不是龙王打喷嚏,更不是整个巨型花洒淋水),很多时候有人工也降不了雨啊。
简单点说,首先天上要有云,而且不是一般云,必须是能下雨的云;然后气象部门的人才能往天上发射炮弹或者火箭,把化学制剂打到天上去,轰击云层产生强大冲击波,使云滴发生碰并,变成雨滴落下来。这活儿一般由气象局里的“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负责,简称人影中心,听起来像是很牛逼的谍报部门。
当然,理论上来说,也能用飞机飞到天上去直接播撒制剂,但是这样成本太高,所以现在一般还是用炮弹。
听起来很简单对吧?不就是向天开炮吗?
其实没那么容易啦。
首先,一般大旱缺雨需要人工降雨的时候,本身整个天气大背景就是缺乏水汽的,要找到能下雨的云飞过来哪那么容易?其次,就算云来了,也未必朝着你希望的方向飞。
后一点不太容易理解,我举个“栗子”(呀,错了,其实是例子),比如我的家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旅游胜地洋溢着神秘的少数民族风情堪称山美水美人更美的云南……它不分春夏秋冬四季,而是分雨季(5~10月)和旱季(11月~次年4月)。雨季的降水,要在水库里储存起来,等到旱季的时候用。很多时候,虽然雨季降水也还充足,但是未必降在水库附近,雨水储存不起来。云南是喀斯特地貌,雨水落下来很快就流走了,所以即使在降水不少的年份,依然需要人工降雨。
云来了以后,先判断是否值得打炮弹上去,有的云你打了也不会降水,打也白打。然后要预测云的方向,它是不是在往水库方向飞,如果它飞着飞着拐弯走了的话,那你即使打着它也不能把雨下到水库里。
气象局里在雨季都有人值班,要经常注意雷达回波,如果云来了,我们的人影好男儿就立马整装待发,穿着迷彩服拿着对讲机开着皮卡车载着一车炮弹领着两个民兵气势汹汹地往水库进发,好威风,感觉要上战场!
当然预测未必全中,有时候扑个空,去了以后云已经飞走了,或者拐弯跑了,就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继续看雷达回波,等待下一个机会。
这还算好的,比较纠结的是云突然停了或者原地打转,你也不知道它到底还往水库飞吗,只好去水库守着。长的时候要等几天,走又不敢走,怕错过了,下次再来还不知道猴年马月,窝在皮卡车里守着一车炮弹对着老天发呆骂娘,好惨。
有时候轮到值班,正吃着饭,突然电话来了,说雷达回波显示有一大波降雨云正向水库长途奔袭而去,麻溜儿放下筷子就得走。有些正在值班的气象汉子,在街上走着,接到电话要赶紧去降雨,只能一边往单位走去开皮卡拉炮弹一边给媳妇儿打电话请假。
有时候“帝都”下雨,我就会脑补气象汉子和媳妇的对话,补着补着,就开始想家了。
文/大脸(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后)
转基因背后的傻谣言
自打人类开发出了转基因技术后,又一个(为什么要说又)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在中国人的谈资中,这种技术成为“口水率”很高的科学话题,并影响了很多人,尤其是网络空间里,诸如转基因食物致人丧失生育能力,转基因生化武器之类的言论传播已久。
谣言乱飞的节奏
我随便说几个关于转基因的事儿,看你躺枪否。我们吃的圣女果是转基因番茄;炒菜的食用油来自转基因花生与黄豆;糯玉米是孟山都的生化武器;打豆浆的黄豆会引发不孕……在今年的夏天,中国绝大多数大众媒体都发布法国专家关于转基因试验的消息——转基因玉米导致试验小鼠患癌。
在“是中国人就转”的号召中,对转基因的恐慌开始蔓延,各种杜撰的阴谋论横行。在这种情形下,相信普通人在QQ群看见任何“转基因致癌”以后就会不自觉地“点赞转发”,却压根儿不会去考虑这种无源信息是否靠谱(你如果未经求证就去转发了,我至少可以认为你缺乏科学求证的精神)。 事实是什么?圣女果是番茄的原始品种,人家可是最根红苗正的番茄却被一次次地“黑”成转基因水果,那些大个子番茄反而是N年的历程中被选育的后代;美国栽种的玉米面积中超过85%是转基因玉米,但它们真的不好吃(转基因的目的是抗虫抗病变,不用施加农药),最终全部被加工成畜牧饲料;黄豆虽然大面积被转基因,但致癌说的根源是恶意造谣,那个傻缺的东北大豆协会发布致癌声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本土大豆育种水平差,出油率低……
什么是转基因?
