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借助于其中所阐述和主张的经济危机理论,从市场经济的固有矛盾、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信用和支付中断、经济危机周期性等方面,对当下经济危机的原因、性质等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认识、分析、调和经济危机矛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经济危机 原因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
如何系统地、深刻地认识2007年以来由美国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研究危机将要持续蔓延到多久、多广、多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比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微观方面的片面诊断,马克思在研究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并不拘泥于偶发的经济危机事件或某一环节,而是结合实践运动和理论批判,对于经济危机的性质和意义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科学理论分析。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危机的研究是全面和深刻的,对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始终是围绕着这样的思想展开研究考察的:即同属于一个整体但又彼此独立的要素的内部统一,通过暴力得到恢复。例如“既然买和卖这两个流通的本质要素彼此无关,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分离,它们也就没有必要合而为一。但是,既然它们构成一个整体的两个的要素,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刻,这时独立形态遭到暴力的破坏,内部的统一通过暴力的爆发在外部恢复起来。这样,已经蕴藏着危机的萌芽”。这是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概念的抽象描述,其中明显的指出了买和卖的分离、生产和消费的分离等环节隐藏着经济危机的最初萌芽。无论是何种社会制度,只要采用市场经济,都会客观的产生危机萌芽,换一种常见的说法来揭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大多数情况下遇到的各种经济矛盾,都是这一基本矛盾的积累、对立与转化。在最初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危机就已潜藏在以商品为载体的经济关系当中。
根据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解,追逐和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原始目的和直接动机,但要最终实现其条件,就与有限的社会消费能力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消费力是取决于以对抗性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欲望的限制。因此,市场必须不断扩大,但是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利润率的下降造成了对利润率的过度追逐,加之市场的无限扩大,易产生生产过剩。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对抗性造成了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使得工人阶级的消费支付能力被严重的限制了,在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就是爆发经济危机的客观隐患。
追求价值增值与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资本再生产的界限,也使产生经济危机的风险有了所谓的界限,但是信用制度的产生却使消费关系通过货币支付能力虚增来突破了这种界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旧生产方式矛盾的暴力爆发。“如果说危机的发生是由于买和卖的彼此分离,那么,一旦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危机就会发展为货币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出现危机的第一种形式,危机的这第二种形式就自然而然地要出现。” “在生产过剩的普遍危机中,矛盾是出现在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之间,即出现在直接包含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和生产过程以外(相对)独立地作为货币出现资本之间”。一旦借贷资本支付环节中断,或者信用链条无限膨胀,出现结构性变化后,将首先表现为货币危机和信用危机,如果实体流通环节不能畅通,则会造成一系列的崩溃,其本质就是经济危机。信用制度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其在客观上扩大并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经济危机爆发的潜在可能性。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后期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对经济危机的意义做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初期,一直被看做是预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解体的经济危机,在后来已经被认识为其生产方式的长期伴随活动,在有限的危机概念中,甚至被理解成此生产方式必须的平衡运动。马克思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他是这样描述的:“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的停滞和混乱、危机、资本的破坏”。“这样,周期将重新开始”。马克思考察的经济危机不是单纯偶发事件中的个案,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和限制积累的大爆发,其根本矛盾造成了表现形式的周期性,近些年,世界不同地区爆发的经济危机恰恰验证了马克思的科学论断。
再次对此次大危机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在其固有的运动规律下导致了经济危机,即在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矛盾下,通过周期性和世界性的信用危机或货币危机等暴力破坏形式,重新恢复同属一个整体但彼此独立要素的内部统一。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分析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明确的解决办法,但其理论研究却为我们提携纲领式地认识各形各色经济危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避免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我们应当兼容并包的看待一切优秀的经济研究理论,并结合实践活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认识、分析、调和经济危机时,我们才能拥有更全面、有效和清晰的解决办法。□
(作者: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陈文通,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没有过时,理论研究,2009(03).
