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于北宋时期风俗画的一种,作者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现在属于国宝级文物,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气势恢宏地记录了我国十二世纪北宋的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以及各阶层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绘画历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让我们打开这个五米多长画卷,形形色色的人物,牛、骡、驴、骆驼等牲畜,以及具有当时历史样式特色的花轿、马车、船只、房屋、桥梁、城楼都活泼生动地跃然于纸上,向我们展现了大宋时期辉煌的都城景象,因此这幅画是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北宋;经济;建筑;价值
《清明上河图》在当今的中国,无疑是一幅脍炙人口的画作,家喻户晓。有许多学者都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来研究。对历史有些知晓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曾经有八个朝代在此建都,尤以北宋定都时间最长。从11世纪持续到12世纪初,开封一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最繁荣的城市。古诗有云:“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北宋时期开封的繁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接着,让我们像游客一样闭上眼睛跟随着张择端的脚步,回到那将近1000年前的北宋时代,在古老的清明上河图里尽情地漫步游走。我似乎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市井的喧嚣,贩夫走卒叫卖声仍不绝于耳,三教九流、龙蛇混杂都汇聚于此。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都尽收眼底,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城市中心一座拱形大石桥以及桥头大街而组成的街面,望去一片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但如果盯着每个人细细观看,你会发现这些人都是不同行业的人,或手脚比划着、或对面交谈着、或依着桥边的围栏观看过往的大小船只;人行道上穿梭着形形色色的人,有骑马坐轿的达官显贵、有挑担推车的劳务苦力、也有赶着毛驴骆驼的运输商队…街道两边分布着酒馆、茶楼、当铺、作坊等各行当的商铺;汴河之上也是一派欣欣向荣之色,来回穿插的大小船只将紧张繁碌的河运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些繁荣的市场景象无不都得益于北宋城市管理制度。因为在北宋之前,城市管理制度是以相对比较封闭的坊市制为核心的。坊市制就是把城市中的居民生活和商业活动分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坊与市)内,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城内的市场集中在某几个里坊内,设有市楼或市署,由市令专门管理,和里坊一样按时启闭;在居民的里坊中只有少量零星分布的小商店。正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所描绘的那样,市场仅仅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而住宅区是严禁从事商业活动的。
而到了北宋,随着商业的发展,已经基本废除了击鼓而集的里坊式市场,形成了开放的商业街以及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允许商人可以沿街道上随处可以开门设立店铺进行经商。坊市制的崩溃,是中国古代城市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以街道为单位的城市管理取代小区式封闭型强制管理,这在历史上无疑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城市格局从封闭古典型向开放近代型转化,从此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国都虽然有较为详细的文字记录,而用图画将其部分情景生动具体再现在人们眼前的也只有这幅《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画的意义远不止仅仅提现出城市制度的转变带来的益处上,它生动地把北宋时期的城市布局、建筑特色和河运境况、门市的招牌广告、老百姓的民风民俗、甚至家具摆设以及社会生活活动等方面展现在画纸之上,为后世相关行业的专家们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可以很直观地从《清明上河图》中发现宋代的:家具和服饰;交通运输状况;中医药发展状况;市井生活和风俗;酒店建筑的特色;中国绘画的空间处理;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店铺招牌、幌子等商家广告……
无论如何《清明上河图》已成为当今中外无数学者专家研究北宋时期社会百态以及生活的百科全书。历史发展到北宋,坊市制度逐渐崩塌,此时站在汴河边的作者面对着漕运的繁忙和市井的喧嚣,一时感慨,便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和欲望,由此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清明上河图》诞生了。
其实,个人总觉得画中描绘的如此市井繁华之下总有一股危机在暗流涌动着。宋朝是一个很奇特的朝代,整个社会重文轻武,商业和文化达到了空前地发展,可是在政治、军事上却是十分的疲软。《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整个国家守内虚外,积贫积弱,有人说该图其实是一幅“盛世危图”,我很赞同。官兵的懒散税务的繁重,加之军事的弱小直接导致宋朝外交的软弱,就像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里所描绘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有虚假的繁华无非都是在粉饰太平而已。
总之,抛开各种隐喻不提,或许仅仅是自己的猜测而已。回归到该画作本身来讲,作者能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有10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当之无愧。这幅国宝长卷,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让开封、中国人受用不尽。
由于年代久远,该图画面有些许色退,有些画面极不易辨识,故有关涉及此图的争议仅根据笔者理解而罗列文中。本文仅仅是一篇名画赏析,加之笔者才疏学浅,遗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还敬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与谅解。
参考文献
[1] 杨新.《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故宫出版社,2012.9.1