植物的各种特点,如抗特定病虫害,降低重金属吸附,抗某种特定病菌或者不容易倒伏,先天富集维生素A等等,其具体的表达方式均受到某一个基因片段的影响。人也是一样,你的双眼皮,他的浓眉毛,还有你同桌让你晕厥的狐臭,其实都是由基因决定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其实是通过中华稻与野生水稻杂交的过程,获得野生水稻不倒伏(野孩子的身体倍儿棒)与中华稻的高产量(大家闺秀但身体差)的基因表达,这其实可以勉强称之为转基因技术(袁隆平公开表示自己支持严格监管之下的转基因技术)。
我这里顺便“忽悠”你一下,如果我告诉你说脐橙是转基因水果,证据就是肚子底下那个恐怖的肚脐眼是转基因的后果,你会怎么想?或者你可以回去忽悠你妈妈试试,她会不会苦口婆心地告诉别人:以后不要吃脐橙,会让人绝育。可事实是什么呢?全世界的脐橙只有一个祖宗——巴西一座圣母院门口的橙子树,因为一个不小心基因变异而产出了带肚脐眼的橙子。此后几百年的时间里,新西兰人选育了新奇士,美国加州人选育了纽荷尔,中国奉节人选育了奉节草堂脐橙……至于以前的太空玉米、太空萝卜就更扯淡,期望通过宇宙射线诱发植物种子里某段基因产生变异,这好比用机枪扫射无数发子弹去打一个躺着的人,让玉米、萝卜躺枪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我们到底关心什么?
我们讨论转基因技术的时候关心什么呢?绝育?是滴,转基因玉米不能留下种子,但有机会去问问农民伯伯,他们种地的各种种子都是自己留下来的吗?
首先,种子是会退化的,同一块田里的农作物之间完成授粉,久而久之就相当于“近亲结婚”,质量就可想而知;其次,杂交水稻也是不能留种的,因为它是以雄性不育系作母本,虽然其可育,但自交以后就可能无法分离育株。再说了,就算大家吃的小米(粟),七代不去照应,它就会退化成狗尾巴草(毁三观不是,小米其实是狗尾巴草)。还有一种说法:当我们吃下转基因食物以后,我们的基因就被转了。那回过头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吃猪肉就要变成猪八戒,吃鱼就要变成美人鱼呢?童话都不敢这样写!
