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写自如 出新意于法度中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test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鱓是清中期“扬州八怪”之一,才华横溢,诗书画三绝。早年画风工细严谨,设色艳丽;中晚年画风刚健豪放、不拘绳墨而有气势。李鱓工写收放自如,其作品雅俗共賞,多得天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彰显了扬州八隆的画风创新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鱓;工写自如;艺术价值
  “扬州八怪”重视生活感受,以其特立独行的画风在我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李鱓花鸟画,气韵生动,意有妙趣;水墨淋漓,动有奇趣;纵横驰骋,富有天趣。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意境之奇
  李鱓创造了雅俗结合的新意境,是为数不多的能受到郑板桥推崇的画家。气韵生动早在六朝时就被谢赫列为中国画六法之首,是千古不移的真理。李觯有顶天立地的宏大之气,由于其胸襟阔达,所以笔下有雄风,画作气度非凡。“气”是画家创作中的个人气质的体现,笔尽力不尽,气见笔不见,皆从运笔一气贯穿中得之,表现在画面上有“笔气”“骨气”“气势”等。李鱓十分重视“气”在画面中的体现,他题《墨牡丹图》云:“从来笔底绝豪奢,那可传真富贵花。看去一团真墨气,不知是魏是姚家。”可见李鱓画水墨牡丹时重在追求墨色淋漓的“一团真墨气”。
  李鱓作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扬州八怪”之一,作品除了常见的“四君子”题材外,更多的是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大写意花鸟画,他以日常生活为艺术创作源泉,葱、姜、蒜、白菜、萝卜、辣椒等,都画得有滋有味。如作品《花果册》,作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李鱓早年供奉内廷,腕底尚有蒋廷锡余韵,技法纯熟已显露自家风骨。全册八开,色墨丰润,配上自己具有文入素养的题跋,深化生活情趣。在当时正统画风统治下,题款大胆变革文入画的陈套,“漫道苇花能结果,依然画饼不充饥。”这种诙谐风趣的反传统艺术趣味,确实有创造性。
  李鱓作品,追求诗书画印的统一,以诗点题,诗画合璧,不仅能体现诗的韵味,更能体现画的意境。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与韵味,也令欣赏者产生无限联想。如《花卉册》中的水仙,动态式构图,以右趋上发的动态式布局,使画面显的生气勃勃,不落俗套。花瓣淡墨勾写,轻松灵动,灵活多变,花朵惟妙惟肖。花叶浓墨写意,以色代墨,信笔点染,使得叶片上的墨色不但有层次,而且有神采。李鱓善于大胆设色,色与水巧妙融合,使苍雄的笔墨与明艳的画面形成互补,增强视觉冲击力。《花卉册》在章法、笔墨、立意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李鱓花鸟画的新面貌。
  二、笔墨之变
  李鱓花鸟画由工转写体现在笔墨的变化方面。李鱓早期花鸟作品的本家面貌,师承于王媛,渊源于元明人。早年供奉内廷,曾随蒋廷锡学画,画风工致谨细,颇有法度。此期间的作品传统技法多,工丽清妍。李鱓再入宫廷师从高其佩,进而崇尚写意。画风从拘谨走向放达,从状物走向表意,跳出了泥古的窠臼。晚年定居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豪放倔强而独得天趣的艺术风格。李觯画风由“正宗”走向“野逸”,作品工写收放自如,巧拙互通呈现,以下李鱓的3幅作品为例分析:
  《松鹤延年》作于乾隆四年(1739年),是李鱓壮年力作。画面丰满,意趣高妙。画面左侧两棵古松交叉而立,一棵挺直耸立,树冠冲出云天;另一棵则斜势入画,形成视觉上的变化。树皮斑驳皴擦,结瘤甚多;树冠枯断虬结,古意苍然。下方的石块走笔干脆,苔藓点染简洁。松下一对丹顶鹤立于岩上,一前一后,一引颈向上回望苍松,一转首向下低鸣应和,一俯一仰,与松树形成呼应。松柏左侧暗隐款识“笔情墨趣苦中甜,芝秀兰香活水边。松鹤长予干百岁,李生六十犹少年。乾隆四年秋九月写于滕阳馆署复堂李觯”。整幅画动中求静,动中求稳,刻画细腻,设色清雅,给人以一种福寿康宁的愉悦和满足,体现出中国画特有的隽永含蓄之美。
  《蕉荫睡鹅》绘制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是李鱓艺术上的巅峰时期,由题画诗“为爱鹅群去学书,丰神岂与右军殊。近来不买人间纸,种得芭蕉几万株。乾隆十四年六月,临天池本于绿杨湾邮舍”可知此画作是在扬州卖画时。画作色彩由华丽转单一,更趋向于用笔活脱奔放、章法老练泼辣。画中前景是一只酣睡的白鹅,用笔粗狂简洁,只在鹅的头部略施颜色。李鱓笔下的鹅鲜活灵动,有一种超然于尘的仙灵之感,已不再是自然界的翻版,而是借物抒怀的载体。李鱓用充满水分的墨点表现园林中的平坡,笔墨不多,但意境幽深;以枯墨狂写劲草,动静之间的关系处理巧妙。芭蕉用笔厚重,水气淋漓。可见,“水”的巧妙运用是李觯工写兼能的重要突破口。