[2] 周罗吉 周罗力.《清明上河图》游记.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3
作者简介
罗晓娟(1988.12--)女,籍贯:河南沁阳,工作单位:焦作工贸职业学院艺术系
杨甜甜(1982.04--)女,汉族,籍贯:河南焦作,工作单位:焦作工贸职业学院
(作者单位:焦作工贸职业学院)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北宋;经济;建筑;价值
《清明上河图》在当今的中国,无疑是一幅脍炙人口的画作,家喻户晓。有许多学者都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来研究。对历史有些知晓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曾经有八个朝代在此建都,尤以北宋定都时间最长。从11世纪持续到12世纪初,开封一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最繁荣的城市。古诗有云:“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北宋时期开封的繁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接着,让我们像游客一样闭上眼睛跟随着张择端的脚步,回到那将近1000年前的北宋时代,在古老的清明上河图里尽情地漫步游走。我似乎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市井的喧嚣,贩夫走卒叫卖声仍不绝于耳,三教九流、龙蛇混杂都汇聚于此。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都尽收眼底,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城市中心一座拱形大石桥以及桥头大街而组成的街面,望去一片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但如果盯着每个人细细观看,你会发现这些人都是不同行业的人,或手脚比划着、或对面交谈着、或依着桥边的围栏观看过往的大小船只;人行道上穿梭着形形色色的人,有骑马坐轿的达官显贵、有挑担推车的劳务苦力、也有赶着毛驴骆驼的运输商队…街道两边分布着酒馆、茶楼、当铺、作坊等各行当的商铺;汴河之上也是一派欣欣向荣之色,来回穿插的大小船只将紧张繁碌的河运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些繁荣的市场景象无不都得益于北宋城市管理制度。因为在北宋之前,城市管理制度是以相对比较封闭的坊市制为核心的。坊市制就是把城市中的居民生活和商业活动分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坊与市)内,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城内的市场集中在某几个里坊内,设有市楼或市署,由市令专门管理,和里坊一样按时启闭;在居民的里坊中只有少量零星分布的小商店。正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所描绘的那样,市场仅仅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而住宅区是严禁从事商业活动的。
而到了北宋,随着商业的发展,已经基本废除了击鼓而集的里坊式市场,形成了开放的商业街以及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允许商人可以沿街道上随处可以开门设立店铺进行经商。坊市制的崩溃,是中国古代城市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以街道为单位的城市管理取代小区式封闭型强制管理,这在历史上无疑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城市格局从封闭古典型向开放近代型转化,从此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国都虽然有较为详细的文字记录,而用图画将其部分情景生动具体再现在人们眼前的也只有这幅《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画的意义远不止仅仅提现出城市制度的转变带来的益处上,它生动地把北宋时期的城市布局、建筑特色和河运境况、门市的招牌广告、老百姓的民风民俗、甚至家具摆设以及社会生活活动等方面展现在画纸之上,为后世相关行业的专家们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可以很直观地从《清明上河图》中发现宋代的:家具和服饰;交通运输状况;中医药发展状况;市井生活和风俗;酒店建筑的特色;中国绘画的空间处理;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店铺招牌、幌子等商家广告……
无论如何《清明上河图》已成为当今中外无数学者专家研究北宋时期社会百态以及生活的百科全书。历史发展到北宋,坊市制度逐渐崩塌,此时站在汴河边的作者面对着漕运的繁忙和市井的喧嚣,一时感慨,便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和欲望,由此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清明上河图》诞生了。
其实,个人总觉得画中描绘的如此市井繁华之下总有一股危机在暗流涌动着。宋朝是一个很奇特的朝代,整个社会重文轻武,商业和文化达到了空前地发展,可是在政治、军事上却是十分的疲软。《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整个国家守内虚外,积贫积弱,有人说该图其实是一幅“盛世危图”,我很赞同。官兵的懒散税务的繁重,加之军事的弱小直接导致宋朝外交的软弱,就像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里所描绘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有虚假的繁华无非都是在粉饰太平而已。
总之,抛开各种隐喻不提,或许仅仅是自己的猜测而已。回归到该画作本身来讲,作者能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有10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当之无愧。这幅国宝长卷,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让开封、中国人受用不尽。
由于年代久远,该图画面有些许色退,有些画面极不易辨识,故有关涉及此图的争议仅根据笔者理解而罗列文中。本文仅仅是一篇名画赏析,加之笔者才疏学浅,遗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还敬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与谅解。
参考文献
[1] 杨新.《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故宫出版社,2012.9.1
[2] 周罗吉 周罗力.《清明上河图》游记.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3
作者简介
罗晓娟(1988.12--)女,籍贯:河南沁阳,工作单位:焦作工贸职业学院艺术系
杨甜甜(1982.04--)女,汉族,籍贯:河南焦作,工作单位:焦作工贸职业学院
(作者单位:焦作工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