法国专家的转基因致癌试验的报道更是漏洞百出。其所选择的试验白鼠本身就是易患癌症的品种(请注意,癌症的关系与个体基因关系很大,基因好比癌症上膛的子弹,环境诱发则是扣动扳机的那只手)。在国内洪水一般的报道中(CCTV也未能免俗),大肆渲染转基因玉米让小耗子患癌,却全部忽略了原文一个细节:在连续24个月的饲养中,饲养转基因玉米的试验组与普通饲养的对照组小白鼠,其癌症发病率几乎相当。
至于说美国人也很少吃转基因玉米的人基本上就属于用心险恶了,美国人很少吃转基因玉米是事实,可玉米在美国作为粮食消费量仅占粮食整体的2.5%。美国人一年里玉米都吃得少,更何况转基因玉米?美国佬又不是墨西哥大叔,拿玉米饼当顿。
厘清了几个关于转基因的事实,我们不妨想一下自己遇见转基因话题的时候干了什么。吃圣女果的时候被家里老人训斥?爹妈忐忑地寻找食用油桶上有没有转基因标示?可是,面对任何一条谣言的时候,有没有人尝试过去求证一下事实?或许,讨论转基因的时候乃至于传播无源信息的时候,我们只是图个嘴上痛快——是中国人就转。
当然,前面废话了这么多,我并不是说转基因就没有风险,我对转基因的态度也十分谨慎,但这种技术的风险并不是导致人不孕不育,更不是生化武器,而是对环境与自然的潜在风险。比如棉铃虫,虽然中国现在种植的棉花超过90%为转基因棉花,通过结合一种细菌的基因,使得棉花具备Bt蛋白以杀灭棉铃虫,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用再播撒农药,但问题也有出现,就是棉铃虫已经出现抗药性。不过,世界各国对于转基因技术都非常慎重,但这种慎重同样是建立在技术、伦理风险之上,至少已经投产的技术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技术验证。
文/彭一平(本刊主编)
吐槽篇
老实说,我真的是一个影迷,因为我具备了一个影迷都有的悲剧特质,比如——从每部影片筹备阶段的新闻放出开始就眼巴巴地盼着海报和探班照;有了海报和探班照就开始盼着预告片;有了先行预告片就开始盼着二版、三版、剧场版;所有预告片都看了就等着正片上映;然后看完正片了要么爽到再看个三五遍,要不就被雷到回去吐槽骂娘睡不着……最最悲剧的是,一旦有自己心目中的男神女神主演,就算是烂片也要去看……大家都知道电影票不便宜的,对吧?
2013,这是烂片扎堆的一年,也是沙里淘金的一年,不过重要的是,电影这个东西本身构成的元素很多,即便是整体很糟糕,也可能值得说道说道。所以,请看一个影迷的点(吐)评(槽)。
不靠谱小分队
这两年漫画电影独领风骚,续集电影山头林立,然而续集这种事儿,不是个个都能像《教父2》或者《魔戒》三部曲那样续写辉煌甚至后来居上的,能保持水准是功力,越拍越离谱是常态,拍得烂尾更不稀奇。
NO.1《钢铁侠3》
国内上映日期:2013年5月
评星:★★☆☆☆
点评:的确,你没看错,真的只有两星,一星给了特效,一星是因为这个角色是漫威公司诸多漫画英雄中的重要成员,复仇者联盟三巨头之一,美国队长的好基友(队长是我的男神我会说吗?)。
也许会有人说,这个片子打得很好看啊,很热闹啊!孩子,即便是商业电影爆米花片,也不是打得热闹就可以的。作为娱乐电影,剧情可以老套但不能荒诞,节奏可以缓慢但不能凌乱,角色可以脸谱但不能离谱,很不幸地,这片子都占全了。 小萝卜(主演小罗伯特·唐尼)本色出演钢铁侠是他的翻身仗,这个经典角色成就了他好莱坞一线捞金王的地位,但是在片子里他的表现就跟法国街头演哑剧的蹩脚艺人一样,给观众的感觉可以套用《变形金刚3》里男主爸爸的那句话概括:“再靠近我就揍你哦,砂锅大的拳头你见过没有?”(周星驰串场中……)
虽然片中对于钢铁外骨骼的诠释还是—样的牛逼,或者说更加牛逼,但这在荒谬无逻辑的剧情映衬下,就变得有些浪费了。史塔克为了讨好“女盆友”小辣椒,居然把所有战衣一股脑当礼花给炸了,美其名曰升级换代,其实就是土豪败家烧钱,逻辑上已经死透了。
这个特效出色而剧情一塌糊涂,明显缺乏诚意的电影,依靠长久积累的粉丝获得了12亿美金的高票房,只能说不少人对钢铁侠那是真爱!
