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往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1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冰城哈尔滨有着一份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他常常令我深陷在一种追忆的渐行渐远的岁月烟尘之中。随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这种情结越发的充实甜蜜,让我的人生充满了喜悦和欢乐。
  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在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工作,我的家就住在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的地质队家属大院。那时候,父亲是地质队的技术员,他经常去省地质局检测和修理仪器。不知是出于溺爱还是什么原因,父亲每次去哈尔滨总是要带上我。可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与哈尔滨便结下了这不解之缘。
  我对哈尔滨的印象是渐进性的,儿时的印象充满了神秘感,那别样的欧式建筑,那中央大街路面上的每一块“面包石”,道里圣索菲亚大教堂那悠远的钟声,马迭尔冰棒那甜美的诱惑,这一切的一切,几乎都深入了我的骨髓,这刻骨铭心的记忆,伴我走过了童年,也打开了我对哈尔滨一个又一个新的记忆之窗。
  1981年,我从齐齐哈尔市劳动局技工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工作。也和我父亲一样,因工作性质和需要等原因,从此我也有了很多的机会去哈尔滨,而且每次去哈尔滨,住在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宾馆。
  至于其中是什么原因?我想,一方面和我儿时喜欢吃马迭尔冰棒还有那周边的环境有关;另一方面,那就是被儿时听过父亲讲过的一则故事吸引的结果。
  记得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父亲再一次带我去哈尔滨玩,我们入住马迭尔宾馆的时候,我惊奇地问父亲:“爹,咱为啥每次来哈尔滨都住在这里呀?”父亲看了看我:“你不觉得这里的出行很方便吗?这里离中央书店和松花江都很近。还有,这个马迭尔宾馆几乎和哈尔滨有着一样的沧桑身世。我告诉你,这儿最早的老板是一位经营有方,早年间在哈尔滨颇有影响的俄籍犹太人约瑟夫·卡斯普。他开银行,建教堂,建音乐学校和俄语文化学校,他做了很多好事,可惜在1933年,他的小儿子从巴黎音乐学院刚毕业来哈尔滨就被日本宪兵绑架并惨遭杀害,最后他含泪离开了这个城市,但他为哈尔滨做出的巨大贡献,哈尔滨人乃至全中国人是铭记在心的。”父亲讲的这个故事对我影响很大,这也让我对马迭尔宾馆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的同时,也对犹太人留下了一种新奇的印象。
  后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只要一有机会来哈尔滨办事,我都会像鱼入大海一样四处去游玩,去学习考察。我先后参观了哈尔滨所有的各式教堂、音乐学校及那些有代表性的欧式风格的建筑群落。了解了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那些白俄投机商人早期在哈尔滨的开发过程中的一些肆意掠取资源的活动情况。在参观哈尔滨由犹太人开办的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时,我从该校的馆藏和壁画及资料中,进一步了解了关于中国人和犹太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历史渊源,我惊奇地发现,犹太人居然占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22%,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政治家马克思、拉宾、基辛格等杰出人物均出自这个堪为少数的人群之中。
  循着历史的痕迹,我对哈尔滨这座城市蕴藏的人文奇迹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好奇之心,由此而引发的任何有关哈尔滨的奇闻异事都会强烈地吸引我。有一次,我读迟子建的《晚安玫瑰》,书中讲述了在哈尔滨的霁虹桥下,住着一位孤独的80多岁的俄籍犹太人古莲娜老妇人。老人年轻时一见钟情深深地爱上了苏联外交官,苏联红军回国后,他俩失去了联系。时间像流水一样慢慢地流过,她的黑发变成了白发,她孤独地住在霁虹桥下,苦苦地等她那位心爱的人回来。我不只一次地来过这个地方,虽然早已物是人非,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依旧像那位老妇人一样,殷殷地期盼着她们的团圆。
  我喜欢哈尔滨,喜欢他的那种文化感觉。为了弄清犹太人为什么喜欢大卫星(六角星)?为什么为敬重的人送葬时要献上白色的鹅卵石?我不辞路途遥远,费了很大的周折,于2014年11月3日,去了一趟离哈尔滨城区有数十公里的皇山墓地。
  那是一片十分荒凉的土沙岗,西沉的落日伴着瑟瑟的寒风,几只暮鸦低空掠过,留下一阵清冽的叫声。
  我独自一人怯怯前行,先穿过东侧一片东正教徒的墓地,然后来到西边的犹太人的墓地,在这里安息着677位犹太人的亡魂。漂泊的灵魂静卧在异国他乡,虔诚的信仰、独有的文化弥漫在整个陵园。带给人类智慧的民族必有美好的未来。犹太精神永存!及近,我发现有一位老者在一个墓穴旁用竹耙清理那些干枯的杂草。我走上前问道:
  “老人家,您在这做什么呀?”
