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里书架的最佳位置,不高不低的那几格,放的是最喜欢的小说集,隔一阵子就要翻翻,不翻的时候,看到它们好好地待在架子上,也觉得心里踏实,仿佛自己的写作冥冥中得到了庇佑,是一种神秘又确定的保障。还有一格专门放些闲书,不用弯腰,无需踮脚,伸手就能拿到。什么样的书被我归为闲书呢?闲书是每逢节假日就特别想看的书,比如《世说新语》、《夜航船》、《小窗幽记》、《娑罗馆清言》、《雨天的书》、《孤寺老僧》、《人间食粮》,以及奥斯汀和金庸的小说,都被我归为这一类,读它们就是休息了,读它们的时候,人特别地松弛自在。
书店最好的展示位上也摆满了闲书,封面精致,标题吸睛,内容稀薄,大抵是关于生活艺术和艺术生活的,粗粗扫一眼,教人做早餐的就有几十种,辅以“食物有灵魂”等推广语。然而无论怎么包装,都不似闲书;造作刻意,功利的脸相,讨好的姿势,是工具书,哪里是闲书。怎样才算闲得自然呢,“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都是闲得自然。感慨过后,不免又暗暗期待起饶翔,期待这位真正的世间闲散人,写一本真正的闲书。饶翔是文人,也是心态上的闲散人,大有希望继承闲适一脉,做出几篇不柴不腻的笔记小品来。读饶翔评述张洁的几篇文章,觉得他不从事文学研究挺可惜的,学术文章写得开阖自如,有雍容的气度,但饶翔不写美食、花草、器物,不是更加可惜吗。类似《想象之美,舌尖之味》这样的随笔,多么日常、松弛、有趣。读这类见性情的文字,最好找一个听得见鸟鸣、照得进阳光的地方,再配上一壶不太酽的茶、几样不太甜的点心,读着读着,一天就过去了,跟流水一样地过去了。
朋友圈开放着,真实的生活却挺封闭的。不愿意说话,也许因为在讲台上讲过太多话吧。也不愿意外出,想起熙攘热闹的场面就怵头,总觉得待在家里最舒服。有缘相见的文友其实很有限,跟饶翔通共只见过几面,私事很少聊,文学也不经常讨论,没事更不会闲扯,主要还是通过文字来了解对方,通过阅读一篇篇文章,渐渐积聚起熟悉和亲近的感觉来。他是最早关注我小说的青年批评家,不遗余力地推介我的小说,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激。他写评论很认真,连我大学时的小说都扒拉出来细读,说起来,那些小说多差呀,自己都没兴趣读的。他给我写的作家论是一篇万字长文,题目是“追摹本色,赋到沧桑”,于我的小说,这八个字是妥帖的。文章里,他对《无岸》、《出入》、《通天桥》等几篇小说作出的品评,是一种近于哲学式的精粹准确的表达。我有个大概的创作初衷,蒙蒙糊糊的,而他用语言传达出来的,比我设想的还要妙。我读的时候,一边激动,一边得意,盼望有更多的人读到这篇作家论。读他的评论,你能感觉到,这个评述者是诚恳的、动情的、体察入微的,不依赖技巧和套路,不戴上理论的面具,每篇评论都像一张活人的脸,神情生动。他易感,心慈,一字一句有独特鲜活的神情,笔始终是热的。
毫无疑问,饶翔是我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最风雅的人,有癖好,能深情,过日子别人的潦草之处他偏偏郑重其事,从平常的日子建立起了形式感。前年在北京,我到他家里做客,几个朋友一起,喝饶翔现磨的咖啡,吃饶翔自制的杯子蛋糕,当然,还观赏了著名的花房。我也喜欢绿植和鲜花,但这虚浮的喜欢,不足以让我承受养花过程中的枯燥和辛劳。养过白茉莉,花开后引来数只丑陋肥胖的黑虫子,恶心得连盆带花扔了。年节时也应景买来海棠、杜鹃、蕙兰,这些花被花农调弄得不太天然了,发狂地开一阵子,很用力地开,随即残败,油尽灯枯状,最后剩下的,只是几盆皮实的绿萝和虎尾兰。饶翔的美丽花房,不是靠兴之所至便能支撑起来的。花房的主人首先要特别有能量,一个能持续付出爱的人肯定是充满活力的,有蓬勃的生命热情。爱和生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心力去爱,无论什么年纪,都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然后,爱、情趣和诗意,通过日复一日的凝视和琐细无比的照料,在目光与手势中具体地抵达了这些生灵,既不空洞,也不虚幻。