PS:技术影评请温习本刊6月号《铁皮铜骨不是梦——钢铁侯和外骨骼系统》
毒舌评(吐)电影
《特种部队2:全面反击》
国内上映时间:2013年4月
评星:★★☆☆☆
点评:超酷的,整个故事就是哒哒哒,轰隆,哒哒哒,哐当,轰隆隆,哒哒哒哒哒哒……110分钟,完了。
《生化危机5:惩罚》
国内上映时间:2013年3月
评星:★★☆☆☆
点评:游戏迷觉得这个系列影片并没有游戏感觉,体验不到游戏的精髓;影迷觉得这个片子没有电影的感觉,就是个游戏CG。
《金刚狼2》
国内上映日期:2013年10月
评星:★★★☆☆
点评:狼叔跟女主角KISS,我在电影院里叫了声“糟糕”。原本看着正常的剧情就朝无逻辑、说不通、有毛病的方向狂奔而去。
成绩平平小分队
科幻电影不好拍,这个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因为科幻是需要强大的科学背景和优秀电影技术来支撑的,同时还得有一点,就是对于人类未来的思考,只有这些都很好地统一起来,才算得上优秀。有些电影是想拍得很严肃很正经的,这样吃力不讨好,但作为观众我想说:诚意可嘉,所以值得再期待。
NO.1《遗落战境》
国内上映时间:2013年5月
评星:★★★★☆
点评:地球又毁灭了,虽然近些年的科幻片里它时不时地就要毁灭一下。
恋人们蜜里调油的时候都希望世界上只剩下俩人儿,天天就在一起腻歪,如果真这样你试试?感情破裂了连分居都没有地方去。本片的男主角就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因为他在世界毁灭后遇到了前女友……
这个片子有个很神奇的特点,就是片中的每个科幻的设定你都觉得在哪儿看过,可又不大能说准;种种情节你也觉得看过,可同样又不好说跟谁谁谁长得像;这种似曾相识凑一堆,让整个故事离奇地换了个新面孔,可要说多新,眼瞅着又仿佛见过。
看电影的时候咱就在这样的小纠结中为男主角发愁,一直愁到结尾,刚惋惜他跟女主生离死别,结果原来人家有N个克隆体。悲剧瞬间变HAPPY ENDlNG,这不是欺骗观众感情吗?摔眼镜(3D的)!
除去这狗血到跟三流言情小说一样的剧情之外,不得不说影片视觉上相当棒,充分运用特效营造出一片非常出色的地球末日,苍凉孤寂,画面特别震撼,冲这个也得多给一颗星。以后遇到这样的片子就去看IMAX吧,别舍不得钱。
PS:技术影评请温习本刊7月号《月亮君的自白》
毒舌评(吐)电影
《云图》
国内上映时间:2013年1月
评星:★★★★☆
点评:这其实就是拖延症患者同时读着好几本书片段穿过来插过去最后都读完了发现原来照应挺多是一个作者写的故事。
PS:太穷了没法多请演员,于是一个大腕化妆N张脸。
《星际迷航:黑暗无界》
国内上映时间:2013年5月
评星:★★★★☆
点评:老品牌,新面孔,卷福变可汗,虽然失重BUG不能忍,但史波克齐刘海尖耳朵的萌度和凶狠反派可汗同学的脸长还是成正比的。
PS:进取号又被砸得像个破铜烂铁……
《重返地球》
国内上映时间:2013年7月
评星:★★★☆☆
点评:威尔·史密斯为了捧儿子死卖力,可惜小史密斯同学没啥天分,这片子不痛不痒可有可无可看可不看。
PS:技术影评请参考本刊9期《未来的噩梦——<重返地球>生存战》
特别惊喜小分队
烂片的存在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只有阅尽烂片,才能知道佳片的可贵。这就跟《唐伯虎点秋香》里面,美女要有衬托是一个意思。前面说了路人,现在我们来看美女……
NO.1《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国内上映日期:2013年2月
评星:★★★★★
点评:这是今年国内上映的电影里我唯一打五星的作品,不服来战!
比技术:这片子是电影拍摄中48帧技术的首次运用,将电影画质进行了革命性的提升。因为彪得太决,大陆影院的放映设备都还跟不上,得在香港地区才能看得到真实效果。
比故事:原著那种给小正太小萝莉看的童话在比熊导演(彼得杰克逊)的掌控下变成了一个充满悬疑刺激的冒险故事,真心好棒!特效比之《魔戒》三部曲更加进步了,并且依旧老老实实地为剧情服务,点个赞!
