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在高考中出现在古诗词鉴赏中,而对这类题不少考生吃不准,似是而非,或不知所措。其实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是;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
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
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是指作者对诗中的景物、事件与人物命运等的态度、评价。每一位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的隐晦,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有的张扬,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特别是写景抒情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的隐含中仔细领悟与思考。此外,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涉及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
了解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
(1)边塞诗
边塞诗派指以反映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多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将士杀敌报国的意志和不畏辛劳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对亲人的思念,讽刺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2)山水田园诗
诗人把审美对象或投向静谧的山林,或投向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3)闺怨诗
闺怨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这些诗或抒发别离苦情,或描写美人迟暮,或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
(4)咏物诗
咏物诗指的是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5)咏史诗
咏史诗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6)借景抒情诗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大量的借景抒情诗歌,诗人在诗作中不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而是融情于景,移情于物,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使景物带上人的感情色彩。
(7)送别诗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表达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或表达对朋友的关心、挂念,或表达一种激昂的情绪,等等。抒情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8)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对自然、事物的顿悟或体察诉之于诗作。
2.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龟虽寿》)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③边关思乡。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④闺中怀人。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
(5)送别抒情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
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是指作者对诗中的景物、事件与人物命运等的态度、评价。每一位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的隐晦,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有的张扬,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特别是写景抒情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的隐含中仔细领悟与思考。此外,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涉及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
了解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
(1)边塞诗
边塞诗派指以反映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多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将士杀敌报国的意志和不畏辛劳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对亲人的思念,讽刺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2)山水田园诗
诗人把审美对象或投向静谧的山林,或投向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3)闺怨诗
闺怨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这些诗或抒发别离苦情,或描写美人迟暮,或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
(4)咏物诗
咏物诗指的是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5)咏史诗
咏史诗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6)借景抒情诗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大量的借景抒情诗歌,诗人在诗作中不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而是融情于景,移情于物,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使景物带上人的感情色彩。
(7)送别诗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表达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或表达对朋友的关心、挂念,或表达一种激昂的情绪,等等。抒情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8)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对自然、事物的顿悟或体察诉之于诗作。
2.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龟虽寿》)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③边关思乡。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④闺中怀人。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
(5)送别抒情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