记得花房处于全屋光照最好的地方,阳光能透过整面的玻璃窗,照在花朵和枝叶上。有時候,叶片会像宝石的一个棱面一样,忽地闪烁一下。花的品种繁多,叶子形状各异,都不是太深太老的绿色,被阳光照得半透明了,绿得清澄又轻盈,蔓蔓地铺上两边的墙壁。走近花房时,我敛声屏气,生怕惊扰了这些鲜灵自如的生命。看着花房里缓缓流动的光影,心非常平静,那个湍急的世界被彻底挡在了窗外。站在花房,诗境有了,空翠湿人衣。再站一会儿,梦境也有了,一个静谧的淡蓝色的梦境。年纪大了,越来越懂得珍惜每个寂寞无声的生活瞬间,越来越能体会到做家务的好,越来越能享受叠衣服、摘芹菜叶、整理书籍的乐趣,这一切能让我平静,让我忘记自己,人忘记自己的时候才是真自在,恍惚又清明地,行至生命的深处,一处人神共享的幽密胜境。
在城市主妇纷纷用花盆种菜的实用主义的情境中,饶翔的花房是一个多么浪漫和壮丽的存在。饶翔自觉自知地培育了一处美学意义和精神意义上的空间,私密的,也是敞开和可分享的;落地的,也是出离于世俗的;外在的,也是内心价值的延伸和呈现。花、绿叶、木架、书本、错落的光源、青金石色的咖啡壶,它们凝成一股迷人的气息,合力成就了某种有品质的、肌理细腻的生活,远离粗粝、峻急和实用,内省地、自我觉知地、合乎人性地活着。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身处在这个场景中的饶翔,开始每一天生活的好兴致。他充满兴味地打量着花房,神经末梢像风中的树枝惬意地舒张,和自然风物交换着隐秘的信息,他在愉悦着内心,他太知道怎样去愉悦自己的内心了。
人很容易被生存的惯性吞噬掉,而每一次跳出惯性的桎梏,每一个审美层面上的去粗鄙化的小嗜好,都参差多态地瓦解着时代叙事的格律,车辚辚马萧萧中倏然一慢,诗意便由此缓缓地漾了开来。饶翔的澄明和透亮,也体现在其他方面。以他的智慧和心性,做什么都不难做到极致。但他不勉强自己,编报之余的时间,与其用在挣稿费和博虚名上,还不如养花种草做饼干,或什么世务也不经营,就让自己闲着,无所事事闭门独处看日影西斜。在一些似乎很重大的定位和选择上,他是漫不经心的,名士做派的,不充分社会化的,无竞争意识的。说到产量,我跟饶翔都算很低了。缺少苦行的意志,也没有把文学当成全部的决绝和坚定。文学赐予我太多快乐,在特定的时期曾搭救和重建了我的生活,但令我快乐的东西还有很多。我的小说写得悲苦,而大悲伤是和大热烈缠绕在一起的。红尘滚滚,诸多美物与乐事数之不尽,纷至沓来,每样都值得奋力热爱。蛤碁石,明前茶,春日青山,雪中的木屋,海边的白鹭,新鲜的杨梅、枇杷、桑葚、青枣、樱桃……每年秋冬一过,还有那么多条蓝裙子和红裙子在店面里翩然摇曳,天蓝,水蓝,湖蓝,钴蓝,孔雀蓝,海岛蓝,冰雪蓝,想到这里,我就不想死,真不想死,漂亮连衣裙不失为活着的一大意义。何况这个世界上,还有汤姆·哈迪、法斯宾德、乔纳森·莱斯·梅耶斯等英俊的男演员,看到他们穿正装的样子就觉得人生真是有乐趣。文学界流行的长跑论,还是把写作当成了竞技运动,其实,跑着跑着停下来又如何,不跑,散步行不行呢。才华和激情会耗尽的,如果不是内心所需而只是为了保持在场的状态,何异于自虐?我相信人会在某一个阶段终于变得无话可说,写字的人在适当的时候停笔,挺有风度的。这个问题,我没有和饶翔深入讨论过,只是凭着这些年的了解,觉得他会赞同我的想法。
有一次跟饶翔谈起花房来,他说了一句话,说得不太在意,我却一直记在心里。他说,想有个院子,因为很多花都需要种在地里。