  《芙蓉鸳鸯》绘制于乾隆十七年作(1752年),款识:“偶然洗砚在池塘,素纸光同溪水光。苇岸芙蓉娇欲语,此间正好画鸯央。乾隆十七年十月,复堂李鳝制。钤印:鱓印。”作品以水墨勾勒晕染,浓淡深浅,正反向背,花鸟传神,肖古而不泥古,自成风韵,于质朴中见空灵,自然浑融。用笔挥洒,用墨酣畅,画石笔法苍劲老厚,构图大气豪放,笔势劲健自由,情趣天成。由此可见,李鱓晚年汇各家之长,自成一格,我行我法,既有宋画之精严,又不乏元画之野逸。李觯已得悟天然之意,达到以水推笔墨,将水、笔、墨三者驾轻就熟,出奇制胜,达到事半功倍的深层艺术境界。
  三、艺术贡献
  李解花鸟画从工致严谨到泼辣写意的艺术观转向,创造了独特的破笔泼墨风格,形成了自身“水墨融成奇趣”的艺术语言。笔墨精妙,妙在用水,从工整细致到泼辣写意,自如转换,技法灵活。李鱓通过作品表达独特的意境,是“扬州八怪”艺术的精髓,也是八怪艺术的价值所在,为写意绘画发展奠定了创新的可能。
  李鱓在绘画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官场上的失意,给李鱓带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艺术主张,李解提出“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的观点。以画为寄,以画为乐,以画为娱,既能自娱,更能娱人,并借此反对当时正在日益发展的“商品画”。李鱓还主张“自立门户”,提出自我创新,反对蹈袭他人。李觯追求传统文入画涤去尘俗的清幽高雅的意境,与石涛提出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我自用我法”等绘画理论一脉相承。
  李鱓诗书画三绝,三者完美结合。李鱓善于在画幅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整幅画面气韵更加淋漓酣畅。李觯题跋,或即景寄兴,或借题发挥,或评古论今,字形书体随意变换,配合画面内容和笔墨形式,变化题款的位置,借助题画诗来发挥画意。李鱓书法古朴,具颜、柳筋骨,也受清代碑学兴起的影响,用篆书笔法“锥画沙”而成,充分利用了书法和画法的互通性,劲秀挺刮、浑厚古朴。
  纵观李鱓花鸟画作品,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破笔泼墨风格,形成了自己“水墨融成奇趣”的艺术语言。虚实相生,工写收放自如,巧拙互通呈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奠定了其花鸟画的历史地位。李鱓将众家之长化为己有,在笔墨理论上对水与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我国近代著名美术理论家陈师曾先生在《清代花卉画之派别》中认为,我国清代花卉画以恽南田、蒋廷锡、李觯3人为最杰出,3人中又特别推崇李鱓的写意。
  (本文为蛟然五松啸:李绰诞辰3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扬州大学扬州八怪研究所荐稿)
其他文献
卢贞 1988年出生,成都画院专职画家,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青苗计划国青班画家。2012年中国画(山水)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17年结业于文化部全国画院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2018年,作品《雪域梵音》参加时代华彩——首届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 2019年,作品《无声的守护》参加四川文华奖美术奖优秀作品展,获二等奖;2019年,作品《雪域祥云》入选第十三届美展四川省展览;2020年,作品《雪域祥
期刊
张斌 号立堂,1982年生于江苏昆山。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委省政府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成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行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人文大学兼职教授、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亭林印社执行社长。第十三届昆山市“十大”杰出青年。获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雨山问道——江苏省书法院学术提名展(行书)第一名,第三届江苏文艺大奖·书法奖(最高奖),江苏省纪念建党90周年美术书法
期刊
趙振 1995年生于江苏徐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行草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特聘教师、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特聘教师、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师,徐州文联优秀文艺人才。入选国家级、省级、特邀展览50余次。获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三届江苏文艺大奖——江苏书法奖、江苏省群众文艺政府奖·第十四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江左风流——江苏省第九届青年
期刊