比人物:矮人王子(演员)实际身高有一米九我会说吗?各种矮人各种萌有没有!巫师爷爷依旧英姿飒爽,抡起魔杖干架的时候真是老当益壮。下一部画着眼线的精灵王子也要出场了,更加期待啊。
好吧,我承认我是粉丝,所以拒不接受喷我偏心的指控,哦也!
PS:技术影评请温习本刊4月号《霍比特人:一场史前盛宴》 NO.2《环太平洋》
国内上映日期:2013年7月
评星:★★★★☆
点评:这个片子就是大机器人换着方法打小怪兽啊,节奏基本是打一打,歇一歇,再打一打,再歇一歇……
把这个片子都排进佳片序列里岂不是太坑爹了?
Easy,boy,如果你是一个死宅,你就应该理解一颗死宅的心。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就是一个死宅,整片里都弥漫着对日本机甲文化的热爱。导演本身有着良好的功底,再加上好莱坞超一流的技术,终于把三次元机甲电影从“奥特曼打小怪兽”的粗糙小作坊级别提高到了A级大片的水平。
除开直升飞机拉力BUG,以及剧情的过于简单,对女主角美貌值过低的评价,中国机甲死太快的腹诽等等之外,片中对于机械的表现令人称道,而张弛适宜的讲诉节奏也加分不少,看得观众相当舒爽。特别要表扬的是拉民·贾瓦迪的原声配乐,那简直是汽油呀,从观众耳朵里灌进去,马上就点了一把火,坐在影院里整个人都燃了1
我一共去看了四遍啊,跪求导演出续集,请务必让我大中华三只手小龙虾复活,令蓝翔技校挖掘机专业毕业生们一展身手!
PS:技术影评请温习本刊10月《人人都爱大萝卜——关于<环太平洋>的那些事》
毒舌评(吐)电影
《地心引力》
上映日期:2013年11月
评星:★★★★☆
点评:有宇宙恐惧症的孩子就不要看了,因为效果逼真到让你们在电影院发病的话,打120还是非常麻烦的。
国内不好说小分队
哎,我要得罪人了。其实我虽然是一个喜欢吐槽的饶舌影迷,但是我是善良的,请看我真诚的双眼。
现在电影制作有种倾向就是粉丝电影和活儿糙。似乎剧情和制作怎么粗糙都没关系,因为总有粉丝会买单的。可劣币驱逐良币,如果观众不用兜里的钱来投票,烂片就总会大行其道。下面只挑几个片子聊聊。
友情提醒:以下点评可能过于刻薄,大概会伤到花花草草和粉丝们的玻璃心,如果承受力弱,请自动翻页。
毒舌评(吐)电影
《天机·富春山居图》
国内上映日期:2013年6月
评星:★☆☆☆☆
点评:我一直以为周董的《剌陵》是国产烂片的巅峰之作,以至于我一想到它就感觉身上有道旧伤。看过这部以后,发现以前被刺那一刀其实对我来说伤害得没有那么深。我总以为自己轻松就能见识烂片极致,现在想想真是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lole)。
《盲探》
国内上映日期:2013年7月
评星:★★☆☆☆
点评:一星给刘天王,一星给郑秀文,好歹俩人对手戏好看,插科打诨,耍宝卖萌,这些片断都很好玩。另外导演节奏掌握也很好。但作为侦探片只有一句评价:逻辑已死,请勿烧纸,要烧请把编剧烧过来。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
国内上映时间:2013年9月
评星:★★★★☆
点评:目前技术流方面最牛逼的国产3D动作片,画面华丽到爆。虽然情节弱智到依旧需要对编剧实施火刑,但基本脱离了“烂”的范畴。唯一可惜的是几个主演面瘫症状还没有好就开始拍片了,这种敬业精神可贵,但是观众有点糟心。
《小时代》&《小时代2:青木时代》
国内上映日期:2003年6月8日
评星:★☆☆☆☆
点评:对不起,我不该把加长MV放进影评栏目,请自动忽略此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