我确信,这就是理想,不是欲望。
当然,说到此节不免惆怅,居大不易,带院落的房子太贵了。小院不知何日能有,但饶翔的话是个提醒;写小说也好,生活也好,尽量把自己种在丰润开阔的地里,就算只能长在狭小的盆里,也不要长着长着,就变成了一株工巧的盆景。
书店最好的展示位上也摆满了闲书,封面精致,标题吸睛,内容稀薄,大抵是关于生活艺术和艺术生活的,粗粗扫一眼,教人做早餐的就有几十种,辅以“食物有灵魂”等推广语。然而无论怎么包装,都不似闲书;造作刻意,功利的脸相,讨好的姿势,是工具书,哪里是闲书。怎样才算闲得自然呢,“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都是闲得自然。感慨过后,不免又暗暗期待起饶翔,期待这位真正的世间闲散人,写一本真正的闲书。饶翔是文人,也是心态上的闲散人,大有希望继承闲适一脉,做出几篇不柴不腻的笔记小品来。读饶翔评述张洁的几篇文章,觉得他不从事文学研究挺可惜的,学术文章写得开阖自如,有雍容的气度,但饶翔不写美食、花草、器物,不是更加可惜吗。类似《想象之美,舌尖之味》这样的随笔,多么日常、松弛、有趣。读这类见性情的文字,最好找一个听得见鸟鸣、照得进阳光的地方,再配上一壶不太酽的茶、几样不太甜的点心,读着读着,一天就过去了,跟流水一样地过去了。
朋友圈开放着,真实的生活却挺封闭的。不愿意说话,也许因为在讲台上讲过太多话吧。也不愿意外出,想起熙攘热闹的场面就怵头,总觉得待在家里最舒服。有缘相见的文友其实很有限,跟饶翔通共只见过几面,私事很少聊,文学也不经常讨论,没事更不会闲扯,主要还是通过文字来了解对方,通过阅读一篇篇文章,渐渐积聚起熟悉和亲近的感觉来。他是最早关注我小说的青年批评家,不遗余力地推介我的小说,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激。他写评论很认真,连我大学时的小说都扒拉出来细读,说起来,那些小说多差呀,自己都没兴趣读的。他给我写的作家论是一篇万字长文,题目是“追摹本色,赋到沧桑”,于我的小说,这八个字是妥帖的。文章里,他对《无岸》、《出入》、《通天桥》等几篇小说作出的品评,是一种近于哲学式的精粹准确的表达。我有个大概的创作初衷,蒙蒙糊糊的,而他用语言传达出来的,比我设想的还要妙。我读的时候,一边激动,一边得意,盼望有更多的人读到这篇作家论。读他的评论,你能感觉到,这个评述者是诚恳的、动情的、体察入微的,不依赖技巧和套路,不戴上理论的面具,每篇评论都像一张活人的脸,神情生动。他易感,心慈,一字一句有独特鲜活的神情,笔始终是热的。
毫无疑问,饶翔是我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最风雅的人,有癖好,能深情,过日子别人的潦草之处他偏偏郑重其事,从平常的日子建立起了形式感。前年在北京,我到他家里做客,几个朋友一起,喝饶翔现磨的咖啡,吃饶翔自制的杯子蛋糕,当然,还观赏了著名的花房。我也喜欢绿植和鲜花,但这虚浮的喜欢,不足以让我承受养花过程中的枯燥和辛劳。养过白茉莉,花开后引来数只丑陋肥胖的黑虫子,恶心得连盆带花扔了。年节时也应景买来海棠、杜鹃、蕙兰,这些花被花农调弄得不太天然了,发狂地开一阵子,很用力地开,随即残败,油尽灯枯状,最后剩下的,只是几盆皮实的绿萝和虎尾兰。饶翔的美丽花房,不是靠兴之所至便能支撑起来的。花房的主人首先要特别有能量,一个能持续付出爱的人肯定是充满活力的,有蓬勃的生命热情。爱和生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心力去爱,无论什么年纪,都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然后,爱、情趣和诗意,通过日复一日的凝视和琐细无比的照料,在目光与手势中具体地抵达了这些生灵,既不空洞,也不虚幻。