  “我在清理墓道。”他头也不抬地回答我。
  “您能告诉我,犹太人的重要建筑为什么喜欢用六角星做装饰?为什么给自己尊敬的人送葬要献上一些白色的鹅卵石?”我说完,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这位老者。
  “年轻人,我告诉你,你说的那个六角星,我们尊称大卫星,是以色列的前国王大卫,他用生命保卫了这个国家,人民用天上的六角星来纪念他,那也是以色列国的国徽。至于给死去的人献上白色的鹅卵石,那是在搭建生者和死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因为我们相信,这种白色的石头有通灵的作用。”
  我离开了皇山墓地,在后来的岁月当中,我继续在这座日新月异的,我既熟悉又不熟悉的哈尔滨当中去寻觅,去丰富我的人生之旅。
  后來,我离开了地质队,考取了司法公证员的资格证书,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组织并担任昂昂溪区的支部主委,先后在昂昂溪区司法局、档案局的主要领导岗位任职。可能是因为工作忙碌的关系,我渐渐地去哈尔滨的机会少了,但只要一有去哈尔滨的机会,我还是要去中央大街,去住马迭尔宾馆,还是要去吃马迭尔冰棒,还是要去光顾中央书店和听一听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钟声,还是要去看一看那些久违了的欧式建筑群落。
  2015年的冬天,我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在治疗过程中,我的两位朋友知道我与哈尔滨有不解之情缘,他们邀请我去哈尔滨大剧院看俄罗斯芭蕾舞剧团演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我欣然前往。这次虽然没能入住马迭尔宾馆,但还是去中央大街吃了马迭尔冰棒,然后再到中央书店腻了半天的时间。当我和朋友们漫步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广场上的时候,那时的我,根本不觉得自己是重病在身的人。黄昏来临,我们驱车赶到松北哈尔滨大剧院,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哈尔滨大剧院的伟岸身躯。那半卧螺旋式的造型,远看像一艘硕大而美丽的游艇,近看则酷似一个珍贵的碧玉般的海螺,散落在松花江的一侧。衬着哈尔滨夜景中的霓虹灯璀璨的光,我惊诧于哈尔滨的发展之快、之美,这恰与我那些尘封中的记忆相得益彰。
  观看完俄罗斯芭蕾舞剧团演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我置身于哈尔滨大剧院的广场之上,面对眼前硕大精美的建筑,我觉得自己是那么渺小,但又是那么充实。我心里依然激荡着《天鹅湖》的舞曲,我仿佛听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钟声远远地从江的那边传来,这种声音仿佛从我心里响起。哦!这就是哈尔滨!这就是时代的钟声!这就是我想要的北方天地中的文化感觉……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海涅的小说《巴赫拉赫的拉比》为例分析了海涅作品中的犹太性。海涅作为曾经改宗的犹太人在后期仍回归了犹太教。犹太教对其作品的影响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选取了《巴赫拉赫的拉比》中对犹太性饮食仪式、祷告仪式和朗诵仪式等三个方面的反应和体现,试图对海涅与犹太教进行分析。  关键词:海涅;犹太教;巴赫拉赫的拉比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
摘 要:中国人的礼玉文化,其实从周朝时期就开始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玉石文化情有独钟,诗书世家、钟鸣鼎食,对于玉器尤为喜爱,人们认为玉器就和君子一样,是品质高洁的中国传统宝石。将玉石作为各种饰物装饰人们的生活,中国人习惯用不同材质的玉料制作玉石印章,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也许的习俗之一。本文希望对于元明清时代的玉雕印章进行简单描述,从而管窥古典玉雕印章之美。  关键词:元明清;玉雕;印章;赏读  作