[2]王浩斌,经济危机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江海学刊,2009(02).
[3]柴尚金,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科学分析及其现实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9(03).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经济危机 原因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
如何系统地、深刻地认识2007年以来由美国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研究危机将要持续蔓延到多久、多广、多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比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微观方面的片面诊断,马克思在研究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并不拘泥于偶发的经济危机事件或某一环节,而是结合实践运动和理论批判,对于经济危机的性质和意义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科学理论分析。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危机的研究是全面和深刻的,对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始终是围绕着这样的思想展开研究考察的:即同属于一个整体但又彼此独立的要素的内部统一,通过暴力得到恢复。例如“既然买和卖这两个流通的本质要素彼此无关,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分离,它们也就没有必要合而为一。但是,既然它们构成一个整体的两个的要素,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刻,这时独立形态遭到暴力的破坏,内部的统一通过暴力的爆发在外部恢复起来。这样,已经蕴藏着危机的萌芽”。这是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概念的抽象描述,其中明显的指出了买和卖的分离、生产和消费的分离等环节隐藏着经济危机的最初萌芽。无论是何种社会制度,只要采用市场经济,都会客观的产生危机萌芽,换一种常见的说法来揭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大多数情况下遇到的各种经济矛盾,都是这一基本矛盾的积累、对立与转化。在最初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危机就已潜藏在以商品为载体的经济关系当中。
根据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解,追逐和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原始目的和直接动机,但要最终实现其条件,就与有限的社会消费能力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消费力是取决于以对抗性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欲望的限制。因此,市场必须不断扩大,但是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利润率的下降造成了对利润率的过度追逐,加之市场的无限扩大,易产生生产过剩。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对抗性造成了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使得工人阶级的消费支付能力被严重的限制了,在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就是爆发经济危机的客观隐患。
追求价值增值与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资本再生产的界限,也使产生经济危机的风险有了所谓的界限,但是信用制度的产生却使消费关系通过货币支付能力虚增来突破了这种界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旧生产方式矛盾的暴力爆发。“如果说危机的发生是由于买和卖的彼此分离,那么,一旦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危机就会发展为货币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出现危机的第一种形式,危机的这第二种形式就自然而然地要出现。” “在生产过剩的普遍危机中,矛盾是出现在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之间,即出现在直接包含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和生产过程以外(相对)独立地作为货币出现资本之间”。一旦借贷资本支付环节中断,或者信用链条无限膨胀,出现结构性变化后,将首先表现为货币危机和信用危机,如果实体流通环节不能畅通,则会造成一系列的崩溃,其本质就是经济危机。信用制度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其在客观上扩大并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经济危机爆发的潜在可能性。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后期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对经济危机的意义做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初期,一直被看做是预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解体的经济危机,在后来已经被认识为其生产方式的长期伴随活动,在有限的危机概念中,甚至被理解成此生产方式必须的平衡运动。马克思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他是这样描述的:“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的停滞和混乱、危机、资本的破坏”。“这样,周期将重新开始”。马克思考察的经济危机不是单纯偶发事件中的个案,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和限制积累的大爆发,其根本矛盾造成了表现形式的周期性,近些年,世界不同地区爆发的经济危机恰恰验证了马克思的科学论断。
再次对此次大危机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在其固有的运动规律下导致了经济危机,即在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矛盾下,通过周期性和世界性的信用危机或货币危机等暴力破坏形式,重新恢复同属一个整体但彼此独立要素的内部统一。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分析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明确的解决办法,但其理论研究却为我们提携纲领式地认识各形各色经济危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避免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我们应当兼容并包的看待一切优秀的经济研究理论,并结合实践活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认识、分析、调和经济危机时,我们才能拥有更全面、有效和清晰的解决办法。□
(作者: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陈文通,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没有过时,理论研究,2009(03).
[2]王浩斌,经济危机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江海学刊,2009(02).
[3]柴尚金,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科学分析及其现实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9(03).