记得花房处于全屋光照最好的地方,阳光能透过整面的玻璃窗,照在花朵和枝叶上。有時候,叶片会像宝石的一个棱面一样,忽地闪烁一下。花的品种繁多,叶子形状各异,都不是太深太老的绿色,被阳光照得半透明了,绿得清澄又轻盈,蔓蔓地铺上两边的墙壁。走近花房时,我敛声屏气,生怕惊扰了这些鲜灵自如的生命。看着花房里缓缓流动的光影,心非常平静,那个湍急的世界被彻底挡在了窗外。站在花房,诗境有了,空翠湿人衣。再站一会儿,梦境也有了,一个静谧的淡蓝色的梦境。年纪大了,越来越懂得珍惜每个寂寞无声的生活瞬间,越来越能体会到做家务的好,越来越能享受叠衣服、摘芹菜叶、整理书籍的乐趣,这一切能让我平静,让我忘记自己,人忘记自己的时候才是真自在,恍惚又清明地,行至生命的深处,一处人神共享的幽密胜境。
在城市主妇纷纷用花盆种菜的实用主义的情境中,饶翔的花房是一个多么浪漫和壮丽的存在。饶翔自觉自知地培育了一处美学意义和精神意义上的空间,私密的,也是敞开和可分享的;落地的,也是出离于世俗的;外在的,也是内心价值的延伸和呈现。花、绿叶、木架、书本、错落的光源、青金石色的咖啡壶,它们凝成一股迷人的气息,合力成就了某种有品质的、肌理细腻的生活,远离粗粝、峻急和实用,内省地、自我觉知地、合乎人性地活着。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身处在这个场景中的饶翔,开始每一天生活的好兴致。他充满兴味地打量着花房,神经末梢像风中的树枝惬意地舒张,和自然风物交换着隐秘的信息,他在愉悦着内心,他太知道怎样去愉悦自己的内心了。
人很容易被生存的惯性吞噬掉,而每一次跳出惯性的桎梏,每一个审美层面上的去粗鄙化的小嗜好,都参差多态地瓦解着时代叙事的格律,车辚辚马萧萧中倏然一慢,诗意便由此缓缓地漾了开来。饶翔的澄明和透亮,也体现在其他方面。以他的智慧和心性,做什么都不难做到极致。但他不勉强自己,编报之余的时间,与其用在挣稿费和博虚名上,还不如养花种草做饼干,或什么世务也不经营,就让自己闲着,无所事事闭门独处看日影西斜。在一些似乎很重大的定位和选择上,他是漫不经心的,名士做派的,不充分社会化的,无竞争意识的。说到产量,我跟饶翔都算很低了。缺少苦行的意志,也没有把文学当成全部的决绝和坚定。文学赐予我太多快乐,在特定的时期曾搭救和重建了我的生活,但令我快乐的东西还有很多。我的小说写得悲苦,而大悲伤是和大热烈缠绕在一起的。红尘滚滚,诸多美物与乐事数之不尽,纷至沓来,每样都值得奋力热爱。蛤碁石,明前茶,春日青山,雪中的木屋,海边的白鹭,新鲜的杨梅、枇杷、桑葚、青枣、樱桃……每年秋冬一过,还有那么多条蓝裙子和红裙子在店面里翩然摇曳,天蓝,水蓝,湖蓝,钴蓝,孔雀蓝,海岛蓝,冰雪蓝,想到这里,我就不想死,真不想死,漂亮连衣裙不失为活着的一大意义。何况这个世界上,还有汤姆·哈迪、法斯宾德、乔纳森·莱斯·梅耶斯等英俊的男演员,看到他们穿正装的样子就觉得人生真是有乐趣。文学界流行的长跑论,还是把写作当成了竞技运动,其实,跑着跑着停下来又如何,不跑,散步行不行呢。才华和激情会耗尽的,如果不是内心所需而只是为了保持在场的状态,何异于自虐?我相信人会在某一个阶段终于变得无话可说,写字的人在适当的时候停笔,挺有风度的。这个问题,我没有和饶翔深入讨论过,只是凭着这些年的了解,觉得他会赞同我的想法。
有一次跟饶翔谈起花房来,他说了一句话,说得不太在意,我却一直记在心里。他说,想有个院子,因为很多花都需要种在地里。
我确信,这就是理想,不是欲望。
当然,说到此节不免惆怅,居大不易,带院落的房子太贵了。小院不知何日能有,但饶翔的话是个提醒;写小说也好,生活也好,尽量把自己种在丰润开阔的地里,就算只能长在狭小的盆里,也不要长着长着,就变成了一株工巧的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