摘 要:当我们仔细去探讨分析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纪录片的方式的时候,这两种方式给我们的都是一种自由和开放的一种态度,并运用了这种态度帮助我们捕捉社会生活中细小的片段,并在美学和理论技巧上都带有一些对方自己原创的精神。《人间世》这部纪录片就是把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融合了起来,坚守了直接电影的客观与真实。跟随着纪录片的镜头,让观众直接和医院、医生、病人面对面,在镜头里观众看到了绝望、欣喜、看到了生命的脆弱
摘 要:通过分析王祥夫的短篇小说《金色琉璃》的结构艺术、语言艺术和人物塑造艺术,感受作者对情感和细节的描摹,体味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生活的真谛,领悟人性的光辉与温情。  关键词:细节描写;人物塑造;母爱;家庭  作者简介:宋伟唯(1996.7-),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摘 要:中西比较文学起步晚、起点低,正值发展上升期,遭遇了欧美学界一边倒的“比较文学将死”论,宣称比较文学终将消亡。然而,斯皮瓦克在《学科之死》一书中“打破语言界限和区域界限”的想法与中国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发展步伐不谋而合,即,将中国五千年文明与传统文化和比较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结合起来,打破民族、国家、语言和学科等领域的界限,找准自身的学科定位,破除“文化霸权主义”壁垒,实现“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好期
摘 要:1933年,端木蕻良的处女作《科尔沁旗草原》出世,一部史诗性的巨作在文坛上掀起热浪。继而在1942年,端木蕻良又写他热恋回忆作品《初吻》。这两篇都不约而同勾勒出了男权话语下失语的女性。如《科尔沁旗草原》中二十三婶、《初吻》中灵姨。不管是作为上层贵妇还是宠妇情人,在作者男性视角下,尽管给予了她们同情却都未逃脱出失语女性的悲剧。  关键词:端木蕻良,男权话语,失语的女性,二十三婶,灵姨  作者
摘 要:茹志鹃于195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不久,茅盾就高度评价其“清新俊逸”的风格和精密的艺术手法。[1]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百合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倍受争议,直到后代评论家反复研读,它才逐渐被奉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关键词:文学评论;艺术审美;政治  作者简介:陆韵(1995.11-),女,汉,江苏省无锡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
摘 要:20世纪的台湾剧场,样貌复杂多变,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喧哗中,“人的失魂”的问题尖锐且急待解决。而率先打破这一黑暗、朦胧地带的,正是台湾小剧场历史中的“实验剧展”,在戏剧史中,金士杰先生也带著其编导创作的《荷珠新配》也走上了台湾第一届“实验剧展”的历史舞台。  本文从文本创作的角度分析《荷珠新配》剧本的主题选择与角色的身份认同,希望从而了解剧作家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实验剧场;荷珠新配;身
摘 要:本文通过对《无名女子》姑姑的形象解读,分析了作者眼中,姑姑代表的旧中国三种女性形象——被封建社会压迫的女人、自我奴役的女人和敢于抗争的女人。从而展现作者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蒙昧的痛惜,以及想要唤醒女性自我意识的愿望。  关键词:汤婷婷;《无名女子》;压迫;自我奴役;抗争  作者简介:詹柳依(1991-),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被誉为“英国的契科夫”和“短篇小说的乔伊斯”。本文将以其短篇小说《陌生人》和《莳萝泡菜》为例,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找出女性与自然的相似之处,最后得出结论——男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女性与自然受压迫的根源,只有消除两性以及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人类才能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