庚子年正月以来,宅家抗疫,卧游天下,挥毫怡情,以度时光。明陈继儒语“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先观己心勿躁,后察天地致远。静读书以明心,静啜茗以澡身,静习画以养性。足不出户,潜修书斋,渴则敲冰煮茗,饥则拨火煨芋,以度时日。李渔楹联帖曰:“随遇而安好领略半盏新茶一炉宿火;会心不远最难忘别来旧雨经过名山。”苏轼语“此心安处是吾乡”。独立书斋,孤灯相映,信笔涂鸦,咫尺天涯。  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读
期刊
陈佩秋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1923年生于昆明,祖籍河南南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书画院院长,海上印社社长。1942年入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毕业。1955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被聘为画师。2000年1月,陈佩秋画展于上海中国画院开幕。受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2002年2月,上海文广局、上海中国画院、上海美术馆为其在上海
期刊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不写”“不鉴”非不能也,不必也,说出了鉴赏和创作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对于中国书画可不然,真正的鉴赏家往往是具有深厚创作能力的,而真正的书画大师,也必然别具只眼,对于古代艺术的真假好坏有独到的见地。  当今海上画坛名宿陈佩秋先生,正是这样一位集文史、书画、鉴赏功力于一身的卓然大家。先生的艺术实践,完美地诠释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特殊审美价值。画画和写字,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失
期刊
庆旭 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苏州市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研室主任。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首届苏州书法“张旭奖”。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书法专著教材70余部。  在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要素里。笔墨无疑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黄宾虹有“五笔七墨法”之论,实为国画一艺之要旨。这一点在漫长的中国画发展历史中几乎从来没有改变
期刊
张扬明 浙江东阳人,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金华书画院特聘画师,东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东阳市书画院。中国画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届青年美展、201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第二届“重温经典”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奖、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获优秀奖、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展、浙江省
期刊
摘 要:余彤甫作为20世纪60年代新金陵画派中的重要代表,近几十年无论在研究还是文献中都很少被提及。检点余彤甫的绘画历程和作品,他在20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新山水画运动中属于以传统技法为主表现新时代、新风貌的典型人物,风格老辣苍劲、浑厚古雅中又有吴门派的恬静与秀美,新金陵画派中理应有其一席之地。本文从大时代中的群体意识对个人的塑造和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出发,对余彤甫的绘画类型和艺术特色进行研究。  
期刊
目前,花鸟画创作正处于一个艰难的阶段,症结何在?其关健是如何处理传承与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什么新课题,只是在当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画家们面临着创新口号的挑战,又不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免显得有点六神无主,心理上的紊乱往往会导致画家实践上的错乱,或盲目地追求创新,或生搬硬套地进行拼凑,全然失去了理智的控制,摆在面前的一大堆问题,统统被多元化三个字全部遮没了。  中華民族是一个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