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对传统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激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关注,成为各国教学改革中的热点话题。我们应怎样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改变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模式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融形声、光色、情景于一体,可以通过视、听等多种途径使学生生动直观地感知历史时空的演进,视听并举,动静兼备,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口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它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认知内驱力,活跃了思维。且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听、视觉反馈信息生动、准确、友好,使学生易于接受,不会伤及自尊,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远非传统历史教学的单调枯燥可比。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讲人民版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时,我先播放电影《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以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一项正义的行动?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又如在讲《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节内容时,我先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
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容量很有限,教师想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很难。因为仅仅凭教师口授,学生的思维很难跟得上。另外,由于受到时间限制,教师的板书内容也是很有限的。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历史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用这些内容来充分论证课本上的观点和让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课本知识。
如在讲到《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背景时,我利用多媒体首先放映一段《民国军事风云》的内容,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初步了解。同时,让学生从影片中的镜头归纳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因为影片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各方面都有反映,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构建知识。另外,在讲日本为什么发动侵华战争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田中奏折,让学生通过分析奏折,找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加情意,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的口述。由于电影剪辑、电视录像、历史革命歌曲录音带(碟)等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的解说,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
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除了运用历史图片外,我还利用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些片断,使学生亲眼“目睹”这一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最后,用极其悲愤的语调进行总结:“这场残暴的大屠杀整整持续了六个星期,我们30多万无辜的同胞,惨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之下,历史不容忘记,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耻辱的事件,发愤努力,振兴祖国!”这样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可使一些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亲切、生动、直观、形象,为历史教学带来众多好处。我们身处这个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再结合现代化的思想在教学中勇于创新,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长处,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让它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融形声、光色、情景于一体,可以通过视、听等多种途径使学生生动直观地感知历史时空的演进,视听并举,动静兼备,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口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它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认知内驱力,活跃了思维。且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听、视觉反馈信息生动、准确、友好,使学生易于接受,不会伤及自尊,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远非传统历史教学的单调枯燥可比。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讲人民版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时,我先播放电影《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以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一项正义的行动?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又如在讲《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节内容时,我先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
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容量很有限,教师想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很难。因为仅仅凭教师口授,学生的思维很难跟得上。另外,由于受到时间限制,教师的板书内容也是很有限的。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历史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用这些内容来充分论证课本上的观点和让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课本知识。
如在讲到《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背景时,我利用多媒体首先放映一段《民国军事风云》的内容,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初步了解。同时,让学生从影片中的镜头归纳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因为影片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各方面都有反映,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构建知识。另外,在讲日本为什么发动侵华战争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田中奏折,让学生通过分析奏折,找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加情意,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的口述。由于电影剪辑、电视录像、历史革命歌曲录音带(碟)等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的解说,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
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除了运用历史图片外,我还利用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些片断,使学生亲眼“目睹”这一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最后,用极其悲愤的语调进行总结:“这场残暴的大屠杀整整持续了六个星期,我们30多万无辜的同胞,惨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之下,历史不容忘记,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耻辱的事件,发愤努力,振兴祖国!”这样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可使一些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亲切、生动、直观、形象,为历史教学带来众多好处。我们身处这个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再结合现代化的思想在教学中勇于创新,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长处,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让它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